《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九 (3)
卷四百九 (3)
1. 又序
夫醫者以愈疾為良。其愈疾之理。莫妙乎針。故知針者。有決病之功。立效之能。且夫學針之士。宜審而刺之。莫縱巨瞻。妄為施設。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要在定孔穴以精於心。是以取神功而應於手。信知除疴見於目下。決病在於手中。是以軒岐開端。越人知要。素問隱其奧。難經彰其妙。況為針者。豈曰小補之哉。
人受陰陽以生。一歲之日有三百六十五日。肢節亦分三百六十有五穴。象周天之度也。若稽古神聖成天之功。立民之命,爰作針法。針某穴。療某病。手得之。心應之。非天下之至神。孰能與於此。盧扁尚矣。此法罕傳。余先人心友竇先生。以針法活人甚多。嘗著八穴真經。
演之為論為賦。鉤深索隱。披泄言蘊。後學之士。得此一卷書而熟讀之者。思過半矣。余於壬辰冬。被旨來南。遍歷閩中諸郡。求其所謂針法者。皆不獲。舊篋中得先生之遺書。敬用鋟梓。以廣其傳。先生名傑字漢卿。古洺肥鄉人。官至太師。以醫學傳於世云。
時元貞元年燕山牛良祐序。
白話文:
[再序]
醫生的職責在於治癒疾病,而在治病的方法中,最神奇的莫過於針灸。因此,懂得針灸的人,便擁有判斷和治療疾病的本領,能夠迅速見效。對於學習針灸的醫者來說,應該謹慎地進行針刺,不能輕率大意,胡亂施治,否則不僅無助於病情,反而可能造成傷害。關鍵在於精確地定位穴位,這樣纔能夠靈活運用,達到神妙的效果,真正地在眼前看到疾病的消失,在手裡決定病痛的終結。因此,從黃帝和岐伯開始,扁鶴等人掌握了針灸的精髓,《黃帝內經》隱含了其深奧的道理,《難經》則展現了其神奇的技巧。由此可見,針灸並非微不足道的小技,而是極為重要的醫術。
人體由陰陽二氣構成,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體的關節部位也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這象徵著周天的圓周度數。如果追溯歷史,古人以針灸療法治病救人,創立了針灸法。針刺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相應的疾病,手上的動作與心裡的思考相呼應。這種技能如果不是世界上最高超的神技,又有誰能掌握呢?華佗和扁鵲等古代名醫都對針灸有很深的研究,但這種技術卻很少被傳承下來。我的先祖,竇先生,他用針灸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並寫了一本《八穴真經》。
他把針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寫成論文和賦文,深入挖掘針灸的奧祕,將其中的知識公開。後學者只要得到這本書並熟讀,就能理解一半以上的針灸知識。我在壬辰年的冬天,奉旨南下,走遍福建各縣尋找針灸的技法,但都沒有找到。後來在舊箱子裏找到了先生留下的書籍,於是恭敬地將它刻印出版,以便更廣泛地傳播。先生的名字叫傑,字漢卿,是古洺肥鄉人,官至太師,他的醫學知識流傳於世。
這是元貞元年,燕山牛良祐所寫的序。
2. 資生經序
銅人明堂。黃帝岐伯鬼臾區留以活天下後世。自隔膜透膚之妙無傳。乃謂是能絕筋脈傷血肉,至望而畏之。有疾則甘心於庸醫,百藥之俱試。不知病在巔者,必灸風池風府,非桂枝輩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期門,非枳實輩能下。遂至於束手無策,豈不哀哉。近世朱肱龐安常俱為針法,
許知可亦謂病當以刺愈。三衢鄒握虎,以治法為歌詩韻括。聖賢活人之意,賴以復傳。今東嘉王叔權,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巔末,行分類列,以穴對病。凡百氏之說,切於理,以己之見,得於心者,悉疏於下。針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聖賢活人之意,至是始無遺憾。傳謂為人子者,
不可不學醫。予親年八十,精力強健,非賴此書耶。因俾醫衛世,傑訂證傳見者十有八條。鋟木庾司,以補惠民之缺。
時嘉定庚辰徐正卿序。
白話文:
【資生經序】
在古代,黃帝、岐伯和鬼臾區等人通過研究「銅人明堂」,留下了醫術來救濟天下的後代。然而,對於從隔膜穿透肌膚的精妙技術,卻沒有流傳下來。這導致人們認為針灸會切斷筋脈、傷害血肉,因而對它感到恐懼。生病時,寧願去尋找平庸的醫生,嘗試各種藥物,卻不知道頭頂的疾病應該灸風池、風府穴,這些不是單純使用桂枝等藥物就能解決的;胸部的疾病必須灸刺期門穴,也不是單靠枳實等藥物可以治療的。這樣一來,面對疾病時往往束手無策,實在令人悲嘆。
到了近代,朱肱和龐安常都提倡針灸療法。許知可也認為疾病應當通過針刺來治療。三衢的鄒握虎,將治療方法編成了歌詩韻括,使聖賢救人的精神得以再次傳承。現在,東嘉的王叔權,又將三百六十個穴位,按照前後上下進行分類排列,將穴位與病症相對應。對於眾多學說中符合道理的部分,以及他個人的心得,都在書中詳細地做了說明。至此,針灸的書籍終於有了較為完整的內容。古聖先賢救人的心意,至此也沒有遺憾了。古人說,作為子女,不能不學習醫術。我的父親年已八十,身體強壯,難道不是得益於這本書嗎?因此,我讓醫生衛世傑校訂並補充了十八條經驗,將其刻印出來,以彌補惠民政策的不足。
——嘉定庚辰年,徐正卿作序。
3. 又序
予得倅澧陽吏。以圖經來迓。暇日閱之。見文籍之目。有灸經焉。意其非明堂即銅人也。抵役以來。親故惠書及士夫之經從者。多以印置此書為托。原其所以。乃前郡博士王君執中之所編著也。求其版則亡之矣。豈好事者攜之以去。或守藏者不謹而散逸之耶。然是經流傳既久。豈無存者。宜加搜訪。竟未得之。意篋中有淮東庾使徐君正卿所刊針灸資生經。取而視之。其序引歷述東嘉王叔權發明編類之功。且謂針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聖賢活人之意。至是始無遺憾。則知王君之用心。亦仁且至矣。所謂叔權者。其王君之字歟。一日出示醫諭劉澐。劉一見驚且喜曰。王君所刊。正此書也。今之刻畫精緻。視昔有加。究所繇來。蓋徐君嘗主民曹於是。刊得此書。歸而刊之耳。籲是經也。王君首刊之澧陽。今不復存。徐君繼刻之海陵。其存與否又未知。版之不存。則二君之志將遂湮微。豈不惜哉。予負丞於此。適攜以偕。殆非偶然者。亟命工鋟梓。以廣其傳。使是書得不泯絕。其於衛生豈曰小補。紹定四年趙編序。
白話文:
我得到了在澧陽擔任副官的機會,到任之際,閒暇時翻閱了圖經,發現其中有一部分是灸經的內容,我認為這應該不是明堂就是銅人的相關資料。自從我上任以來,親朋好友以及路過的士大夫們寄來的信件中,大多數都請我幫忙找這本書,我後來才明白,原來這是前澧陽郡博士王執中先生編纂的。但當我去尋找這本書的版本時,卻發現已經找不到了,可能是熱愛它的人帶走了,或是保管的人不小心讓它散失了。然而,這本書流傳已久,肯定還有留存的,我應該盡力去找,可惜最後還是沒有找到。我想到自己箱子裡有本淮東庾使徐正卿先生出版的「針灸資生經」,取出一看,序言中詳細敘述了東嘉王叔權先生發明和編類的功績,並且提到針灸的書籍,到這裡終於算是完整了,古代聖賢救人的理念,至此終於沒有遺憾,由此可見王執中先生的用心,真是既仁慈又周到。所謂的王叔權,應該就是王執中先生的字吧。有一天,我將這本書拿給醫生劉澐看,他一看到這本書,既驚訝又高興地說:「王執中先生出版的書,正是這一本啊!現在這本書的雕刻非常精美,比過去的版本更勝一籌。追究它的來源,原來徐正卿先生曾經在這裡擔任要職,得到了這本書,回去後就把它出版了。」這本書,王執中先生首先在澧陽出版,現在已經找不到;徐正卿先生接著在海陵刻印,但是否還存在,我們並不清楚。如果這些版本都不存在,那麼兩位先生的願望將會漸漸被遺忘,這實在令人惋惜。我在這裡擔任副官,恰好帶著這本書,這絕非偶然。我立即下令工匠進行雕刻,以便廣泛傳播,讓這本書得以保存,對於人們的健康保養,這豈不是一大裨益? 紹定四年趙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