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驗良方彙編》~ 養生妙訣 (3)
養生妙訣 (3)
1. 養生妙訣
飲酒後,不宜飲冷水、拎茶,被酒引入腎中,停為冷毒,易致腰膝沉重、水腫、消渴、攣臂等症。以上飲食失宜,少年壯盛之時恣意不覺,養成病根,暮年發出,侮己無及。每食細嚼多咽,送氣入腹,最是養人。
凡人寒暑衣服,宜以漸而增減。寒來不宜驟多,暑來不宜驟少。冬畏寒而取熱太甚,春必多病。夏畏熱而取涼太甚,秋必多病。慎之。
凡人形氣,當使運而不滯,久偏於一,不免有傷。久臥傷氣,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皆所宜防。
凡人睡時,宜閉口,口開即失元氣。或有不能閉者,當著意習之,習久則白閉矣。愛小兒者,見渠睡時口開,即宜以手捺之使閉。仰臥久則神氣易於渙散,故以側身曲臥為佳。夜眠以被覆首,則多受濁氣,易致損壽,須使首露被外,以受天地清氣。昔人傳為長壽妙方,臨睡時,須將萬緣放下,一心注在鼻準,則氣不渙散,最是養人。
凡人或患睡不熟,皆由雜念紛起,心不能靜之故。人苦雜念難絕,佛門教以數息之法。王龍溪云:數息又不如調息。一部《參同契大旨》只是「心息相依」四字盡之。蓋以心依息則心不妄動,以息依心則氣不外散。就此法而精用之,可以成仙;就此法而淺言之,只在調息。入惟細細,出惟綿綿,絕不有意強制,亦不無意而忘,則息自調而漸長矣。
凡人一吸一呼謂之息,一晝夜有一萬三千五百息。能使息漸長而省一息,即有一息之受用。工夫積久,而長日加,其益無窮。止於睡時略得纖毫之益,亦睡熟裕如矣。
昔人云:上士異房,中士異床,下士異被。服藥千顆,不如獨臥。故杜病之源,在於寡欲,不待言矣。然寡欲中,又有不可不知者。凡人慾念不萌,則精氣散於三焦,榮華百脈。及欲念一起,欲火熾燃,雖不交會走泄,而精氣已暗損而陰消矣。故寡欲者,尤以寡其欲念為要。
又有房事禁忌,不可不知。古云: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雨,日月薄蝕,雷震地動等,皆天忌也。山川、神祗、杜稷,井灶之處,皆地忌也。凡大祭之前及父母諱日,與夫大勞大病、大憂大醉之後,皆人忌也。犯忌行房,召禍致病甚烈,不可不戒。行房百里者病,百里行房者死,二語人皆知為必然。
所謂百里者,即上所謂大勞中之一端也。然農賈等人,習於行走者,則百里始為大勞;若土人之平昔安逸者,則僅行三、四十里,亦同於農賈之百里而為大勞矣。此亦不可不知。
白話文:
養生妙訣
喝酒後,不要喝冷水或冰茶,因為酒會進入腎臟,變成寒毒,容易導致腰膝沉重、水腫、口渴、手臂抽搐等症狀。年輕時縱慾放縱,即使出現這些飲食不當造成的毛病也不在意,養成病根,年老後就會發作,後悔莫及。每次吃飯都要細嚼慢嚥,讓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再吞下,有助於消化吸收,最能滋養身體。
穿衣應根據天氣冷暖,逐漸增減衣物。天氣變冷時不要一下子穿太多,天氣變熱時也不要一下子脫太多。冬天怕冷而穿得太厚,春天就容易生病;夏天怕熱而穿得太少,秋天就容易生病。要謹慎注意。
人體的氣血需要運行而不停滯,長時間偏向某一方面,就容易傷身。久臥傷氣,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這些都要預防。
睡覺時,嘴巴應該閉上,張口會損失元氣。如果有些人無法閉口,就要刻意練習,久了就能自然閉上。如果看到小孩睡覺嘴巴張開,就要用手輕輕合上。仰臥太久,精氣神容易散失,所以側臥比較好。睡覺時,頭部不要蓋被子,否則容易吸入濁氣,損害壽命,應該讓頭部露在被子外面,吸收天地間的清氣。古人流傳的長壽妙方是,睡覺前要放下所有雜念,專注於鼻尖,這樣氣就不會散失,最能養生。
如果睡不好,大多是因為雜念叢生,心神不寧。人很難消除雜念,佛教有數息的方法。王龍溪說:數息不如調息。《參同契大旨》的核心就是「心息相依」四個字。意思是,心依附於呼吸,心就不會胡思亂想;呼吸依附於心,氣就不會外洩。如果專注於此法,可以成仙;如果簡單理解,就是調息。吸氣要細細的,呼氣要綿綿的,不要刻意用力,也不要無意識地忘記,這樣呼吸就能自然調節,越來越長。
人一次吸氣呼氣叫做一息,一天一夜有一萬三千五百息。如果能讓呼吸漸漸延長,減少一息,就多了一息的益處。時間久了,每天都增加一點點,益處無窮。即使睡覺時只獲得一點點益處,也能睡得很香甜。
古人說:上等人分房睡,中等人家分床睡,下等人分被睡。吃千顆藥丸,不如獨自睡覺。所以預防疾病的根本,在於克制慾望,這是不用多說的。但是克制慾望,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沒有慾念,精氣就會散佈到全身,滋養百脈。一旦慾念產生,慾火焚身,即使沒有性行為,精氣也會暗中損耗,陰氣減少。所以克制慾望,更重要的是要克制慾念。
另外,房事禁忌也要注意。古人說:大寒大熱、大風大雨、日蝕月蝕、雷電地震等,都是天忌;山川、神靈、廟宇、井灶等地方,都是地忌;大祭祀之前、父母忌日、以及大勞累、大病、大悲傷、大醉之後,都是人忌。犯忌行房,很容易招致禍患和疾病,一定要戒除。走一百里路再行房會生病,行房後走一百里路會死,這句話大家都知道是必然的。
所謂的一百里,就是前面提到的「大勞」的一種。但是農民、商人等經常行走的人,走一百里才算大勞;而平時安逸的人,只走三十四十里,就等於農民、商人走一百里一樣,算作大勞。這一點也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