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八 (9)
卷第八 (9)
1. 虛脾丸
溫脾胃,進飲食,止泄痢,資血氣
白話文:
溫脾胃,助進食慾,止腹瀉痢疾,滋補氣血。
乾薑、附子、桂、厚朴、丁香(各二兩半)、白茯苓、肉豆蔻、訶子皮(二分)、白朮(二分半)
上為細末,棗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
乾薑:125 公克
-
附子:125 公克
-
桂皮:125 公克
-
厚朴:125 公克
-
丁香:125 公克
-
白茯苓:10 公克
-
肉豆蔻:10 公克
-
訶子皮:1 公克
-
白朮:12.5 公克
棗肉丸 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下
2. 助脾煎
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飲食無味
白話文:
一般人脾胃虛寒,出現腹部疼痛、腹瀉,以及飲食沒有味道的情況。
人參 蓽茇 胡椒 蓽澄茄 桂(各一兩) 白朮 乾薑 良薑 附子(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二十丸,食前服。
白話文:
人參、天麻、胡椒、肉桂(各一兩);白朮、乾薑、良薑、附子(各一兩半)。
將細小的麵糊煮熟,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一次服用二十丸,於飯前食用。
3. 生氣湯
補氣散寒和養脾胃
檀香、丁香、丁香皮、白芷、人參、胡椒(各一分)、甘草、溫薑(一兩)、白薑(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白湯點服。
白話文:
檀香、丁香、丁香皮、白芷、人參、胡椒(各五克)、甘草、溫薑(五〇克)、白薑(二五克)
每次服二錢,空腹用白開水調服。
4. 丁香健脾散
治脾元氣弱,食少,腹脹,泄瀉,腸鳴
白話文:
脾氣虛弱,元氣不足,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稀溏,腸鳴。
草果(一個,炮) 肉豆蔻(二個) 丁香(一分) 舶上丁香皮(四兩) 舶上茴香 白乾薑 桂 甘草(各半兩) 郁李仁(一分)
上為細末,白湯點之,早晨或腹冷痛服之尤效,如渴不得飲水。
白話文:
草果(一個,經過炮製):幫助消化、調理腸胃。
肉豆蔻(兩個):溫中散寒、止瀉止吐。
丁香(一分):溫中降逆、止瀉止嘔。
舶上丁香皮(四兩):溫中降逆、止痛止嘔。
舶上茴香:理氣止痛、溫中止瀉。
白乾薑:溫中散寒、止瀉止嘔。
桂:溫中散寒、止瀉止嘔。
甘草(各半兩):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郁李仁(一分):清熱通便、潤腸通便。
細末,以白湯點服,早晨或腹痛腹冷尤為有效,若口渴不能喝水。
5. 溫中煎
治脾胃不足伏留寒氣,飲食減少,肌肉消瘦,腹痛不利,滑腸脹滿,胸膈膨痞,中寒氣逆,乾嘔噁心,困倦少力,四肢沉重。溫養脾胃,思進飲食,久虛羸瘦,寒多熱少。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內伏寒氣,導致飲食減少、肌肉消瘦、腹痛便祕、腹瀉腹脹、胸膈飽脹、中寒導致氣逆、乾嘔噁心、疲倦乏力、四肢沉重。溫養脾胃,讓人想進食,長時間虛弱消瘦,寒氣多、熱氣少。
附子、川烏頭、薑、良薑(二兩)、蓽茇、蓽澄、胡椒、紅豆、桂心(各一兩)
上水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附子、川烏頭、薑、良薑(80公克)、蓽茇、蓽澄、胡椒、紅豆、桂心(各40公克)
用熱水烹煮麵糊,並將梧桐子研磨成大丸子,每服服用二十顆,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6. 小健脾丸
治脾胃宿寒,胸腹痞悶,噫氣吞酸,噁心嘔逆,臍腹㽲痛,便利不調,食飲化遲
白話文:
治療脾胃寒氣停留已久,胸腹脹悶,打嗝泛酸水,噁心嘔吐,肚臍周圍陣痛,大便不通或腹瀉,飲食難以消化。
木香(半兩) 草豆蔻 厚朴 茴香 乾薑 荊三稜(各二兩) 神麯 大麥櫱 陳皮(各三兩)
白話文:
-
木香(半兩)
-
草豆蔻(二兩)
-
厚朴(二兩)
-
茴香(二兩)
-
乾薑(二兩)
-
荊三稜(二兩)
-
神麯(三兩)
-
大麥櫱(三兩)
-
陳皮(三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不以時。或蓽澄茄代茴香。一方有草豆蔻、蓽澄茄、青陳皮、良薑、薑黃各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煮好的麵糊和丸,丸的大小如豌豆,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不拘泥於時間。或者可以用蓽澄茄代替茴香。還有一種藥方是草豆蔻、蓽澄茄、青陳皮、良薑、薑黃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