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四十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四十五 (7)

1. 諸骨蹉跌

論曰凡墜墮顛撲,骨節閃脫,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急須以手揣搦,復還樞紐,次用藥調養,使骨正筋柔,榮衛氣血,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乃其法也。

治諸骨蹉跌,補絕傷。地黃散方

白話文:

古書上說,凡跌倒或被碰撞,導致骨節脫臼,不能復位,以致於走路跌跌撞撞的,必須趕緊用手按壓撫摸,讓骨頭歸位,然後再用藥物調理,使骨頭端正,筋腱柔軟,氣血運行正常,再加以封包,塗抹膏藥按摩,這樣纔是正確的做法。

生乾地黃(焙),桂(去粗皮),乾薑(炮),芎藭,甘草(炙銼),當歸(切炒),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生乾地黃(用文火烘焙),桂枝(去除粗糙的外皮),乾薑(用炮製的方法處理),川芎,甘草(切碎後炙烤),當歸(切片後炒熟),芍藥(各取一兩)

上七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治諸骨蹉跌,補傷絕。大豆湯方

大豆(炒去皮),大黃,生乾地黃(焙),桂(去粗皮各一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酒共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諸骨蹉跌,血瘀腫熱疼痛。大黃散方

大黃(蒸切),大豆(炒去皮各二兩),桂(去粗皮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日三服。

治諸骨蹉跌,脫臼疼痛。烏頭膏方

白話文:

上七味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匕,溫酒調服,不限時間。此方用於治療各種骨骼跌傷、骨折,以及補益傷筋斷骨。

大豆湯方:大豆去皮炒熟,大黃、生地黃焙乾,桂皮去粗皮,各取一兩。將以上四味藥材粗搗篩過,每次服用三錢匕,用水酒各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此方用於治療各種骨骼跌傷、骨折,以及瘀血腫痛。

大黃散方:大黃蒸切,大豆去皮炒熟,桂皮去粗皮,各取二兩。將以上三味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匕,溫酒調服,每日三次。此方用於治療各種骨骼跌傷、骨折,以及脫臼疼痛。

烏頭膏方: (烏頭膏方沒有明確說明藥材和用法,需補充相關信息)

草烏頭(去皮尖銼炒),細辛(去苗葉),獨活(去蘆頭),蛇床子(炒各半兩),吳茱萸(洗焙炒一兩),蔥(二十莖),生薑(四兩)

白話文:

  • 草烏頭(去除外皮、頭部,切細後炒)

  • 細辛(去除苗葉)

  • 獨活(去除蘆頭)

  • 蛇牀子(炒製,各半兩)

  • 吳茱萸(清洗後烘焙炒製,一兩)

  • 蔥(二十根)

  • 生薑(四兩)

上七味,搗羅前五味為末,次將生薑蔥二味研細,後入藥末,同和令勻,乘濕攤絹帛上,裹所損處,日一。

治骨節蹉跌,不歸臼疼痛。地黃膏方

生地黃(二斤洗細切)

上一味,搗研細,用好醋一斤,煎得所和之,乘熱攤絹帛上,裹蹉跌處,日一易。

治骨節蹉跌,內傷疼痛。地黃敷方

生地黃(二斤洗研),芥菜子(研四兩)

上二味,細研和勻,入酥四兩,同煎沸,乘熱敷損處,或以帛子系之,日一易。

治傷損,骨蹉跌。地黃罨方

生地黃(洗切研),藏瓜薑(內糟),生薑(洗切研各一兩)

上三味,同以慢火炒,乘熱罨損處,以帛系之,日一易。

治骨出臼蹉跌,不復疼痛。當歸膏摩方

白話文:

將七味藥材中前五味研磨成粉末,然後將生薑和蔥研磨成細末,再加入藥粉,混合均勻。趁濕敷在絹帛上,包裹受傷部位,每天一次。

這個方子適用於骨骼關節跌傷,無法復位且疼痛的情況。

將生地黃洗淨切碎,研磨成細末,用一斤好醋煎煮,直到與藥末融合,趁熱敷在絹帛上,包裹跌傷部位,每天更換一次。

這個方子適用於骨骼關節跌傷,內部受傷疼痛的情況。

將生地黃洗淨研磨,將芥菜子研磨成四兩粉末,將兩種藥材混合均勻,加入四兩酥油一起煎煮沸騰,趁熱敷在受傷部位,可以用布條綁住固定,每天更換一次。

這個方子適用於外傷、骨骼跌傷的情況。

將生地黃洗淨切碎研磨,將藏瓜薑內部的糟和生薑洗淨切碎研磨,各取一兩,三種藥材一起用慢火炒熱,趁熱敷在受傷部位,用布條綁住固定,每天更換一次。

這個方子適用於骨骼脫臼跌傷,疼痛難忍的情況。

當歸(洗切焙),續斷(銼),細辛(去苗葉),木通(銼),白芷(切),芎藭(銼),甘草(銼)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牛膝(去苗),附子(去皮臍生切各一兩)

白話文:

當歸(清洗、切片、烘烤),續斷(切碎),細辛(去掉根部和葉子),木通(切碎),白芷(切片),芎藭(切碎),甘草(切碎),蜀椒(去除籽、閉口者),牛膝(去掉根部),附子(去皮、臍生、切片,各一兩)。

上一十味,粗搗篩,用豬脂半斤,先煎取油,次下諸藥,煎如膏,以絹絞去滓,瓷合盛,每用少許,抹損處,熱手摩之。

白話文:

將以上十種藥材搗碎過篩,用半斤豬油煎煉,將油煎出後,再加入藥材一起煎煮,直到藥材熬成膏狀,利用紗布過濾去除雜質,再將藥膏盛放在瓷器容器中保存。每次使用時,取少許藥膏塗抹在患處,並用手摩擦使其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