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爔

《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便秘

回本書目錄

便秘

1. 便秘

張(右),症逾兼旬,大便秘結,畏冷脈緊。詢系病初曾發熱,未得汗而驟解,解後旬日,胃納未慎,今則納呆腹脹,頻欲大便而不解,滯固有諸,舌猶白也。夫以脈緊舌白畏寒論之,表邪未達顯然,徒與潤腸何益。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表氣尚窒,裡氣安望其通。治當疏泄上焦,仿肺閉意。明乎表裡,奚致見病治病之惑哉。

試以表裡二字,為同學論之。內外,一表里也;臟腑,一表里也;手六經、足六經,一表里也;三陽經、三陰經,一表里也。如是而可以盡表裡之義。否則,未也。須知就表而論,有表之表,表之裡;就里而論,有里之裡,里之表當別。即以表裡兩字,已難為醫穎。

壽南按:此病乃失表,故仍以先表后里耳。

生麻黃(五分),前胡(一錢),炒枳殼(一錢),陳皮(一錢),白杏仁(三錢),桑葉(一錢五分),紫菀(一錢),桔梗(一錢),羌活(七分)

復診,表熱外揚,汗未暢泄,舌白未化,脈緊未和,表分之邪尚縮,腸中之滯依然。尚宜輕泄。

紫蘇(一錢),防風(一錢),杏仁(三錢),前胡(一錢),炒陳皮(一錢),豆卷(三錢),紫菀(五分),炒枳殼(一錢),瓜蔞仁(三錢,敲)

再診,汗暢熱解,舌苔轉黃,大腑稍行,腹中反痛,滯初運而未得盡下也。法當導之。

蘇梗(一錢五分),蔞實(三錢,杵),杏仁(三錢,杵),豆豉(三錢),楂炭(三錢),建曲(一錢五分),炒熾實(一錢五分),麻仁(三錢,杵),黑梔(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

白話文:

患者張先生,他的病情已經超過十天,出現嚴重的便祕,同時感到畏寒,脈象緊繃。他告訴我,一開始的時候曾經發燒,但未能出汗,病情突然好轉。病情緩解後的十天,他在飲食上沒有特別小心,現在不但胃口差,腹部還感到脹滿,雖然常想排便卻又排不出來,這顯示他的消化系統有明顯的阻塞,而他的舌苔還是白色的。如果從脈象緊繃、舌苔白色及畏寒來看,表面的邪氣尚未完全排除是很明顯的,單純的用藥來潤腸通便又有什麼效果呢?要知道肺和大腸是相表裡的,如果肺部的氣機還被阻塞,那大腸的氣機又怎麼可能順暢呢?因此,治療的方向應該是疏通上焦,就像處理肺閉的狀況一樣。只要明白表裡之間的關係,就不會陷入只看表面病症的誤區了。

進一步來說,「表」和「裏」兩個字,對於醫學界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身體的內外、臟腑、手六經和足六經、三陽經和三陰經,都可以視為一對表裡。然而,表裡的定義並非如此簡單,表中有表,表中有裏,裏中有裏,裏中有表,這些都必須要分別開來。就以「表裡」二字來說,對於醫學的理解就有很大的挑戰。

根據我的理解,這個病人的病因在於未能及時發汗,所以應該先處理表證,再處理裏證。

經過初次治療,病人表面的熱度已經消散,但汗液仍未充分排出,舌苔白色未褪,脈象緊繃未緩和,表層的邪氣仍然存在,腸道的阻塞也依然不減。我們仍需進行輕微的瀉下。

在第二次診療,病人的汗液已經能正常排出,熱度也已經消除,舌苔轉為黃色,排便功能略有改善,但是腹部反而開始疼痛,這是因為腸道中的阻塞物剛開始移動,但尚未完全排出。接下來的治療方向應該是引導腸道中的阻塞物完全排出。

在第三次診療,我們將進一步引導腸道中的阻塞物完全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