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簡效方》~ 甲集 (18)
甲集 (18)
1. 腳冷難行
白酒或酒腳,盛大口甕中,灰火溫之,漬腳至膝,時加灰火勿令冷,三日止。
白話文:
對於腳冷到無法行走的情況,可以採取以下的方法:準備一些白酒或者是專門用於泡腳的藥酒,倒入一個大口的陶罐之中,然後用炭火在陶罐底部加熱,讓酒保持溫暖,然後將雙腳浸泡在酒中,直到膝蓋下方的位置。在浸泡過程中要隨時添加炭火,確保酒不會變冷。這種方法連續進行三天即可停止。
2. 濕氣腳腫
蔥湯日漬三五次。
白話文:
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每天用蔥湯浸泡腳三到五次,來處理腳部因溼氣引起的腫脹。」
3. 腳多濕汗
楊花著鞋襪內。
白話文:
翻譯後的內容為:[腳常出汗],內容:[楊花散在鞋襪裡。]
但這句話的意思可能需再進一步解讀,直譯的話,可能是描述腳容易出汗的情況下,使得鞋襪內常殘留如楊花般的濕氣或汗漬。在這裡「楊花」並非具體物質,而是用來形容濕氣或汗漬的樣態。
4. 腳椏濕爛
茶葉嚼爛傅之。
黃丹、花蕊石研末糝。
蚌蛤粉研細糝。
白話文:
【腳丫濕爛】
解決方法如下:
-
將茶葉嚼碎後敷在患處。
-
把黃丹和花蕊石磨成粉末後撒在患處。
-
用蚌蛤粉研磨成細粉後同樣撒在患處。
5. 趾縫出水
病中過飲涼水,愈後見此,即俗云脫腳傷寒也。亟用薏苡仁(三兩),茯苓(二兩),白朮(一兩),車前子(五錢),桂心(一錢),水煎服十劑,永無後患,名驅濕保脫湯。外用土蜂房煅研末,醋調搽。
白話文:
在生病期間過量飲用了冷水,康復後出現這種症狀,這就是一般常說的脫腳傷寒。應立即使用以下藥材:薏苡仁(90公克)、茯苓(60公克)、白朮(30公克)、車前子(15公克)、桂心(3公克),用水煎煮服用十劑,便可確保日後不會再有此困擾,這個藥方被稱為「驅濕保脫湯」。另外,可將土蜂房燒燼後研磨成粉末,再用醋調和後塗抹於患處。
6. 腳上凍瘃
以醋洗足,研藕傅之,或蒸熟藕搗爛塗。
鵝掌上黃皮焙研,油調塗,或濃煎黃蠟塗。
桐油(一碗),發(一握),熬化瓶收,每熱湯洗後搽之。
白話文:
【對於腳部凍傷】
可以用醋來清洗雙腳,然後把藕研磨成泥敷在凍傷處,或者將藕蒸熟後搗成糊狀塗抹。
也可以將鵝掌上的黃皮烘烤後研磨成粉,用油調和後塗在凍傷處,或者濃煎黃蠟塗抹。
取一碗桐油,加上一把頭髮一起熬煮至融化,倒入瓶子中保存,每次在用熱水洗腳後,將其擦在凍傷部位。
7. 屍腳坼裂
不分冬夏者,雞屎煮湯,漬半日,取瘥乃止。
白話文:
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都可以用雞糞來煮湯,然後將患部浸泡在湯裡半天的時間,直到病情好轉才停止這種做法。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古代治療腳部乾裂的方法。
8. 腳底木硬
牛皮膠、生薑汁化開,調南星末塗,烘物熨之。
白話文:
將牛皮膠與生薑汁混合融化,再加入南星粉調勻後塗在患處,然後用溫熱的物品敷在上面。這段古文中醫描述的是用來改善腳底木硬的處理方式。
9. 嵌甲
趾甲入肉,不能行履,濃煎陳皮湯浸良久,甲肉自離,輕剪去,以虎骨膠搽之。已成瘡者,蛇蛻一條燒灰,雄黃一彈丸大同研,以溫漿水洗瘡,針破貼之。
胡桃皮燒灰貼。
礬石燒灰傅之,蝕惡肉,生好肉,細細割去甲角,不旬而愈,亦治割甲成瘡。
白話文:
[嵌甲]的情況是,腳趾甲長到肉裡,讓人無法正常行走。解決方法是,用濃烈煮沸的陳皮湯浸泡腳趾很久一段時間,這樣指甲和肉就會自然分開,然後輕輕地剪掉那部分。再使用虎骨膠塗抹在傷口上。
如果已經形成傷口,可以將一條蛇蛻燒成灰,再與一顆彈丸大小的雄黃一起研磨,用溫熱的米漿水清洗傷口後,用針刺破傷口,再將混合物敷貼上去。
核桃皮燒成灰也可以用來貼敷。
另外,明礬燒成灰塗抹於傷口,能腐蝕壞死的組織,促進新肉的生長,再慢慢切割去除甲邊,大概十天內就能痊癒,同樣也適用於因修剪指甲而形成的傷口。
10. 遠行足趼
水調半夏末塗一夕。
舊草鞋浸溺桶內半日,以新磚燒紅,取草鞋放紅磚上,以腳踏之,令火逼溺氣入內即消,此名腳墊毒,失治能潰爛殺人,故遠行人息足時,宜浸足於溺桶中,可免諸患也。起疱者,水調生面塗一夕。凡遠行者,以蘆菔子炒研,和白礬末鋪鞋內則不疼。
白話文:
【遠行足趼】
將半夏磨成粉末後用水調和,塗在受影響的地方,一夜後就會有所改善。
把穿過的舊草鞋浸泡在尿桶內半天,然後用一塊新磚頭燒到紅熱,把草鞋放在這塊紅熱的磚頭上,再用腳踏在草鞋上,讓熱度逼出尿中的氣味進入草鞋內,這樣就能消除腳墊的問題,這種腳墊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導致潰爛,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對於長途旅行的人來說,在休息的時候,應將腳浸泡在尿桶中,可以避免各種相關的問題。如果已經起了水泡,則可以用清水調和生麵粉塗抹一夜。
對於經常要長途跋涉的人,可以將蘿蔔籽炒熟後研磨成粉,混合白礬的粉末,撒在鞋子裡,就可以防止腳部疼痛。
11. 腳跟腫疼不能著地
黃牛屎入鹽,烘熱罨之。
白話文:
將黃牛的糞便混入鹽,然後加熱後敷在腳跟腫痛的地方。
12. 轉筋
大蒜擦足心令熱即安,再以冷水吞蒜一瓣。
釜底墨研細,酒和服一錢。
鹽滷煮熱,以長桶盛而漬之。
白話文:
如果發生轉筋的情況,可以先用大蒜摩擦腳底,直到腳底感到溫熱,這樣通常就能舒緩症狀。之後,再用冷水吞服一瓣大蒜。
另一種方法是,將鍋底的墨痕研磨成細粉,用酒調和後服用約一錢的份量。
還可以將鹽鹵加熱,然後倒入一個深桶中,讓患者浸泡在熱鹵中,藉此來紓解轉筋的不適。
13. 泄瀉
車前子為末,米飲下二錢匕。
生薑連皮切如粟大,細茶等分煎服,亦治痢疾。
久瀉不止者,以生薑(四兩),黃連(一兩),銼如豆大,慢火同炒,令姜乾脆深赤色,去姜取黃連為末,每一錢,空腹臘茶清下,甚效。
白話文:
[腹瀉]
將車前子磨成粉末,用米湯吞服兩錢。
生薑連皮切成像粟粒般大小,與等量的細茶一同煎煮服用,也能治療痢疾。
對於長期腹瀉無法停止的人,可取四兩的生薑和一兩的黃連,將它們切碎至豆子大小,然後用小火一起炒,直到薑變得乾脆且呈深紅色,接著去掉薑,只留下黃連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時用冷茶水送服,效果非常好。
以上是古方療法,請酌情參考。
14. 滯下(俗名痢疾)
鮮荷葉燒研,每服二錢,陳皮甘草湯下。
黃連,白芍(各一錢),吳茱萸(五分),水煎服。
風菱殼煎濃汁飲。
乾薑、黃連、當歸、黃柏等分,皆炒為末,每服二錢,烏梅一個煎湯下。赤痢加黃柏,白痢加姜,後重腸痛加黃連,腹中痛加當歸,名四神散。若治泄瀉,則等分用亦佳。
白話文:
[對於俗稱為痢疾的病症]
取新鮮的荷葉燒燬後研磨成粉,每次服用約兩錢,用陳皮和甘草熬煮的湯送服。
黃連與白芍各取一錢,加上五分的吳茱萸,用水煎煮後服用。
風菱殼煎煮出濃稠的汁液飲用。
取乾薑、黃連、當歸、黃柏等量,炒過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個烏梅煎煮的湯來送服。若是紅色的痢疾則加些黃柏,若是白色的痢疾則加些薑,如果感到腸胃疼痛加重則加些黃連,腹部疼痛則加些當歸,這種配方被稱為四神散。如果用於治療一般的腹瀉,等量使用效果也很好。]
15. 便血
(此為血脫於下,稍久即黃瘦,宜補澀)
臭椿根白皮洗淨,曬研細末,飯糊丸梧子大,每三錢,荷葉蒂煎湯下。
烏梅肉、紅棗肉等分杵丸,梧子大,米飲下三錢,日二。又方:五倍子研末,艾湯下一錢。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治療便血的方法,內容如下:
(便血是因為血液在下消化道流失,若持續時間長會導致身體變黃瘦弱,應該採用補血和收斂的方法來治療)
首先,可以使用臭椿樹根的白色外皮,先清洗乾淨後曬乾再研磨成細粉,再用飯糊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錢,用荷葉蒂煎煮的湯水送服。
其次,取烏梅肉和紅棗肉,兩者份量相同,搗碎製成藥丸,同樣做成梧桐子大小,用米湯送服三錢,一天兩次。另一個方法是,將五倍子研磨成粉末,每次用艾草煎煮的湯水送服一錢。
16. 痔血
(此乃濕熱蘊於大腸,血出不爽,或如箭射。亦有肛門熱痛者,雖久延而人不憔悴,治當清化,與便血迥殊。世人不為分別,往往誤治)
歸身(二錢),地榆炭(一錢),水煎服。
老絲瓜全燒存性,每服二錢,酒下。
新槐花炒研,酒服三錢,日三。
白話文:
[痔瘡出血]
(這是由於濕熱積在大腸,導致出血不順暢,有的時候血會像箭一樣噴出。也有患者會出現肛門熱痛的情況,儘管病情可能持續很久,但人體並不會顯得憔悴。治療上應該以清熱和化解濕熱為主,這和一般的便血治療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人往往無法分辨兩者,常常因此誤診誤治)
使用當歸身(約8公克),地榆炭(約3公克)加水煎煮後服用。
將整個老絲瓜燒燼後保留其灰性質,每次服用約6公克,用酒送服。
新鮮的槐花炒過後研磨成粉,每日三次,每次用酒送服約9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