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胃困
胃困
1. 胃困
鄒(右),病經匝月,表熱解後,杳不思納。脈靜舌淨,神倦言懶。既無外感留戀,又非老景就熟。晴光靈動,面色開曠,閱所服之藥,苦寒沉降者多矣。良系胃氣為藥所困,非病也。亦非衰也。可笑貴處諸名家,為魔障所弄,而咸謂老熟不治矣。據我管見,可許復元。且進和中醒中,以悅脾胃,令其納穀乃昌。
參鬚(五分),炒麥冬(一錢),炒橘白(五分),生穀芽(一兩,煎湯代水),沙參(三錢),干霍斛(三錢),生甘草(三分),野薔薇露(一兩,衝入)
是行也,原議診後即返棹。病家光景以趕辦後事為亟。主人聞余言,將信將疑,如醉如癡,囑伊令甥高如川兄留診一日,並邀岸上盤桓。余知其意,竟諾之。令其煮糜粥,以備半夜病人思納,切囑不可多與。
壽南按:為醫當自出手眼,若人云亦云,安得為之名手。倘黨同伐異,乃趨入魔道矣。此病乃胃陰虧,故宜甘濡。
復診胃氣乍醒,脈形軟弱,久飢之後,臟腑之氣尚微,納穀以勻為穩。至於用藥,尚利輕靈,需俟胃氣日隆,方可峻補。蓋凡屬補劑,亦必藉胃氣四布耳。經云:百病以胃氣為本。又云:安穀則昌。其斯之謂歟。
參鬚(一錢),炒麥冬(一錢五分),益智(四分),炙草(三分),沙參(三錢),川斛(三錢),橘白(七分),云神(三錢),南棗肉(兩枚),炒穀芽(一兩)
白話文:
[胃部不適]
鄒先生(右側)患病已有一個月,表面發熱的症狀緩解後,完全不想進食。脈象平和,舌頭乾淨,精神疲憊,言語懶散。他既沒有殘留的外感疾病,也不是因爲年老體衰。他的眼神靈動,面色開朗,查看他之前服用的藥物,發現大多是苦寒沉降的藥。這顯然是胃氣被藥物所困,並非疾病本身,也不是衰老所致。可笑的是,當地的諸多名醫,被迷惑,都說這是老年病無法醫治。依我看,他可以恢復健康。現在應該給予調和脾胃、醒胃的藥物,使他能愉快地進食穀物,這樣身體才能強健。
使用人參須(五分)、炒麥冬(一錢)、炒橘皮(五分)、生谷芽(一兩,煎湯代替水)、沙參(三錢)、幹石斛(三錢)、生甘草(三分)、野薔薇露(一兩,衝入)等藥物進行治療。
原本計劃在診斷後立即返回,但病人家屬正在急着處理後事。病人的主人聽到我的話,半信半疑,像喝醉了一樣,囑咐他的外甥高如川先生留下我再診一天,並邀請我在岸上休息。我知道他的意思,便答應了。我讓他準備稀粥,以備半夜病人想吃,特別叮囑不可以給他太多。
壽南說:作爲醫生,應當有自己的見解,如果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怎能成爲名醫。如果跟風他人,批評異己,那就會走入邪路。這個病是因爲胃陰虧損,所以應該用甘潤的藥物。
再次診斷時,胃氣剛剛甦醒,脈象軟弱,長期飢餓後,臟腑之氣仍然微弱,進食要均勻才穩妥。至於用藥,仍然需要輕靈,等到胃氣逐漸增強,纔可以大力補養。因爲所有的補劑,都需要依賴胃氣來分佈到全身。古語說:各種疾病,根本在於胃氣。又說:吃得下飯,就能健康。就是這個道理吧。
繼續使用人參須(一錢)、炒麥冬(一錢五分)、益智(四分)、炙甘草(三分)、沙參(三錢)、川石斛(三錢)、橘皮(七分)、雲神(三錢)、南棗肉(兩枚)、炒谷芽(一兩)等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