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胃困
胃困
1. 胃困
鄒(右),病經匝月,表熱解後,杳不思納。脈靜舌淨,神倦言懶。既無外感留戀,又非老景就熟。晴光靈動,面色開曠,閱所服之藥,苦寒沉降者多矣。良系胃氣為藥所困,非病也。亦非衰也。可笑貴處諸名家,為魔障所弄,而咸謂老熟不治矣。據我管見,可許復元。且進和中醒中,以悅脾胃,令其納穀乃昌。
參鬚(五分),炒麥冬(一錢),炒橘白(五分),生穀芽(一兩,煎湯代水),沙參(三錢),干霍斛(三錢),生甘草(三分),野薔薇露(一兩,衝入)
是行也,原議診後即返棹。病家光景以趕辦後事為亟。主人聞余言,將信將疑,如醉如癡,囑伊令甥高如川兄留診一日,並邀岸上盤桓。余知其意,竟諾之。令其煮糜粥,以備半夜病人思納,切囑不可多與。
壽南按:為醫當自出手眼,若人云亦云,安得為之名手。倘黨同伐異,乃趨入魔道矣。此病乃胃陰虧,故宜甘濡。
復診胃氣乍醒,脈形軟弱,久飢之後,臟腑之氣尚微,納穀以勻為穩。至於用藥,尚利輕靈,需俟胃氣日隆,方可峻補。蓋凡屬補劑,亦必藉胃氣四布耳。經云:百病以胃氣為本。又云:安穀則昌。其斯之謂歟。
參鬚(一錢),炒麥冬(一錢五分),益智(四分),炙草(三分),沙參(三錢),川斛(三錢),橘白(七分),云神(三錢),南棗肉(兩枚),炒穀芽(一兩)
白話文:
鄒先生病了已經一個多月,發燒退了之後,卻一直沒有食慾。脈象平靜,舌頭乾淨,精神倦怠,說話懶散。既不是外感疾病的餘留症狀,也不是年老體衰的自然現象。雖然臉色紅潤,精神尚佳,但所服用的藥物多半是苦寒沉降的,這顯然是胃氣被藥物所困擾,並非真正的疾病,也非衰老之象。可笑的是,當地的一些名醫都被迷惑了,都認為鄒先生年老體衰,無藥可醫。我觀察之後,認為鄒先生可以恢復健康。於是,我給他開了和中醒脾的藥方,滋養脾胃,讓他的食慾恢復。
處方:參鬚五分,炒麥冬一錢,炒橘白五分,生穀芽一兩(煎湯代水),沙參三錢,干霍斛三錢,生甘草三分,野薔薇露一兩(衝入)。
原本我打算看完病就坐船離開,因為鄒先生家人的情況看起來十分緊急,像是要趕著辦後事。但是,主人聽了我的話,半信半疑,像是喝醉了一樣,於是讓我留下一天,並邀請我到岸上休息。我知道他的意思,就答應了。我讓他們煮米粥,以備半夜病人想吃東西時食用,並囑咐他們不可給病人吃太多。
壽南評論:作為醫生,應該要有自己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否則如何能成為名醫?如果一味地附和別人,就會走入歧途。鄒先生的病症是胃陰虛虧,所以需要滋補甘潤的藥物。
再次診脈,發現鄒先生的胃氣有些恢復,脈象也變得軟弱。他長時間沒有吃飯,臟腑之氣仍然虛弱,所以恢復食慾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至於藥物方面,仍然需要輕靈,等到胃氣完全恢復之後,才能服用補益的藥物。因為補藥需要藉助胃氣才能發揮作用。古人說:「百病以胃氣為本」,又說:「安穀則昌」,鄒先生的情況正是如此。
處方:參鬚一錢,炒麥冬一錢五分,益智四分,炙草三分,沙參三錢,川斛三錢,橘白七分,云神三錢,南棗肉兩枚,炒穀芽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