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九 (5)
卷四百九 (5)
1. 流注指微針賦
原夫指微論中。賾義成賦。,指微論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經絡之賾。原針刺之理。明榮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然未廣傳於世。今於論內自取其義以成此賦。
知本時之氣開。說經絡之流注。,本論云。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流為氣血之流行也。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如流水走蟻。涓涓不息。不可暫止。又云。流而為榮衛。彰而為顏色。發而為音聲。速則生熱。遲則生寒。結則為瘤贅。陷則為癰疽。故知流者不可止。若人誤中則有顛倒昏悶之疾。又云。注者住也。謂十二經絡。各至本時。皆有虛實邪正之氣。注於所括之穴。所謂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闔。氣開當補瀉。氣閉忌針刺。聖人深慮此者。恐人勞而無功。豈可昧氣開流注之道哉。其氣開注穴之法。七韻中說之矣。每披文而參其法。覆經而察其言。明諭其隱。皆知實虛總附。夫披文覆經者。學者之情也。既窮其理。賾其義。知其根。得其源。以見聖人之心乎。觀何公作流注之賦。玄辭妙語。可謂達理。非是自炫也。移疼住痛。如有神針。
暴疾沉疴至危篤。刺之勿誤。,沉疴久病,虛弱之人。忽暴感疾於榮衛。傳於臟腑。其病必危篤而沉重也。明者是時深慮損益。慎勿輕忽。自恃聰俊。當須察其何經所苦。補瀉針刺。去之勿誤也。
詳夫陰日血引。值陽氣流。,賈氏云。陽日氣先脈外。血後脈內。陰日血先脈外。氣後脈內,交貫而行於五臟五腑之中。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共五十穴。唯三焦受十經血氣。次傳包絡。又各注五穴。通前十二經。共六十穴。才合得十六難內六十首也。越人言。三部九候。各有頭首也。及素問言六十首。今世不傳。既言不傳。其文不載六十首字也。余以所過為原六穴即是陰陽二氣出入門戶也。則陽脈出行二十五度。陰脈入行二十五度。則皆會於六穴中出入也。其五臟五腑收血化精合處。便是逐經原氣也。其餘精者。助其三焦。其受十經精氣。則次傳心包絡。始十二經血氣遍行也。如一經精氣不足。則便成病也。既然有病。即不依此行度也。至令諸經失時。又更引毒氣遍行。所流到處。即各見本經脈候。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病人或寒或熱。或輕或重。因證取之耳。
口溫針暖。,凡下針。先須口內溫針令暖。不唯滑利而少痛。亦借已和氣與患者榮衛無寒暖之爭。便得相從。若不先溫針暖。與血氣相逆。寒溫交爭。而成瘡者多矣。
牢濡深求。,經云。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氣來實牢者為得。虛濡者為失。凡欲其補瀉。即詳五臟之脈。及所刺穴中。如氣來實牢者可瀉之。虛濡者可補之也。
諸經十二作數。絡脈十五為周。,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之脈。合為十二經脈。每一經各有一脈絡。余有陽蹺之絡。陰蹺之絡。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脈。周者。為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周流於身者也。
白話文:
流注指微針賦
指微論闡述了精妙的針灸理論,作者何公所著,探究經絡的奧秘,闡明針刺的原理,詳解榮衛之氣的清濁,區分穴位的部位。但此論未廣泛流傳於世。今取其精華,編成此賦。
此賦闡明了經絡氣血的流注規律。指微論說:流,是指氣血的運行;注,是指氣血的停駐。氣血運行如同流水般,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靜止時脈行六寸,涓涓不斷,永不停息。氣血運行則形成榮衛之氣,外顯於顏色和聲音,運行快速則生熱,運行緩慢則生寒,氣血阻滯則形成腫瘤,氣血衰敗則形成癰疽。因此,氣血運行不可阻滯,若誤傷則會導致昏迷等疾病。所謂注,是指氣血停駐於十二經絡的穴位,各經絡在特定時間(本時)皆有虛實邪正之氣,停駐於相應的穴位。所謂「氣開」,是指氣血運行通暢的狀態;「氣閉」,是指氣血運行阻塞的狀態。氣開時應施以補瀉之法,氣閉時則忌針刺。聖人深思熟慮,擔心人們勞而無功,因此告誡人們不可忽視氣血流注的規律。氣開注穴的方法,七韻文中已有闡述,應反覆研讀經文,理解其深層含義,才能明白穴位虛實的整體情況。研讀經文,是學習者的必經之路,只有深入探究其原理,才能理解其精妙之處,最終領悟聖人的智慧。何公所作的流注之賦,言辭精妙,真正達到了精準把握針灸原理的境界,絕非自誇。其針法精準,能迅速止痛,如同神針一般。
對於暴發的急症或久病危重的患者,針刺時更需謹慎,切勿失誤。久病體虛之人,突然暴發疾病,則會迅速波及臟腑,病情危急。此時,更需仔細考慮治療的利弊,切勿輕率行事,自恃聰明,必須先判斷病症屬於哪條經絡,再決定補瀉針刺的方法,務必準確無誤。
陰陽日氣血的運行規律,賈氏記載:陽日則陽氣先於脈外,血液後於脈內;陰日則血液先於脈外,陽氣後於脈內。氣血交錯運行於五臟六腑之中,分別注入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共計五十個穴位。三焦接受十經的血氣,然後傳輸到心包絡,再分別注入五個穴位,與前十二經合起來共六十個穴位,恰好與十六難中六十首相符。越人所說的三部九候,各有起止穴位,以及素問所說的六十首,如今已失傳,因此原文中並未記載六十首。我認為,所謂的六穴,是陰陽二氣出入的門戶,陽脈運行二十五度,陰脈運行二十五度,最終都在六穴中出入。五臟六腑吸收血液化生精氣的地方,就是各經的原氣所在。多餘的精氣則滋養三焦,三焦接受十經的精氣,然後傳輸到心包絡,這樣十二經的血氣才能周流全身。如果一條經絡的精氣不足,就會生病,因此生病後,氣血運行就會偏離正常軌跡,導致各經絡失常,毒氣遍行,所經過的地方就會出現相應經絡的病候,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病人或寒或熱,或輕或重,需根據實際情況辨證施治。
針刺前,應先將針灸針在口中溫熱,這樣不僅可以使針刺更順利,減少疼痛,而且可以使針灸針的溫熱之氣與患者的榮衛之氣相調和,避免寒熱之爭,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如果不先溫熱針灸針,則會與體內氣血相逆,寒熱交爭,容易導致感染。
針刺時要仔細辨別穴位的虛實。經書上說,「牢濡」指的就是穴位的虛實。氣血充盈,感覺堅實有力者為「實牢」,可瀉;氣血不足,感覺鬆軟無力者為「虛濡」,可補。凡是想要補瀉,就要詳細了解五臟的脈象和所刺穴位的狀態,氣血充盈堅實者可瀉,氣血不足鬆軟者可補。
人體有十二經脈,以及十五絡脈,共同構成人體的經絡系統,周流全身。手足各有三陰三陽經脈,共十二經脈,每一經脈都有一條絡脈,再加上陽蹺脈、陰蹺脈、脾之大絡,共十五絡脈。周,指十二經脈、十五絡脈以及二十七氣的周流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