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爔

《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肝邪犯胃

回本書目錄

肝邪犯胃

1. 肝邪犯胃

程(右),惱怒傷肝,木火犯胃入膈,支撐胸背,嘔吐血塊痰涎,不納不便,舌白苔膩。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之腑,性喜通降,所畏倒逆,經此氣火沖斥,濕濁乘機錯亂,倘肆其猖狂,厥逆立至,若再侮土,泄瀉必增。

左脈弦硬,右脈細軟,谷不沾唇者已五日,胃氣憊矣,而嘔尚甚,中無砥柱,何恃不恐。諸先生所進苦寒沉降,蓋欲止其嘔血而順其氣,誠是理也。然《內經》云:百病皆以胃氣為本,苦寒性味,又屬伐胃,胃不能安,藥力何藉?拙擬苦溫以制肝之逆,苦辛以通胃之陽,並參奠安中氣,冀其倒逆之勢得緩。幸勿拘於見血畏溫之議。

臺人參(一錢),法半夏(一錢五分),薑汁炒川連(三分),旋覆花(一錢五分),淡吳萸(二分),川楝子(七分),炒川椒(二分),雲茯苓(二錢),交趾桂(四分),龍膽草(三分,二味同研細末,飯和為丸。即以藥湯送下。)

復診,嘔逆已止,脹痛亦緩,左脈弦硬固平,右關歇止,旋見土德大殘,中氣亦竭。急進補中立中,仍參約肝制肝之法,惟望胃納肯醒是幸。

臺人參(一錢五分),上肉桂(三分),生於術(一錢五分),炒白芍(一錢五分),雲茯苓(三錢),炙甘草(三分)

再診,脹痛大平,嘔逆未復,稍能納粥,脈俱濡細,胃氣漸有來復之機。經云:納穀則昌,信不誣也。

再診,脹痛大平,嘔逆未復,稍能納粥,脈俱濡細,胃氣漸有來復之機。經云:納穀則昌,信不誣也。

人參(一錢),煨肉果(三分),白芍(一錢五分),炒橘白(七分),於術(一錢五分),煨木香(三分),炙甘草(四分),云茯神(三錢),穀芽(一兩,煎湯代水)

白話文:

[肝邪犯胃]

患者因情緒激動導致肝氣受損,肝的火氣影響到胃及橫膈膜,造成胸背部位的不適感,甚至出現嘔吐血塊和痰液的情況,食慾不振,排便不順,舌頭上覆蓋著一層白厚的舌苔。胃部作為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大量的血液循環,其特性偏好通暢下降,最怕的就是逆流,當受到過度的氣火衝擊,濕氣混濁趁機造成混亂,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若再進一步影響脾胃功能,腹瀉的情況會更加嚴重。

患者的左手脈象緊繃堅硬,右手脈象細弱,已經五天沒有進食,胃部功能已經非常疲憊,但嘔吐的症狀仍然嚴重,胃部缺乏穩定的力量,怎麼能不讓人感到恐懼。許多醫生開出的苦寒性質的藥物,意圖在於止住嘔血,使氣血運行順暢,理論上這是正確的。然而,《黃帝內經》提到:所有疾病的根本都是胃氣的問題,苦寒性質的藥物會削弱胃部的功能,如果胃部無法得到安穩,藥物的功效如何發揮?我打算用苦溫性的藥物來抑制肝臟的逆流,苦辛性的藥物來提升胃部的陽氣,同時使用人參來穩固中氣,希望可以緩解這種逆流的趨勢,請不要被見到出血就害怕溫熱藥物的觀念所束縛。

經過第一次治療後,嘔吐和逆流的現象已經停止,脹痛的症狀也得到了緩解,左手脈象緊繃堅硬的情況已經平復,右手脈象的不穩定也得到了改善,但是胃部功能已經非常虛弱,中氣也耗盡。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補充中氣,同時也要抑制肝氣,只盼望胃部能夠恢復正常的飲食功能。

再次診療時,脹痛的症狀已經大大減輕,嘔吐和逆流的症狀尚未完全消失,但是已經能稍微吃一些粥,脈象都呈現柔軟細微的狀態,胃部功能逐漸有恢復的跡象。如古書所說:能進食就能康復,這句話果然不假。

第三次診療,症狀持續好轉,胃氣正在逐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