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二十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二十九 (8)

1. 瘭疽

論曰:字書凡字從票,皆有疾轉之義,瘭疽為病,毒發疾轉,不旋踵而害人,故其字從票,音同於飄風之飄。治之不可稍緩也。古人謂人受惡風,入於肌脈,變成斯病,蓋厲氣蘊伏,初未知覺,毒郁既發,則若火之熾烈,不可響邇,是以其狀隱小而實深,黯黑而不明,其痛復應於心,毒氣已深,故其證如此。

白話文:

古書上說:與「票」字有關的文字,大多有疾速轉變的意思。瘭疽是一種疾病,毒發迅速轉變,轉眼間就能危害人體,因此字從「票」,音同於風飄的「飄」。治療這類疾病不能稍稍延緩。古人說人受到惡風,侵入皮肉筋脈,就會變成這種疾病,蓋因邪氣鬱伏,開始時毫不知覺,等到毒鬱發作,就好像烈火燃燒,不可接近。因此,它的狀貌隱蔽微小而卻很深,暗黑不明,其疼痛又能應於心,毒氣已經深入,所以症狀會如此。

惟痛取利可以僅存,欲頓飲藍青升麻葵根竹瀝之類,以沃其熱毒,甚則斷指刳肉灼肌以除之,凡以毒氣疾轉,稍緩則入臟故也。

治瘭疽。枳實湯方

白話文:

只有疼痛取利可以僅保住性命,想要一口喝下藍青升麻葵根竹瀝之類的藥物來滋潤其熱毒,嚴重的話甚至要將手指切斷、剖肉灼肌來除掉它,這是由於毒氣疾轉,稍微緩慢一點就會進入臟腑的緣故。

枳實(炒),射干,升麻,生乾地黃(焙),黃芩(去黑心),前胡(去蘆頭),犀角屑,大黃(銼炒),甘草(炙銼各一兩)

白話文:

枳實(炒過的)、射干、升麻、生乾地黃(烘烤過的)、黃芩(去掉黑心)、前胡(去掉蘆頭)、犀角屑、大黃(銼斷並炒過的)、甘草(炙過的,各一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入麝香半字攪勻,空心溫服,日三。

治瘭疽初覺,宜速取利。犀角丸方

白話文:

將九味中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取藥五錢,加入兩杯水煎煮,直到剩下一杯水為止。去除藥渣,加入半個麝香字攪拌均勻。空腹時溫服,每天三次。

犀角屑(一兩半),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三分),防風(去叉),人參,當歸,黃耆(銼),梔子仁,黃連(去須),干藍,甘草(炙銼各半兩),巴豆(十二粒去皮心研)

白話文:

犀角屑(0.6兩),大黃(切片炒焦),黃芩(去黑心,各0.3兩),防風(去根須), 人參, 當歸, 黃耆(切片), 梔子仁, 黃連(去根須), 幹藍, 甘草(炙烤切片, 各0.25兩),巴豆(12粒,去皮研磨)

上十二味,除巴豆外,搗羅為末,研入巴豆令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米飲下三丸,如未利,加五七丸,以利為度。

治瘭疽。漏蘆湯方

白話文:

除了巴豆,將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研製巴豆並攪拌均勻,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天空腹時用米湯服下三丸,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加五七丸,直到排便通暢為止。

漏蘆(去蘆頭),白蘞,黃芩(去黑心),麻黃(去根節),白薇,枳實(炒),升麻,芍藥,甘草(炙銼),大黃(銼炒各一兩)

白話文:

漏蘆(去蘆頭):漏蘆根,去除蘆頭。

白蘞:白蘞,一種中藥材。

黃芩(去黑心):黃芩,去除黑心。

麻黃(去根節):麻黃,去除根節。

白薇:白薇,一種中藥材。

枳實(炒):枳實,炒熟。

升麻:升麻,一種中藥材。

芍藥:芍藥,一種中藥材。

甘草(炙銼):甘草,炙過並切碎。

大黃(銼炒各一兩):大黃,切碎並炒熟,各取一兩。

上十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日三。

治瘭疽諸疽,十指頭焮赤,痛而癢。豬蹄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使用五錢的量,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掉渣滓,在空腹時溫熱服用,一日三次。

治療瘭疽各類疽病,十指頭紅腫,疼痛且癢。豬蹄湯方。

白芷,大黃(銼炒),芎藭,黃芩(去黑心),黃連(去須),甘草(炙),細辛(去苗葉),藁本(去苗土),當歸(切焙),藜蘆,莽草(各一兩)

白話文:

白芷、大黃(切碎後炒)、川芎、黃芩(去除黑色心)、黃連(去除須根)、甘草(炒過)、細辛(去除莖葉)、藁本(去除莖葉和泥土)、當歸(切片並焙乾)、藜蘆、莽草(每樣各一兩)

上十一味,㕮咀如麻豆,每用水二斗,煮豬蹄一具,取一斗,入藥三兩,再煮取五升,浸淋瘡處。

治瘭疽,手足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後復發。款冬花散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一種中藥材,搗碎成麻豆大小。每次用水二斗,煮豬蹄一隻,取一斗的湯汁,加入三兩藥物,再煮取五升的湯汁,浸泡患處。

款冬花(半兩),黃耆(銼一兩半),升麻(一兩),赤小豆,附子(炮裂去皮臍),苦參(各一兩一分)

白話文:

款冬花(半兩):半兩款冬花。

黃耆(銼一兩半):一兩半切碎的黃耆。

升麻(一兩):一兩升麻。

赤小豆:一兩赤小豆。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炮製過的附子,去除外皮和臍。

苦參(各一兩一分):一兩一分苦參。

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空心溫酒調服,日再,加至二錢匕。

治瘭疽,浸淫多日,漸長大。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一兩),胡粉,甘草(炙銼),䕡茹(各半兩)

上四味,除胡粉外,搗羅為散,入胡粉令勻,塗敷瘡上,日三五度。

治瘭疽。丹砂膏方

白話文:

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匕,空腹溫酒調服,一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至每次服用兩錢匕。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瘭疽,即浸淫多日,逐漸長大的瘡瘍。

另外,黃連散也可用於治療瘭疽。配方為:黃連(去須一兩)、胡粉、甘草(炙銼)、䕡茹(各半兩)。將以上四味藥材,除了胡粉外,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胡粉混合均勻,塗抹於瘡瘍處,每天塗抹三到五次。

丹砂膏也是治療瘭疽的藥方。

丹砂(細研),犀角屑,射干,大黃(銼炒),芎藭,黃芩(去黑心),升麻,前胡(去蘆頭)沉香,木香(各一兩),豬脂(二斤半),生地黃(二兩),麝香(半分研)

白話文:

丹砂(研磨成細粉),犀牛角的屑末,射干草,大黃(切碎後炒過),川芎,黃芩(去掉中間黑色的核),升麻,前胡(去除根鬚的尖端),沉香,木香(各一兩),豬油(二斤半),生地黃(二兩),麝香(研磨成半錢)

上十三味,除丹砂麝香豬脂外,銼碎,以醋半升和勻,浸一宿,先熬脂令沸,次下諸藥,煎候地黃赤黑色,以綿絞去滓,入丹砂麝香末,以柳篦攪勻,瓷合盛,敷患處,日三五上,又取棗大,以溫酒調下,空心日午服。

白話文:

以上十三味藥,除了丹砂、麝香、豬脂外,將其他藥材搗碎,用醋半升和勻,浸泡一夜。先將豬脂熬至沸騰,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地黃呈現赤黑色。用棉花過濾去除渣滓,加入丹砂、麝香粉末,用柳木篦攪拌均勻,裝入瓷器中,敷於患處,每天敷三到五次。另外取棗子大小的一塊藥膏,用溫酒調和後,空腹於中午服用。

治瘭疽熾甚。消毒散方

藜蘆,大黃(銼炒),黃柏(去粗皮),黃連,當歸,甘草(各一兩)

上六味,㕮咀如麻豆,以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滓浸淋瘡處即瘥。

治瘭疽。方

灶室塵,灶突中墨,灶釜下土(各一升)

上三味,以水九升,煮三沸取汁,以洗瘡口,三四度。

又方

白話文:

治療嚴重的瘭疽。消毒散的配方如下:

藜蘆、大黃(搗碎炒過)、黃柏(去掉粗皮)、黃連、當歸、甘草(各一兩)

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至如麻豆大小,用一斗的水煎煮,直到剩五升,去渣後用來浸泡或淋洗患處即可痊癒。

治療瘭疽的另一個方法如下:

灶台灰塵、煙囪中的墨、鍋底下的土(各一升)

將上述三種材料加九升水,煮沸三次後取汁,用來清洗瘡口,三四次即可。

胡粉(二兩),青木香,滑石,龍骨(各二兩半),米粉(一兩)

白話文:

  • 胡粉(二兩):一種由珍珠磨成的白色粉末,具有收斂、止汗、止瀉的作用。

  • 青木香(二兩半):一種草本植物,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作用。

  • 滑石(二兩半):一種礦物,具有清熱、利尿、止瀉的作用。

  • 龍骨(二兩半):一種動物骨骼,具有收斂、固澀、止瀉的作用。

  • 米粉(一兩):一種由大米磨成的粉末,具有養陰、補虛、止瀉的作用。

上五味,搗羅為細末,稍以粉瘡上,日三。

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者。方

麻子(不以多少)

上一味細研,用水煎取沫,摩於瘡上即瘥。

治瘭疽潰後。皂莢散方

皂莢(二梃去皮子燒為灰)

上一味,細研為散,用鹽湯洗瘡令淨,乾摻敷,日三。

治瘭疽似癰小異,去膿明旦還滿,血如小豆汁者。蕓薹熨方

蕓薹葉(不拘多少)

白話文:

取五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稍微撒在患處,一天三次。

治療瘭疽,長在手腳、肩膀和背部,突然出現許多像紅豆一樣的疹子,剝開後有汁液流出。

方劑:麻子(不限多少)

將麻子研磨成細粉,用水煎煮取藥沫,塗抹在患處即可治癒。

治療瘭疽潰爛後。方劑:皂莢散

皂莢(兩根去除皮子燒成灰)

將皂莢灰研磨成細粉,用鹽水清洗患處,使其乾淨後,乾燥後撒敷患處,一天三次。

治療瘭疽類似癰但略有不同,膿液排出後第二天早上又充滿,血像小豆汁一樣。方劑:蕓薹熨方

蕓薹葉(不限多少)

上一味,爛搗炒熱,以布袋二枚盛,更互熱熨之,冷即換,冬用乾者,又將甘草湯洗瘡令淨干,以黃柏末塗敷,熨了即用,以瘥為度。

白話文:

上次的藥方,將藥搗爛後炒熱,用兩個布袋裝著,交替著熨燙傷口,傷口冷了就換。在冬天使用乾燥的藥物,再用甘草湯清洗傷口,讓它變乾淨乾燥,然後用黃柏粉末塗抹敷蓋,熨好後立即使用,以痊癒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