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四科簡效方》~

回本書目錄

1. 丙集

2. 女科通治

3. 室女虛勞

(尼姑、寡婦同)

(其證心熱煩悶,如嘈如飢,倦怠懨懨,起於鬱火,漸至咳嗽發熱吐紅,與尋常男婦虛勞有別。)

嫁不失時,是為大樂。若溺愛久留,或擇婿過備,或不知體貼,或送入空門,飲恨以終,情殊可慘。為父母者,宜鑑斯言,否則草木根荄不能怡其心志也。聊籌補救,謹採二方。

青松針,側柏葉,藕(吐血者用節,各一斤),天冬,生地,葳蕤(各八兩),女貞子,旱蓮草(各四兩),用甘泉水煎至味盡去滓,慢火熬膏,瓷瓶收置,泥地上窨去火氣,每晨白湯化服。咳嗽者加枇杷葉(八兩),不寐者加蓮子心(二兩),食少便溏加生薏苡(一斤),寢汗者加鮮竹葉(一斤),汛愆者加丹參(四兩),名清芬耐歲膏。

西洋參(刮去皮,蒸透),白朮(泔浸,刮皮蒸透),茯神,甘草,生地,丹參,棗仁(炒),遠志肉,北五味,麥冬,元參,柏子仁,黃連,香附(童便制),川貝母,桔梗,硃砂,龍眼肉,凡十八味,分兩量人酌用,照前熬膏服。經云:女子以心脾為立命之根。

凡心脾氣鬱,鬱則從火,久久不解,漸耗五陰,惟此方有通有補,以甘草、洋參養心氣,龍眼補心血,麥冬益心津,生地、元參、丹參益心神,茯神、柏子、遠志安心神,五味、棗仁收心液,黃連瀉心陽,桔梗開心郁,硃砂鎮心怯,白朮健脾陽,香附暢脾陰,川貝舒脾郁。特重其數,以對待心脾二臟,故名曰心脾雙補膏。

白話文:

【處女虛弱勞損】

(這種症狀主要表現為心煩熱燥,像有嘈雜聲在耳邊,又像飢餓感,容易感到疲憊無力,這是由於情緒鬱結所致,慢慢發展到咳嗽、發燒、咳血的情況,與一般男女虛弱勞損有所不同。)

適時結婚,是人生一大樂事。如果父母溺愛女兒,長期讓她留在身邊,或是選擇女婿條件過於苛刻,或是不懂得關心女兒的感受,或是將女兒送入佛門,導致她們抱憾終生,這種情況實在讓人感到悲慘。做父母的應該以此為鑒,否則就算有草木之根也不能使她們心情愉快。在此提供兩個補救方法。

使用青松針、側柏葉、藕(若有吐血情形,應選用藕節,各一斤),天冬、生地、葳蕤(各八兩),女貞子、旱蓮草(各四兩)。使用甘泉之水煎煮至藥材味道完全釋出,然後去掉渣滓,再用小火慢慢熬製成膏狀,放入瓷瓶中密封保存,放在泥地上以去除藥物的熱性,每天早上用溫開水化開服用。若有咳嗽加枇杷葉(八兩),失眠加蓮子心(二兩),食慾不佳且大便稀溏加生薏苡(一斤),晚上出汗多加鮮竹葉(一斤),月經不調加丹參(四兩),此藥膏名為清芬耐歲膏。

使用西洋參(去皮,蒸熟),白朮(米泔水浸泡,去皮蒸熟),茯神,甘草,生地,丹參,炒過的棗仁,遠志肉,北五味,麥冬,元參,柏子仁,黃連,香附(用童子尿製成),川貝母,桔梗,硃砂,龍眼肉,共計十八種藥材,根據個人狀況酌量使用,依照上述方法熬製成膏服用。古籍記載:女性的心脾健康是其生命的根本。

心脾氣鬱結,鬱結會轉化為火氣,長時間無法得到解決,就會逐漸消耗身體的陰氣,唯有這個藥方既有疏通又有滋補的作用,甘草和西洋參能養心氣,龍眼補充心血,麥冬增加心津,生地、元參、丹參補益心神,茯神、柏子仁、遠志安撫心神,五味子、棗仁收斂心液,黃連降低心陽,桔梗開解心鬱,硃砂平定心悸,白朮強健脾陽,香附促進脾陰,川貝母疏解脾鬱。特別強調這些藥物的比例,以平衡心脾兩臟的功能,因此這個藥膏被稱為心脾雙補膏。

4. 肝鬱脘痛

(婦女本坤陰吝嗇之性,而又受制於人,凡事不能自主,氣鬱不舒,多成此證)

香附(倍用),黃連(減半),擇淨料製為極細末,水糊丸梧子大,陳皮湯下一二錢。火盛者薑汁炒梔子煎湯下。

白話文:

【肝鬱脘痛】

(婦女因天性較內向且易受他人影響,許多事情無法自己決定,長久下來情緒鬱悶不得舒解,常會導致這種病症)

使用大量的香附,和少量的黃連,選擇純淨的材料製成非常細的粉末,再用水調成糊狀,做成像梧桐樹種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陳皮熬煮的湯水送服。如果火氣旺盛的人,可以先用薑汁炒梔子,再用其煎煮的湯水來送服藥丸。

5. 粉滓

(亦名粉刺,因粉中有鉛,鉛性燥而有毒故也)

平時敷粉,須單用中指研調,切記勿用食指,則永不生滓。畫家用此法,則粉面人物,久藏不黯。

桃花、冬瓜仁等分研,蜜和,夜塗旦洗。

滑石,輕粉,杏仁(去皮),等分為末,蒸過,入冰片、麝香少許,以雞子清調勻,靧面畢敷之,久用面色如玉。

白話文:

【粉滓】

(也被稱為粉刺,是因為粉裡含有鉛,鉛的特性乾燥且有毒素)

平日使用粉底時,必須單獨使用中指來調勻,千萬記得不要用食指,這樣永遠不會長出粉滓。畫家使用這個方法,那麼粉彩的人物畫作,即使長期保存也不會變暗。

將桃花、冬瓜籽以等量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調和,晚上塗抹於臉上,早晨再清洗掉。

取滑石、輕粉、杏仁(去皮)各等量磨成粉末,蒸過後,加入少量的冰片和麝香,再以雞蛋清調勻,洗臉後敷在臉上,長期使用可以使臉色像玉石一樣光澤。

6. 鬢脫

川椒(四兩),浸酒,密室內日日搽之自生。

煨石膏研末,糖調搽之,治吃髮癬。

木樨花同麻油蒸熟,潤髮則香,余與男子同治者,詳見內科上部。

白話文:

【對於鬢角脫髮】

使用四兩的川椒浸泡在酒中,每天在密閉的房間裡用此酒液擦拭頭髮,頭髮自然會再生長。

將煅燒過的石膏研磨成粉末,用糖水調和後塗抹,可以治療頭皮癬。

將桂花與麻油一起蒸煮至熟,用其潤髮能使頭髮散發香味。至於我與男性一同進行的治療方式,詳細內容請參考內科上部的說明。

但要注意的是,以上療法應視個人體質而定,效果可能因人而異。

7. 纏足

女子纏足,究不知始自何人,或云起於妲己者,乃村瞽之談也。或云肇於漢唐,而元人伊世珍輯《嫏環記》引《修竹閣女訓》謂範睢言裹足不入秦用女喻也。然則戰國時,已有此事矣。意彼時不過略為裹束,不似男子之任其放大耳。故漢唐諸詩詠美人者,並無弓履之同。迨李後主宮人窅娘,始作新月之形,矯揉造作,卒致亡國,此袁簡齋所以罪其作俑也。

仁和沈文浦亦云:後人習之,沿為錮疾,母毒其女以為慈,姑虐其媳以為愛,遂成億萬世億萬人無窮之孽。或曰不然,古人為此,非飾美麗也,為拘遊走也。按《修竹閣女訓》亦引桑中之行,臨邛之奔為言。

嗚乎!豈理也哉!未嫁則父母拘之,既嫁則丈夫拘之,謹其閨門,嚴其出入,養其羞惡,課其女紅,於以拘遊走也,何難之有?而顧為此戕賊形軀之事,忍莫甚矣!拙莫甚矣!況古來貞靜者,豈盡由步之纖?淫奔者,豈盡由履之大?奈之何如就三木,如受刖刑,遂令髫齡弱質,罹鞠凶於早歲,遭荼毒以終身,每見負痛飲疼,因此而瘠病者有之,由是而夭亡者有之,幽閨暗獄,魄滯魂冤,哀乎哉!想我國家平成以來,風同道一,男子剃頭辮髮,則晨夕免梳網之煩,暑月受清涼之福,德莫大焉,何獨女子而不普沾其澤乎?儻亦遵路遵道,順天地之自然,極官骸之得所,豈不休歟?愚謂相習成風,陋俗難革,錄方於下,庶易效蓮鉤之式,聊紓玉趾之疼云爾。

桑根白皮(四錢),杏仁(一錢),水五碗,新瓶煎至三碗,入朴硝(五錢),乳香(一錢),封口煎烊,置足於上,先熏後洗,三日一作,十餘次後軟若束棉,毫無痛苦。束時以羅細生白礬,少加白洋糖糝之,束成後濯足宜頻,每於湯中入鹽滷一杯,終身用之,可免一切足疾,不生⿰嗇皮⿰齒皮,以滷能去風火濕熱垢濁,而有潤皮膚、舒筋骨之功。(男子濯足亦宜用之。

)此閨閣中秘方也。

纏足生瘡,先以甘草湯洗,隨用荊芥燒灰,蔥白汁和敷。

雞眼肉刺,用枯礬、黃丹、朴硝等分研搽,次日濯之,二三次即愈。又法:先以滷湯浸濯,刮去一層,用木耳浸軟貼之,消爛不疼。

甲疽於趾甲內生瘡,惡肉突出不愈,以蜈蚣一條,焙研敷上,外用南星末醋調,塗其四圍。又法:用皂礬日曬夜露,每一兩煎湯浸洗,再以礬末(一兩),雄黃(二錢),硫黃、乳香、沒藥(各一錢),共研勻搽。

香蓮散:白芷、黃柏、防風、細辛、烏藥、甘松等分研末,襯於鞋屜中,數日一濯足,濯後換藥,蓮瓣生香。

白話文:

【纏足】

女子纏足的起源,至今無法確定始於何人,有人認為源自妲己,但這只是傳說罷了。也有人說纏足的習俗始於漢唐,然而,元代學者伊世珍在《嫏環記》中引用《修竹閣女訓》一書的觀點,認為纏足可能是戰國時期的習俗,當時的範睢以纏足女子比喻不可任用的人。

然而,當時的纏足可能只是簡單的包紮,不像男性那樣讓腳自然成長。直到漢唐時期,詩人們在描述美人時都沒有提及纖小的腳。直至南唐後主李煜的宮女窅娘纏出新月般的腳型,這種扭曲自然美的行為,最終導致國家滅亡,這也是袁枚批評纏足的起因。

仁和縣的沈文浦也指出,後世之人延續這種傷害身體的習俗,母親以殘害女兒為慈愛,婆婆以折磨媳婦為關心,這成為億萬女性永無止境的苦難。有人認為,古人纏足並非為了美化,而是為了限制女性的行動自由。然而,即使如此,為何不能通過嚴格的家庭規矩和道德約束來達成同樣的效果呢?

纏足對女性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許多人因此而病弱,甚至早逝。這種陋習,何其殘忍!古往今來,貞潔的女子並非全因為腳小,淫蕩的女子也不全是因為腳大。為什麼要讓少女承受類似酷刑的痛苦,從小便遭受身心的摧殘,終身承受折磨呢?

我們的國家自建立以來,風尚統一,男性剃髮辮髮,免去了每日梳理的麻煩,在炎熱的夏季也能享受清涼。這是多麼大的恩惠啊!然而,為什麼獨獨女性不能享受到這樣的待遇呢?如果我們能順應自然,讓身體各部位得到適當的照顧,這不是很好嗎?

雖然陋習難改,但下面提供一個方法,或許可以減輕纏足的痛苦。使用桑根白皮、杏仁、朴硝、乳香等材料煮水,然後將腳浸泡其中,三天一次,十多次後,腳部會變得柔軟,纏足時不會感到疼痛。纏足時,應在腳上撒一些生白礬和白糖,纏好後應頻繁洗腳,每次洗腳時加入一杯鹽鹵,這樣可以預防各種腳部疾病,避免產生皮膚問題。因為鹽鹵能去除風火濕熱和污垢,具有滋潤皮膚、舒緩筋骨的功效。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男性的腳部保養。

纏足生瘡時,可用甘草湯清洗,然後用燒成灰的荊芥與蔥白汁混合敷在患處。對於雞眼和肉刺,可以用枯礬、黃丹、朴硝等量研磨後擦拭,第二天再洗腳,重複幾次即可痊癒。另一種方法是先用鹽鹵浸泡,颳去一層皮膚,然後貼上泡軟的木耳,可以消炎止痛。

對於甲疽(腳趾甲內長瘡,惡肉突出不愈的情況),可以使用一條烤乾的蜈蚣研成粉末敷在患處,外面再用南星粉醋調和塗抹四周。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皁礬,白天曬太陽,晚上暴露在空氣中,每次使用一兩礬礦煎湯浸泡,然後再使用礬礦粉(一兩)、雄黃(二錢)、硫磺、乳香、沒藥(各一錢)共同研磨均勻後塗抹。

香蓮散:將白芷、黃柏、防風、細辛、烏藥、甘松等量研磨成粉末,放在鞋底中,每隔幾天洗腳後更換藥物,可以使腳趾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