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爔

《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暑熱 (1)

回本書目錄

暑熱 (1)

1. 暑熱

金(左),身熱煩躁,有汗不解,病交五日,舌絳渴飲。平素吐紅頻發,感受暑熱,脈濡細而表熱壯。夫暑傷氣,熱傷陰,考《內經》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今氣陰並傷已甚,奚堪再與薷、藿、葛、柴,以重傷之。急進立中存陰,以和其熱。宗仲聖人參白虎湯加減。

人參(一錢),麥冬(一錢五分),知母(一錢五分),生草(四分),五味子(七粒),生石膏(五錢),藿斛(七錢),粳米(四錢,包),水炙桑葉(一錢五分),白荷花露(一兩,衝入)

復診,熱解未淨,煩躁大減,舌絳較淡,渴飲亦緩,脈虛氣怯,神倦嗜臥。暑熱雖經清化,氣陰告竭甚急,此皆虛實莫辨,斫伐過度所致。最恐血症復來,必至無從措手。刻下留戀餘熱,姑且置之勿論。擬補元立中為主,毓陰佐之。

人參(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炒知母(一錢五分),制首烏(四錢),白粳米(四錢,包),炙黃耆(二錢),干藿斛(四錢,杵,先煎),炒棗仁(一錢五分),炙草(三分)

白話文:

[暑熱]的情況如下:

患者感到身體發熱且煩躁不安,雖然有出汗但熱情不見緩解,病情已經持續了五天,舌頭呈現深紅色且非常口渴想喝水。平時就有頻繁的吐血情況,最近因為受到酷熱天氣的影響,脈搏變得軟弱細微,同時表面的熱度卻很旺盛。據《內經》記載: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是因為中暑。現在他的氣和陰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不能再用薷、藿、葛、柴等藥材,以免進一步傷害他。應該立即給予滋陰和熱的治療。根據仲聖的理論,我們使用了人參白虎湯進行加減調配。

配方為:人參(3克)、麥冬(4.5克)、知母(4.5克)、生甘草(1.2克)、五味子(7顆)、生石膏(15克)、藿斛(21克)、粳米(12克,需包裝)、水炙桑葉(4.5克)、白荷花露(30克,沖入)。

第二次診斷,熱情雖未完全消退,但煩躁感已大大減輕,舌頭的紅色也變淡,口渴也有所緩解,脈象虛弱,精神疲憊且喜歡躺著。雖然暑熱已經得到一定的清化,但是氣和陰的耗盡情況仍然很緊急,這都是因為無法區分虛實,治療過度所導致的。最擔心的是出血症狀再次出現,那樣就真的束手無策了。目前還有些許殘餘的熱情,暫且不用管它。接下來的治療,主要以補元立中為主,輔以毓陰。

配方為:人參(4.5克)、麥冬(4.5克)、炒知母(4.5克)、制首烏(12克)、白粳米(12克,需包裝)、炙黃耆(6克)、幹藿斛(12克,需研磨,先煎)、炒棗仁(4.5克)、炙草(0.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