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簡效方》~ 乙集 (3)
乙集 (3)
1. 移毒法
凡毒生要害不便出膿之處,此藥能移之,或上或下,俾無後患。用白及(一兩六錢),紫花地丁(八錢),五倍子(二錢),好硃砂、明雄黃、輕粉(各一錢),牙皂(八分),烏雞骨(一錢,煅),共研末,以醋調敷毒之上截,即能移至下截,敷下則移上,極效。
雄黃、飛面、蚯蚓糞,共研細醋調,漸漸塗而逼之,自能移過要害處也。
白話文:
[移毒法]
凡是毒素生在身體要害部位,或是不方便讓膿血排出的地方,這個藥方能幫助毒素移動,無論是向上或是向下,都能避免日後的隱患。具體配方為:白及(約50克)、紫花地丁(約24克)、五倍子(約6克)、好硃砂、明雄黃、輕粉(各約3克)、牙皁(約2.4克)、烏雞骨(約3克,需煅燒過),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以醋調和,敷在毒素上方,毒素就會被引導到下方;若敷在下方,毒素就會被引導到上方,效果顯著。
另外,將明雄黃、飛面、蚯蚓糞,共同研磨細碎後,用醋調和,逐漸塗抹在毒素處,可以逐步將毒素逼離要害部位,達到移毒的效果。
2. 隔皮取膿法
凡疽毒深遠,膿難直取,或患人畏用刀針者,膿熟時用此法甚妙。驢蹄皮(即腳底剔下者,炒),蕎麥麵(各一兩),草烏(刮去皮,四錢),共研勻,加食鹽(五錢),水調和成薄餅,瓦上炙微黃,再研細,醋調攤白紙上貼患處,膿即從毛孔而出,蓋以草紙,滲濕即換,膿淨紙燥,腫亦自消。如膿不從毛孔出,則塗藥之旁,自然潰出一孔,神妙無比。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隔皮取膿法],大意是:凡是毒瘡深在體內,膿液不易直接排出,或是患者害怕使用刀針治療的,當膿液成熟時,使用這種方法非常有效。
具體做法如下:取驢蹄皮(即腳底削下的部分,需先炒過)、蕎麥粉(各一兩),以及草烏(需颳去外皮,四錢),全部一起研磨均勻後,加入食鹽(五錢),用水調和成薄餅狀,在瓦片上烤至微黃色,然後再研磨得更細,用醋調和,攤在白紙上,貼於患部,膿液就會從毛孔中被吸出來。然後在上面蓋一層草紙,一旦草紙濕透就立即更換,等到膿液排乾淨,草紙也變乾了,腫脹也會自行消退。
如果膿液沒有從毛孔中排出,那麼在敷藥的地方旁邊,會自動潰出一個小孔,讓膿液流出來,這個方法的效果真是神奇無比。
3. 疽瘡骨出
黃連、牡蠣等分研末,先以鹽酒洗過,敷之。
密陀僧研末,桐油調勻攤貼。
白話文:
【疽瘡骨出】
將黃連和牡蠣等量磨成粉末,首先使用鹽酒清洗患處後,再將粉末敷上。
另取密陀僧磨成粉末,用桐油調勻後攤開貼在患處。
4. 白駁(俗名癩花風,又名蛇皮癬)
先以布擦透,後用醋磨石硫黃、附子塗之,或硫黃、白礬擦之。
先以皂角湯洗,再煎茵陳湯洗,後以醋調蛇蛻灰搽。若頭面先起,漸長如癬,急用穿山甲片刮令燥痛,以炙熱豬脂頻擦即愈。
白話文:
[疾病名稱: 白駁 (俗稱為癩花風,又稱為蛇皮癬)]
治療方法如下:
首先使用布料擦拭患處,然後以醋磨碎石硫磺和附子混合後塗抹於患處,或者直接使用硫磺和白礬來摩擦。
另外一種方式是先以皁角湯清洗患部,再用茵陳湯煮沸後洗滌,最後以醋調和蛇蛻灰來塗抹。
如果病狀開始於頭部或面部,並且逐漸擴大形成類似癬的症狀,應立即使用穿山甲片刮擦患部至出現乾燥疼痛感,隨後使用熱豬油頻繁地塗抹,這樣即可治癒。
5. 瘙癢
(身面赤腫癢痛也)
茵陳煎濃汁洗。
鐵鏽磨水塗。
荊芥穗、赤豆等分研,雞子調塗。
白話文:
【瘙癢】
(指的是身體或臉部出現紅腫且癢痛的情況)
可以使用茵陳煎煮成濃稠的藥汁來清洗患處。
或是將鐵鏽磨成水後塗抹於患部。
另一種方法是將荊芥穗與赤豆按相同比例研磨成粉,再用雞蛋調和後塗於患部。
6. 丹毒
(遊風赤疹也)
無名異研末,蔥汁調塗。
芭蕉搗爛塗。
羚羊角燒灰,雞子清和塗。
白話文:
【丹毒】
這是一種像風一樣遊走的紅色皮疹。
使用無名異這種藥材磨成粉末,再用蔥汁調勻後塗抹於患處。
或者,可以將芭蕉搗碎成泥狀,直接塗在患部。
另外,也可以將羚羊角燒成灰,再與雞蛋清混合均勻後塗在患處。
7. 諸癬
五倍子去蟲,白礬燒過,等分研末,濕者糝之,乾者油調。
生白果仁或薑黃頻擦。
韭根炒存性研,豬油和塗。
白話文:
【各種皮膚癬】
使用五倍子可以去除皮膚上的寄生蟲,將白礬煅燒後,與五倍子等量混合磨成粉末。如果患處是濕性的,可以直接撒上這種粉末;如果是乾性的,則用油調合後再塗抹。
生的白果仁或者薑黃可以頻繁地擦拭患處。
將韭菜根炒製後保持其藥效,研磨成粉,再與豬油混合塗抹在患處。
8. 牛皮頑癬
藜蘆末,生油和塗。
煙膠、寒水石(各三錢),白礬(二錢),花椒(錢半),共研末,豬油調塗。
白話文:
【牛皮癬】
使用藜蘆的粉末,與生油混合後塗抹於患處。
取煙膠、寒水石各三錢,白礬二錢,花椒一錢半,將這些材料一起研磨成細末,再用豬油調勻後塗在患部上。
9. 赤白癜風
貝母、南星等分為末,生薑帶汁擦之。
豬胰一具,酒浸一時,飯上蒸熟食,不過十具愈。
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熬成膏,每臥時酒服一二兩。
白話文:
【紅白白癜風】
將貝母和南星按相同份量磨成粉末,用新鮮薑汁攜帶此粉擦拭患處。
取一隻豬胰臟,浸泡在酒中一段時間,再放到飯上蒸熟後食用,通常不超過十次即會見效。
取桑樹枝十斤,益母草三斤,用水煎煮成膏狀,每天睡前以酒送服一至二兩。
10. 赤癜
醋磨知母擦之,日三。
白話文:
將知母用醋研磨後塗擦於患部,每日進行三次。這句話是描述一種古時治療"赤癜"(一種皮膚病)的方法。
11. 白癜
白蒺藜六兩,生研末,每服二錢,日二,半月白處見紅點,一月絕根。
生胡麻研末,每用酒服一兩,日三,至五斗瘥。忌生冷、雞、豬、魚、蒜等百日。
白話文:
【白癜】
使用六兩的白蒺藜,生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一天二次,大約半個月後,白色的患處會開始出現紅點,一個月後病情就能根治。
將生胡麻研磨成粉,每次用酒送服一兩,一天三次,服用至五斗後病情會好轉。但在治療期間一百天內,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雞肉、豬肉、魚肉、大蒜等物。
12. 上部諸證
13. 頭瘡
先用醋少許和水,淨洗去痂,再用溫水洗裛干,百草霜細研,入鉛粉少許,生油調搽。
五倍子、白芷等分研末,青油調敷上,濕者糝之。
鴿屎研末,醋調搽最妙。用生蘆菔杵爛,米醋泡透敷。
白話文:
[頭部傷口處理]
首先,使用少量的醋與水混合,清潔並去除傷口上的結痂,之後再用溫水清洗乾淨並擦乾。取一些百草霜研磨至細膩,加入少量的鉛粉,再用生油調勻後塗抹於患處。
或者,可以將五倍子和白芷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青油調勻後敷在傷口上,如果傷口是濕潤狀態,可撒些粉末在上面。
另一種方法,將鴿子糞便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勻後塗抹,效果極佳。也可將生蘿蔔搗碎,用米醋浸泡透後敷在傷口上。
14. 禿瘡
殺豬時取其肚,破去屎,乘熱反罨頭上,須臾蟲出著肚,若不盡再作至無蟲。以皂角湯熱洗,次用藜蘆末豬油調塗。如嫌肚穢,則用羊肉切大厚片,如常炙香,乘熱遍貼亦可取蟲,蟲盡以鹽湯洗之,再用雄黃末和豬膽汁塗之。
白話文:
【禿瘡治療方式】
在宰殺豬隻的時候,取用豬的腹部皮肉,先清理乾淨內臟殘留物,趁著豬肉還熱的時候,將它敷蓋在患部上,過一會兒,藏於患部的蟲子就會爬到豬肉上,如果一次未能將所有蟲子清除乾淨,可以重複這個步驟直到沒有蟲子出現為止。
接著使用皁角熬煮的熱水來清洗患部,然後用藜蘆粉末與豬油混合塗抹於患處。
如果不喜歡使用豬肉,也可以改用羊肉,切成大塊厚片,並烤至香味四溢,趁熱貼覆於患部,同樣能引誘蟲子出來,當蟲子被完全清除後,再用鹽水清潔患部,最後塗上雄黃粉末與豬膽汁混合的藥膏。
以上就是對於禿瘡的處理方式。
15. 肥瘡
鉛粉(煅),松香(各三錢),飛礬(二錢),黃丹(一錢),共研,麻油二兩熬膏塗。
雞子黃熬油搽。
白話文:
[肥瘡]的治療方式如下:
取鉛粉和松香各三錢,飛礬二錢,黃丹一錢,將這些材料一起研磨細緻後,使用二兩的麻油熬製成膏狀,然後塗抹於患處。
另一種方法是,將雞蛋黃熬製出油來,再用此油塗抹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