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六十七 (1)
卷第一百六十七 (1)
1. 小兒統論
論曰小兒初生,氣體稚弱,膚革不能自充,手足不能自衛,保護鞠育,蓋有所待,自受氣至於胚胎,由血脈至於形體,以至筋骨毛髮腑臟百神,漸有所就而後有生,蓋未生之初,稟受本於父母,既生之後,斷臍洗浴,擇乳襁褓,皆有常法,謹守其法,無所違誤,猶或胎氣稟受有強弱,骨胳所具有成虧,而壽數之修短系焉,是以昔人於字乳之法,至纖至悉,初生之時,先去惡血,去血之後,次與丹蜜,惡血在裡,則吐利以除之。
白話文:
關於剛出生嬰兒的說明:嬰兒初生時,氣血空虛,皮膚和筋骨都很脆弱,手腳不能自保,因此需要父母的呵護和照顧。從懷孕到胎兒,乃至出生後的形體,及筋骨毛髮腑臟,漸漸形成而誕生。在嬰兒出生前,主要依靠父母的遺傳基因,出生後需要照顧哺乳,還有其他既定的照護方法,但即使按照既定的方法照護,仍然會有骨架健全或不足,或導致壽命長短的影響。因此,古人對於嬰兒的照護方法規定得非常詳細,剛出生時,首先要將胎毒清除,清除毒血之後,再餵食丹蜜,如果有胎毒囤積在體內,則會出現嘔吐或腹瀉。
氣有所虧,則炙爇以助之,或呵臍,或衛囟,然後飲乳用哺,無令傷風,無令驚恐,庶幾其有成也,苟失其養,疾疢因之,故解顱重齶連齦撮口重舌癲癇口噤躽啼之類,得諸胎中,驚啼客忤中惡鬾病之類,得諸感襲,乳哺不節,則有癖結哺露丁奚傷飽之患,肥甘過度,則有諸疳之疾,以至風寒暑濕致寇於外,五臟六腑感傷於內,無不成病者,今集慈幼之法,自初生至於成童,凡證候可調者,悉著於篇云。
白話文:
如果氣血不足,就用艾灸來幫助他,或者呵臍,或者撫摸囟門,然後喝奶哺乳,不要讓他著涼,不要讓他受到驚嚇,這樣才能使他健康成長。如果失去了養育,疾病就會因此而產生,所以像是頭顱大、上顎重、連著牙齦、嘴脣合不起來、舌頭重、癲癇、口噤、哭鬧、抽搐等類型的疾病,都是胎兒在母親子宮中受到驚嚇或客邪侵犯產生的。哺乳不節制,就會有癖結、吐露、丁奚傷、飽食而傷害身體的毛病。肥甘過度,就會有各種疳疾。再者,風寒暑濕從外部侵襲,五臟六腑從內部感受傷害,沒有不生病的。現在我把慈幼的方法彙集起來,從出生到成年,凡是可以調理的證候,都寫在篇章中。
2. 小兒初受氣法
凡小兒受氣在娠,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脈生,四月形體成,五月動,六月筋骨立,七月毛髮生,八月腑臟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百神備而生,生後六十日,目瞳子成,能咳笑識人,百日任脈生,能反復,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髓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為一期,膝骨成,乃能行,此是定法,若有不依期者,必不壽也。
白話文:
一切小兒在母親懷孕時受氣,一個月形成胚胎,兩個月後成胎,三個月時血管形成,四個月時身體形狀形成,五個月時胎兒開始活動,六個月時筋骨立定,七個月時毛髮長出,八個月時五臟六腑具全,九個月時穀氣進入胃中,十月時五官和身體各個部位都完全生長。生後六十天,眼睛的瞳孔形成,能夠咳嗽、微笑,並能認人。一百天時,任脈產生,能夠翻身。一百八十天時,尾骨形成,能夠獨自坐立。二百一十天時,掌骨形成,能夠爬行。三百天時,骨髓形成,能夠獨自倚靠。三百六十天為一期,膝蓋骨形成,纔能夠走路。這是確定的規律,如果沒有按照這個規律生長,一定不能長壽。
3. 小兒初生法
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即令筋骨緩弱,不可不見風日,不見風日,即令肌膚脆軟,衣被宜故絮,勿用新綿,天氣和暖,令乳母與之俱戲日中,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寒暑,若常在幃帳,重衣溫暖,譬如陰地草木,軟脆易傷。又當薄衣,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勿於春夏猝然減去,恐中風寒,冬月常令衣適可禦寒則佳。愛而暖之,適所以害之也,又當消息無令汗出,即致虛損,晝夜寤寐。
白話文:
嬰兒初生,皮膚還未發育健全,不可以穿太暖和的衣服,穿太暖和了,就會使筋骨鬆軟,也不能不見風日,不見風日,就會使皮膚柔弱,衣服被褥宜用舊絮,不要用新棉花,天氣和暖的時候,讓乳母和嬰兒一起在太陽底下玩耍,經常見風日,就能使血氣凝結,肌肉堅硬緻密,能耐寒暑,若經常在帷帳之中,穿著厚重的衣服,保持溫暖,就如同陰地草木,柔軟脆嫩,容易受傷。又應穿薄衣,穿薄衣的方法,應從秋天開始習慣,不要在春夏季節突然減少衣服,以免受風寒,冬季應經常讓衣服適當禦寒,這樣最好。過於疼愛和溫暖孩子,反而會傷害孩子,又應注意不要讓孩子出汗,出汗就會導致虛損,晝夜難以安眠。
皆宜慎之,其飲食乳哺,不能無痰癖,常當節適,若微不進,仍當將護,凡不能進乳哺,則宜下之,不致寒熱也,又小兒始生,生氣尚盛,無有虛勞,微惡即須下之,所損不足言。其益多矣,若不時下,則疾成難治,冬月下之,最難將護,然有疾者,亦不可不下,夏月下後,腹中常小脹滿,當節哺乳護之,兒之乳哺,宜令多少有常,兒稍大,食哺自能稍增,若減少者,是腹中已有小不調,便當微與藥,勿復哺之,但乳之而已,甚者十餘日。
白話文:
嬰兒的飲食和哺乳,要特別小心,因為很容易積痰生癖。平時要節制飲食,如果稍微不想吃,也要注意照護。如果完全不願意吃喝,就要用藥幫助排泄,避免出現寒熱症狀。新生兒生氣旺盛,沒有虛勞,稍微不舒服就應該用藥幫助排泄,這樣雖然可能有些損失,但益處遠遠超過。如果不及时处理,疾病就会变得难以治疗。冬天用藥排泄最難照護,但有病的兒童也不能不排泄。夏天用藥排泄後,肚子常常會微微脹滿,要注意節制哺乳和照護。嬰兒的哺乳量要保持穩定,孩子稍微大一點,食量自然會增加,如果食量減少,就是肚子裡已經有點不適,就要用藥調理,不要再餵食,只餵奶就可以了,嚴重的話要持續十幾天。
輕者五六日,自當如常,若都不食哺,而但飲乳者,此是有癖,不可不下,不下即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致下痢,若先治其輕,則病速愈矣,小兒有少病癇者,母懷孕時,役動骨血,即令氣強,若侍御多,血氣微,胎養弱,即兒軟脆易傷,故多病癇,兒須多著項衣,取燥菊花為枕枕之,母乳兒時,摸兒風池若壯熱,即須熨使微汗,微汗不瘥。
白話文:
小兒患輕症的病症,五六天之後,就會自動恢復正常。如果小兒完全不進食母乳,而只喝水,這是因為小兒有癖,一定要下瀉。如果不瀉下水,小兒就會患上寒熱病,或者會嘔吐並且發癇,或者會腹瀉。如果先治療小兒的輕微病症,則病症就會很快痊癒。如果小兒偶爾患上癇症,是母親懷孕期間,勞動過度,導致小兒的骨血強壯。如果母親侍奉丈夫過多,血氣衰微,胎兒養育虛弱,小兒就會軟弱脆弱,容易受傷,所以容易患上癇症。小兒應多穿著有領的衣服,取乾燥的菊花做枕頭。在餵養小兒母乳時,如果觸摸小兒風池穴感到發熱,則需要對小兒進行熨燙,使小兒微微出汗。如果微微出汗後,小兒的病症沒有痊癒。
便灸兩風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每七椎、第九椎、兩邊各二穴,與風池凡為十穴,一歲兒七壯,兒大者以意增之,可至三十壯,唯風池特宜多,七歲以上,多至百壯,小兒常切慎護風池,風池在頸項筋兩邊,有病乃治之,尋常不可妄施針灸,亦不可輕於吐下,緣針灸傷經絡,吐下動腑臟故也,但當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
白話文:
在風池穴及背部第三、第五、第七、第九椎(骨節)的左右各兩個穴位上施灸,加上風池穴,總共是十個穴位。一歲的小孩灸七壯,小孩長大後可依據情況適當增加灸的次數,最多可灸至三十壯。特別是風池穴,應該格外多灸,七歲以上的小孩最多可灸至百壯。小孩通常要特別注意保護風池穴,風池穴位於頸部後兩側的肌肉中,如果有病才需要治療,平常不要隨便針灸或吐下。因為針灸會損傷經絡,吐下會影響臟腑。只要用熱水洗澡、撒上散粉、塗上清熱的膏藥來治療疾病即可。
又以臍中膏塗之,令兒處涼,時以新水飲之,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即忍痛動脈,因而成癇,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其頰以防噤,又決舌下,以去血,江東吳蜀地溫無此疾,古方雖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為害最多,惟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無此患,又云春夏不可下,以小兒腑臟軟弱,易虛易實,下之則下焦必虛,上焦生熱,熱即增痰,自非當下之病。不可下也。
白話文:
把臍帶剪掉,以臍中膏塗抹傷口。使小孩待在涼爽的地方。隨時以新鮮的水餵小孩。小孩出生後沒有生病。慎不可用針灸,因為會疼痛動脈,因此會引起抽筋。由於河南地區天氣寒冷,小孩很容易得痙攣。當地的習俗是小孩出生三天後就逆向針灸來預防痙攣。有些人的習慣則是針灸小孩的臉頰來預防閉口症。有些人又會劃破舌頭下的部位來放血。而江蘇和四川地區天氣溫暖,沒有這種疾病。古代醫書雖然有提逆向針灸的方法,但現代人不知道南北氣候不同,就照著古方使用,導致危害很大。只有田野間的小孩子,讓他們自然生長,就沒有上述的疾病了。有人說春天和夏天不能瀉下,因為小孩的腸胃虛弱,容易虛或容易實,瀉下則下焦必定虛弱,上焦產生熱氣,熱氣又會增生痰液,除非是應該瀉下的病,否則不能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