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五 (2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24)

1. 小丁香煎

治積滯止心腹疼痛(新附)

丁香(三兩) 木香(三兩半) 硇砂 粉霜(各一兩) 五靈脂(十五兩) 肉豆蔻 巴豆(各三十個)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食後米飲下。

白話文:

  • 丁香:150克

  • 木香:175克

  • 硇砂、粉霜:各50克

  • 五靈脂:750克

  • 肉豆蔻:30個

  • 巴豆:30個

2. 酒症丸

治酒積開胃取痰(新附)

巴豆(一百六十個,內一百五十個去皮膜,紙止炒去油,十個不去皮生用)半夏、粉霜(各一分半)神麯(半兩)乳香(一錢)面(一斤)硇砂(一分半)輕粉(一錢半)

白話文:

巴豆(160個,其中150個去除皮膜,用紙包好炒去油,10個不去除皮膜生用)半夏、粉霜(各1.5分)神曲(0.5兩)乳香(1錢)麵粉(1斤)硃砂(1.5分)滑石粉(1.5錢)

上將麥櫱末半兩,用水半碗,熬麥櫱末至八分一盞,去滓,再入黃連三、二錢,熬成水黃,和硬軟得所,少水只熬黃連水,添和丸如小豆大,曬乾,用陳粟米半升,炒藥丸子如銀褐色為度。每服一丸,食前開胃口,食後止痰涎嗽,生薑酒下,至二丸消食,濃煎蘿蔔湯下,中酒嚼丁香生薑酒下二丸,如要動取積,嚼破一丸,相臟腑加減,大有神效。

白話文:

  1. 取麥麩粉半兩,加水半碗,熬至麥麩粉剩下八分之一碗,去除渣滓。

  2. 再加入黃連三錢、二錢,熬至水呈黃色,和麵粉調和成適當的硬度。如果水少,只熬黃連水,加入麵粉調和成小豆大小的藥丸,晾乾。

  3. 用半升陳粟米炒藥丸,炒至銀褐色即可。

  4. 每次服用一丸,飯前服用可開胃口,飯後服用可止痰涎咳嗽,用生薑酒送服。

  5. 若要助消化,服用二丸,用濃煎蘿蔔湯送服。

  6. 如果醉酒,嚼丁香、生薑,再用酒送服二丸。

  7. 如果要去除積食,嚼破一丸,根據臟腑情況加減服用,效果顯著。

3. 知母散

治中熱黃疸,寒熱往來,脈數,煩倦,四肢懈怠

白話文:

發熱伴有黃疸,寒熱交替,脈搏快速,心煩倦怠,四肢無力。

柴胡(半兩) 知母 恆山(各一分) 鱉甲(半兩,青厚者削去脊骨裙襴,醋炙焦) 人參 白茯苓 山茵陳葉 黃連 生犀角 羚羊角(各一分) 甘草 龍膽草(各半兩)

白話文:

柴胡(3錢) 知母 恆山(各1.5錢) 鱉甲(3錢,青色而厚的鱉甲,去除脊骨和邊緣,用醋炙焦) 人參 白茯苓 山茵陳葉 黃連 生犀角 羚羊角(各1.5錢) 甘草 龍膽草(各2.5錢)

上為細末,硃砂三分,細研令勻,收以瓷合,每服二錢,人參湯調下,食前日三服。

白話文:

將上方藥材研磨成細末,其中硃砂三錢,研磨均勻,收起來裝進瓷盒中,每次服用二錢,以人參湯調和,飯前一天服用三次。

4. 茵陳丸

主黑疸,身體暗黑,小便澀,體重方

白話文:

黃疸顏色很深,小便排泄不順,體重過重。

茵陳(一兩) 甘遂(一分) 當歸 蜀椒(各半兩) 杏仁 大黃 半夏(各三分) 葶藶 茯苓乾薑(各一兩) 枳實 白朮(各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大,空心米飲下三丸,日三服。

白話文:

茵陳(6公克) 甘遂(0.6公克) 當歸 蜀椒(各3公克) 杏仁 大黃 半夏(各1.8公克) 葶藶 茯苓乾薑(各6公克) 枳實 白朮(各3公克)

將蜜熬煮濃稠,煉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樹的果實,挖空中心,放入米粥中服下三丸,一日分三次服用。

5. 茵陳湯

主時行黃疸結熱,面目四肢通黃,乾嘔,大便不通,小便赤黃,腹痛心煩方

白話文:

時下流行的黃疸,伴隨發熱,臉部和四肢皆呈黃色,乾嘔,大便不通,小便赤黃,腹痛且心煩的方劑。

茵陳 半夏(各二兩) 生薑(四兩) 大黃(二兩半) 芍藥 白朮(各一兩半) 梔子 前胡(各二兩) 枳實 厚朴 黃芩 甘草(各一兩)

上件㕮咀,以水四斗煮取九升七合,分十服。

白話文:

  • 茵陳:2兩

  • 半夏:2兩

  • 生薑:4兩

  • 大黃:2.5兩

  • 芍藥:1.5兩

  • 白朮:1.5兩

  • 梔子:2兩

  • 前胡:2兩

  • 枳實:1兩

  • 厚朴:1兩

  • 黃芩:1兩

  • 甘草:1兩

將山楂、甘草咀嚼搗碎,以四鬥水煮成九升七合,分為十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