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二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二十九 (1)

1. 腸癰

論曰:腸癰由恚怒不節,憂思過甚,腸胃虛弱,寒溫不調,邪熱交攻,故營衛相干,血為敗濁,流滲入腸,不能傳導,蓄結成癰,津液腐化,變為膿汁,其候少腹硬滿,按之內痛,小便淋數,汗出惡寒,身皮甲錯,腹滿如腫,動搖轉側,聲如裹水,或繞臍生瘡,膿從瘡出,或膿出臍中,或大便下膿血,宜急治之,不爾則邪毒內攻,腐爛腸胃,不可救矣,診其脈洪數者,膿已成,設脈遲緊雖膿未就,已有瘀血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腸癰是因脾氣暴躁、憂慮過度、腸胃虛弱、飲食不節、寒熱失調,導致邪氣入侵,營氣和衛氣相互影響,血液變質,流入腸道,無法正常運行,淤積形成膿腫。膿液腐敗,變成膿汁,因此出現少腹脹滿,按壓疼痛,小便頻密,出汗怕冷,皮膚發麻,腹部腫脹,身體難以轉動,發出像水聲的聲音,或者肚臍周圍長瘡,膿液從瘡口流出,或者膿液從肚臍流出,或者大便帶血。這種情況需要緊急治療,否則邪氣入侵,腐蝕腸胃,將無可救藥。如果脈象洪數,表示膿液已經形成;如果脈象遲緊,雖然膿液還沒有形成,但已經有瘀血。

中醫論述說:腸癰是由於憤怒、憂慮過度,導致腸胃虛弱、寒溫失調,邪熱侵襲,營衛不和,血液敗壞,淤積在腸道,無法傳導,積聚成癰,津液敗壞,化膿。其症狀表現為小腹堅硬腫脹,按壓有疼痛感,小便頻繁,汗出惡寒,皮膚粗糙,腹脹如腫,活動轉身時感到疼痛,腹中積液的聲音,或者在肚臍周圍生瘡,膿液從瘡口流出,或者膿液從肚臍流出,或者大便中帶有膿血。應及時治療,否則邪毒內侵,腐爛腸胃,將危及生命。診斷時,如果脈搏洪數,說明膿液已經形成;如果脈搏遲緩緊澀,雖然膿液尚未形成,但已經有淤血。

白話文:

中醫認為,腸癰是由於長期憤怒、憂慮,導致腸胃虛弱,寒熱失衡,外邪入侵,氣血失調,血液腐敗淤積在腸道,無法正常流通,最終形成膿腫。

腸癰的典型症狀包括:

  • 小腹堅硬腫脹,按壓疼痛
  • 頻繁小便
  • 出汗畏寒
  • 皮膚粗糙
  • 腹部脹大如鼓,活動轉身時疼痛
  • 腹部有積液的聲音
  • 肚臍周圍或肚臍處生瘡,膿液從瘡口流出
  • 大便帶膿血

如果不及時治療,邪氣會深入侵蝕腸胃,造成腐爛,危及生命。

診斷時,脈搏有力而快,表示膿液已經形成;脈搏遲緩而緊澀,則表示尚未形成膿液,但已有瘀血積聚。

治腸癰。少腹堅腫,大如掌而熱,按之則痛,其上色或赤或白,小便稠數,汗出憎寒,其脈遲緊者,未成膿,如脈數,則膿已成。大黃湯方

白話文:

治療腸癰。下腹部堅硬腫脹,像手掌一樣大而且發熱,按壓時會感到疼痛,上面的顏色有時是紅色,有時是白色,小便頻繁而粘稠,出汗怕冷,脈搏遲緩而緊繃,表示膿尚未形成,如果脈搏快速,表示膿已經形成。

大黃湯配方:

大黃(銼炒),牡丹皮,硝石(研),桃仁(湯浸去雙仁皮尖炒),芥子各半兩

白話文:

大黃(切細並炒至黃色),牡丹皮,硝石(研磨成粉),桃仁(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並炒至金黃色),芥子各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以利下膿血為度,未利再服。

治腸癰。木占斯散方

白話文:

取這五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使用五錢的量,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一碗,濾去藥渣,在空腹時溫服,直到排泄出膿血為止,若未見效可再次服用。

用於治療腸癰。木佔斯散方。

木占斯,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甘草(炙銼),細辛(去苗葉),栝蔞(去皮),防風(去叉),乾薑(炮),人參,桔梗(銼炒),敗醬(各一兩)

白話文:

木佔斯、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烤),甘草(炙烤並切碎),細辛(去除莖葉),栝蔞(去除皮),防風(去除叉枝),乾薑(炮製),人參,桔梗(切碎並炒製),敗醬(各一兩)

上十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日晚,溫酒調下。

治腸癰。牡丹湯方

白話文:

取上述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於早晚用溫酒送服。

用於治療腸癰。此為牡丹湯的方劑。

牡丹皮(一兩),芍藥,丹參,生乾地黃(切焙各二兩),薏苡仁,桔梗(銼炒),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甘草(炙銼),赤茯苓(去黑皮),敗醬(各一兩)

白話文:

牡丹皮(60克),芍藥、丹參、生乾地黃(切片,焙烤,各120克),薏苡仁、桔梗(切碎,炒熟)、麥門冬(去心,焙烤,各90克),甘草(炙烤,切碎)、赤茯苓(去黑皮)、敗醬(各60克)

上十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日晚溫服。

治腸癰。犀角丸方

白話文:

取這十種藥材,稍微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五片,煎煮至一碗,去渣,在早晨或傍晚空腹時溫服。

用於治療腸癰。此為犀角丸的方子。

犀角屑(一兩半),巴豆(十粒去心皮炒研去油),大黃(三分蒸三度銼),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黃芩(去黑心),防風(去叉),人參,當歸(切焙),黃耆(細銼),藜蘆(去蘆頭),山梔子(去皮),黃連(去須),甘草(炙銼),升麻(各半兩)

白話文:

犀牛角屑(一兩半),巴豆(十粒去心皮炒研去油),大黃(三分蒸、三次研磨),花椒(去除果眼並緊閉口炒出汗),黃芩(去除黑色心),防風(去掉根鬚),人參,當歸(切片並焙烘),黃耆(細碎研磨),藜蘆(去除蘆頭),山梔子(去除果皮),黃連(去除須),炙甘草(研磨),升麻(各半兩)。

上一十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米飲下,加至四五丸,利下黃水為度。

治腸癰,裡急隱痛,大便秘澀。梅仁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四種藥材,搗碎成末,加入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丸,空腹時以米湯送服。逐漸增加服用量至四五丸,以利於排泄出黃色水為度。

梅核仁(四十九個去皮尖),大黃(三兩),牡丹皮(一兩三分),冬瓜仁(四兩),犀角(鎊一兩半),芒硝(二兩半)

白話文:

梅核仁(四十九個去皮尖):49 個去皮尖端的梅核仁。

大黃(三兩):150 克大黃。

牡丹皮(一兩三分):53.3 克牡丹皮。

冬瓜仁(四兩):200 克冬瓜仁。

犀角(鎊一兩半):75 克研磨後的犀角。

芒硝(二兩半):125 克芒硝。

上六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以下膿血三兩行為度。

治腸癰。附子湯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敗醬(各三分),薏苡仁(一兩半)

上三味,㕮咀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日晚溫服,下膿血即瘥。

治腸癰。雞毛散方

雄雞項上毛(燒灰),雄雞屎(燒灰各一兩)

上二味,細研為散,空心溫酒二合,調下一錢匕,日晚再服。

又方

上截檐頭尖少許,燒成灰,水調服,即穴出膿。

白話文:

六味湯方

藥方:

  • 六味: 附子(炮裂去皮臍)、敗醬(各三分)、薏苡仁(一兩半)

用法:

  1.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如麻豆大小的粉末。
  2. 每服五錢匕(約1.5克)。
  3. 用兩盞水煎煮,煎至一盞,去渣後溫服。
  4. 以排出膿血三兩為止。

主治: 腸癰。

附子湯方

藥方:

  • 附子(炮裂去皮臍)、敗醬(各三分)、薏苡仁(一兩半)

用法:

  1.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如麻豆大小的粉末。
  2. 每服三錢匕(約1克)。
  3. 用一盞水煎煮,煎至六分,去渣後空心或晚上溫服。
  4. 排出膿血即痊癒。

主治: 腸癰。

雞毛散方

藥方:

  • 雄雞項上毛(燒灰)、雄雞屎(燒灰各一兩)

用法:

  1.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
  2. 空心溫酒二合(約100毫升),調下一錢匕(約0.3克)服用,晚上再服一次。

主治: 腸癰。

雞毛灰方

藥方:

  • 上截檐頭尖少許

用法:

  1. 將上截檐頭尖燒成灰。
  2. 用水調服。

主治: 腸癰,可以幫助膿液排出。

注:

  • 中醫藥材需由專業人士辨認和處理,避免自行採集或使用。
  • 藥方中的劑量和用法僅供參考,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 腸癰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應及時就醫治療。

治腸癰,壯熱惡寒,微汗氣急,少腹痛,小便澀,或大便如刀錐刺痛,或有膿,腹中已成膿。瓜子仁汁方

白話文:

治療腸癰,病人出現壯熱、惡寒的症狀,同時伴有微汗、氣急、小腹疼痛,小便不通暢,或大便伴有刀割、錐刺般的疼痛,或有膿液,腹中已經形成膿。治療方法是用瓜子仁汁。

瓜子仁(三合與水陸合同研絞取汁),當歸(切焙一兩搗末),蛇蛻(一條燒灰研)

白話文:

  • 瓜子仁(將三合和水陸一起研磨,再絞取汁液)

  • 當歸(切片後烘烤,取出一兩搗成粉末)

  • 蛇蛻(取一條蛇蛻,燒成灰後研磨成粉末)

上三味,將二味末和勻,分作二服,用瓜子汁調下,空心日午服,下膿血即瘥。

治腸癰。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銼炒),牡丹皮(各二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芒硝(研一兩),冬瓜仁(三合)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以利下膿血為度。

治腸癰。薏苡仁湯方

薏苡仁(一兩),牡丹皮,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半),瓜子仁(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晚溫服。

白話文:

治療腸癰有兩種藥方,第一種是「大黃牡丹湯」,將大黃、牡丹皮各兩兩、桃仁半兩、芒硝一兩、冬瓜仁三合,混合研磨過篩,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溫服空腹,以利於排泄膿血為宜。第二種是「薏苡仁湯」,將薏苡仁一兩、牡丹皮一兩半、桃仁一兩半、瓜子仁半兩,混合研磨過篩,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溫服空腹,日晚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