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暑濕挾滯
暑濕挾滯
1. 暑濕挾滯
周(左),表熱九日,有汗不解,舌絳起刺,燔渴引飲,間作寒熱之象。熱甚,下午至夜,神志時糊,脈洪無力。症固有邪有滯,未明下不厭遲,陽明經分之邪,又傳少陽,陽明腑分之滯,灼傷津液,極似大柴胡證,而與脈象不符。細繹症情,汗下不按《經》旨,延至正虛津劫,既非陷里之神糊,如何香開,致使內傳,此際之望滯通,需俟津回液復。擬宗仲聖人參白虎湯意,參入景岳柴胡煎,庶與脈證符合。
諸先生以為何如?
參鬚(一錢),柴胡(四分),知母(一錢五分),元參(一錢),黑梔(一錢五分),生石膏(七錢),藿斛(七錢),麥冬(一錢五分),竹葉(三錢)
復診,汗暢熱解,煩渴已減,舌絳淡而尖刺亦少。津液稍回,正氣較振,脈數未平,神志已爽。少陽陽明之表分既清既泄,腑分之滯,尚待清潤毓陰而下也。切勿因滯而再盪滌。審證二字,其難其慎,臨時之應變,平日之功夫耳。
鮮藿斛(一兩),細生地(四錢),知母(一錢五分),銀花(一錢五分),赤芍(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麻仁(三錢),蔞仁(三錢)
白話文:
[暑濕挾滯]
周先生,表面的熱狀已經持續了九天,雖然有出汗但症狀並未緩解。他的舌頭呈現深紅色且有刺痛感,非常口渴想要喝水,偶爾會出現發冷發熱的情況。在下午到夜晚時,因為熱度過高,他的精神狀態偶爾會顯得模糊,脈搏雖然強烈但卻無力。他的病情既有外邪也有內滯,如果要進行瀉下療法,需要在確定病情後纔不會太遲。原本在陽明經的病邪,現在傳到了少陽經;而陽明腑的內滯,則導致津液受損。病情看似符合大柴胡湯的症狀,但是和脈象並不完全吻合。詳細分析病情,如果在治療時過早進行汗下,可能會導致正氣虛弱、津液被消耗。這不是普通的內陷導致的精神模糊,不能單純使用芳香開竅的藥物。在此情況下,我們需要等待津液恢復後,才能處理內滯。因此,我打算採用張仲景的人參白虎湯作為基礎,加入景嶽的柴胡煎,這樣才能符合他的脈象和症狀。
各位醫師,你們認為如何?
藥方如下:人參鬚(3克),柴胡(1.2克),知母(4.5克),玄參(3克),黑梔子(4.5克),生石膏(21克),鮮石斛(21克),麥冬(4.5克),竹葉(9克)
第二次診斷,他出汗順利,熱度和口渴都有所改善,舌頭的顏色變得淡紅,舌頭上的刺痛感也減少。他的津液稍微恢復,正氣也有所提升,雖然脈搏依然頻繁,但精神狀態已經清爽。少陽和陽明的表面病邪已經清除,但是腑部的內滯,仍需要進一步的清潤和滋養陰液來解決。千萬不要因為內滯就再次進行劇烈的清洗。判斷病情這兩個字,其難度和謹慎程度,需要在臨牀時應變,也需要日常的經驗積累。
藥方如下:鮮石斛(30克),生地黃(12克),知母(4.5克),銀花(4.5克),赤芍(4.5克),天花粉(4.5克),牡丹皮(4.5克),火麻仁(9克),栝樓仁(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