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 (2)

1. 論下針分寸

夫言氣實者熱。氣虛者寒也。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瀉之。針虛者。以左手閉針穴以補之。補瀉之時。與氣開闔相應。是謂針容以豆。補瀉之理也。又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依此也。下針之時。捏取穴。置針於榮上三十六息。

以左手捏穴令定。法其地不動。右手持針。象其天而運轉也。於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針。右手存意捻針。左手捏穴。可重五兩以來。計其針如轉如不轉。徐徐下之。若覺痛。即可重二兩。若不覺。以針下之入。人榮至徐。衛至疾。得氣如有魚食鉤。即得其病氣也。量其輕重。

白話文:

一般來說,氣實則熱,氣虛則寒。針實時,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瀉之;針虛時,左手閉針穴以補之。補瀉的時機要與氣的開闔相應,這就是所謂的「針容以豆」,也就是補瀉的道理。另外,虛者要緩而快,實者要快而緩,緩即是瀉,快即是補,補瀉方法都依此原則。下針時,捏取穴位,將針置於榮上三十六息,左手捏住穴位使其固定,如同地不動,右手持針,如同天運轉,在這三十六息內,確認針已固定後,右手存意捻針,左手捏住穴位,可施加五兩重量,觀察針是否轉動,徐徐下針。若感到疼痛,則減輕到二兩,若不感到疼痛,則繼續下針,深入人榮至緩,衛至快,得到氣後如同魚吃餌時鉤住一樣,這就是抓住了病氣,再根據病情輕重進行治療。

經以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氣。欲出針時。子午緩緩而出。令引病氣不絕。名曰徐也。既引氣多。一向無補。名之曰瀉。問曰。凡下針時。若是為好。答曰。徐徐下之。堅持為實。凡下針先須持針堅得安穩。不用飽食。亦不用空肚。患人慾針者。有乘車來者。有步行來者。

如人行十里許。須令坐息。安神定氣。乘車者。如人行三里許。患人嘿嘿而不言。安久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又云。夫針之者。不離身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真氣而不得妄行針。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之氣。針入三分。知逆順之氣。針皮毛者。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針灸方法,稱為疾徐法。病情嚴重時,針灸要迅速,立即取得效果,稱為疾。而病情緩和時,針灸要緩慢,慢慢地引導病氣出來,稱為徐。如果引導的病氣太多,卻沒有起到治療作用,就叫做瀉。有人問,下針時應該如何判斷好壞?答案是,要緩緩地下針,保持針勢穩固,這樣才是好的。下針之前,要先拿穩針,保持平衡穩定,不要在飽食或空腹時下針。病人要來針灸,有的坐車來,有的走路來。如果是走路來的病人,要休息一下,讓他們安定神氣。如果是坐車來的病人,也要休息一下,讓病人平靜下來,不要說話,安穩地坐一會兒,等氣脈穩定後,才能下針。此外,針灸時要心神合一,口如含索,目視內視,觀察真氣的變化,不要隨意下針。針刺入皮膚一分,就能感知天地之氣;針刺入二分,就能感知呼吸之氣;針刺入三分,就能感知氣血運行逆順之氣。針刺皮膚毛髮部位,就能…

無傷肌肉。針肌肉者。無傷筋脈。針筋脈者。無傷骨髓。針骨髓者。無傷諸絡。東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脈。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針傷筋膜者。令人視失魂。針傷血脈者。令人煩亂。針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魂。

針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針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腎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膽一日半死。

又云。勿刺大醉。勿刺大怒。勿刺大勞。勿刺大飽。勿刺大飢。勿刺大渴。勿刺大驚。以上古之深誡也。

白話文:

針灸時,不可傷及肌肉,針肌肉者無妨;不可傷及筋脈,針筋脈者無妨;不可傷及骨髓,針骨髓者無妨;不可傷及諸絡,針諸絡者無妨。東方甲乙木主筋膜,南方丙丁火主血脈,西方庚辛金主皮毛,北方壬癸水主骨髓,中央戊己土主肌肉。針傷筋膜者,令人視力衰退,精神恍惚;針傷血脈者,令人心煩意亂;針傷皮毛者,令人呼吸急促,精神恍惚;針傷骨髓者,令人呻吟不止,意志消沉;針傷肌肉者,令人四肢無力,神志不清。

針刺若中中心,一日內死亡;針刺若中肝臟,五日內死亡;針刺若中腎臟,六日內死亡;針刺若中肺臟,三日內死亡;針刺若中脾臟,十日內死亡;針刺若中膽囊,一日半內死亡。

此外,不可在病人大醉、大怒、勞累過度、飽食、飢餓、口渴、驚恐時施針,這是古代針灸師的深刻教誨。

2. 氣血問答

黃帝問曰。十二經中。氣血多少。可得聞乎。岐伯對曰。其可度量者。中度也。以經水應十二經脈也。溪谷遠近深淺氣血多少各不同。其治以針灸。各調其氣血。合而刺之。補虛瀉實。皆須盡知其部分也。

肝。足厥陰經。少氣多血。心。手少陰經。少血多氣。脾。足太陰經。少血多氣。肺。手太陰經。少血多氣。腎。足少陽經。少血多氣。膽。足少陰經。少血多氣。小腸。手太陽經。多血少氣。胃。足陽明經。多血多氣。大腸。手陽明經。多血多氣。膀胱。足太陽經。多血少氣。心包絡。手厥陰經。多血少氣。三焦。手少陽經。多氣少血。

視其部中浮絡。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風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寒熱也。感虛則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骨消筋緩也。

白話文:

肝 - 足厥陰經

氣少血多。 心 - 手少陰經

血少氣多。 脾 - 足太陰經

血少氣多。 肺 - 手太陰經

血少氣多。 腎 - 足少陽經

血少氣多。 膽 - 足少陰經

血少氣多。 小腸 - 手太陽經

血多氣少。 胃 - 足陽明經

血多氣多。 大腸 - 手陽明經

血多氣多。 膀胱 - 足太陽經

血多氣少。 心包絡 - 手厥陰經

血多氣少。 三焦 - 手少陽經

氣多血少。

觀察經脈的浮絡,若顏色偏青,則疼痛;偏黑,則風痹;黃赤,則發熱;偏白,則寒冷。五色皆見,則寒熱交雜。若感虛邪,則留於筋骨之間;寒氣多,則筋攣骨痛;熱氣多,則骨消筋緩。

3. 經脈統論

經脈者。其氣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會於中焦。注手太陰。此榮氣之序也。榮氣之行。常循其經。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計五十度。

周於身。衛氣則不循其經焉。晝則行陽。夜行於陰。行陽者行諸經。行陰者行諸藏。凡刺之道。須候衛氣所在。然後迎隨。以明補瀉。然榮衛之行。未始相從。則氣血之分。亦各有在。一脈之間。有所謂是動者。有所謂所生病者。此氣血之異也。經曰。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

針陽者。臥針而刺之。針陰者。攝按氣散而內針。茲其要妙。榮衛之外。有浮絡者。有經筋者。又有別絡者。其生病各不同。刺法亦宜有異焉。刺齊論所謂。刺骨無傷筋。刺筋無傷肉。刺肉無傷脈。刺脈無傷皮。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筋。刺筋無傷骨是也。知此。乃知淺深之齊。

白話文:

經脈的運行與針灸

經脈,其氣息最初從中焦出發,流注到手太陰、陽明經脈。陽明經脈流注到足陽明、太陰經脈。太陰經脈流注到手少陰、太陽經脈。太陽經脈流注到足太陽、少陰經脈。少陰經脈流注到手心,再流注到少陽經脈。少陽經脈流注到足少陽、厥陰經脈。厥陰經脈最終匯聚到中焦,再流注到手太陰經脈。這就是榮氣運行的順序。

榮氣運行時,始終遵循著經脈的路線,周遊全身,總共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榮氣運行八百一十丈,相當於五十個周天。

衛氣不同於榮氣,它不循經脈運行。白天則行於陽經,晚上則行於陰經。行於陽經時,衛氣流注於各個經脈;行於陰經時,衛氣則流注於臟腑。

凡是針灸治療,都必須先觀察衛氣所在位置,然後再根據衛氣運行方向,迎著或隨著它進行針刺,才能達到補瀉的目的。

雖然榮氣和衛氣運行路線不同,但它們並非完全獨立,氣血的運行也各自有其規律。在同一條經脈中,有些地方是氣血活躍的地方,有些地方是容易生病的地方,這就是氣血的不同表現。

經書上說:「刺榮氣,不傷衛氣;刺衛氣,不傷榮氣。」

針刺陽經時,應採用臥針法,將針體平臥於皮膚表面進行針刺。針刺陰經時,應採用攝按氣散法,用手指按壓針柄,使針氣散開,然後再將針體緩慢刺入。這是針灸中重要的技巧。

除了榮氣和衛氣以外,還有浮絡、經筋和別絡等。這些經絡生病時,表現出的症狀各不相同,針刺方法也應有所區別。

《刺齊論》中說:「刺骨,不傷筋;刺筋,不傷肉;刺肉,不傷脈;刺脈,不傷皮;刺皮,不傷肉;刺肉,不傷筋;刺筋,不傷骨。」這就是針灸中應遵循的淺深法則。了解這些法則,才能掌握針刺的深度,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氣血之分。故十二經立其常。而十五絡通其變。邪在經則巨刺。邪在絡則繆刺。邪在榮則調之血。邪在衛則調之氣。邪在筋則劫刺之。然後原九針之宜。行十二刺之節。明五變之理。審其部分。刺道思過半矣。今於逐脈之下。載其經穴。與其病證。兼及浮絡經筋之病。共為一編。

竅穴雖同。而淺深各有部分。在用針者以意審之。

白話文:

因此,十二條經絡有固定的規律,而十五個穴位可以應對各種變化。如果邪氣侵入了經絡,就要使用大刺法;如果邪氣侵入了絡脈,就要使用繆刺法。如果邪氣侵入了血液系統,就需要調整血液;如果邪氣侵入了氣息系統,就需要調整氣息。如果邪氣侵入了肌肉和關節,就需要使用劫刺法來治療。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如何選擇合適的針灸方法、掌握好十二種不同的針灸技巧,理解五行原理,並仔細研究身體各部位的功能特點。現在,在每個經脈下面都列出了相應的穴位以及可能出現的病症,包括皮膚表面、經絡和肌肉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些信息都被收錄在同一本書裡。 雖然同一個穴位可以用於不同的情況,但是深度卻因人而異,這就要求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判斷。

4. 骨度統論

凡用針。當先明骨節。骨節既定。然後分別經絡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為施刺灸。觀病在或淺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脈。是動者治其氣。所生病者治其血。浮絡之血在筋者以燔針劫刺之。有餘則瀉。不足則補。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治之大體也。然身骨本之數。三百六十有五以應一期之日。

骨節所在。大小長短。廣狹厚薄。或隱或顯。有勢無勢。有體無體。有液無液。皆有定體。實刺法之先務也。內經俱載。但有骨穴去處。其骨度之說。徒有其名。未載其法。至於三百六十五之數。因亦泯然。使用針之人。妄意腧穴。不知骨節本原。徒為針灸。未得其法。枉傷肌肉。

白話文:

使用針時,首先要明確骨骼關節的位置,並確定它們的具體位置後,再分別找出經絡所在的部位,通過身體尺寸來確認穴位,以便進行刺激和艾灸治療。觀察疾病可能存在於皮膚、血液等不同層次,如果是氣的問題就治療氣,如果是因爲血液循環問題則要治療血液。對於淺表性的血管病變,則可以採用燒紅的針頭快速刺入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如果有餘邪就需要瀉出,如果沒有足夠的氣血就要補充。只有當病情沒有過重也沒有太輕的時候,才應該按照經脈來選擇治療方法。這些都是基本的原則,但是人體骨架的基本結構包括365個部分與一年的日數相對應。 骨骼關節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明顯可見而有的隱藏起來,有些具有特定形狀體態,有些則是液體性質等等,這些都有固定的形式存在。因此,在實際操作之前必須瞭解清楚這些問題。《內經》中有詳細的記載關於骨頭穴位以及距離的說法,只是其中的一些方法並沒有被詳細地記錄下來。至於365這個數字的意義已經逐漸消失。所以那些隨意猜測穴位的人並不知道骨骼關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他們只是一味地做鍼灸治療卻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這樣只會傷害到患者的肌膚組織。

良可惜也。今摭自古醫經。有骨度之數。析骨之論。凡三百六十五骨之法。以此論骨骼。其庶幾矣。故著於篇。以冠針法之首云。

白話文:

很遺憾的是,現在從古時的醫書中摘錄出有關人體骨骼的知識,包括了骨骼長度和分析等內容,總共有365個部位的方法,用這些理論來研究骨骼,應該就差不多了吧?所以寫在篇章上,放在針灸方法的第一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