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誤下傷脾
誤下傷脾
1. 誤下傷脾
孫(左),新感風寒發熱,本非重症,過散過消之下,脾氣大傷,已見脈微便血,尚謂里滯未楚,清熱行瘀,血如漏卮。醫者自遁,猶有天良?診得脈細如絲,肢冷自汗,聞聲驚惕,奄奄一息,脾臟統血之源告竭矣。危期至速,勉擬峻補,以冀轉機。
人參(一兩),炙草(五錢),五味子(一錢),(煎湯,徐徐灌下。)
復診,神思稍振,下血較稀,脈仍細微,額汗尚多。昨方簡約安中,蓋恐雜以回陽顧陰,反嫌剛猛不受。今既轉機,治當陰陽兩顧。尚宜輕靈取效。
臺人參(一錢五分),製附子(三分),五味子(七粒),生於術(一錢),云神(三錢),熟地炭(五錢),煨肉果(三分),白芍(一錢),懷山藥(一錢五分),炒棗仁(一錢)
再診,下血已止,神思來復,胃納稍勝,腹中未和,脾臟大傷之後,脈細難以驟振,再進補養,冀圖恢復。但經此孟浪攻伐之後,一兩月內,務宜慎寒冷,節飲食,起居之間,加意留神保養。
人參(一錢),炙黃耆(一錢五分),炒杞子(一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懷山藥(三錢),熟地(五錢),於術(一錢五分),肉果(四分),炒棗仁(一錢五分),地榆炭(一錢)
白話文:
[誤判導致脾臟受損]
患者孫先生,原本只是普通的風寒感冒發燒,病情並不算嚴重。但因治療過程中過度使用了強烈的藥物,導致脾氣大受損傷,出現了脈搏微弱及便血的症狀。醫生卻認為是體內的滯留物未清除乾淨,繼續用清熱和活血化瘀的藥物,結果造成患者血流不止,猶如漏卮。
醫生如果選擇逃避責任,還有什麼醫德可言呢?經過診斷,患者脈搏細弱如同絲線,四肢冰冷且自汗,聲音顫抖,生命垂危,脾臟作為統管血液的器官,其功能已經瀕臨衰竭。病情發展迅速,我們只能盡力使用強效的補品,期待能有一線生機。
開出的人參、炙甘草、五味子等藥物,煎成湯藥,慢慢喂服。
第二次診斷時,患者的精神稍微有所恢復,便血情況也變得較為緩解,但脈搏仍然微弱,額頭上的汗水還在增多。昨天的藥方以安定中焦為主,是因為擔心混入溫陽滋陰的藥物會太過猛烈,反而不被身體接受。現在既然病情有了好轉,治療上應該要同時顧及陰陽平衡。需要選擇更為靈活有效的治療方案。
開出的藥方包括臺人參、製附子、五味子、生於術、雲神、熟地炭、煨肉果、白芍、懷山藥、炒棗仁等藥材。
第三次診斷時,患者的便血已經停止,精神恢復,胃口也稍微好了些,但腹部仍有些不適。脾臟在受重創後,脈搏細弱的情況很難立即改善,需要進一步的補養,希望能逐漸恢復健康。但經歷了這種突然的劇烈治療後,在一個月至兩個月內,必須特別小心,避免受寒,飲食要節制,生活起居上需更加留心保養。
開出的人參、炙黃耆、炒杞子、土炒白芍、懷山藥、熟地、於術、肉果、炒棗仁、地榆炭等藥物,持續進行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