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三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三十 (1)

1. 癰疽潰後蝕惡肉

論曰:癰疽已潰,久而良肉不生者,由氣血未平,惡肉有以害之也。惡肉雖得於風氣外搏,亦以餘毒未盡,故死肌敗壞,侵蝕良肉,治宜以藥蝕去之。

白話文:

中醫師說:膿瘍已經化膿潰爛,但很長時間新肉還不長出來,這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還有壞肉侵害它。壞肉雖然是因風氣侵襲而生,但也因為毒素沒有全部清除乾淨,所以壞死肌肉腐爛,侵蝕健康的新肉,治療應該用藥物腐蝕去掉壞肉。

治發背癰疽,及諸惡瘡生惡肉。麝香膏

麝香(研),雄黃(研),真珠(研各一兩),豬脂(量用)

白話文:

麝香(研磨成粉),雄黃(研磨成粉),真珠(研磨成粉,各一兩),豬脂(適量使用)

上四味研勻,豬脂調如糊,塗敷惡肉上,日再。

治癰疽諸瘡惡肉。藜蘆散

藜蘆(去蘆頭),䕡茹(各半兩),馬齒礬(研),石硫黃(研),雄黃(研),麝香(研各三分)

白話文:

藜蘆(去掉蘆頭),半夏(各半兩),馬齒莧(研磨成粉),石硫磺(研磨成粉),雄黃(研磨成粉),麝香(研磨成粉,各三分)

上六味,除研者外,搗羅為散,再和勻,每用少許敷瘡,日三五次,以惡肉盡為度。

治癰疽瘡。大黃蝕肉膏

大黃附子(炮裂去皮臍),莽草,芎藭,雄黃,雌黃(研),真珠(研),白蘞白礬(研)黃芩(去黑心),䕡茹(各一兩),豬脂(二斤)

白話文:

  1. **大黃:**一種瀉下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2.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種溫補藥,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3. **莽草:**一種清熱解毒藥,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

  4. **芎藭:**一種活血化瘀藥,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

  5. **雄黃:**一種毒藥,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

  6. **雌黃(研):**一種毒藥,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

  7. **真珠(研):**一種補益藥,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8. **白蘞:**一種補益藥,具有滋陰補血、益氣養顏的功效。

  9. **白礬(研):**一種止血藥,具有止血、斂瘡、殺蟲的功效。

  10. **黃芩(去黑心):**一種清熱解毒藥,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

  11. **䕡茹:**一種利尿藥,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

  12. **豬脂(二斤):**一種潤滑劑,具有潤滑、滋潤的功效。

上十二味,除研者並豬脂外,銼碎,先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赤黑色,綿濾去滓,下研者藥攪勻,傾出瓷器盛,每日塗瘡,日三五次,以惡肉盡為度。

白話文:

以上十二味藥物,除了應該研磨的藥物和豬脂之外,其餘的藥物切碎,先把豬脂熬熱至沸騰,然後放入其他藥物,煎煮至藥物呈現赤黑色,用棉花過濾掉渣滓,再放入研磨的藥物攪拌均勻,倒入瓷器中盛裝。每天塗抹在瘡口上,一天塗抹三到五次,以惡肉消失殆盡為止。

治發背癰疽,及惡瘡,不生肌,肉敗壞,其色黑,蝕惡肉。白礬散

白礬(研半兩),䕡茹(末一兩),膩粉(研一分),雄黃(研),當歸(末各一兩)

白話文:

  • 白礬(研磨半兩)

  • 䕡茹(研磨成末一兩)

  • 膩粉(研磨一分)

  • 雄黃(研磨)

  • 當歸(研磨成末,各一兩)

上五味,合研勻,取少許敷瘡,日三次。

治癰疽瘡,蝕惡肉。硫黃散

硫黃(研),馬齒礬(研),䕡茹末,丹砂(研各半兩),麝香(研一錢),雄黃(研),雌黃(研),白礬(研各半兩)

白話文:

硫磺(研成粉末),馬齒礬(研成粉末),䕡茹末,丹砂(研成粉末,各半兩),麝香(研成粉末,一錢),雄黃(研成粉末),雌黃(研成粉末),白礬(研成粉末,各半兩)。

上八味,合研勻,每用少許敷瘡,日三兩次,以惡肉盡為度。

治癰疽敗壞生肉。生地黃膏

生地黃(四兩),辛夷,獨活(去蘆頭),當歸(切焙),大黃,芎藭,黃耆白芷,芍藥,黃芩(去黑心各半兩),續斷(一兩),豬脂(二斤),薤白(二七莖)

白話文:

  • 生地黃(240 公克):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 辛夷(120 公克):辛溫發散、通竅解毒。

  • 獨活(去蘆頭,120 公克):祛風勝濕、通絡止痛。

  • 當歸(切焙,120 公克):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大黃(120 公克):瀉熱通便、清積導滯。

  • 芎藭(120 公克):活血行氣、止痛。

  • 黃耆(120 公克):補氣益衛、固表止汗。

  • 白芷(120 公克):芳香通竅、散寒止痛。

  • 芍藥(120 公克):養血調經、緩中止痛。

  • 黃芩(去黑心,60 公克):清熱燥濕、止瀉痢。

  • 續斷(60 公克):補腎續筋、舒筋活絡。

  • 豬脂(1,200 公克):潤燥滑腸、散瘀止痛。

  • 薤白(54 根):通陽散結、寬胸理氣。

上十三味,除豬脂外,並銼碎,先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白芷赤黑色,以綿絞去滓,瓷合盛,塗瘡日三兩次。

治癰疽始作便壞,熱毒發瘡。羊髓膏

羊髓(一兩),甘草,胡粉(各二兩),大黃(一兩半),豬脂(一斤)

白話文:

羊骨髓(一兩)、甘草、牡蠣粉(各二兩)、大黃(一兩半)、豬油(一斤)

上五味,除羊髓豬脂胡粉外,銼碎,先熬羊髓豬脂令沸,下甘草大黃,煎令赤黑色,綿濾去滓,下胡粉攪令勻,瓷合盛,每用塗敷瘡,日三四次。

白話文:

將甘草、大黃、胡粉等五種中藥,除了羊髓、豬脂之外,其他的藥材磨成粉末。先將羊髓、豬脂熬煮至沸騰,再加入甘草和大黃,煎熬至藥液呈赤黑色。然後用棉布過濾去除藥渣,再加入胡粉攪拌均勻。最後將藥膏裝入瓷器容器中備用。每次取適量藥膏塗抹於瘡口,每日三四次。

治癰疽敗壞生肉。莽草膏

莽草,當歸,薤白,黃芩(去黑心),甘草,白芷,大黃,續斷(各一兩),豬脂(二斤)

上九味,除豬脂外,銼碎,先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白芷赤黑色,以綿絞去滓,瓷合盛,塗瘡日三次。

治癰疽惡肉瘡,蝕盡生肌。芍藥膏

芍藥,大黃,黃耆,獨活(去蘆頭),白芷,當歸(各一兩),薤白(三兩),生地黃(一兩半椎碎),豬脂(一斤半)

白話文:

芍藥、大黃、黃耆、獨活(去除蘆頭)、白芷、當歸(各一兩),薤白(三兩),生地黃(一兩半椎碎),豬脂(一斤半)

上九味,將八味銼碎,先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白芷赤黑色,綿濾去滓,每取少許,塗敷瘡,日三五度。

治癰疽發背後。生肉膏

生地黃(一斤),辛夷(二兩),獨活(去蘆頭),當歸(焙),大黃(炒),黃耆(銼),芎藭,白芷,芍藥,黃芩(去黑心),續斷(各一兩),薤白(五兩)

白話文:

生地黃(一斤):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

辛夷(二兩):具有發散風寒、宣通鼻竅的功效。

獨活(去蘆頭):具有祛風勝濕、溫經止痛的功效。

當歸(焙):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大黃(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黃耆(銼):具有補氣益血、固表止汗的功效。

芎藭:具有活血行氣、調經止痛的功效。

白芷:具有祛風通絡、宣通鼻竅的功效。

芍藥: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的功效。

黃芩(去黑心):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續斷(各一兩):具有補腎強筋、活血止痛的功效。

薤白(五兩):具有理氣化痰、通陽散結的功效。

上十二味㕮咀,以臘月豬脂煎膏,敷瘡立瘥。

治癰疽發背,去惡肉。麝香膏

麝香(研),雄黃(研),白礬(燒汁枯研),䕡茹(各一兩)

上四味,搗研細羅為末,以豬蹄煎膏,調如泥敷之,惡肉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