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世經驗良方》~ 益世錄序
益世錄序
1. 益世錄序
古人主治百病之方,卷帙浩繁,汗牛充棟,其所言救濟生靈而貽誤後世者,誠至周極備矣。然必延醫輯脈,審其陰陽,辨其寒熱,察其虛實,淺深表里,受病之源,而後投之以劑,非可漫為嘗試也。顧嘗見遠鄉僻壤,每有患病之人,纏綿反復,動輒經旬累月,及詢以藥餌,則搖手蹙額而嘆曰:吾儕荒僻,安所得藥與醫。余愧不諳歧黃,嘗欲引手一援,而卒屢有志未逮為憾。
今族盛景雲出所集《經驗良方》一卷示余,余閱其為李氏綱目所載者居多,余則採古人之名錄,搜屢驗之奇方,匯為一帙。分門別類,縷析條分,無症不治,無方不備。而且至簡極便,不必遠訪名醫,無煩多費囊鈔,其中盡有。取諸一室而具備,辦諸一時而裕如者,豈非救急之良方,濟世之善術乎?況方內所需之物,半屬生人飲食之常,服之而愈,固占勿藥之喜,即服之而未必驟愈,而無誤食之憂。持此以惠世,則用力少而成功多,未必非主治百病之一助云而。
嘉慶八年四月既望謹莽盛兆龍書。
白話文:
古人對於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記錄詳盡,數量龐大,甚至能讓運送這些書籍的牛馬都汗流浹背,堆疊起來可以充滿整個房間。他們所提出的用以救助眾生,但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後人的醫學知識,確實已經十分全面和周到。然而,必須請醫生診斷脈搏,判斷病人的陰陽失調,辨別寒熱,觀察虛實,深入理解病情的輕重以及表面或內在的病症來源,然後才能對症下藥,絕不能隨意嘗試。然而,我常看到在偏遠鄉村,生病的人往往病程纏綿,動輒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當問他們是否吃藥時,他們總是搖頭皺眉,嘆息說:我們住在荒僻之地,哪裡找得到藥和醫生。我雖不懂醫術,卻一直想要伸出援手,可惜往往有心無力,這讓我深感遺憾。
如今,我的親戚盛景雲拿出他編輯的一卷《經驗良方》給我看,我發現其中大多數是根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整理的,其他部分則選自古人的知名療法,搜羅了多次驗證有效的奇方,匯集成一冊。他將這些療法治法按照門類分門別類,細緻分析,沒有任何疾病不被涵蓋,任何療法不被包含。而且,這些療法簡單易行,不必遠尋名醫,也不必花費大量金錢,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可以在家中找到,隨時準備,應對自如。這難道不是急病的良方,救治世人的妙術嗎?何況,這些療法所需的材料,大多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吃了會好,自然令人高興;即使吃了不會立即痊癒,也不必擔心誤食的風險。如果用這些療法來幫助世人,可以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成效,或許真的能成為治療百病的一個幫助。
這是在嘉慶八年四月既望,由謹莽盛兆龍撰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