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 (1)

1. 論針之名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之名。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傳於後代。岐伯對曰。九針者。一曰鑱針。二曰圓針。三曰鍉針。四曰鋒針。五曰鈹針。六曰員利針。七曰毫針。八曰長針。九曰大針。此是九針之名。九針所應。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

人之身形。亦應之也。針各有所宜。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四時。人聲應五音。人陰陽合氣應六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九針的名稱,分別對應著天地四時陰陽,想請教您詳細說明,傳給後代。」岐伯回答:「九針分別是: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這九針對應著天地、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

人體的形體也與之相應。每種針都有其適用的部位:皮膚對應天,肌肉對應地,脈絡對應人,筋骨對應四時,聲音對應五音,陰陽合氣對應六律,齒面對應星宿,呼吸對應風,九竅和三百六十五絡對應九野。因此,鑱針用於皮膚,圓針用於肌肉,鍉針用於脈絡,鋒針用於筋骨,鈹針用於骨骼,員利針用於調節陰陽,毫針用於滋養精氣,長針用於驅除風邪,大針用於疏通九竅,消除三百六十五節氣的病氣。」

此之謂各有所主也。黃帝問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其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

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黃帝曰。

白話文:

這就叫做各有所主。

黃帝問道:人人生來就有形體,不脫離陰陽的影響。天地之氣交合,分為九野,又分為四時,月亮有大小,太陽有長短,萬物並存,數量無窮。虛實變化莫測,請問如何應對?

岐伯答道:木遇到金就會被砍伐,火遇到水就會被熄滅,土遇到木就會被穿透,金遇到火就會被熔化,水遇到土就會被阻斷。萬物皆是如此,不可窮盡。因此針灸有懸布天下的五種方法。

百姓們共同享用食物,卻不知其來源。

這五種方法分別是:一、治神,二、知養身,三、知毒藥的真偽,四、掌握砭石的大小,五、懂得診斷腑臟血氣。 這五種方法並存,各有所先。

如今末世的針灸方法,只注重虛者實之,滿者泄之,這都是大家所共知的淺顯道理。

但是真正的針灸之道,應當法天則地,隨機應變,和之者如同響應,隨之者如同影子,這才是道法自然,不拘泥於鬼神,獨來獨往的真諦。

黃帝說

...

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瞬。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

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以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白話文:

想要了解針灸之道,我想要請教您。岐伯說,針灸的真諦,一定要先調整好精神狀態。五臟的功能確定了,九候的脈象也都掌握了,才能夠使用針灸。所有脈象都看不見,所有不吉利的徵兆都聽不到。外內相合,沒有任何外在的征兆,就可以觀察氣血的流動,然後才施針於人。人有虛實之分,五種虛症,針灸不要太靠近穴位,五種實症,針灸不要太遠離穴位。等到應該施針的時候,時間不容片刻猶豫。手要像要完成任務般迅速,針要閃耀而平穩。專心致志,觀察針灸的效果,觀看病症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冥冥之境,看不見形狀,卻能看到氣血的流動,看到氣血的活躍,看到氣血的飛揚。不知道施針者是誰,伏下如同拉弓,起針如同發射箭矢。黃帝問:什麼情況下是虛證?什麼情況下是實證?岐伯回答:針灸虛證需要尋找實處,針灸實證需要尋找虛處。經絡之氣順利到達,小心守護不要錯失。針灸的深淺由心意決定,遠近如同一個,如同站在深淵邊緣,手如同握住老虎,精神不要被其他事物所牽引。

2. 論三陽三陰經脈

夫黃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乃後人之令範。是以先明流注孔穴。指的其原。若或苟從異說。恐乖正理之言。其十二經脈者。皆有俞原。是陰陽之交會。血氣之流通。外營肢節。內連臟腑。故經云。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從胸至手。足三陽之脈。從頭至足。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是謂日夜循環。陰陽會合。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致之陰也。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乃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凡孔穴流注。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針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也。

白話文:

黃帝正經是先聖留下的教誨,是後人的準則。因此要先明白經絡的流注和穴位,才能找到其根源。如果隨便聽信其他說法,恐怕會偏離正理。十二經脈都有其源頭,是陰陽交匯、氣血流通的地方,外連四肢百骸,內連五臟六腑。所以經書上說,手三陽經脈從手到頭,手三陰經脈從胸到手,足三陽經脈從頭到足,足三陰經脈從足到胸。這就是日夜循環、陰陽交合的道理。

此外,春夏要淺刺,秋冬要深刺。因為春夏陽氣在上,人體的氣也往上走,所以應該淺刺;秋冬陽氣在下,人體的氣也往下走,所以應該深刺。因此,春夏各取一陰,秋冬各取一陽。春夏溫熱時取一陰,就是一開始針刺時要沉下去,到達腎肝部位,取得氣之後再引導陰氣。秋冬寒冷時取一陽,就是一開始針刺時要淺而浮,到達心肺部位,取得氣之後再引導陽氣。這就是春夏要取一陰、秋冬要取一陽的道理。

所有的穴位流注,都遵循一定的規律:起始為井,流注為榮,匯聚為俞,經過為原,走行為經,進入為合。這是針灸的大法。春天刺井穴,夏天刺榮穴,季夏刺俞穴,秋天刺經穴,冬天刺合穴。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榮。注於太淵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心出少衝為井。手少陰脈也。流於少府為榮。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理為原。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心包絡脈。手厥陰之脈也。出於中衝為井。流於勞宮為榮。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內關為原。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

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榮。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谿為經。入於曲池為合。

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腋門為榮。注於中渚為俞。過於陽池為原。行於支溝為經。入於天井為合。

白話文:

肺經起於少商穴,為井穴。屬於手太陰經脈,流經魚際穴為榮穴,注於太淵穴為俞穴,經過列缺穴為原穴,循行於經渠穴為經穴,最後進入尺澤穴為合穴。

心經起於少衝穴,為井穴。屬於手少陰經脈,流經少府穴為榮穴,注於神門穴為俞穴,經過通理穴為原穴,循行於靈道穴為經穴,最後進入少海穴為合穴。

心包絡經脈,屬於手厥陰經脈,起於中衝穴,為井穴。流經勞宮穴為榮穴,注於大陵穴為俞穴,經過內關穴為原穴,循行於間使穴為經穴,最後進入曲澤穴為合穴。

大腸經起於商陽穴,為井穴。屬於手陽明經脈,流經二間穴為榮穴,注於三間穴為俞穴,經過合谷穴為原穴,循行於陽谿穴為經穴,最後進入曲池穴為合穴。

三焦經起於關衝穴,為井穴。屬於手少陽經脈,流經腋門穴為榮穴,注於中渚穴為俞穴,經過陽池穴為原穴,循行於支溝穴為經穴,最後進入天井穴為合穴。

小腸出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榮。注於後溪為俞。過於腕骨為原。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小海為合。

足三陰三陽穴流注者。

胃出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榮。注於陷谷為俞。過於衝陽為原。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

膽出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榮。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墟為原。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

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榮。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骨為原。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

脾出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榮。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原。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

  • 小腸經起於手少澤穴,為井穴。它是手太陽經脈。
  • 從少澤穴流注到前谷穴,為榮穴。
  • 注入後溪穴,為俞穴。
  • 穿過腕骨,為原穴。
  • 行於陽谷穴,為經穴。
  • 進入小海穴,為合穴。

足陽明胃經脈循行

  • 胃經起於厲兌穴,為井穴。它是足陽明經脈。
  • 從厲兌穴流注到內庭穴,為榮穴。
  • 注入陷谷穴,為俞穴。
  • 穿過衝陽穴,為原穴。
  • 行於解谿穴,為經穴。
  • 進入三里穴,為合穴。

足少陽膽經脈循行

  • 膽經起於竅陰穴,為井穴。它是足少陽經脈。
  • 從竅陰穴流注到俠谿穴,為榮穴。
  • 注入臨泣穴,為俞穴。
  • 穿過丘墟穴,為原穴。
  • 行於陽輔穴,為經穴。
  • 進入陽陵泉穴,為合穴。

足太陽膀胱經脈循行

  • 膀胱經起於至陰穴,為井穴。它是足太陽經脈。
  • 從至陰穴流注到通谷穴,為榮穴。
  • 注入束骨穴,為俞穴。
  • 穿過京骨穴,為原穴。
  • 行於崑崙穴,為經穴。
  • 進入委中穴,為合穴。

足太陰脾經脈循行

  • 脾經起於隱白穴,為井穴。它是足太陰經脈。
  • 從隱白穴流注到大都穴,為榮穴。
  • 注入太白穴,為俞穴。
  • 穿過公孫穴,為原穴。
  • 行於商丘穴,為經穴。
  • 進入陰陵泉穴,為合穴。

註解

  • 井、榮、俞、原、經、合:為經穴的六種性質,分別代表經脈的起始、流注、輸注、本氣、氣血運行、以及與臟腑的聯繫。
  • 手太陽、足三陰三陽:指的是十二經脈的分類,分别代表手部和足部的阳经和阴经。

肝出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榮,注於大沖為俞。過於中都為原。行於中封為經。入於曲泉為合。

腎出湧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榮。注於太谿為俞。過於水泉為原。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也。

白話文:

肝經起於大敦穴,是大敦穴為井穴。屬於足厥陰經脈。經脈流至行間穴為榮穴,注於大沖穴為俞穴。再經過中都穴為原穴,行經中封穴為經穴,最後進入曲泉穴為合穴。

腎經起於湧泉穴,是湧泉穴為井穴。屬於足少陰經脈。經脈流至然谷穴為榮穴,注於太谿穴為俞穴。再經過水泉穴為原穴,行經復溜穴為經穴,最後進入陰谷穴為合穴。

3. 論虛實補瀉

夫能知迎隨之理。可令調氣。調氣之方。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也。夫用針刺者。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軟。以急隨緩。

榮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而後瀉。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然。是正經自生其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又云。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

白話文:

關於調氣

懂得迎隨之理,就能調和氣機。調氣的方法,必須依循陰陽法則。所謂迎隨,就是了解榮衛的運行規律,以及經脈的往返流動。根據其逆順方向施治,這就是迎隨。調氣的方法必須依循陰陽,是因為要了解內外表裡,並根據其陰陽屬性進行調治。所以說,調氣之法,必在陰陽。

針刺之法

使用針刺治療,必須明瞭穴位,補虛瀉實,堅強則送之,柔軟則付之,急則隨之,緩則隨之。

榮衛之理

榮衛氣血常在運行,不可失其規律。經書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若不虛不實,則應以經絡取穴。然而,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應該先補後瀉。若不實不虛,則應以經絡取穴。這指的是正經本身生發的病症,不受外邪侵犯,應該以其經絡取穴。所以說,以經取之。

經書又說:「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針刺陽經時,應臥針而刺。

解释说明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中医针灸治疗中的重要原则,包括:

  • 迎隨: 根據人體氣血運行規律(榮衛運行和經脈往返)來施治。
  • 陰陽: 根據人體內外表裡,以及陰陽屬性來調治氣血。
  • 補虛瀉實: 根據患者的虛實狀態,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进行治疗。
  • 送堅付軟: 根据患者的病症状态,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进行治疗。
  • 急隨緩: 根据患者的病症状态,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进行治疗。
  • 榮衛之理: 了解荣卫气血的运行规律,根据虚实状态进行针刺。
  • 以經取之: 针对正经本身生发的病症,以经络取穴进行针刺。
  • 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 针刺时要谨慎,避免损伤其他经络。

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榮俞之處。候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也。

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當互相平也。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言。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白話文:

施針時,先用左手按住針刺的穴位,等到氣散開後再刺入針。這就是所謂的「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

另外,東方屬實,西方屬虛;瀉南方,補北方。然而,金木水火土應該互相平衡。因為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要實,金就要平衡它;土要實,木就要平衡它;金要實,火就要平衡它;水要實,土就要平衡它。東方屬肝,所以知道肝實;西方屬肺,所以知道肺虛。瀉南方補北方,南方屬火,火是木的兒子;北方屬水,水是木的母親。

水克火,兒子能令母親實,母親能令兒子虛。因此瀉火補水,目的是讓金無法平衡木。經書上說:「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