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廬臨證經驗方》~ 痧隱
痧隱
1. 痧隱
王(右),風溫發痧子,表熱壯甚,汗不肯達,病交五日,痧子乍透,而著涼驟縮,表熱反減,胸悶口渴,舌淡紅少苔,咳嗽痰不爽。診脈細數,神識時糊,肺胃之邪熱不從表達,而有欲陷之勢。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從太陽克入而伏藏於少陰,兼值歲初春風特甚,又感風邪,是從太陰縮縛二氣之邪,今得溫暖而發,取汗本非易事,何況徒以辛溫散之。
夫里邪已化為熱,風邪又化為火,試以薪炊鍋,而勿潤之以水,欲逼其氣蒸作汗,汗之汁何從運至,不且鍋將裂乎。急進辛涼解肌法,庶幾雲行雨施,品物咸亨也。拙擬若此,未識專科先生以為何如?
生麻黃(五分),杏仁(三錢),射干(五分),蟬蛻(一錢),土貝母(三錢),生石膏(五錢),桔梗(一錢),炒牛蒡(一錢五分,杵),連翹(一錢五分),檉柳(五錢),枇杷葉露(一兩,衝入)
復診,汗達未暢,表熱復揚,痧子隱約膚中,欲透不透,舌質已絳,口渴引飲,神志尚是時矇,邪熱既侵營分,內傳最捷,不得不清營泄邪並進。專科猶戀戀荊、防,余不知其何意也。
鎊犀角(一錢),麻黃(四分),連翹(一錢五分),杏仁(三錢),生石膏(五錢),葛根(七分),桔梗(一錢),赤芍(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前胡(一錢)
再診,痧子暢透,表熱大減,汗亦暢矣,悶亦舒矣。神志清而渴飲較減。惟舌猶絳,脈猶數,陰分已傷,良由取汗遲之所誤耳。擬存陰泄熱。
細生地(四錢),桑葉(一錢五分),連翹(二錢),前胡(一錢),桔梗(一錢),淡豆豉(三錢),丹皮(一錢五分),黑梔(一錢五分),杏仁(三錢)
白話文:
患者王先生,因風溫引起痧症,表面體溫非常高,但卻無法出汗。病程進入第五天,痧疹剛開始出現,卻突然受到寒冷影響,導致疹子收縮,表面體溫反而下降。他感到胸口悶、口渴,舌頭呈淡紅色且舌苔很少,咳嗽且痰不易咳出。脈搏細弱而快速,意識偶爾不清,肺和胃部的邪熱未能從表面散出,有陷入體內的趨勢。古書說過,冬天受寒,春天就會生病。邪氣從太陽經進入,潛藏在少陰經,再加上春風特別強烈,再次感染風邪,這是因為太陰和少陰的邪氣,在溫暖的環境下爆發。出汗本來就不容易,更不用說單純用辛溫藥物來發汗了。
體內的邪氣已經轉化為熱,風邪又轉化為火。這就像用柴燒鍋,如果不加水,想讓鍋中的氣蒸騰成汗,但汗的液體從何而來?這樣下去,鍋不會裂開嗎?應該使用辛涼解肌的方法,讓雲行雨降,萬物都得到滋潤。我這樣建議,不知道專業醫生有何看法?
藥方包括生麻黃5分,杏仁3錢,射干5分,蟬蛻1錢,土貝母3錢,生石膏5錢,桔梗1錢,炒牛蒡1錢5分,連翹1錢5分,檉柳5錢,枇杷葉露1兩。
第二次診斷,雖然有出汗,但並未完全暢通,表面體溫再度升高,痧疹在皮膚裡若隱若現,想要透出卻又透不出來,舌頭已經變成深紅色,口渴且大量飲水,意識仍時而模糊。邪熱已經侵入營養層,病情內部傳播非常迅速,必須同時清營和排邪。專業醫生仍然依賴荊、防,我不明白他們的意圖。
藥方包括鎊犀角1錢,麻黃4分,連翹1錢5分,杏仁3錢,生石膏5錢,葛根7分,桔梗1錢,赤芍1錢5分,丹皮1錢5分,前胡1錢。
第三次診斷,痧疹已經順利透出,表面體溫大幅降低,出汗也變得順暢,胸口的悶感也得到了緩解。精神狀況變好,口渴情況也有所改善。只是舌頭還是深紅色,脈搏仍然快速,陰分已經受損,這是因為出汗時間延遲所導致的誤差。因此,我打算用保存陰分和排熱的方式治療。
藥方包括細生地4錢,桑葉1錢5分,連翹2錢,前胡1錢,桔梗1錢,淡豆豉3錢,丹皮1錢5分,黑梔1錢5分,杏仁3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