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簡效方》~ 乙集 (2)
乙集 (2)
1. 多年惡瘡
鉛粉、硃砂等分為末,蜜和塗。
諸藥不瘥者,馬齒莧搗爛傅之。
白話文:
對於長久不癒的惡性瘡口,可以將鉛粉和硃砂以相同份量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調和後塗敷於患處。
如果使用了各種藥物都未見效的話,可以將馬齒莧搗碎成糊狀,然後敷在瘡口上。
2. 翻花瘡
柳枝葉三斤,水五升,煎汁二升,熬如餳,日三塗之。蒼耳葉搗汁塗,日二。
白話文:
【翻花瘡】
使用柳樹的枝葉三斤,加入五升的水來煎煮,等到水分收乾至剩下二升時,濃稠度會像糖漿一樣,每天三次塗抹在患處。另外,也可以將蒼耳葉搗碎後榨汁,每日兩次塗抹於患部。
3. 癰瘡胬肉
烏梅肉燒存性,研傅惡肉上,一夜可消大半,再上一日而平。
凡擠膿用力太過,以致胬肉突出如梅如慄,久不縮入,乃損傷氣脈使然。若用降藥,雖腐去其小者,復又突出大者,屢蝕屢突,經年不愈,宜以大熟地炒枯(一兩),大烏梅肉炒炭(三錢),共研細,糝膏藥上貼之,不過數日即收,再用粉霜收口。並治陰虛脫肛,用防風、升麻各一錢,煎湯調搽即收。
白話文:
【膿瘡胬肉】
使用燒燼的烏梅肉,研磨成粉末塗在異常生長的胬肉上,一夜之間可以讓它消腫大半,再塗一次,一天後就可以恢復平坦。
通常,當擠壓膿包時用力過猛,會導致胬肉像梅子或栗子一樣突出,久久無法縮回,這是因為損傷了氣脈所導致的。如果使用消炎藥物,雖然可以去除小的胬肉,但又會有更大的胬肉突出,反覆的治療和突出,可能一年都無法痊癒。應使用炒至枯萎的大熟地(一兩)和燒成炭的烏梅肉(三錢),一起研磨成細粉,撒在膏藥上,然後貼在患處,不用幾天就能見效,再用粉霜來幫助傷口癒合。
此方法也適用於因陰虛導致的脫肛,可用防風和升麻各一錢,煎煮成湯,調和後擦拭患處,即可收縮。
4. 諸瘡生蛆
綠礬研末,糝之即化為水。
生麻油渣貼之。
柏枝節燒瀝,取油塗之,數次即愈,亦治牛馬疥。
白話文:
【各種生蛆的瘡】
將綠礬磨成粉末,撒在瘡上,綠礬會與膿液反應立即變成水。
也可以用新鮮的麻油渣敷貼在瘡上。
或者燃燒柏樹的樹枝,收集滴下的柏油,塗抹在瘡上,多次使用後就會痊癒,此法也可用來治療牛馬的疥癬。
5. 諸瘡成管
大蒜梗燒灰搽即脫。
白話文:
對於那些已經形成管道的各種瘡病,可以將大蒜的莖部燒成灰,然後將灰搽在患處,就能使瘡病脫落。
6. 瘡爛成孔
糯米甑上氣汗水,以瓷盤承滴,頻搽。
白話文:
將糯米在蒸籠上蒸時產生的水氣凝結成的汗水,用陶瓷盤接住這些滴下的水分,然後頻繁地用這些水來塗擦患處。這是在描述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用來處理皮膚上已化膿腐爛形成洞孔的傷口。
7. 瘡久成漏
金銀花浸酒常飲。
白話文:
如果長時間的瘡口未癒合,轉變為慢性潰瘍,可以常用浸泡過的金銀花酒來飲用。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長期未能癒合的傷口或潰瘍,建議經常飲用以金銀花浸泡的酒,可能有助於病情的改善。
8. 瘡痕不滅
燕蓐草燒灰,鷹屎白等分研,人乳和塗。
鮮橄欖切斷,蘸麝香少許,擦之無瘢。
白話文:
【瘡痕不滅】
將燕蓐草燒成灰,與鷹屎白以同等份量研磨混合,再加入人乳調勻後塗抹於患處。
取新鮮橄欖切開,沾少許麝香,用來擦拭傷處,可以不留疤痕。
9. 漆瘡
嚼川椒塗口鼻則免患。
杉木、紫蘇、莧菜、白礬、乾荷葉、川椒,皆可煎湯洗。
白話文:
對於「漆瘡」這種症狀,如果將四川辣椒咀嚼後塗抹在口鼻部位,可以預防此病的發生。
此外,杉木、紫蘇、莧菜、白礬、乾荷葉、四川辣椒這些材料,都可以用來煎煮成藥湯進行清洗治療。
10. 疔
(以生黃豆與病人嚼之不腥者是疔)
金銀花或菊花連莖葉搗絞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渣敷患處。或嚼生黃豆塗之,或取煙桿中煙油厚敷四圍,留頭不敷、少刻疔破出水而痊。
青石末同荔枝肉杵爛,以雌雞屎調塗,其根自拔。水疔色黃,麻木不痛;暗疔瘡凸色紅,使人昏狂。並以三稜針(疔瘡忌鐵,或金針、銀針皆可用。)刺患處四畔,後用銀杏去殼浸油中,年久者杵爛罨之。(此藥甚簡易,而功效甚大,須預浸以濟世。兼治針刺入肉,諸藥所不能出者,及勞苦遠行人,瓷鋒嵌入腳內皆效。)
白話文:
【疔】
(若患者咬嚼生黃豆而不覺腥味,那便是得了疔)
可以使用金銀花或者菊花,連同莖葉一起搗碎絞汁至半碗量,煎煮至剩下八分的份量服用,再將殘渣敷在患處。或者直接嚼碎生黃豆塗抹於患處,又或者取煙鬥中的煙油厚敷在四周,但要留出患部不敷,不久之後,疔就會破裂流出血水,然後就能痊癒。
將青石粉和荔枝肉混合,攪拌至爛,再用母雞的糞便調合塗抹,疔的根部就會自行拔出。水疔顏色為黃色,患者會感到麻木且無痛感;暗疔則是瘡口凸起且顏色泛紅,會使人陷入昏狂。以上兩種情況都應使用三棱針(疔瘡需避開鐵器,因此可以用金針或銀針替代)刺向患處四周,然後使用去殼的銀杏浸泡在油中,越久越好,搗爛後敷在患處。(這種藥物雖然簡單,但效果非常顯著,應該提前浸泡以備不時之需。同時,這種方法還能治療刺入肉中的針,以及勞累的遠行者,因瓷器碎片嵌入腳底的情況,效果都非常好。)
11. 魚臍疔
(四面赤,中央黑凹者是)
臘豬頭燒灰,雞子清調敷,日數易。
蔥白、蜂蜜杵,塗四圍。
白話文:
【魚臍疔】
(四周紅腫,中間呈現黑色凹陷的就是此症狀)
將乾燥的豬頭肉燒成灰,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每天更換數次。
另取蔥白部分與蜂蜜一起搗碎,塗抹在病竈的四周。
12. 疽(毒自髒髮,外不焮腫,陰證也)
獨蒜杵爛,麻油和厚敷之。
初起未成者,先以艾灸為妙。其法用濕紙搨上,先干處是頭,便用大獨蒜切如錢厚,放毒頂上,以陳艾揉熟作炷灸之,三壯一易。蒜片不計壯數,以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極痛為率。此法一使瘡不開大,二使內肉不壞,三使瘡口易合,功難盡述。惟頭項之毒不可灸,陽證癰瘍不可灸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治療一種稱為疽的病症,這種病是由內臟的毒素引起,外表看起來不會紅腫,屬於陰性症狀。以下是具體的治療方法:
首先,將單瓣大蒜搗碎,再與麻油混合,調成糊狀後厚厚地敷在患部。
如果疽還未完全形成,最好先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具體做法是,先用濕紙按在患部,等紙乾後,乾的地方就是疽的頭部。然後,取一個大的單瓣大蒜切成像銅錢那麼厚,放在疽的頂端,再把陳年的艾草搓揉熟透,做成艾炷來進行灸療,每灸三次就換一次。大蒜片不限灸的次數,對於原本會痛的部位,灸到不痛;原本不痛的部位,灸到極痛為止。這個方法的好處有三點:一是可以使瘡口不會開得太大,二是可以防止內部組織壞死,三是可以使瘡口容易癒合,其功效無法盡述。但需要注意的是,頭部和頸部的疽以及屬於陽性的膿腫不宜使用此灸療法。
13. 已成未成
草烏、南星等分為末,少加肉桂和勻,生薑汁熱酒調塗,未成者內消,已成者即潰,久潰者能去腐爛。
白話文:
「取草烏和南星兩種藥材,以相同份量磨成粉末,再加入少量的肉桂混合均勻。使用時,以生薑榨出的汁加上熱酒,調合藥粉塗抹於患處。對於尚未成熟的病竈,此方可以促使其內部消散;對於已經成熟的病竈,則可使其迅速破潰;對於長時間潰爛的傷口,此方亦有去除腐肉的效果。」
14. 石疽(如石堅硬不作膿者)
醋五升,以粗黃石如鵝卵者,猛火燒赤,焠之取出,再燒再焠,至醋減半,將焠過之石搗細末,即以此醋和厚塗患處,以消為度。
黃耆、人參(各一兩)為末,入冰片(一錢),生藕汁丸,綠豆大,每二十丸,溫水下。
白話文:
[石疽(像石頭一樣堅硬而不化膿的情況)]
內容翻譯如下:
先取五公升的醋,用形狀大小如同鵝蛋般的粗黃石,將其在猛烈的火上燒到通紅,然後迅速放入醋中淬火,再將石頭取出,反覆進行燒紅與淬火的動作,直到醋量減少一半。接著,將淬過火的石頭磨成細粉,用剩下的醋與石粉混合成稠狀,大量地塗抹於患部,直到腫塊消退為止。
另外,取黃耆和人參各一兩,研磨成粉末後,加入一錢的冰片,再用新鮮蓮藕榨出的汁將這些材料揉合成小丸,丸子的大小約為綠豆般。每次服用時,取二十粒這種藥丸,用溫水吞服。
以上就是全部的翻譯內容。
15. 疔疽內陷
凡疔疽最慮毒不外達而反內攻,初起三日內,用真綠豆粉(一兩),乳香(五錢,燈心同研,)和勻,每一錢,濃煎生甘草湯調,時時呷之,使常在膈間,若兼嘔逆,即毒氣內攻之漸,尤宜亟服。設鼻生瘡菌,飲食不進即危矣。四五日後,猶宜間服之。
白話文:
對於疔疽這種病症,最擔心的是毒素不能向外排出反而向身體內部侵襲。在病發初期的三天內,應使用真正的綠豆粉一兩,與經過燈心草一起研磨的乳香五錢混合均勻。每次取一錢的量,用濃煎的生甘草湯調和,然後頻繁地小口飲用,讓藥物能夠常駐在胸膈之間。如果出現了噁心、嘔吐等症狀,這可能是毒素開始向內攻擊的徵兆,此時更應該立即服用此藥。
若鼻子上長出瘡疹,且無法正常進食,情況就非常危險了。即使已經過了四到五天,仍然應該間歇性地服用這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