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增彬

《經驗選秘》~ 卷一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7)

1. 卷一

內痔腫痛,豬大腸六兩,蚯蚓十餘條,煮融去蚓,食腸極效。

,內痔不出,用草烏為末,口水調,點肛門痔即反出,乃可用藥敷治。

遠年內外痔,雄豬大腸(三尺,截去肛門七寸),刺蝟皮(三張,新瓦焙存性),白礬,槐米(各四兩)

三味為末,入大腸內,兩頭紮緊煮爛,搗為丸桐子大,每早開水下四、五錢。

痔瘡腸風下血,生何首烏研末,每早米湯調下三錢。

洗痔瘡方,蘄艾,歸身尾,蒼朮,川芎,枸杞根,防風,荊芥,花椒,皮硝,槐皮

以上藥各三兩,加韭菜根六兩,煎數滾,先熏後洗,一日數次,不過三四日自愈。

又方,尿壺一把,入皮硝一兩,開水泡入,借氣熏洗之。

痔瘡神方,用胡桃去肉,五倍子填滿殼內,線紮好,黃泥封固,炭火煅黑煙淨為度,取出研細,蜜為小丸,每服三錢。

紅腫翻頭痛不可忍,大螺螄一個,入冰片五分,久之化為水。以雞翎掃上止痛消腫,永戒食螺。

男女久痔不痊,翻花疼痛難忍。忌用刀針,不致吃苦殞命。

番木鱉水磨濃,如冰片少許搽敷。或用紙浸透,汁貼之亦可。

痔漏脫管生肌方,立秋後馬齒莧三十斤,取汁熬膏,以槐角三斤焙研末,入膏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效。

又方,以退管散五錢,黑糖拌,空心陳酒下,管自出乃止。

坐板瘡,腫痛多膿者。用:

密陀僧,生礬,大黃等分。

為細末,敷之。或用絲瓜皮焙為末,燒酒調塗,效。

股上生瘡,生股尖者名臀尖,亦有生兩旁者。色紅腫,照癰毒各方治之,色白者,照陰疽方治之。

懸癰,又名騎馬癰。

在海底。初起細粒,漸大如桃李,俗呼偷糞老鼠。潰爛之後一經房事,即成漏生管,難治。體弱者更危。即用生甘草濃煎多服,以殺其毒;外用野紫蘇(面青背紫者是)葉焙乾為末,麻油調敷。

又方,潰爛久不收口,未生管,用水仙膏敷之神效。已生管者,用拔管散治之。

又方,橫紋生甘草一兩,截數段水泡,文火烘乾,再泡再烘,以中心水潤為止,切細。加當歸一兩,用酒煎服,日服一次,半月後方能消盡。

腳氣論,足受寒濕腫而痛者,為濕腳氣,宜清熱利濕搜風。又有攣縮枯細,痛而不腫者,名乾腳氣,宜養血潤燥。

此症始受於濕,復夾風寒暑熱之邪而成。故先起於腿足,必腳屈弱而舉體轉筋,肢節痛而足胻腫,小腹不仁,心中悸動。胸滿便澀,但發熱頭痛身疼之候,絕似傷寒,人多誤治。故仲景以腳氣為類傷寒症,另立篇目以別之。古人謂之厥症、類傷寒則難察,能致人死則難治。

詳究其症候之由,平居於酒色及勞役之後,外感風寒暑熱,忽然手足逆冷或熱,其氣逆從腳下而起,上衝小腹作痛,或脹悶,或嘔吐,或昏迷,或兩足脛紅腫,寒熱如傷寒狀。此或一月一發,半月數月一發,漸漸四肢攣縮,腳膝腫大,此為腳氣,非中風寒也。或發作而手足不病者,亦謂之腳氣。

白話文:

[卷一]

內痔腫痛,用豬大腸六兩,蚯蚓十幾條,煮爛後去除蚯蚓,吃豬腸,效果很好。

內痔沒有脫出,用草烏磨成粉,用口水調和,點在肛門痔瘡上,痔瘡就會脫出來,然後就可以用藥膏治療。

多年內外痔,用雄豬大腸(三尺長,去掉肛門七寸),刺蝟皮(三張,用新瓦焙乾),白礬、槐米(各四兩)。三味藥磨成粉,放入豬大腸內,兩頭紮緊煮爛,搗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早上用開水送服四五錢。

痔瘡腸風下血,用生何首烏研磨成粉,每天早上用米湯送服三錢。

洗痔瘡的方子:蘄艾、萆薢、蒼朮、川芎、枸杞根、防風、荊芥、花椒、皮硝、槐皮,以上藥材各三兩,再加韭菜根六兩,煎煮幾沸,先熏後洗,一天洗幾次,三四天就能自愈。

另一個方子:用尿壺一個,放入皮硝一兩,倒入開水浸泡,用藥氣熏洗。

痔瘡神方:用胡桃去肉,用五倍子填滿胡桃殼內,用線紮好,用黃泥封好,用炭火煅燒至發黑冒淨煙為止,取出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小藥丸,每次服三錢。

痔瘡紅腫疼痛難忍,用大螺螄一個,放入冰片五分,放置一段時間使其溶化成水。用雞毛掃在患處,止痛消腫,並且永遠不要再吃螺螄。

男女久患痔瘡不愈,痔瘡翻出疼痛難忍。忌用刀針治療,以免遭受痛苦甚至死亡。用番木鱉磨成濃汁,像冰片一樣少許塗抹。或者用紙浸透藥汁,敷在患處也可以。

痔漏脫肛生肌的方子:立秋後採集馬齒莧三十斤,取汁熬成膏,再將槐角三斤焙乾研磨成粉,放入膏中。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效果很好。

另一個方子:用退管散五錢,加黑糖拌勻,空腹用陳酒送服,肛管會自行脫出。

坐板瘡(肛周膿腫),腫痛並有膿液者。用密陀僧、生礬、大黃等量,磨成細粉,敷在患處。或者用絲瓜皮焙乾研成粉,用燒酒調和塗抹,也有效。

大腿上生瘡,生在股尖的叫臀尖瘡,也有生在兩旁的。紅色腫脹的,按癰毒的治療方法治療;顏色發白的,按陰疽的治療方法治療。

懸癰,又叫騎馬癰,長在會陰部。初期是小的膿疱,逐漸長大如桃李大小,俗稱偷糞老鼠。潰爛後,一旦發生性行為,就會形成廔管,很難治療。體質虛弱的人更加危險。用生甘草濃煎多服,以殺死毒素;外用野紫蘇(葉子正面青綠,背面紫色)葉焙乾研成粉,用麻油調和敷在患處。

另一個方子:潰爛很久不癒合,還沒有形成廔管的,用水仙膏敷,效果很好。已經形成廔管的,用拔管散治療。

另一個方子:用橫紋生甘草一兩,切成幾段,泡在水裡,用文火烘乾,再泡再烘,直到藥材中心濕潤為止,然後切碎。加入當歸一兩,用酒煎服,每天服用一次,半個月後才能痊癒。

腳氣論:腳部受寒濕侵襲而腫痛的,是濕腳氣,應該清熱利濕,祛風;還有一種腳部攣縮枯瘦,疼痛但不腫脹的,叫乾腳氣,應該養血潤燥。

這種疾病最初由濕邪引起,然後又夾雜風寒暑熱等邪氣而成。因此,疾病首先從腿腳開始,腳會彎曲無力,全身肌肉抽筋,關節疼痛,腳踝腫脹,小腹不敏感,心悸,胸悶,大便不通暢,發熱頭痛全身疼痛,症狀很像傷寒,很多人因此誤治。所以張仲景把腳氣列為類似傷寒的疾病,另立篇目以區別。古人稱其為厥症,類似傷寒,不易診斷,能致人死亡,難以治療。

仔細研究其病因,平時嗜酒色,勞累過度之後,外感風寒暑熱,突然手腳發冷或發熱,氣逆從腳下而起,向上衝擊小腹,引起疼痛,或脹悶,或嘔吐,或昏迷,或兩腳脛部紅腫,寒熱交替,像傷寒一樣。這種情況可能一個月發作一次,或半個月,或幾個月發作一次,漸漸四肢攣縮,腳膝腫大,這就是腳氣,不是中風寒。即使發作時手腳沒有病變,也稱為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