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一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一十八 (3)

1. 唇瘡

論曰唇瘡者,以脾胃有熱,熱氣循經而外發於唇,故生瘡也,蓋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還出挾口環唇,內經謂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是故脾胃之經,與唇相應,熱氣乘經而沖發,所以唇為之生瘡。

白話文:

古文:論曰脣瘡者,以脾胃有熱,熱氣循經而外發於脣,故生瘡也,蓋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還出挾口環脣,內經謂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是故脾胃之經,與脣相應,熱氣乘經而沖發,所以脣為之生瘡。

脣瘡是由於脾胃有熱,熱氣循著經脈而外發於嘴脣,所以長瘡。足陽明經脈從鼻子外側下來,進入上齒縫中,再出來包裹住嘴巴環繞嘴脣。內經說:「脾的經脈與嘴脣相合,嘴脣是它的榮華之所。」所以脾胃的經脈與嘴脣相呼應,熱氣乘著經脈而發作,所以嘴脣會長瘡。

治脾胃客熱,唇腫生瘡,飲食妨悶。琅玕散

寒水石(細研成粉四兩),青黛(研半分),馬牙硝(細研一分),硼砂(細研一錢),龍腦(細研一分)

白話文:

寒水石(研磨成細粉四兩),青黛(研磨成粉半兩),馬牙硝(研磨成細粉一錢),硼砂(研磨成細粉一兩),龍腦(研磨成細粉一錢)

上五味,再同研令極細,每服一字,或半錢,喉咽中干滲,食後臨臥。

治唇瘡。白蘞膏

白蘞(一兩),白芨(一兩),白蠟(三兩),黃耆(一分),麝香(研一分),乳香(研一分),牡丹皮(一分),芍藥(一分),丁香(一分)

白話文:

白蘞(60克),白芨(60克),白蠟(180克),黃耆(60克),麝香(研磨成粉6克),乳香(研磨成粉6克),牡丹皮(60克),芍藥(60克),丁香(60克)

上一十味,除油並研藥外,並細銼,先用油煎十餘沸,即下銼藥,候黃耆赤黑色,用綿濾過,慢火煎十餘沸,次下諸研藥,攪不住手,候凝成膏,於瓷器中盛,下麝香攪令勻,每用少許,塗貼患處,日三五上,即瘥。

白話文:

將以上十種藥材,除了油和研磨藥材外,將其細細研磨,先用油煎煮十幾次,然後加入研磨的藥材,等到黃耆變成赤黑色的時候,用棉布過濾,然後再用小火煎煮十幾次,再加入研磨的藥材,攪拌不停,直到凝結成膏狀,然後裝入瓷器中,加入麝香攪拌均勻,每次使用少量,塗抹在患處,每天三到五次,即可痊癒。

治唇瘡生肌。藁本散

藁本(去苗土半兩),芎藭(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桂(去粗皮一分),當歸(焙乾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一分),雄黃(研一分)

白話文:

  • 草藁本(去除根部和泥土,半兩)

  • 川芎(半兩)

  • 細辛(去除根部和葉子,半兩)

  • 桂皮(去除粗皮,一分)

  • 當歸(炒乾,半兩)

  •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兩顆)

  • 雄黃(磨成粉末,一分)

上七味,搗羅六味為散,入雄黃拌勻,敷瘡上,日三五次。

治唇瘡,及緊唇瘡,久不瘥。硫黃膏

硫黃(研),白礬(枯研),丹砂(研),水銀,麝香(研),黃柏(為細末各一分)

白話文:

• 硫磺:研磨成細粉末。

• 白礬:將白礬乾燥後研磨成細粉末。

• 丹砂:研磨成細粉末。

• 水銀:不需額外處理。

• 麝香:研磨成細粉末。

• 黃柏:研磨成細粉末,重量等於其他成分的總和。

上六味同研,候水銀星盡,用臘月豬脂和如泥,先拭唇令淨,後以膏塗之,日三五上,即瘥。

治口唇生瘡。五倍子散

五倍子(去心中蟲),槐花(擇)

上二味等分,為細散,每用蜜調敷唇上,如瘡口乾,以蔥涎調塗之。

治唇瘡方

東壁上土

上一味,細研敷之,瘥。

又方

胡粉

上一味,敷瘡上,瘥。

又方

燕脂

上一味,以油調塗之,瘥。

又方

上一味,湯浸一宿,爛研塗之,瘥。

又方

白英(去皮酥炙赤色)

上一味搗末,貼瘡上,蟲出即瘥。

又方

大麻子(燒灰)

上一味,細研為末,用井華水調塗唇上。

治唇邊生瘡,年深不瘥方

藍葉

上一味,取八月生者,搗汁洗瘡上。

治唇瘡,及緊唇瘡方

雞子(一枚煮熟)

上一味,取白細研令勻,貼瘡上,瘥。

又方

蟹腹底白皮(一分)

上一味,燒作灰,細研為散貼之,效。

治沈唇瘡方

鯉魚血

上一味,取血磨墨相和塗之,瘥。

又方

亂髮,露蜂房

上二味,各取少許,並六畜毛少許,同燒灰研令細,以豬脂和塗之良。

又方

白礬(熬沸)

上一味,細研為末,和胡粉敷之,瘥。

又方

松脂

上一味炙令軟,捏作片子,貼瘡上,以瘥為度。

治沈唇瘡方

蛇皮(燒灰)

上一味,細研為末,先灸瘡令熱,敷之即瘥。

又方

葵根(一握)

上一味燒灰,細研為散敷之,瘥。

又方

乾蟾(一枚燒灰)

上一味,細研為末敷之,瘥。

又方

鯉魚膽(一枚)

上一味,取汁磨墨相和塗之,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