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五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13)

1. 治虛勞陰腫痛方

上取桃仁去皮尖炒黃為末,以熱酒服彈丸許,日三四服即瘥。

白話文:

治虛勞陰腫痛,用去皮尖、炒黃的桃仁研磨成粉,每次用熱酒送服,劑量如彈丸大小,每日服用三到四次,很快就能痊癒。

2. 青蒿丸

治少年十五歲至二十歲以上骨蒸熱成勞,不思飲食,食即無味,身體苦痛,陽熱轉盛,面色赤多,無心作用,起身多慵。

青蒿(四兩) 甘草 桃仁 杏仁(各一兩,去皮尖,以童子小便五升垍瓶內焙灰火燒一宿,取出別研) 天靈蓋 車前子 知母 赤芍藥 紫菀 黃連 葳蕤 枳殼 檳榔 熟地黃 荊三稜 秦艽 柴胡 續斷 當歸(各一分) 麝香(三錢) 犀角 獺肝(各半兩)

上為細末,以前小便和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米飲下三十粒。不以時咳嗽,加貝母二分。婦人月水不調,加牡丹皮、延胡索各一分。五心煩躁,加地骨皮、茯苓。夜夢不祥,加茯神、羚羊角。初患為傳諸臟,酒下四服即愈。腹中有塊及痃癖無度,惡寒頭痛,面黃毛髮焦枯,服必便愈。

白話文:

青蒿丸

治療十五歲到二十歲以上,因骨蒸潮熱導致的勞損,患者不想吃東西,即使吃了也覺得無味,身體疼痛,陽熱過盛,臉色發紅,提不起勁,起床很費力。

藥方:青蒿四兩,甘草、桃仁、杏仁(各一兩,去皮尖,用五升童子尿在瓶內焙燒一夜,取出研磨)天靈蓋、車前子、知母、赤芍藥、紫菀、黃連、葳蕤、枳殼、檳榔、熟地黃、荊三稜、秦艽、柴胡、續斷、當歸(各一分),麝香三錢,犀角、獺肝(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童子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粒,用米湯送服。若伴有非時咳嗽,加貝母二分;婦女月經不調,加牡丹皮、延胡索各一分;五心煩熱,加地骨皮、茯苓;夜裡做噩夢,加茯神、羚羊角。初期病症為傳遍五臟的,用酒送服四劑就能痊癒。腹部有腫塊或痃癖症狀嚴重,伴隨惡寒頭痛、面色發黃、毛髮枯焦,服用此藥也能痊癒。

3. 柏子仁丸

治虛勞多汗

柏子仁(四分) 人參 半夏 茯苓 牡蠣 五味子 白朮 淨麩(各三分) 木香(一分)

上為細末,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不以時。

白話文:

柏子仁丸

此方治療因身體虛弱導致的多汗症。

藥材包括:柏子仁(佔總藥量的四分之一)、人參、半夏、茯苓、牡蠣、五味子、白朮、淨麩(以上各佔總藥量的三分之一)、木香(佔總藥量的十分之一)。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棗肉做粘合劑,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不限時間。

4. 秦艽散

治虛勞羸瘦,身體發黃,食少,忪悸,頭昏眩暈,上焦虛熱,口乾煩郁

秦艽 金釵石斛 茯神 山藥 人參 五味子 當歸 遠志 白芍藥 牡丹皮 黃耆(各一兩) 蓯蓉 熟乾地黃(各二兩) 葳蕤(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秦艽散治療體虛消瘦、面色發黃、食慾不振、心悸、頭暈目眩、上焦虛熱、口乾煩躁等症狀。

藥方組成:秦艽、金釵石斛、茯神、山藥、人參、五味子、當歸、遠志、白芍藥、牡丹皮、黃耆各一兩;肉蓯蓉、熟地黃各二兩;葳蕤三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5. 黃芩散

治勞人不甚虛,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忪悸,口苦咽乾,痰嗽潮躁

黃耆 白朮 前胡 枳殼(各五兩) 柴胡 杏仁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當歸 半夏 黃芩白芍藥 麥門冬 熟乾地黃(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白話文:

黃芩散

治療體力勞累,但並非嚴重虛弱,伴隨發熱、胸悶煩躁、手足發熱、心悸、口苦咽乾、痰嗽(咳嗽帶痰)及潮熱等症狀。

藥方成分:黃耆、白朮、前胡、枳殼(各五兩)、柴胡、杏仁、人參、白茯苓、甘草、當歸、半夏、黃芩、白芍藥、麥門冬、熟地黃(各三兩)

用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約為現代藥量8克),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過濾掉藥渣,飯後睡前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