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6)

1. 腎中風

論曰腎風之狀。多汗惡風。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夫身之本在腎。受五臟六腑之精神。以養百骸九竅。腎受風。則諸陽之氣。不能上至於頭面。故有面龐然浮腫之證。陽氣虛者。則多汗惡風。腎主骨。骨不強。則脊痛不能立。精神衰弱。則隱曲之事不利。

白話文:

論述腎風的症狀。常會有盜汗、怕冷的情況,脊椎痠痛、不能挺直站立。臉色灰暗,陰部的機能異常,病症在肌肉上,膚色偏黑。身體的根本在於腎,它接受五臟六腑的精神,用來滋養百骸九竅。腎臟受風,則陽氣就無法上升到頭面,因此會有臉浮腫的症狀出現。陽氣虛弱的人,常有盜汗、怕冷的情況。腎臟主骨,骨頭不強壯,就容易產生脊椎痠痛、難以直立的情況。精神虛弱,則會導致生殖機能異常。

肌上色黑如炲色。又踞而腰疼不可俯仰。或為冷痹。或為偏枯。耳鳴聲濁。志意昏沉。善恐多忘。皆腎風證也。

治腎中風踞而腰痛。腳腫疼重。耳鳴面黑。志意不樂。海桐皮散

海桐皮(銼),五加皮(去粗皮銼),萆薢(炒),薏苡仁(炒各一兩),虎骨(塗酥炙令黃),枳殼(麩炒去瓤),赤芍藥,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各一兩半),惡實(炒半兩),防風(去叉),續斷杜仲(去粗皮銼炒),郁李仁(湯退去皮尖雙仁炒),熟乾地黃(焙各一兩)

白話文:

海桐皮(切碎)、五加皮(去粗皮切碎)、萆薢(炒熟)、薏苡仁(炒熟,各一兩)、虎骨(塗上酥油烤至金黃)、枳殼(用麩皮炒過、去除果肉)、赤芍藥、牛膝(去除莖尖、用酒浸泡後切片焙乾,各一兩半)、惡實(炒熟,半兩)、防風(去除叉枝)、續斷、杜仲(去除粗皮切碎炒熟)、郁李仁(用熱水燙過後去除外皮和尖端、雙仁炒熟)、熟乾地黃(焙乾,各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漸加至三錢匕。空腹食前各一。

治腎中風腰腳不遂。骨節痠疼。筋脈拘急。行履艱難。兩脅牽痛。杜仲丸

白話文:

治療腎中風導致的腰腳不靈活,骨節痠痛,筋脈拘急,行走困難,兩脅牽連疼痛。杜仲丸的藥方如下:

杜仲一兩(先煎),秦艽、木瓜各八錢,牛膝三錢,當歸、川芎、黃耆、白芍、白茯苓、熟地各六錢,酒炒巴戟天五錢,桑寄生、女貞子各五錢,黃柏五錢(另包),黃精、茯苓、山茱萸各六錢,五味子四錢,石菖蒲五錢,地龍五錢,遠志四錢,甘草五錢。

用法:先煎杜仲,藥汁六兩,入餘藥,煎至三兩,去渣,分二次服。

杜仲(去粗皮銼炒三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一兩),萆薢(微炒一兩半),酸棗仁(炒一兩),當歸(切焙三分),防風(去叉一兩),丹參(微炙三分),赤芍藥(三分),桂(去粗皮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一兩一分),石斛(去根銼三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三分),檳榔(煨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空腹用溫酒下三十丸。

治腎中風腰胯重疼。腳膝無力。胸中氣滿。兩脅膨脹。防風丸方。

防風(去叉一兩一分),白茯苓(去黑皮三分),酸棗仁(炒三分),肉蓯蓉(酒浸切焙一兩一分),五味子(三分),桂(去粗皮半兩),石斛(去根銼三分),人參(三分),山茱萸(三分),檳榔(銼三分),熟乾地黃(焙半兩)

白話文:

  • 防風(去除叉子,一兩一分)

  • 白茯苓(去除黑皮,三分)

  • 酸棗仁(炒過,三分)

  • 肉蓯蓉(浸泡在酒中,切片並烘焙,一兩一分)

  • 五味子(三分)

  • 桂皮(去除粗皮,半兩)

  • 石斛(去除根部,切碎,三分)

  • 人參(三分)

  • 山茱萸(三分)

  • 檳榔(切碎,三分)

  • 熟乾地黃(烘焙,半兩)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空腹煎棗湯。下二十丸至三十丸。

白話文:

將上面十一種材料搗碎成粉,再加入煉製的蜂蜜和成丸藥,丸藥的大小如同梧桐子一般。每次空腹時,以煎棗湯送服二十顆至三十顆丸藥。

治腎中風腰膝骨髓疼痛。轉動不得。白花蛇丸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白附子(炮一分),麻黃(去節煎掠去沫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芎藭(半兩),乾蠍(去土酒炒一分),防己(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乾薑(炮一分),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一分)

白話文:

  • 白花蛇(浸泡在酒中,去除皮骨,烤至半兩)

  • 羌活(去除蘆頭,用半兩)

  • 白附子(炮製至一分)

  • 麻黃(去除節段,煎煮後撇去浮沫,再焙製至半兩)

  • 桂枝(去除粗皮,用半兩)

  • 川芎(用半兩)

  • 乾蠍子(去除泥土,用酒炒製至一分)

  • 防己(用半兩)

  • 附子(炮製至裂開,去除皮和臍,用半兩)

  • 乾薑(炮製至一分)

  • 蜀椒(去除籽,封住口,炒至出汗)

  • 烏頭(炮製至裂開,去除皮和臍,各用一分)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下十丸至十五丸。如要出汗。先浴後服藥。熱酒或蔥酒下。汗出避風。凡風病皆治之。

白話文:

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成細末。用蜂蜜和成藥丸。丸子的體積與梧桐子相同。每次空腹服用溫酒送服十至十五粒。如果想發汗,先洗澡後服藥。用熱酒或蔥酒送服。出汗後應避風。凡是風疾都可以用此方治療。

治腎中風腰腳𤸷痹不仁。骨髓痠疼。不能久立。漸覺消瘦。防風湯

防風(去叉一兩半),羌活(去蘆頭一兩),黃耆(炙銼二兩半),五加皮(銼一兩半),牛膝(去苗酒浸切焙一兩半),丹參(一兩一分),酸棗仁(炒一合),桂(去粗皮一兩半),赤芍藥(一兩半),麻黃(去節煎掠去沫焙一兩一分),檳榔(煨銼一兩),當歸(切焙一兩),木通(銼一兩半)

白話文:

防風(12.5克)、羌活(12.5克)、黃耆(炙後切碎37.5克)、五加皮(12.5克)、牛膝(以酒浸洗切碎,烘焙12.5克)、丹參(15克)、酸棗仁(炒熟1合)、桂枝(削去粗皮12.5克)、赤芍藥(15克)、麻黃(去節煎煮去掉浮沫,烘焙15克)、檳榔(煨熟切碎12.5克)、當歸(切片烘焙12.5克)、木通(12.5克)。

上一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及晚食前再服。

治腎中風。腰脊疼強。不得俯仰。言語謇澀。志意不定。牛黃天麻散

牛黃(研一兩),天麻(一兩),天雄(三分生),枸杞子(三分),人參(一兩),白附子(一兩),乾薑(半兩生),羌活(去蘆頭一兩)

白話文:

牛黃(研磨一兩),天麻(一兩),天雄(三分生),枸杞子(三分),人參(一兩),白附子(一兩),乾薑(半兩生薑),羌活(去除蘆頭後的一兩)

上八味。搗羅為散。每日三服。食前溫酒調下一錢匕。

治腎中風筋急。兩膝不得屈伸。手不為用。起居增劇。惡風寒。通身流腫生瘡。凡風冷疾病在腰膝。攣急緩縱。悉理之。天雄浸酒

白話文:

治療因腎中風而引起的筋急。雙膝無法彎曲伸展。手無法使用。起居活動時會加劇疼痛。怕風寒。全身腫脹並生瘡。所有因風寒引起的腰膝疾病。攣急、緩縱的症狀。都能治癒。天雄浸酒方

天雄(炮裂去皮臍三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汗出一兩半),烏頭(炮裂去皮臍二兩),茵芋(去粗莖三兩),乾薑(炮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防風(去叉一兩半),羊躑躅(炒一兩半)

白話文:

天雄:炮製好的天雄,除去皮和肚臍,重量:三兩。

蜀椒:除去眼睛,將辣椒炒到出汗,重量:一兩半。

烏頭:炮製好的烏頭,除去皮和肚臍,重量:二兩。

茵芋:除去粗莖,重量:三兩。

乾薑:炮製好的乾薑,重量:一兩。

附子:炮製好的附子,除去皮和肚臍,重量:二兩。

防風:除去叉子,重量:一兩半。

羊躑躅:炒好的羊躑躅,重量:一兩半。

上八味。銼如麻豆。用生絹囊貯。以酒一斗五升浸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開取每服一合。漸加至一合半。空心臨臥各一服。盡酒將滓曝令乾。搗細羅為散。每服半錢。漸加至一錢匕。服時候如前。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切成麻豆般的大小,用生絹袋裝好,用一斗五升酒浸泡。春夏季節浸泡五天,秋冬季節浸泡七天。取出藥酒,每次服用一合,逐漸增加到一合半。空腹睡覺前各服用一次。喝完藥酒後,將藥渣曬乾,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逐漸增加到一錢匕。服用時間和方法同上。

治腎中風下注。腰腳痹弱。利關節。堅筋骨。除頭面遊風。補虛勞。益氣力。石斛浸酒

白話文:

治療腎中風下注、腰腿麻痺無力、利關節、堅固筋骨、消除頭面部麻痺、補益虛勞,增強體力。

石斛浸酒方:

  • 材料:
  • 石斛 30 克
  • 枸杞子 15 克
  • 黃精 15 克
  • 當歸 10 克
  • 川芎 10 克
  • 白芍 10 克
  • 熟地黃 10 克
  • 茯苓 10 克
  • 山藥 10 克
  • 白朮 10 克
  • 陳皮 5 克
  • 甘草 5 克
  • 酒 1000 毫升
  • 做法:
  1. 將石斛、枸杞子、黃精、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茯苓、山藥、白朮、陳皮、甘草放入容器中。

  2. 加入酒,密封浸泡 14 天。

  3. 每日飲用 1 次,每次 10-20 毫升,連續飲用 1 個月。

石斛(去根二十四兩),黃耆(炙一兩半),丹參(微炙二兩),牛膝(去苗二兩),人參(一兩半),杜仲(去粗皮銼炒二兩),五味子(二兩),白茯苓(去黑皮二兩),枸杞子(微炒一升半),山茱萸(二兩),山芋(二兩),萆薢(微炒二兩),防風(去叉一兩半),天門冬(去心焙三兩),細辛(去苗葉輕炒一兩),生薑(三兩),薏苡仁(炒半升)

白話文:

石斛(去除根部,二十四兩),

黃耆(炙烤一兩半),

丹參(微炙二兩),

牛膝(去除嫩苗,二兩),

人參(一兩半),

杜仲(去除粗皮,銼碎並炒二兩),

五味子(二兩),

白茯苓(去除黑皮,二兩),

枸杞子(微炒一升半),

山茱萸(二兩),

山藥(二兩),

菟絲子(微炒二兩),

防風(去除叉,一兩半),

天門冬(去除心,焙烤三兩),

細辛(去除嫩苗和葉子,輕炒一兩),

生薑(三兩),

薏苡仁(炒半升)。

上一十七味。細銼如麻豆。用生絹囊盛。以酒五斗於淨瓷器中浸七宿。初溫服三合。日三夜一。漸加至六七合一升許。令常有酒氣。不至大醉。

白話文:

上述十七味藥材。將其搗碎研磨成麻豆般大小。用生絹布囊盛裝。以五斗酒倒入乾淨瓷器中,浸泡七天。開始時,溫熱藥酒三合,每天三次,晚上一次。逐漸增加至六七合或一升左右。讓體內經常有酒氣,但不要過度醉酒。

治腎中風惡風多汗。面浮腫。腰脊痛。不能正立。面色枯黑。吳茱萸丸

白話文:

治療腎虛引起的中風,其症狀為怕風、多汗、臉部浮腫、腰痠背痛,並無法直立,面色枯黑。

方劑:

吳茱萸丸:

  • 吳茱萸3錢
  • 桂枝3錢
  • 附子3錢
  • 幹薑3錢
  • 人參3錢
  • 白朮3錢
  • 白芍藥3錢
  • 當歸3錢
  • 川芎3錢
  • 熟地3錢
  • 黃連3錢
  • 黃柏3錢
  • 茯苓3錢
  • 澤瀉3錢
  • 牡丹皮3錢
  • 芍藥3錢
  • 肉蓯蓉3錢
  • 杜仲3錢
  • 巴戟天3錢
  • 女貞子3錢
  • 菟絲子3錢
  • 枸杞子3錢
  • 山藥3錢
  • 牛膝3錢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適量的水或蜂蜜,製成丸劑,每丸重約10克。

用法:每日服用2次,每次服用2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

功效:溫腎壯陽,益氣補血,祛風止汗,利水消腫。

禁忌:孕婦、陰虛火旺者禁用。

吳茱萸(一分湯浸焙乾炒),山茱萸,牛膝(去苗酒浸切焙),石斛(去根半兩),細辛(去苗一分),芎藭,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分),菟絲子(酒浸別搗半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分),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木香(各一分),萆薢(半兩)

白話文:

吳茱萸(一分,先以湯浸過焙乾後炒)

山茱萸

牛膝(去苗後,以酒浸泡後切片焙乾)

石斛(去根,半兩)

細辛(去苗,一分)

芎藭

附子(炮裂後去皮臍,各一分)

菟絲子(以酒浸泡,另外搗碎,半兩)

白茯苓(去黑皮,一分)

羌活(去蘆頭)

獨活(去蘆頭)

木香(各一分)

萆薢(半兩)

上一十三味。搗羅為末。用醇酒半盞。煉蜜半盞拌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日午臨臥。鹽湯或鹽酒下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