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彙編》~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6)
臟腑聯絡分合詳說 (6)
1. 胃經諸穴歌
足陽明四十五,自承泣四白而數,巨髎有地倉之積,大迎來頰車之夥;下關頭維以人迎,水突氣舍與缺盆,氣戶兮庫房屋翳,膺窗兮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天樞外陵;大巨從水道歸來,氣衝入髀關之境,伏兔至陰市梁丘,犢鼻自三里而行;上巨虛兮(即上廉)條口,下巨虛兮(即下廉)豐隆,解谿衝陽入陷谷,下內庭厲兌而終。
白話文:
從臉部開始,胃經的第一個穴位是承泣,然後是四白。再往下,會經過巨髎和地倉兩點。接著,大迎穴在頰車穴附近。
到了下關穴,再到頭維穴,再下來是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最後到缺盆穴。接下來,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依次排列,然後是膺窗穴,乳中穴和乳根穴。
接著是不容穴和承滿穴,梁門穴和關門穴,太乙穴和滑肉門穴,天樞穴和外陵穴。大巨穴從水道穴延伸過去,再到歸來穴,氣衝穴則進入髀關穴的範圍。
從伏兔穴到陰市穴,再到梁丘穴,犢鼻穴則從足三里穴開始。上巨虛穴(即上廉穴),下巨虛穴(即下廉穴),豐隆穴,解谿穴,衝陽穴,陷谷穴,下內庭穴,厲兌穴,這些穴位都是沿著胃經的路徑分佈。
這就是胃經的全部四十五個穴位,從承泣穴到厲兌穴,貫穿了全身。
2. 又分寸歌
胃之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四白目下方一寸,巨髎鼻孔旁八分,地倉夾物四分近。大迎頷下寸三中,頰車耳下八分穴,下關耳前動脈行,頭維神庭旁四五(神庭,督脈穴,在中行髮際上五分,頭維去神庭四寸五分)。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氣舍突下穴相乘(氣舍,在水突下),缺盆舍下橫骨內,各去中行寸半明。氣戶璇璣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庫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頭心。
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自氣戶至乳根六穴,上下相去各一寸六分,去中行任脈各四寸),卻去中行須四寸,以前穴道與君陳。不容巨闕旁三寸(巨闕,任脈穴,臍上六寸五分),卻行幽門寸五新(幽門,腎經穴,巨闕旁一寸五分,在胃經、任脈二脈之中),其下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上下一寸無多少,共去中行三寸中。
天樞臍旁二寸間,樞下一寸外陵安,樞下二寸大巨穴,樞下四寸水道全,樞下六寸歸來好,共去中行二寸邊。氣衝鼠鼷上一寸(鼠鼷,橫骨盡處),又去中行四寸專,髀關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陰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記。膝臏陷中犢鼻存,膝下三寸三里至,膝下六寸上廉穴,膝下七寸條口味,膝下八寸下廉看。
膝下九寸豐隆系,卻是踝上八寸量。比那下廉外邊綴,解谿去庭六寸半(庭,內庭也),衝陽庭後五寸換,陷骨庭後二寸間,內庭次指外間現(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歷兌大指次指端,去爪如韭胃井判(璇璣,任脈穴名)
白話文:
胃經的路徑在腳部的陽明區塊,開始在眼睛下方七分處的承泣穴,四白穴則位於眼睛下方約一公分的地方,巨髎穴在鼻孔旁邊八分處,地倉穴則在嘴角旁邊四分處。
大迎穴在下巴下方約1.3公分,頰車穴在耳朵下方八分處,下關穴在耳朵前方的動脈上,頭維穴在頭頂神庭穴旁邊四寸五分處(神庭穴在頭頂髮際線上五分處)。
人迎穴在喉嚨旁邊約1.5公分,水突穴在頸部肌肉前,人迎穴下方,氣舍穴在水突穴下方,缺盆穴在肩部鎖骨內側,距離中線各1.5公分。
氣戶穴在璇璣穴旁邊四寸,到達乳頭下方六寸四分,庫房、屋翳、膺窗穴靠近胸口,乳中穴正好在乳頭中心。
乳根穴在乳頭下方各一寸六分,中線距離需為四寸。不容穴在巨闕穴旁邊三寸,幽門穴在巨闕穴旁邊一寸五分,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和滑肉門穴上下各相距一寸,距離中線三寸。
天樞穴在肚臍旁邊兩寸,樞下一寸是外陵穴,樞下二寸是大巨穴,樞下四寸是水道穴,樞下六寸是歸來穴,這些穴道都距離中線兩寸。
氣衝穴在鼠鼷穴上方一寸,鼠鼷穴在腹股溝盡頭,髀關穴在膝蓋上方十二寸,伏兔穴在膝蓋上方六寸,陰市穴在膝蓋上方三寸,梁丘穴在膝蓋上方二寸。
膝蓋前方凹陷中的犢鼻穴,膝蓋下方三寸是三里穴,膝蓋下方六寸是上廉穴,膝蓋下方七寸是條口穴,膝蓋下方八寸是下廉穴。
膝蓋下方九寸是豐隆穴,但這個位置是從腳踝上方八寸測量的,解谿穴距離內庭穴六寸半,衝陽穴在內庭穴後方五寸,陷骨穴在內庭穴後方二寸,內庭穴在腳拇趾和第二趾之間的凹陷中,歷兌穴在大拇指和第二趾尖端,距離指甲邊緣如韭菜葉的寬度,璇璣穴是任脈的穴位名稱。
3. 足太陰脾經(左右共四十二穴)
4. 脾臟之圖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滑氏曰:掩乎太倉。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中梓曰:脾胃屬土,俱從田字,胃居正中,田字亦中,脾處於右,田亦偏右。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藏。
足太陰經脾,脾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乃榮之居也。主藏意與智,主一身之肌肉,為五臟之本。其母心火,其子肺金。其克腎水,其賊肝木。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肉。其位中央,其時長夏,其脈緩,其色黃,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其聲歌,其味甘,其惡濕,其液涎。在五行屬土。其外竅通於口,其形廣三寸,長五寸,掩候於太倉,附著子脊之第十一椎,與胃為表裡。其經多氣而少血,巳時氣血注此。其不足則少氣,其有餘脹滿。其平脈緩,其賊脈弦。其死甲乙日。其畜牛,其谷稷,上為鎮星。
其見證也,五泄,二便閉,面黃,舌本強,口甘,食則嘔,胃脘痛,腹脹腸鳴,善噫善飢;後出餘氣則快,身體四肢倦怠,食不下咽,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足大指不為用。飲食勞倦則傷脾。實則夢歡歌快樂,虛則夢飲食相爭。
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
其經之脈,起於足大指之端隱白穴,受足陽明之交。由是循大指內側白肉際大部穴,過核骨後,歷太白、公孫、商丘,上內踝前廉之二陰交,上腨內,循胻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中都穴之前,至地機、陰陵泉;自陰陵泉上循膝骨內之前廉,血海、箕門迤邐入腹,經衝門、府舍,會任脈之中極、關元,復循腹結、大橫,會任脈之下脘;歷腹哀,過足少陽之日月,足厥陰之期門,復循本經腹哀之裡,下至任之中脘、下脘之際,屬脾而絡於胃。
再由腹哀上膈,循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由周榮外,曲折向下至大包,由大包外曲折向上,會於肺之中府,上行交胃經人迎穴之裡,挾咽連舌,散舌本而終;其支者,循腹哀行至胃部,會任脈之中脘外,上膈,注於任之膻中之裡,而交於手少陰心經,文自極泉而下行也。
白話文:
[脾臟圖解]
根據古籍《刺法論》所載:脾臟有如朝廷中的諫議大夫,負責全面地調節身體機能。滑氏曾指出:脾臟像一個巨大的糧倉。華元化認為:脾臟的主要功能在於消化食物,養育全身。中梓進一步解釋:脾胃皆屬於五行中的土,皆與「田」字相關,胃位於腹部中央,就像「田」字一樣居中,脾臟則位於右側,恰似「田」字的偏右位置。
《難經》記載:脾臟重量約為二斤三兩,寬度約三寸,長度約五寸,且含有半斤的脂肪組織,主要功能在於包裹血液,溫暖五臟六腑。
脾臟是腳部太陰經的一部份,被稱為糧倉官員,負責調節五種味道,也是營養的來源。它負責儲存意志和智慧,主掌全身肌肉,是五臟的根本。它的母親是心臟(屬火),兒子是肺臟(屬金)。它制約腎臟(屬水),又受制於肝臟(屬木)。它的光澤反映在嘴脣四周,其滋潤來自肌肉。它的位置在身體的中央,最活躍的季節是夏季末,其脈象緩慢,顏色為黃色,音樂類型為宮音,數字為五,氣味為香,聲音為歌聲,味道為甜,最怕濕氣,分泌物為口水。在五行中屬於土。外部的開口通向口腔,形狀大約三寸寬,五寸長,隱藏在太倉之中,附著在脊椎的第十一個椎骨,與胃臟互為表裡。其經絡氣多血少,巳時時段,氣血會集中在此。若脾臟功能不足,會出現呼吸困難,若有餘,則會感到脹滿。正常的脈象為緩,受制時的脈象為弦。死亡風險最高的日子為甲乙日。與之相關的動物為牛,穀物為稷,對應的星宿為鎮星。
當脾臟出現問題,可能的症狀包括五次以上的腹瀉、大小便閉塞、臉色發黃、舌頭僵硬、口中有甜味、進食後嘔吐、胃痛、腹脹、腸鳴、打嗝、飢餓感、排便後舒適、四肢疲倦、吞嚥困難、心煩、胸口疼痛、寒冷型瘧疾、軟便或水樣便、水腫、黃疸、失眠、強迫站立、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大拇指無法活動。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當易損傷脾臟。若脾臟實,會做歡樂的夢,若脾臟虛,會做爭奪食物的夢。
過度思考會傷害脾臟,生氣可以剋制過度思考,濕氣會傷害肌肉,風可以剋制濕氣,甜食會傷害肌肉,酸味可以剋制甜食。甜食會進入肌肉,肌肉疾病患者不宜過量食用甜食。過量食用酸性食物,肌肉會變得粗糙,嘴脣會乾裂。
脾臟的經絡起始於腳大拇指末端的隱白穴,接受足陽明經的交匯。然後沿著大拇指內側的白肉際大部穴,經過核骨後方,穿過太白、公孫、商丘,上至內踝前方的二陰交,上行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的漏谷,再上行二寸,穿過足厥陰經的中都穴前,到達地機、陰陵泉;從陰陵泉開始,沿著膝蓋骨內側的前緣,經過血海、箕門,進入腹部,經過衝門、府舍,與任脈的中極、關元相會,再沿著腹部結、大橫,與任脈的下脘相會;經過腹哀,穿過足少陽經的日月,足厥陰經的期門,再沿著腹哀的內側,下降至任脈的中脘、下脘,連結脾臟並絡接胃臟。
再從腹哀向上,穿過膈肌,沿著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由周榮向外,曲折向下至大包,由大包外曲折向上,與肺臟的中府相會,再上行至胃經的人迎穴內側,夾住咽喉,連接舌頭,分散在舌根,最終結束;其分支,沿著腹哀行至胃部,與任脈的中脘外相會,上穿膈肌,注入任脈的膻中內側,再與手少陰心經相交,文章自此極泉開始,向下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