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三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三十 (3)

1. 諸癰疽托裡法

論曰:癰疽諸瘡,氣血虛微,肌寒肉冷,膿汁清稀,毒氣不出,瘡久不合,或聚腫不赤,結硬無膿,外證不見者,並宜托裡,邪氣外散,膿汁早成,毒有所泄而不內攻也。

白話文:

論述說:癰疽諸瘡,是氣血虛弱,肌肉寒冷,膿汁清稀,毒氣不出,瘡口久久不能癒合,或者腫塊不紅,結硬無膿,外部症狀不明顯的,均應從內部治療,使邪氣向外散發,膿汁早日形成,毒氣得以宣洩而不內攻。

治癰疽諸瘡,潰後膿出,多內虛。托裡黃耆湯

黃耆(細銼),白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麥門冬(去心焙),當歸(切焙),人參甘草(炙),遠志(去心各一兩),五味子(一兩半)

白話文:

黃耆(切碎),白茯苓(去掉黑色外皮),桂皮(去掉粗糙的外皮),麥門冬(去掉中間,用火烤),當歸(切片後烘烤),人參,甘草(烘烤),遠志(去掉中間,各一兩),五味子(一兩半)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一盞,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二。

治發背癰疽,久冷不瘥,托裡生肌。芎藭散方芎藭(二兩),黃耆(細銼一兩),白芷(半兩),赤芍藥(一兩),桂(去粗皮三分),人參,丁香,當歸(切焙各半兩)

上八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粥飲調下,空心日晚再服,以瘥為度。

治癰疽發背,膿血穿潰疼痛,托裡止痛。當歸湯

當歸(切焙),黃耆(細銼),人參(各一兩),桂(去粗皮),赤芍藥,甘草(炙銼),生乾地黃(焙各三分)

白話文:

當歸(切片並烘焙),黃耆(切碎),參(各一兩),肉桂(去掉粗皮),赤芍藥,甘草(烘烤並切碎),生乾地黃(烘烤,各三分)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取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日二夜一。

治發背癰疽,一切瘡腫,托裡排膿。木香散

木香,黃耆(細銼),白蘞,木占斯,芎藭,當歸(切焙),細辛(去苗葉),桔梗(炒),赤芍藥,檳榔(生銼),敗醬,甘草(炙),桂(去粗皮),羌活(去蘆頭),白芷(各一兩)

白話文:

  • 木香、黃耆(切細)、白蘞、木佔斯、川芎、當歸(焙乾切片)、細辛(去掉根部和葉子)、桔梗(炒過)、赤芍藥、檳榔(生切)、敗醬、甘草(炙甘草)、桂皮(去掉粗皮)、羌活(去掉蘆頭)、白芷(各一兩)

上十五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甘草煎酒調下,空心午時日晚各一服,以瘥為度。

白話文:

將上述 15 種中藥研磨成細散,每次服用二錢匙,用甘草煎酒調和後服用。空著肚子,每天中午和晚上各服用一次,直到痊癒為止。

治一切瘡。內托散

甘草(炒),人參,甘菊花(一半生一半炒),玄參(各一兩)

白話文:

甘草(炒熟),人參,甘菊花(一半生的,一半炒熟的),玄參(各一兩)

上四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煎綠豆湯調下。

治諸瘡,熱退膿不止,托裡內補。防風散

防風(去叉),白茯苓(去黑皮),白芷,桔梗(炒),遠志(去心),甘草(炙),人參,芎藭當歸(切焙),黃耆(銼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二枚),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透二兩),赤小豆(酒浸一宿焙半升),桂(去粗皮半兩)

白話文:

防風(去掉叉),白茯苓(去掉黑皮),白芷,桔梗(炒過),遠志(去掉心),甘草(炙過),人參,川芎、當歸(切片烘烤),黃耆(切碎,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二枚),厚朴(去掉粗皮,用生薑汁炙透,二兩),赤小豆(用酒浸泡一夜,烘烤半升),桂皮(去掉粗皮,半兩)

上十四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溫酒調下,日二夜一。

治癰疽潰後,膿血太多,托裡除虛熱。黃耆茯苓湯

黃耆(細銼),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兩),芎藭,白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各二兩),五味子(二兩半)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入生薑棗,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粗略搗碎並過篩,每次服用三錢匕,以一杯水,加入生薑和大棗,煎煮至七分,去掉藥渣,趁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治癰疽托裡。六倍散方

黃耆(細銼一兩一分膿多倍之),赤小豆(三分口乾倍之),芎藭(半兩若肉末生倍之)白蘞(三分瘡口不合倍之),栝蔞(去皮三分小便不利倍之),當歸(切焙一兩若疼倍之)

白話文:

黃耆(細切一兩一錢,膿多加倍),赤小豆(三分,口乾加倍),芎藭(半兩,如果肉末狀加倍),白蘞(三分,瘡口不合加倍),栝蔞(去皮三分,小便不利加倍),當歸(切片烘烤一兩,如果疼痛加倍)

上六味,搗羅為細散,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凡癰疽大堅者未有膿,半堅半有膿,當上薄皮都有膿,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宜下逆上破之,令膿易出,膿深難見,上肉厚,宜火針之,若外不別有膿,可當上按之,內便隱痛,中央堅者,未有膿,按之更疼於前者,已熟也。

白話文:

將六種藥材研成細散,加入溫酒中,一次服用一匙,每天三次,晚上兩次。對於所有膿瘡大而堅硬的,若裡面沒有膿,半堅硬半有膿的,在薄皮上都已經有膿,那麼就可以破之。破膿瘡的方法是應往下用力逆著,讓膿容易流出。如果膿深難以找到,肉厚,可以用火針之。如果外面沒有另外的膿,可以按壓它,裡面就會隱隱作痛。中央堅硬的,裡面沒有膿,按壓時比前面更疼,這時已經成熟了。

治癰疽內攻五臟,煩悶不安,排毒托裡。五香散

沉香(銼),乳香(研),丁香,木香,藿香(各一兩)

白話文:

沉香(磨成碎末),乳香(研磨成粉末),丁香,木香,藿香(各一兩)

上五味,以四味搗羅為細散,入乳香和勻,先以清酒五升,黃耆五兩,寸截,瓶內封閉,浸一宿,旋取一盞,微溫調下一錢匕,日三夜二,不可犯鐵器。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其中四種藥材搗成細末,拌入乳香,用五升清酒和黃耆五兩,將黃耆切成一寸長,放入瓶中密封,浸泡一晚,然後取出一些酒液,加熱到溫熱,再加入一錢匙的藥粉攪拌均勻,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服用期間不要接觸鐵器。

治癰疽日漸焮長。內塞散

熟乾地黃(焙),續斷,人參,芍藥,附子(炮裂去皮臍),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銼)芎藭,細辛(去苗葉),桂(去粗皮各一兩),檳榔(銼一兩半),黃耆(銼),當歸(切焙各二兩),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三分)

白話文:

  1. 熟乾地黃(焙):將乾地黃焙炒後使用。

  2. 續斷:使用續斷。

  3. 人參:使用人參。

  4. 芍藥:使用芍藥。

  5. 附子(炮裂去皮臍):將附子炮裂後,去除皮和臍。

  6. 枳殼(去瓤麩炒):將枳殼去除瓤和麩後,炒至焦黃。

  7. 甘草(炙銼):將甘草炙後,切碎使用。

  8. 芎藭:使用芎藭。

  9. 細辛(去苗葉):將細辛去除苗和葉後使用。

  10. 桂(去粗皮各一兩):將桂皮去除粗皮後,使用一兩。

  11. 檳榔(銼一兩半):將檳榔切碎後,使用一兩半。

  12. 黃耆(銼):將黃耆切碎使用。

  13. 當歸(切焙各二兩):將當歸切碎後,焙炒至焦黃,使用二兩。

  14. 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半兩):將蜀椒去除目,並將口併合後,炒至出汗,使用半兩。

  15. 肉蓯蓉(酒浸切焙三分):將肉蓯蓉浸泡在酒中後,切碎並焙炒至焦黃,使用三分。

上十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空心溫酒調下,日再服。

治諸癰疽疏轉後宜。補虛助氣飲

黃耆(銼二兩),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銼),五味子,芎藭,獨活(去蘆頭),桂(去粗皮),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當歸(切焙),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熟乾地黃(焙各一兩半)

白話文:

黃耆(切碎二兩),人參,白茯苓(去除黑皮),甘草(烤焦切碎),五味子,川芎,獨活(去除蘆頭),桂皮(去除粗皮),青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外皮,焙乾各一兩),麥門冬(去除中心焙乾),當歸(切片焙乾),杏仁(去除皮和尖端,雙仁炒至金黃),熟乾地黃(焙乾各一兩半)

上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大棗二枚去核,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三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加入一杯半的水,三片生薑,兩枚去核的大棗,煎煮到八分滿,去除渣滓,不拘時溫服。

治癰腫瘡癤,排膿。連翹飲

連翹,防風(去叉),玄參,白芍藥,薺苨黃芩(去黑心各二兩),桑根白皮(銼炒二兩半),前胡(去蘆頭),人參,甘草(炙銼),桔梗(銼炒),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黃耆(銼四兩)

白話文:

連翹、防風(去掉分叉的枝條)、玄參、白芍藥、薺苨、黃芩(去掉黑色的果核,各二兩)、桑樹的白色樹皮(切碎、炒熟,二兩半)、前胡(去掉蘆頭)、人參、甘草(炙熱、切碎)、桔梗(切碎、炒熟)、白茯苓(去掉黑色的外皮,各一兩)、黃耆(切碎,四兩)

上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