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1. 卷四百十
2. 針灸門
3. 論針之名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之名。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傳於後代。岐伯對曰。九針者。一曰鑱針。二曰圓針。三曰鍉針。四曰鋒針。五曰鈹針。六曰員利針。七曰毫針。八曰長針。九曰大針。此是九針之名。九針所應。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
人之身形。亦應之也。針各有所宜。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四時。人聲應五音。人陰陽合氣應六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
此之謂各有所主也。黃帝問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其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
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黃帝曰。
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瞬。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
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以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白話文:
【討論針灸的名稱】
黃帝向岐伯詢問:我聽聞過九種針灸的名稱,它們與天地、四季、陰陽相呼應,我希望能理解其中的理論,以便傳承下去。岐伯回答:九種針灸分別是:一、鑱針;二、圓針;三、鍉針;四、鋒針;五、鈹針;六、員利針;七、毫針;八、長針;九、大針。這就是九針的名稱,他們各自對應著天、地、人、四季、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
人的身體結構,也與這些相對應。皮膚對應天,肌肉對應地,脈絡對應人,筋腱對應四季,聲音對應五音,陰陽交合之氣對應六律,牙齒和麪部對應星辰,呼吸對應風,九個孔竅和三百六十五條經絡對應九野。因此,第一針用於皮膚,第二針用於肌肉,第三針用於脈絡,第四針用於筋腱,第五針用於骨骼,第六針用於調整陰陽,第七針用於補充精氣,第八針用於驅風,第九針用於暢通九竅,消除三百六十五節氣帶來的病痛。
每種針灸都有其特定的治療範疇。黃帝再問:人之所以有形體,離不開陰陽的相互作用。天地的氣息合而為一,區分為九野,又分為四季,月亮有大小,日子有長短,萬物齊聚,無法計算。虛實之間,呻吟聲起,請問其中的道理。岐伯答:木遇金則被砍伐,火遇水則被熄滅,土遇木則生長,金遇火則熔化,水遇土則停止,萬物都是如此,無法窮盡。針灸有五種方法可以遍佈天下,但平民百姓共享食物,卻很少有人知道。
一、調理精神;二、懂得養生之道;三、認識藥物的真實效用;四、掌握砭石的大小選擇;五、瞭解臟腑血液和氣息的診斷。這五種方法都建立起來,各有其重要性。如今末世的針灸,虛弱的人補充能量,飽滿的人排解淤積,這些都是普通醫生都能知道的。但如果要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變化,就像迴音一樣和諧,像影子一樣跟隨,針灸之道沒有鬼神之說,只有獨自來去。
黃帝說:我希望能聽到針灸的真諦。岐伯回答:針灸的真正精髓,必須先調理精神。五臟確定,九候準備好,然後才能開始針灸。在看不到眾多脈絡,聽不到眾多不良症狀的情況下,內外相輔相成,不能只看表面現象。可以觀察過去和未來,然後施針於人。人有虛實之分,五種虛證不宜針灸,五種實證不宜遠離針灸。當應該施針時,片刻也不能耽誤。手勢迅速而精確,針尖閃耀而均勻。專注地觀察,觀察病情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冥冥之中,無法看到具體形態。只看到模糊的輪廓,看到混亂的狀態,看到它們飛逝,卻不知道是什麼。就像橫臥的弓弩,一旦起身,就像箭矢出弦。
黃帝問:什麼情況下是虛?什麼情況下是實?岐伯回答:在針灸虛證患者時,要等他恢復一些元氣;在針灸實證患者時,要等他稍微虛弱。經絡氣息已經到達,要小心不要錯過。針灸的深度在於醫生的判斷,無論遠近,都要保持一致。就像站在深淵邊緣,手握猛虎,心無旁騖,不被萬物所擾。
4. 論三陽三陰經脈
夫黃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乃後人之令範。是以先明流注孔穴。指的其原。若或苟從異說。恐乖正理之言。其十二經脈者。皆有俞原。是陰陽之交會。血氣之流通。外營肢節。內連臟腑。故經云。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從胸至手。足三陽之脈。從頭至足。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是謂日夜循環。陰陽會合。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致之陰也。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乃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凡孔穴流注。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針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也。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榮。注於太淵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心出少衝為井。手少陰脈也。流於少府為榮。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理為原。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心包絡脈。手厥陰之脈也。出於中衝為井。流於勞宮為榮。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內關為原。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
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榮。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谿為經。入於曲池為合。
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腋門為榮。注於中渚為俞。過於陽池為原。行於支溝為經。入於天井為合。
小腸出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榮。注於後溪為俞。過於腕骨為原。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小海為合。
足三陰三陽穴流注者。
胃出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榮。注於陷谷為俞。過於衝陽為原。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
膽出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榮。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墟為原。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
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榮。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骨為原。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
脾出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榮。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原。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
肝出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榮,注於大沖為俞。過於中都為原。行於中封為經。入於曲泉為合。
腎出湧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榮。注於太谿為俞。過於水泉為原。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也。
白話文:
這篇文字談的是黃帝內經的精華,被視為先賢留下的教導和後世學習的典範。文章強調理解經脈流注與穴位的重要性,如果盲目跟隨不同的理論,可能會偏離正確的理解。
人體的十二條經脈都有特定的穴位,是陰陽交匯、血氣運行的地方,它們在外養護著肢體,在內連接臟腑。經典提到,手部的三條陽脈,從手部延伸到頭部;手部的三條陰脈,則從胸部到達手部。腳部的三條陽脈,從頭部延伸到腳部;腳部的三條陰脈,則從腳部到達胸部。這些脈絡晝夜循環,陰陽交匯。
再者,文中提到春夏兩季應淺刺,秋冬兩季應深刺。這是因為春夏兩季,陽氣向上,人體的氣也向上,因此適合淺刺;而秋冬兩季,陽氣向下,人體的氣也向下,所以適合深刺。在春夏兩季,要引導陰氣;在秋冬兩季,要引導陽氣。
關於穴位的流注,出現在末端的稱為「井」,流動中的稱為「榮」,注入的稱為「俞」,經過的稱為「原」,行走的稱為「經」,進入的稱為「合」。這就是針灸的大法。春天刺井,夏天刺榮,季夏刺俞,秋天刺經,冬天刺合。
接著,文章詳細列出了各個臟腑的經脈流向以及相關的穴位,包括肺、心、心包絡脈、大腸、三焦、小腸、胃、膽、膀胱、脾、肝和腎的經脈流向及穴位,這些都是針灸治療的重要參考。
5. 論虛實補瀉
夫能知迎隨之理,可令調氣。調氣之方,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也。夫用針刺者,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軟,以急隨緩。
榮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而後瀉。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然,是正經自生其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又云: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
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榮俞之處,候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也。
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當互相平也。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言: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白話文:
[討論虛實補瀉]
如果能夠理解「迎隨」的原則,就能妥善調節氣血。調節氣血的方法,必然要從陰陽理論出發。所謂的「迎隨」,就是理解人體營氣與衛氣的運行,以及經脈的循環。根據氣血的順逆來進行調節,因此稱為「迎隨」。調節氣血必須從陰陽角度考慮,因為要了解身體的內外和表裏,根據陰陽來調整,所以說,調節氣血的方法必然在於陰陽。
使用針灸時,必須清楚穴位位置,根據虛實來補或瀉,施針力度需適應肌膚的堅硬或柔軟,以達到鬆緊適中的效果。
營氣與衛氣要經常保持流通,不要違背自然法則。因此古籍有言:虛弱的狀態就應補充,過盛的狀態就要減輕,若既非虛弱也非過盛,就按照經絡來調節。虛弱的情況下,應補充其相生的臟腑;過盛的情況下,應減輕其相生的臟腑。應先補充再減輕。若既非虛弱也非過盛,按照經絡來調節,意即這是經絡本身產生的問題,並未受到外界邪氣的影響,應該直接調理該經絡,所以說,按照經絡來調節。
另外,針刺營脈時,不能傷害到衛脈;針刺衛脈時,也不能傷害到營脈。對於陽性部位,應躺下針刺;對於陰性部位,先用左手按摩針刺的營穴或俞穴,等到氣散開再針刺,這樣做可以確保針刺營脈時不會傷害到衛脈,針刺衛脈時不會傷害到營脈。
還有一種說法,東方過盛,西方就虛弱,應減輕南方,補充北方,這代表金、木、水、火、土應該互相平衡。因為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過盛時,金應來平衡;土過盛時,木應來平衡;金過盛時,火應來平衡;水過盛時,土應來平衡。東方代表肝,表示肝過盛;西方代表肺,表示肺虛弱。減輕南方,補充北方,南方屬火,火是木的子;北方屬水,水是木的母。水能剋制火,子能讓母更強壯,母能讓子更虛弱,所以要減輕火,補充水,目的是讓金無法平衡木。經典中提到,如果連虛弱都無法治療,更別提其他的了,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