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爔
《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飲症
飲症
1. 飲症
趙(左),飲邪十餘載,遇冷即甚發,發必脹痛徹背,咳嘔氣逆。邇來漸妨穀食,脈形細滑,據述向來力疾操勞,安得不涉於虧。然參、地常投,何以罔效,蓋體雖宜補,而病不安於補也。
夫有飲者,中陽先虧,飲為陰邪,得以盤踞,日甚一日,即以水穀之精華,亦必釀為痰涎而附於飲矣。考之於古,曰:痰飲,自漢時張長沙分立五飲門類,皆曰當以溫藥和之。
宗苓桂術甘意,參小青龍法。
肉桂(五分),乾薑(四分),旋覆花(一錢五分,包),蘇子(一錢),炙草(三分),土炒白朮(一錢五分),細辛(二分),法半夏(一錢五分),雲苓(五錢)
白話文:
[飲症]
這位名叫趙的人,被飲邪困擾了十幾年,一遇到冷天病情就會加重,發作時胸部會劇烈疼痛到背部,還伴有咳嗽、嘔吐以及呼吸困難的症狀。近來,他吃飯變得困難,脈象顯示細滑,據他描述,他長期以來在病痛中仍堅持勞累工作,身體當然會受損。然而,他長期服用人參、熟地等補品,卻似乎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身體雖然需要滋補,但疾病本身對這些滋補卻無法吸收。
患有飲邪的人,通常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先損耗,飲邪這種陰性病邪才能趁虛而入,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會逐漸加劇,就連食物中的精華也會轉化為痰涎,附著在飲邪之上。根據古籍記載,早在漢代,張仲景就把痰飲分為五種類型,並指出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調和。
因此,我參考了茯苓、桂枝、白朮、甘草的組合,並借鑒了小青龍湯的做法。
具體藥方如下: 肉桂(5分) 乾薑(4分) 旋覆花(1錢5分,需用布包裹) 紫蘇子(1錢) 炙甘草(3分) 土炒白朮(1錢5分) 細辛(2分) 法半夏(1錢5分) 茯苓(5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