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九 (2)
卷四百九 (2)
1. 太平聖惠方針經序
夫針術玄奧。難究妙門。歷代名工。恆多祖述。蓋指歸有異。機要互陳。或隱秘難明。或言理罔盡。或義博而詞簡。或文贍而意疏。背軒後之聖文。失岐伯之高論。致俾學者,莫曉宗源。今則採摭前經。研核至理。指先哲之未悟。達古聖之微言。總覽精奧諸經。窮理盡性。通幽洞玄。
陳穴道而該通。指病源而咸既。用昭未悟。以道迷津。傳示將來。以期悠遠云爾。
白話文:
針灸這門技術深奧玄妙,探究其精妙之處十分困難。歷代的醫學名家,大多數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因為他們的理解和歸納各有不同,關鍵的要點互相陳述,有的隱晦難懂,有的道理闡述不盡,有的義理廣博但詞語簡略,有的文章豐富但意涵疏漏。背離了黃帝的醫學聖典,失去了岐伯的高深理論,導致學習者無法理解其中的核心與根源。
現在我們收集前人的醫學經典,深入研究最根本的道理,指出前人未明白的地方,解達古代聖賢微妙的言論。全面地檢視那些精深奧妙的醫經,追求真理,探討事物的本質,通達深奧的知識。
詳細陳述穴位的通道使其融會貫通,指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使之完全瞭解。以此昭示那些尚未明白的人,為他們指引迷津。將這些知識傳遞給未來的人,期望能有長遠的影響。
2. 流注針經序
針灸有劫病之功。其言信矣。針必明其孔穴。灸必定其尺寸。孔穴明,尺寸定,則膏之上,肓之下,何患乎厥疾之弗瘳歟。在昔孫公真人有曰:為醫知藥而不知針,知針而不知灸,不足以為上醫。必也藥與針灸三者俱通,始可與言醫已矣。余先君漢卿公,以藥與艾見重於士大夫,如雨岩吳憲,與以借補憲司官醫助教之職。達齊遊憲,親為書其藥室曰活濟堂。至元丙子以來,余挾父術遊江淮,得遇至人,授以針法,且以子午流注、針經、竇漢卿針經指南三書見遺,拜而受之,珍藏玩味,大有進益。且喜其姓字醫術與先君同也。因是作而言曰:南北有二漢卿,同姓同字,而為醫亦同也。北之漢卿得行道針法精於八穴以愈疾,名顯於世,官至太師。南之漢卿隱居求志,惟以藥與艾推而積活人濟世之陰功。由是觀之,則信矣南北氣質之不同,而達則為相,不達則為醫,亦其志之出處有異矣。今將面授針法已驗指南之書,牛提舉所刊竇漢卿針經二本參究訂誤,與遺子午流注針經,及家世所藏黃帝明堂灸經、莊季裕所集灸膏肓法穴四者之書,三複校正,一新板行,目是書曰針灸四書,樂與四方醫士共寶之。凡我同志留心是書,則藥與針灸三者俱通,庶可進而為上醫之士,亦可無負於孫真人之垂訓歟。謹書以紀此本末云。至大辛亥建安靜齋竇柱方序。
白話文:
針灸有著迅速治病的效果,這話確實無誤。使用針灸時,必須清楚瞭解穴位的位置,確定下針的距離。當穴位位置清晰,下針距離確定,那麼對於身體內的疾病,何愁不能治癒呢?過去,孫真人曾說過,作為醫生,只知道藥物卻不懂針灸,或者只懂針灸卻不懂灸法,都不足以稱為高明的醫生。必須藥物、針灸二者都精通,才能算是真正的醫學高手。我的父親漢卿公,因為他對藥物和艾灸的深刻理解,在士大夫間享有盛名。
像吳憲這樣的士大夫,讓父親擔任了官醫助教的職位。遊憲甚至親自為父親的藥房題字「活濟堂」。從至元丙子年開始,我帶著父親的醫術遊歷江淮,有幸遇到高人,他傳授我針灸的技巧,並且把《子午流注》、《針經》、《竇漢卿針經指南》三本書送給我。我恭敬地接受,細心研究,獲益良多。更令人欣喜的是,這位高人的姓名和醫術都與我父親相同。因此我感嘆,南北兩地各有漢卿。
雖然名字相同,但他們的醫術也同樣出色。北方的漢卿精通行道針法,擅長使用八個特定穴位來治療疾病,因而名揚天下,官至太師。南方的漢卿選擇隱居,專心於藥物和艾灸,默默積累救人性命、濟世利民的功德。由此看來,南北兩地的人格特質確實有所不同,有人成功成為國家的棟樑,有人則選擇成為醫生,這取決於他們的人生選擇。現在,我將根據實際經驗,校對並修正針灸指南的內容,同時整理《子午流注針經》和家族收藏的《黃帝明堂灸經》,以及莊季裕編纂的《灸膏肓法穴》。我將這四本書進行了詳細校對,並重新出版,命名為《針灸四書》。我很高興能與全國的醫學界同仁共享這些寶貴的資源。只要大家用心學習這本書,精通藥物、針灸,就有機會成為一名高明的醫生,也不辜負孫真人的教導。
我謹慎地記錄下這個過程,以此紀念。至大辛亥年,建安靜齋竇柱方寫下了這篇序言。
3. 又序
竊以久習醫業。好讀難素。辭理精微,妙門隱奧。古今所難而不易也。是以針刺之理,尤為難解。博而寡要。勞而少功。窮而通之。積有萬端之廣。近世指病直刺。不務法者多矣。近有南唐何公,務法上古。撰指微論三卷。探經絡之源。順針刺之理。明榮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
然未廣傳於世。又近於貞元癸酉年間收何公所作指微針賦一道。敘其首云。皆按指微論中之妙理。先賢秘隱之樞機。復增多事。凡百餘門。悉便於討閱者也。非得難素不傳之妙。孰能至此哉。廣不度荒拙。隨其意韻。輒申短說。採摭群經。為之註解。廣今復採難素遺文。賈氏井滎六十首。
法布經絡往還。復針刺孔穴部分。鈐括圖形。集成一義。目之曰流注經絡井滎圖歌訣。續於賦後。非顯不肖之狂迷。啟明何氏之用心。致驗於人也。自慮未備其善。更祈明智。仍懇續焉。常山閻明廣序。
白話文:
[再序]
我長期從事醫學研究,喜愛閱讀《難經》和《黃帝內經·素問》,這些書中的詞句深奧精細,其中的奧妙之處隱晦難懂,古今以來都是難以理解的課題。尤其在針刺理論方面,更是讓人難以捉摸。知識雖博大卻缺乏重點,學習過程艱辛但成效有限。只有深入鑽研,才能累積廣泛的經驗。近來,很多人只顧著直接對病症下針,不再重視針刺法則。
近期有一位來自南唐的何先生,他專心研究古老的針灸理論,撰寫了三卷《指微論》。他深入探索經絡的起源,遵循針刺的原理,清楚地辨析出氣血的清濁,並區分出穴位的位置。
然而,他的理論尚未被廣泛傳播。在貞元癸酉年間,我收集到何先生的一篇《指微針賦》,他在文章開頭寫道,所有內容都源自《指微論》中的精妙理論,這是前輩們精心保存的關鍵知識。他又新增了很多內容,涵蓋了一百多個主題,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若不是得到《難經》和《黃帝內經·素問》中未公開的精髓,誰能達到這樣的成就呢?我自知才疏學淺,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下一些短篇解釋,參考各種經典,為這篇文章做註解。此外,我又引用了《難經》和《黃帝內經·素問》的佚文,以及賈氏的六十字詩,詳細闡述經絡循行的法則,再次探討針刺穴位的部位。我整理了相關的圖表,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命名為《流注經絡井滎圖歌訣》,並附在《指微針賦》之後。
我這樣做並非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而是希望能啟發更多人理解何先生的用心,最終在臨牀上得到驗證。我自知能力有限,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希望有識之士能夠繼續完善這項工作。這是常山閻明廣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