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爔

《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疫症

回本書目錄

疫症

1. 疫症

吳(左),壯熱神糊,陡然而發,脈數大而混糊失序,舌垢膩而層疊厚布,矢氣頻轉,小溲自遺,脘腹按硬,氣粗痰鳴,既非尋常六氣所感,亦非真中,類中之症。觀其濈濈自汗,汗熱而不黏指,轉側自如,四體無強直之態,舌能伸縮,斷不近中,設使外感,何致一發即劇,而安能汗肯自來?倘宗傷寒法,先表后里,下不厭遲之例,待其斃矣。曾讀吳又可先里後表,急下存陰之論否,蓋是症也。

一見藍斑,胃已爛而胞絡已陷,迅速異常。盍早議下,尚可僥倖,諸同學以為然否?

生軍(八錢,後下),制川樸(一錢),淡芩(一錢五分),檳榔(五分),枳實(一錢,磨沖),煨草果(四分),知母(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復診,神志時清,表熱自汗,腹猶拒按,矢氣尚頻,便下黏膩極穢者未暢,小溲點滴如油,脈數略有次序,舌苔層布垢濁,胃中氾濫蒸變之勢,尚是凶勇,必得再下,需俟里滯漸楚,然後退就於表。吳又可治疫之論,蓋亦闡發前人所未備,甚至三下而退走表分者,若作尋常發熱症治之,豈不謬乎!

生軍(五錢,後下),炒枳實(一錢五分),銀花(二錢),炒知母(一錢五分),制川樸(一錢),炒川連(五分),丹皮(一錢五分),滑石(三錢),元明粉(一錢五分,後下)

三診,大腑暢通,悉是如醬如飴,極穢之屎。腹已軟而神已爽,表熱壯而汗反艱,舌苔半化,脈數較緩,渴喜熱飲,小溲稍多,此際腑分之蒸變乍平,病邪退也表分,當以疏達。先里後表之論,信不誣也。

柴胡(五分),炒枳實(一錢),制川樸(七分),通草(一錢),法半夏(一錢五分),藿香(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陳皮(一錢),赤苓(三錢),大腹皮(一錢五分,洗)

四診,表熱隨汗就和,舌苔又化一層,脈轉細矣,神亦倦矣,病去正虛之際,當以和養中氣,佐輕泄以滌餘熱,守糜粥,以俟胃醒,慎勿以虛而早投補劑,補之則反復立至也。

桑葉(一錢五分),川石斛(三錢),炒扁豆(三錢),炒半曲(一錢五分),生甘草(三分),豆卷(三錢),炒橘白(一錢),炒苡仁(三錢),丹皮(一錢五分)

白話文:

病人發熱神志昏迷,突然發作,脈搏快速而混亂無序,舌苔厚膩並層層堆積,排氣頻繁,小便失禁,腹部按壓時感到堅硬,呼吸急促並伴有痰鳴。這既不是一般的六氣所感,也不是真正的中風,卻像是中風的症狀。觀察病人不斷出汗,汗熱但不黏手,能自由翻身,四肢沒有僵直的現象,舌頭可以伸縮,這顯然不是中風。如果只是外感,怎麼會一發作就這麼嚴重,而且怎麼會汗出得這麼多呢?如果依照傷寒法,先治表後治裡,不急於下藥的原則,等到病人死去就太遲了。曾經讀過吳又可先治裡後治表,急下藥保陰的論述,這正符合現在的病症。

病人出現了藍斑,說明胃已經潰爛,腸壁也已經破裂,情況非常緊急。應該儘快服用下藥,還有僥倖的機會,各位同仁認為如何?

使用生石膏八錢(後下),制川樸一錢,淡黃芩一錢五分,檳榔五分,枳實一錢(磨碎沖服),煨草果四分,知母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再次診察,病人神志時而清醒,表熱出汗,腹部仍然拒按,排氣仍然頻繁,排便黏膩極其惡臭,尚未通暢,小便點滴如油,脈搏略有次序,舌苔層層堆積,垢濁不清,胃中氾濫蒸變的跡象依然存在,病情仍然兇險。必須再次服用下藥,待裡面的積滯逐漸消除,才能退去表熱。吳又可治療疫病的論述,也闡明瞭前人所未備的地方,甚至三劑藥後就退去表熱的病例。如果像治療一般的發熱病一樣,豈不是謬誤!

使用生石膏五錢(後下),炒枳實一錢五分,銀花二錢,炒知母一錢五分,制川樸一錢,炒川連五分,丹皮一錢五分,滑石三錢,元明粉一錢五分(後下)。

第三次診察,大腸小腸通暢,排泄物如同醬汁或飴糖,極為惡臭。腹部已經軟化,神志已經清醒,表熱壯盛,汗反倒減少,舌苔半化,脈搏較緩,口渴喜愛熱飲,小便稍微增多。此時,腑分的蒸變暫時平息,病邪退去,表熱也隨之減退,應該以疏通經絡為主。先治裡後治表的論述,果然不虛。

使用柴胡五分,炒枳實一錢,制川樸七分,通草一錢,法半夏一錢五分,藿香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陳皮一錢,赤苓三錢,大腹皮一錢五分(洗淨)。

第四次診察,表熱隨著汗出而消退,舌苔又化去了一層,脈搏轉細,神志也疲倦了。病去之後正氣虛弱,應該以和解滋養中氣,輔助輕微瀉下以去除餘熱。服用稀粥,等待胃氣恢復,謹慎服用補益藥物,補益過度會導致病情反覆。

使用桑葉一錢五分,川石斛三錢,炒扁豆三錢,炒半夏一錢五分,生甘草三分,豆卷三錢,炒橘白一錢,炒苡仁三錢,丹皮一錢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