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驗良方彙編》~ 養生妙訣 (1)
養生妙訣 (1)
1. 養生妙訣
皆杜病於未萌之法,但擇其淺顯易明者錄之於下。
《老子》云:虛關心,實其腹。解云:心多妄想,甚是為累,故欲其虛。腹漏精液,何以能久!故欲其實。
《洞神正經》云: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定。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恬靜無欲,腎水自足。
《白玉蟾》云,薄滋味以養氣,去嗔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靜以養道。
《元關雜記》云: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中食少,夜間睡少。依此四少,神仙事了。或疑睡與食皆以養生,何以反欲其少?不知惟用力勞瘁之人,二者不厭其多。若安逸之人,須食少睡少,則飲食皆化為精神以供人用;若食多睡多,則反須精神去化飲食而疲倦潛滋矣。至於少年之人,醉飽熟眠易於遺漏,故尤以少為貴也。
身勞心逸論
古云:養生之道,身欲其勞,心欲其逸。蓋身勞則飲食易化,氣血流動,諸病不生。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此理固無可疑。至於心逸之說,或疑勞心勞力各任其一,如何可逸?不知逸非怠情,安肆之謂也。天與人以心,原以供人之用,但僅足供人正用,而不足供人妄用。
何謂正用?如研求義理,經營事業等,雖殫日夜之勞,而初無致病之虞,以其心存而不放,專而不雜,則勞心即所以養心也。何謂妄用?如七情過度,則終日固結而不解。憧憧往來,則終日紛擾而不寧。甚至夢寐之中亦無停息之時,譬如一物晝夜被火煎熬,何以能久!故無病之人以此而精神暗耗,易衰易老。若有病之人,則萬般滋補藥食皆難取效,而與死日近矣。
所以養生之法,必須將一切妄念,如追憶已往,期望將來,計較人我,爭競得失等項盡情掃除,使心常等太虛。則無病者長生可幾,而有病者亦旦夕可愈。所謂一心療萬病,不假藥方多也。第人心最是活物,頃刻之間思想百出,若強制使逸則愈不逸。昔人有身勞則心逸之說,尤為至論不刊。
蓋身勞於一事,則心無暇他及而自逸。每見有病之人,因身不能勞而謝事將息,不知心因閒暇而思想愈多,勞反愈甚。凡虛弱病之難痊,往往由此。是故養病之法,除困憊已極,必不能勞者,無可如何;若苟可小勞,則莫若就意所喜為之事,勉強勞動。即不能勞動,或彈琴,或觀閒書,或聽人歌曲,總使心有所奇而思想不萌,得以安逸,則病可不藥自愈。竊以是為治病最妙之方。
而中年以後,養生之法亦莫善於此。其為補益,殊勝於參、苓等百倍也。余蓋歷試之,而實見其然,爰即昔人之說而暢言之,以公諸同志云。
養氣論
人賴氣以生,猶魚賴水以活。氣充足則康強,氣微弱則衰憊,氣耗盡則身亡矣。故道家以氣為至寶,而有運氣之法。然非得明師傳授而強行之,則不惟無益而反有損。莫如守心以養氣,則人人可行,有益無損。《孟子》云:志為氣帥。故氣常隨乎心,心馳於外則氣亦散而不收矣。
白話文:
養生妙訣
這些都是預防疾病於萌芽的方法,我只挑選其中淺顯易懂的記錄如下:
《老子》說:「清靜你的心,充實你的肚子。」解釋是說:心中妄想太多,會造成很大的負擔,所以要讓心保持清靜。精液如果外漏,又怎麼能長久呢?所以要讓肚子保持充實。
《洞神正經》說:「對於榮耀或羞辱都能不驚慌,肝的氣就會自然平和。行動或靜止都能保持恭敬,心火就會自然安定。飲食有節制,脾的氣就不會外洩。調整呼吸,少說話,肺的氣就能保持完整。安靜清淡,沒有慾望,腎的精氣就會充足。」
白玉蟾說:「飲食清淡可以養氣,去除憤怒可以養性,處於謙卑的位置可以培養德行,保持清淨可以修養道。」
《元關雜記》說:「嘴裡少說話,心裡少煩惱,肚子裡少吃東西,夜晚少睡覺。依照這四少,就能達到神仙般的境界。」有人可能會疑惑,睡覺和吃飯都是用來養生的,為什麼反而要少呢?這是因為只有那些勞累過度的人,才不會嫌睡覺和吃飯太多。如果生活安逸的人,就應該少吃少睡,這樣飲食才能轉化為精神供人使用;如果吃多睡多,反而需要精神去消化飲食,會感到疲倦。至於年輕人,酒足飯飽後容易遺精,所以更應該少吃少睡。
身勞心逸論
古人說:「養生之道,身體要勞動,心要安逸。」身體勞動,飲食就容易消化,氣血就會流動,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就像流動的水不會腐爛,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蛀蝕,這個道理確實沒錯。至於心要安逸的說法,有人可能會懷疑,勞心和勞力各自承擔一部分,怎麼能安逸呢?要知道安逸不是指懈怠、放縱。上天給人一顆心,本來是給人使用的,但只夠給人正當使用,不夠讓人妄用。
什麼是正當使用?像是研究道理、經營事業等等,即使日夜勞累,也不會因此生病,因為他們的心專注而不雜亂,勞心反而能養心。什麼是妄用?像是情緒過度,就會整天鬱結不開;胡思亂想,就會整天紛亂不安。甚至連做夢的時候都無法停止,就像一個東西整天被火煎熬,怎麼能長久呢?所以沒有生病的人,也會因此精神暗耗,容易衰老。如果有生病的人,再多的滋補藥食也很難見效,反而會更加接近死亡。
所以養生的方法,必須將一切妄念,像是回憶過去、期望未來、計較人我、爭奪得失等等,都徹底清除,讓心像太空一樣空曠。這樣,沒有生病的人就能長壽,有病的人也能很快痊癒。這就是所謂的「一心能治萬病,不需要很多藥方」。只是人心最是活潑,頃刻之間就會冒出許多想法,如果強迫讓心安逸,反而會更加不安逸。古人有「身勞則心逸」的說法,確實是非常重要的道理。
因為身體在做一件事,心就沒有時間去想其他的事情,自然就安逸了。常常看到生病的人,因為身體不能勞動而休息,不知道這樣反而會因為閒暇而胡思亂想,反而更加勞累。凡是虛弱的病難以痊癒,往往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養病的方法,除非是已經極度疲憊,不得不休息,否則如果能稍微勞動,最好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勉強勞動一下。如果不能勞動,也可以彈琴、看閒書、聽人唱歌,總之要讓心有所寄託而沒有雜念,讓心安逸,病就可以不藥而癒。我認為這是治病最好的方法。
中年以後,養生的方法也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它的補益效果,比人參、茯苓等藥材好上百倍。我親身經歷過,確實是這樣,所以借用古人的說法來詳細說明,和大家一起分享。
養氣論
人靠氣來生存,就像魚靠水來活。氣充足就會健康強壯,氣虛弱就會衰弱疲憊,氣耗盡就會死亡。所以道家把氣看作至寶,並有運氣的方法。但如果沒有得到明師傳授就強行練習,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害。不如守住心來養氣,這樣人人可行,有益無害。《孟子》說:「意志是氣的統帥。」所以氣常常跟隨心,心向外馳散,氣也會跟著散失而無法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