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二十 (4)
卷第一百二十 (4)
1. 齒齦腫
論曰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下入齒縫中,若其經虛,風熱所襲,傳流齒牙,攻注齦肉,則致腫癢,甚者與齦間津液相搏,化為濃汁或血,宣而不已。
治風齒齦腫痛有血。地骨皮丸方
白話文:
根據古書的記載,足陽明經的脈絡起源於鼻樑中央的「交頞穴」,它與太陽經的脈絡相鄰,向下沿著鼻子的外側行進,進入上牙齒的中央。手陽明經的脈絡中,有一條分支從「缺盆穴」向上經過頸部,連接面頰,向下進入牙齒的縫隙中。如果足陽明經虛弱,受到風熱襲擊,風熱就會傳播到牙齒,侵犯牙齦,導致牙齦腫脹和發癢。嚴重的甚至會與牙齦間的津液相搏,化為膿汁或血,久久不癒。
地骨皮,白芷,升麻,防風(去叉),赤芍藥(各半兩),柴胡(去苗一兩),生乾地黃(焙一兩半)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枳殼(去瓤麩炒),芎藭,知母(焙),葳蕤,檳榔(銼)細辛(去苗葉),甘菊花,藁本(去苗土),牽牛子(炒),馬牙硝(研),犀角(屑各半兩),胡黃連,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地骨皮、白芷、升麻、防風(除去叉支)、赤芍藥(各半兩)、柴胡(去掉根鬚,一兩)、生乾地黃(焙製,一兩半)、大黃(切碎炒製)、黃芩(去掉黑心)、枳殼(去掉瓤,麩皮炒製)、芎藭、知母(焙製)、葳蕤、檳榔(切碎)、細辛(去掉根鬚和葉子)、菊花、藁本(去掉根鬚和泥土)、牽牛子(炒製)、馬牙硝(研磨)、犀角(屑,各半兩)、胡黃連、甘草(炙製,各一兩)。
上二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後夜臥,熟水下三十丸,以利為度。
治骨槽風,牙齦腫癢、及風冷痛齒宣有血,牢牙。烏金散方
白話文:
把以上二十二味藥品搗碎成粉末,用蜂蜜和成丸藥,像梧桐子那樣大。在飯後躺臥,用溫開水送服三十丸,以排便通暢為度。
槐白皮(銼),豬牙皂莢,威靈仙(去土),生乾地黃(各一兩以上七味銼碎泥固濟入罐子內用瓦一片蓋口炭火十斤燒赤放冷取出研末),細辛(去苗葉),升麻(各半兩並搗羅為細末),麝香(一兩別研)
上一十味,搗研為細末,相和令勻,每臨臥用水調藥半錢,塗在紙上,於牙齦上貼之,貼三兩次即愈。
又方
白話文:
-
槐白皮(磨碎)
-
豬牙皁莢
-
威靈仙(去除泥土)
-
生乾地黃(每種一兩,共七味,磨碎,加入泥固濟,放入罐子內,用瓦片蓋住瓶口,用十斤燒紅的炭火燒至發紅,冷卻後取出研成粉末)
-
細辛(去除莖葉)
-
升麻(各半兩,搗碎研成細末)
-
麝香(一兩,另外研磨)
赤小豆(二合炒熟),黑豆(二合炒熟),柳枝(一握銼),地骨皮(一兩),柳蠹末(半合)
上五味,搗篩為散,每用四錢匕,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熱含冷吐。
又方
白話文:
-
赤小豆(兩份,炒熟)
-
黑豆(兩份,炒熟)
-
柳樹枝條(一把,切碎)
-
地骨皮(一兩)
-
柳蠹粉末(半份)
郁李根(一兩),川椒(一分),柳枝(二兩銼),槐枝(二兩銼),莨菪子(半兩),薔薇根(二兩銼)
白話文:
郁李根:1兩。
川椒:0.1兩。
柳枝:2兩,切碎。
槐枝:2兩,切碎。
莨菪子:0.5兩。
薔薇根:2兩,切碎。
上六味,搗篩為粗散,每用四錢匕,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熱含冷吐。
又方
白礬(一兩燒灰)
上一味,研為細末,每用半錢,敷齒根下則愈。
治骨槽風痛,齦腫齒疏。胡桐淚散方
白話文:
取六味藥材,搗碎過篩,使藥粉粗鬆。每次取四錢匕藥粉,用一大碗水煎煮至七分,去渣後趁熱含在口中,待藥液稍涼後吐出。
另一個方子是:白礬一兩,燒成灰燼,研成細末。每次取半錢,敷在牙根下方,可治癒牙槽風痛、牙齦腫痛、牙齒鬆動等症狀。此方出自胡桐淚散。
胡桐淚(一兩),槐樹根(五兩),白薔薇根(五兩),垂柳梢(五兩),李樹根(五兩)
上五味,搗篩為粗散,每用半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熱含冷吐。
又方
白話文:
胡桐的眼淚(一兩),槐樹的根(五兩),白薔薇的根(五兩),垂柳的樹梢(五兩),李樹的根(五兩)
松節(一兩),細辛(半兩),胡桐淚(一兩),蜀椒(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
上四味、搗碎,為五度用,每度以酒二盞,煎十餘沸,去滓,熱含冷吐。
又方
白話文:
松節(6克),細辛(3克),胡桐淚(6克),蜀椒(0.6克,去蒂去子,微炒)
生地黃(一斤取汁),胡桐淚(半兩細研),白礬(半兩枯研),麝香(一分細研)
白話文:
-
生地黃: 取一斤生地黃,榨取其汁液。
-
胡桐淚: 取半兩胡桐淚,研磨成細粉。
-
白礬: 取半兩白礬,研磨成細粉。
-
麝香: 取一分麝香,研磨成細粉。
上四味,研為極細末,與生地黃汁,相和令勻,於銀器中,即以文武火,慢慢煎成膏,臨時以藥於牙齦上塗之,有津即咽,每用一字,食後夜臥。
治齒齦腫痛,及蟲蝕。黃芩湯方
白話文:
取上方四味藥,研磨成極細的粉末,與生地黃汁混合均勻,放入銀器中,用文火武火交替煎煮,慢慢煎成膏狀。在需要使用時,將藥膏塗抹於牙齦上,如果有唾液就嚥下去,每次用一字(指藥膏的量),在飯後睡覺前使用。
黃芩(去黑心),甘草,當歸(切焙),細辛(去苗葉各一兩),蛇床子(炒),桂心(各一兩)
白話文:
黃芩(去除黑心),甘草,當歸(切片並焙乾),細辛(去除根苗,各一兩),蛇牀子(炒熟),桂心(各一兩)
上六味,搗篩粗末,每用五錢匕,以酸漿二盞,煎十餘沸,去滓,熱漱冷吐。
治風齒牙齦腫痛,熱毒上攻,頭面腫。地黃膏方
生地黃汁(五合),當歸(切焙半兩),白芷(半錢),鹽花(研二錢),細辛(去苗葉一分)
上五味,搗研四味為末,以地黃汁,於銀器中,慢火熬成膏,臨時塗患處,日三五度。
治牙齦腫痛,宣露有血,揩齒牢牙烏髭鬢。黑鶴散方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搗碎篩成粗末,每次取五錢,用酸漿兩盞水煎煮十多次沸騰後,去渣,趁熱漱口,冷卻後吐出。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風邪導致的牙齦腫痛、熱毒上攻引起的頭面腫脹。
取生地黃汁五合,當歸切片焙乾半兩,白芷半錢,鹽花研成粉末兩錢,細辛去掉莖葉取一分。
將以上五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用生地黃汁在銀器中慢慢熬製成膏狀,需要時塗抹患處,每天三到五次。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牙齦腫痛,牙齦露出有血,還能使牙齒堅固、頭髮烏黑。
青鹽(四兩),血餘(一分),皂莢(五兩),荊芥(三十束去梗),地骨皮(一分)
上五味,入瓦罐子內,鹽泥固濟,用炭火煅,煙青為度,放冷出藥細研,每用半錢,揩齒良久,溫水漱之。
白話文:
-
青鹽(160 公克):具有消炎、殺菌、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咽喉疼痛等症狀。
-
血餘(4 公克):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
皁莢(200 公克):具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狀。
-
荊芥(150 束,去除莖梗):具有發汗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頭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地骨皮(4 公克):具有清熱涼血、除煩益陰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
治骨槽風,牙齒宣露,腫癢浮動,疼痛時作,或齦爛生瘡,兼大人小兒口瘡。地骨皮散方
白話文:
治療牙齦膿腫,牙齒外露,腫脹發癢,疼痛時發作,或牙齦潰爛生瘡,以及成人和兒童口腔潰瘍。
地骨皮散方:
- 地骨皮一兩(約30克)
- 金銀花一兩(約30克)
- 生地黃一兩(約30克)
- 黃芩一錢(約3克)
- 黃連一錢(約3克)
- 丹皮一錢(約3克)
- 薄荷一錢(約3克)
- 梔子一錢(約3克)
- 鴉膽子一錢(約3克)
- 硼砂一錢(約3克)
- 冰片三分(約1克)
- 麝香三分(約1克)
製成藥散,每次服用二錢(約6克),一日三次,溫開水送服。
地骨皮,麥糵(各一兩),豬牙皂莢(半兩),青鹽(一分)
上四味,同搗碎,入鍋炒,搗羅為散,每用先以鹽漿水漱口,摻擦。
治大人小兒,唇口並齒齦有瘡腫,疼痛臭氣,及一切惡瘡。消毒散方
晚蠶蛾,五倍子,密陀僧
上三味等分,搗羅為散,每用少許糝貼。
治風牙齦腫疼,痛不可忍。蜀椒散方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半兩),豬牙皂莢(去黑皮一分)
上二味,搗羅為散,每用半錢,綿裹置疼處咬之,良久涎出立效。
治牙齒腫痛。露蜂房湯方
露蜂房(大者炙),礬石(燒灰各一兩)
上二味,搗為粗末,每用二錢匕,水一中盞,煎十餘沸,熱渫冷吐。
白話文:
地骨皮、麥芽(各一兩)、豬牙皂角(半兩)、青鹽(一分)
將上述四種材料一同搗碎,放入鍋中炒製後,再搗成細末,製成藥散。使用時,先用鹽水漱口,然後將藥散塗抹於患處。
此方適用於成人及孩童,用以治療唇部、口腔及齒龈的潰瘍腫痛,症狀包括疼痛及異味,以及多種惡性潰瘍。這是「消毒散」的配方。
晚蠶蛾、五倍子、密陀僧
將這三種材料等分量搗碎成粉末狀,每次取少量敷抹於患處。
此方可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牙齦腫痛,疼痛難忍的情況,即「蜀椒散」的應用方法。
蜀椒(去除椒目並炒至出汗,半兩)、豬牙皂角(去黑皮,一分)
將這兩種材料搗碎成細末,每次使用半錢的量,包裹在棉布中,放置於疼痛的牙齒上輕咬,不久後可感到唾液增多,疼痛迅速緩解。
針對牙齒腫痛問題,還有一個「露蜂房湯」的處方:
使用大的露蜂房(炙烤過)和礬石(燒成灰,各一兩)
將這兩味藥材搗成粗末,每次取用二錢,加入一碗水中煎煮十多沸,趁熱含漱後吐掉,再用冷水漱口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