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一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一十七 (1)

1. 口齒統論

論曰足太陰脾之經,其氣通於口,足陽明胃之經,手陽明大腸之經,其脈並夾於口,故其腑臟風邪濕熱,發於經脈則於是有口吻之疾。牙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也,又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故骨髓之氣不足,與夫陽明之脈虛,不能有所滋養,則於是有牙齒之疾,牙齒之疾,其候甚多,治療之法,固不得略也,養生方云,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食畢令啄齒,皆宜長行之,令齒不蛀蟲。

白話文:

古文釋義:

  • 足太陰脾經的經氣與口相通,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也連接於口,所以這些臟腑受到風邪、濕氣、熱氣的侵襲,發作於經脈,就會出現口舌方面的疾病。
  • 牙齒是骨骼的終點,也是骨髓所滋養的地方。手陽明經的支脈進入牙齒,所以如果骨髓之氣不足,或者陽明脈虛弱,無法滋養牙齒,就會出現牙齒疾病。牙齒疾病的症狀很多,治療方法也不能馬虎。
  • 養生方中說,每天雞鳴時,經常叩齒三十六下,飯後要啄齒,這些方法都應該長期堅持,才能防止牙齒蛀蟲。

脾臟的經絡通向嘴巴,胃和大腸的經絡也連接嘴巴,所以當這些臟腑受到風、濕、熱邪的侵襲時,就會在經絡上發病,導致口脣疾病。牙齒是骨骼的末端,由骨髓滋養。手陽明經的支脈進入牙齒,所以如果骨髓之氣不足,或者陽明脈虛弱,無法滋養牙齒,就會出現牙齒疾病。牙齒疾病有很多種,治療方法也不能馬虎。養生方中說,每天雞鳴時,經常叩齒三十六下,飯後要啄齒,這些方法都應該長期堅持,才能防止牙齒蛀蟲。

又云,早朝未起,漱口中玉泉,令滿口咽之,啄齒二七過,去蟲而牢齒,千金又曰,每旦以鹽一捻,內口中,以暖水揩漱,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即牢密,若此之類,皆簡易可行,行之有效,不可忽也。

白話文:

還有人說,早上起牀前,用玉泉漱口,讓滿口都被玉泉充滿,並用牙籤剔牙二、七次,可以去除蛀牙並使牙齒牢固。千金藥方中也說,每天早上用一撮鹽,放入嘴中,再用溫水漱口,並叩擊牙齒一百次,堅持不懈,不到五天,就可以使牙齒牢固。像這樣的做法,都簡單易行,而且效果顯著,不可忽視。

2. 口瘡

論曰口瘡者,由心脾有熱,氣衝上焦,熏發口舌,故作瘡也,又有胃氣弱,穀氣少,虛陽上發而為口瘡者,不可執一而論,當求所受之本也。

白話文:

論述說:口瘡是由心脾有熱,氣衝上焦,燻發口舌,所以形成瘡瘍。還有胃氣虛弱,穀氣不足,虛陽上發而形成口瘡的,不可只執著於一種原因,而應該找出根本原因。

治熱毒發動,口瘡心煩躁,玄參煎

玄參汁,生葛汁(各三升),銀(十兩),寒水石(搗末),石膏(搗末),滑石(搗末),磁石(煅醋淬七遍搗末各一斤),升麻羚羊角(鎊),犀角(鎊),甘草(銼各二兩),芒硝(一斤)牛黃(研為細末二兩)

白話文:

生玄參汁、生葛汁(各三升),銀子(十兩),寒水石(搗成末),石膏(搗成末),滑石(搗成末),磁石(用醋淬七遍,搗成末,各一斤),升麻、羚羊角(鎊碎),犀牛角(鎊碎),甘草(銼碎,各二兩),芒硝(一斤),牛黃(研磨成細末,二兩)

上一十三味,除銀玄參生葛芒硝牛黃外,並粗搗篩,以水三斗,煎銀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取汁二斗去滓,別以水五盞,煎升麻羚羊犀角甘草至二盞,去滓與玄參並生葛汁,一外都和,再煎如稀餳,然後下芒硝攪勻,傾入瓷器中盛,卻入牛黃末,再攪取勻停,令黃黑色,每取兩大匙,入蜜一合和勻,分四服,熱湯調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把上述十三種藥材,除了玄參、生葛、芒硝、牛黃之外,都要搗碎並篩過,再用三鬥水煎煮銀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將取出的藥汁去渣後,再用五盞水煎煮升麻、羚羊犀角、甘草,煎成二盞後去渣,然後與玄參、生葛汁混合,一起煎煮至稀粥狀,再加入芒硝攪拌均勻,然後倒入瓷器中盛裝,最後加入牛黃末,再次攪拌均勻,使其呈現黃黑色的狀態,每次取兩大匙,並加入一合蜂蜜攪拌均勻,分為四次服用,用熱湯送服,不限服藥時間。

治口瘡,槐枝煎

槐枝(二三月採好者銼),桑條(銼),柳枝(銼各一斗三味以水五斗隔宿浸次日入鍋文武火煎約得一斗去滓再入銅鐺煎至五升入後藥),槐蛀蟲(一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藁本(去苗三合兩),胡桐淚,升麻,莽草(各半兩),麝香(研一分)

白話文:

  1. 槐枝:在二三月間採集好的槐枝,切成碎末。

  2. 桑條:切成碎末。

  3. 柳枝:切成碎末。

  4. 將以上三味藥材,各取一斗,放入五斗水中浸泡一夜。

  5. 次日,將浸泡好的藥材放入鍋中,用文火武火交替煎煮,直到湯液減少到一斗左右。

  6. 去除藥渣,再將藥液倒入銅鍋中繼續煎煮,直到湯液減少到五升。

  7. 加入後藥:槐蛀蟲(一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藁本(去苗,三合兩)、胡桐淚、升麻、莽草(各半兩)、麝香(研磨成粉末,一分)。

  8. 繼續煎煮,直到藥液濃縮成膏狀即可。

上一十味,將後七味搗羅為末,入前藥汁內,更煎如餳,臨臥淨漱口,以藥半匙敷痛處,有涎即吐之,臨臥再用。

白話文:

上面十味藥,後七味搗成粉末,放入前面的藥汁中,再次煎煮如粥,睡覺前要潔淨漱口,用半匙藥敷在痛處,有口水就吐出來,睡覺前再用一次。

治口爛生瘡,水漿不下,當歸膏

當歸(一兩),射干,升麻,附子(去皮臍切各半兩),白蜜(四合),豬脂(五兩)

白話文:

當歸(半斤),射干,升麻,附子(去皮臍切,各半斤),白蜜(四升),豬脂(五斤)

上六味,除蜜脂外並銼,先煎脂化去滓,入諸銼藥,慢火煎,候附子色黃,又去滓入蜜,更煎如膏,以瓷器盛,每服如杏核大含之,日三五度,咽津不妨。

白話文:

取上六味藥材,除了蜜脂以外,都切碎,先煮蜜脂,直到溶化,去渣,加入其他切碎的藥材,用小火慢煮,等到附子顏色變成黃色,再把滓去掉,加入蜜,再煮成膏狀,用瓷器盛裝,每次服如杏仁大小含在口中,每天三次到五次。可以吞嚥津液,不妨礙。

治口瘡,及喉閉,吹喉朴硝散方

朴硝,硝石,膽礬白礬,芒硝(五味皆枯乾),寒水石(燒),白殭蠶(直者炒),甘草(炙銼),青黛(研各等分)

白話文:

朴硝、硝石、膽礬、白礬、芒硝(五種藥物都曬乾),寒水石(燒製),白僵蠶(筆直的炒),甘草(炒焦研末),青黛(研磨成粉,各取等份)

上九味,搗研為細散和勻,每用少許,滲瘡上,遇喉閉,用筆管吹一字在喉中,立破。

治口瘡,並咽喉塞,黃連膏

黃連(去須銼三兩),豬脂(一斤),白蜜(四兩),羊髓(研二兩)

白話文:

黃連(去除須根,銼碎成二兩),豬脂(一斤),白蜜(四兩),羊骨髓(研磨成二兩)。

上四味,先以慢火煎豬脂,取油去滓,入黃連,又煎令黑色,下羊髓,髓化以綿濾去滓,入蜜更煎數沸成膏,瓷合盛候冷,每含如棗大,日三五度,咽津不妨。

白話文:

以上四味藥材,首先用小火煎豬油,取出油渣,放入黃連,繼續煎煮至變成黑色,加入羊髓,將羊髓煮化後用棉花過濾去渣,加入蜂蜜再煎煮幾次至成膏狀,用瓷器盛裝起來,等膏冷卻後,每次含一顆棗子大小,每天三次到五次,含服後不要喝水。

治口瘡多年不瘥,風熱上攻,薔薇膏

薔薇根,郁李根,水楊皮,牛蒡根(並細切各一斤),蒼耳(一升),露蜂房(碎劈三枚),生地黃(切),升麻,當歸(洗切各一兩),地骨皮白芷,石膽(研各半兩),熟銅粉(研),麝香(研各一分)

白話文:

薔薇根、郁李根、水楊樹皮、牛蒡根(均需切碎,各一斤),蒼耳子(一升),蜜蜂蜂巢(搗碎,三枚),生地黃(切碎),升麻、當歸(洗淨切碎,各一兩),地骨皮、白芷、石膽(研磨,各半兩),熟銅粉(研磨),麝香(研磨,各一分)

上一十四味,先以前六味細切,水二斗,煎至五升,葛布絞去滓,次入地黃升麻當歸地骨皮白芷,再煎至二升,綿濾去滓,慢火又煎成膏,乘熱下後三味研藥,攪令勻,瓷器盛,每含如彈丸大,吐津。

白話文:

以上十四味藥物,先將前六味藥物切碎,加入二斗水,煎煮至五升,用粗麻布過濾掉滓,再加入地黃、升麻、當歸、地骨皮和白芷,繼續煎煮至二升,用棉布過濾掉滓,用小火繼續熬製成膏狀,趁熱加入後三味研磨成的藥粉,攪拌均勻,裝入瓷器中,每次含如彈丸般大小,並吐出唾液。

治口瘡,積年不瘥,丹砂膏

丹砂(研一分),豬脂,蜜(各三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三十七粒),膩粉白礬(研),胡粉(各一分),生地黃(半兩切焙),麝香(研一分)

白話文:

丹砂(研磨成粉末,一分)

豬脂、蜂蜜(各三兩)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取出仁,研磨成粉末,三十七粒)

膩粉、白礬(研磨成粉末)

胡粉(研磨成粉末)

生地黃(切片烘焙後,取半兩)

麝香(研磨成粉末,一分)

上九味,搗研七味為末,先煎脂蜜令化去滓,次下諸藥,更煎十餘沸,以綿濾去滓,更煎待膏就,瓷合盛,每用如杏仁大,綿裹含吐津。

白話文:

九味上等藥材,研磨成細末狀,先煎熬脂蜜使其融化去除雜質,然後將藥材放入,繼續熬煮十幾沸,用棉布過濾去除渣滓,再熬煮至膏狀即可,用瓷盒盛放,每次使用如杏仁大小,包在棉布中含著,待唾液浸潤。

治久患口瘡,不任食物,雞舌香丸方,

雞舌香末,松脂(研各一分),胡椒(為末三七粒),細辛(為末三分)

白話文:

雞舌香研成粉末,松脂(研磨成粉末,各一份),胡椒(研磨成粉末,三十七粒),細辛(研磨成粉末,三分)

上四味,用蘇木濃煎汁和藥,丸如梧桐子大,每以暖水研一丸,塗瘡上。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物,用蘇木的濃汁和藥丸,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水研磨一丸,塗抹在瘡口上。

治口瘡久不瘥,燒肝散

茵陳蒿,犀角屑,石斛(去根),白朮柴胡(去苗各半兩),芍藥,紫參桔梗(銼炒),防風(去叉),桂(去粗皮),吳茱萸(湯浸三遍焙炒),人參,白蕪荑(各一分)

白話文:

茵陳蒿,犀角粉末,石斛(去掉根),白朮,柴胡(去掉苗,各半兩),芍藥,紫參,桔梗(切碎炒過),防風(去掉叉),桂皮(去掉粗皮),吳茱萸(用熱水浸泡三次烘焙),人參,白蕪荑(各一分)

上一十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五錢匕,以白羊肝五兩,細切去筋膜,入蔥白三莖,細批相和,濕紙三五重裹,慢火煨熟,空腹頓服,米湯下。

白話文:

以上十三味藥品,搗碎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取出白羊肝五兩,仔細切碎,去除筋膜,放入三根蔥白,切碎後與藥散混合,用三到五層濕紙包裹,用文火慢慢煨熟,空腹一次服用,服用後喝米湯。

治口瘡經年歇發,飲食艱難,薔薇根散

薔薇根(銼一握),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四十九粒)

上二味,搗羅為散,以漿水二盞,煎五七沸,去滓熱含,冷吐。

治牙疼口瘡,積年不瘥,蟾酥丸

蟾酥(一片水浸令軟),麝香(研少許)

上二味細研,丸如粟米大,以綿裹一丸,於病處咬之,有涎即吐。

治口瘡久不瘥方

薔薇根(一握)

上一味銼,用水一升,煎至半升,候冷含,稍咽之,冬用根,夏用莖葉,又宜同角蒿灰塗,有涎吐之。

白話文:

取一種藥材,用一升水煎煮,煎至半升,等它冷卻後含在嘴裡,徐々に嚥下。冬天用根部,夏天用莖葉,也可以加入角蒿灰混合塗抹,有涎液吐出的情況。

治元臟虛冷上攻口瘡,巴戟散

巴戟天(去心一兩),白芷(半兩),高良薑(為末一錢匕)

白話文:

巴戟天(去除內部心臟部分,一兩),白芷(半兩),高良薑(磨成粉末,一錢匕)

上三味,搗為細散,用豬腰子二隻,去筋膜,每一隻,入藥散一錢匕,用濕紙裹煨熟,乘熱去紙,以口吸熱氣,有涎即吐,候冷細嚼服之。

白話文:

將何首烏、牛膝、車前草這三味藥搗成細末,用兩個豬腰子,去除筋膜,每個豬腰子加入一錢匕藥末,用濕紙包裹,蒸熟。趁熱去掉紙,用嘴吸吮熱氣,有涎液就吐掉,等豬腰子冷後細嚼服下。

治口瘡,杏仁丸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十粒),蛇床子(燒灰),白芷(燒灰),膩粉(各一分)

白話文:

  •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端後,選取 10 個果仁)

  • 蛇牀子(燒成灰燼)

  • 白芷(燒成灰燼)

  • 膩粉(各一錢)

上四味,研杏仁如膏,和三味為丸,如雞頭實大,每細嚼五丸,不得咽津,吐涎出,立效。

白話文:

上述四種藥材,將杏仁研磨成膏狀,與另外三種藥材混合製成藥丸,每個藥丸的大小約為雞頭大小。每次細嚼五粒藥丸,不可吞嚥津液,吐出唾液,即可立即見效。

治口瘡,甘草煎

甘草(炙為末半兩),豬膏(四兩),白蜜(二兩),黃連(去須為末一兩)

上四味,先煎脂令沸,去滓下蜜,並藥等,慢火熬成煎,每服一匙頭,含咽津,以瘥為度。

治口瘡,白礬煎

白礬(末),鉛丹(研各一兩),附子(去皮臍生為末),屋下火煤(各半兩)

白話文:

白礬(研成細末),鉛丹(研磨成粉,各一兩),附子(去皮、去臍,生用,研成細末),屋檐下燒火的煤炭(各半兩)。

上四味,搗研為末,入白蜜三兩,煎為煎,入竹筒盛,飯上炊一次,每用少許,含吐涎出效。

治口瘡,黃柏煎

黃柏(末一兩),亂髮(洗去二三兩),硫黃(研一分),黃連(末一兩),麻油(半斤)

白話文:

黃柏(研成粉末,一兩),亂髮(清洗乾淨的二至三兩),硫黃(研磨成粉末,一分),黃連(研成粉末,一兩),麻油(半斤)

上五味,先將油煎發銷,然後下黃柏等末,重煎待凝成煎,每含如杏仁大,吐津不得咽。

治口瘡疼痛,石膽煎

石膽(半錢燒研末),蜜(一合),黃柏末(一錢匕),蟾酥(研半錢)

上四味,先於鐺中慢火煎蜜,次下藥末,煎如餳,每含如杏核大,吐津不得咽。

治口瘡,杏仁煎

杏仁(去皮尖雙仁研二七粒),胡粉(研),鉛丹(研各一分)

上三味,用蜜五合調和,用竹筒盛,蒸一炊久,旋含之,吐津不得咽。

治口瘡,麝香散

麝香(研一字),胡黃連(一錢),檳榔(生銼一枚)

白話文:

麝香(研成一字形狀的大小),胡黃連(一錢重量),檳榔(生的,切成小塊,一片)

上三味,搗研為細散,旋敷之。

治口瘡,滑石散

滑石,膽礬(各一兩)

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一錢匕,以綿裹含,吐津。

治口瘡疼痛,生薑煎

生薑(取汁一盞),白沙蜜(三兩)

上二味,同煎十餘沸,用瓷器盛,時時以熟水調一匙頭,含咽之。

治口瘡,柳花散

黃柏(一兩),澱花(半兩)

上二味為散,臨臥干糝,誤咽亦不妨。

治口瘡,麝香散方

麝香(少許),人中白(一錢)

上二味研細,綿裹如綠豆大,含之咽津。

治口瘡,二物散

白殭蠶,黃連(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臨臥糝口內。

治口瘡,諸藥不效,碧玉散

膽礬(半兩鍋子內燒通赤地上出火毒)

上一味,細研,每取少許,敷瘡上,有清涎吐之。

治口瘡,附子塗腳方

附子(一枚生為末)

上一味,以薑汁和勻,攤腳心。

治口瘡,蘘荷根湯方

蘘荷根(二兩)

上一味細銼,分為三分,以水二盞,煎三五沸,去滓熱含冷吐。

治口瘡,升麻含汁方

升麻(不拘多少)

上一味,含一塊咽津。

治口瘡,薺苨煎方

薺苨(三十枚)

上一味,以薄綿裹,酒煮二十沸許、取出,每含一枚,良久嚼咽之,日三五度。

治口瘡,豆豉散

豆豉(四兩炒)

上一味,搗羅為散,每用綿裹一錢匕含之,日五七次。

治口瘡,乾蟾散

乾蟾(炙一枚)

上一味,搗研為散,綿裹半錢匕,含吐津。

治口瘡,胡粉膏

胡粉(炒研一兩)

上一味,以牛酥調如膏,每含如杏仁大,咽津。

治口瘡,馬牙硝散方

馬牙硝(研末一兩)

上一味,每含一錢匕咽津,日三五度。

治口瘡,檳榔散

檳榔(銼)

上一味為散,每取半錢匕,塗舌及唇上。

治口瘡,桑汁塗方

桑條汁(一合)

上一味,早晨塗口舌上。

治口瘡,蒲黃散

蒲黃(一兩)

上一味,每用一錢匕,敷口舌上,咽之。

治口瘡,無食子散

無食子(燒灰細研一兩)

上一味,每取一錢匕,敷舌上,日三五次。

治口瘡,楸木汁方

楸木白汁(五合)

上一味,每取一匙頭含咽。

治口瘡,蟾酥線

蟾酥(二片)

上一味,以水半盞,浸化為水,更入牛黃末一錢匕攪勻,以絲線五十條,就藥中浸一宿陰乾,每取一條含,吐津。

白話文:

上一味藥,用水半碗,浸泡藥材至藥材化為水,再加入牛黃末一錢匕,攪拌均勻。用五十條絲線,在藥液中浸泡一夜,曬乾。每次取一條含在嘴裡,吐出唾液。

治口肥瘡方

灶上飲食

上一味,炒令焦,研末敷之。

治下冷口瘡,神聖膏

吳茱萸(一兩)

上一味,搗羅為末,用酸醋一大盞,調熬成膏,後入地龍末半兩攪勻,每臨臥時,先用蔥椒湯洗足拭乾,用藥遍塗兩腳底心,或以手帛子系定,次日必減,未減再塗。

白話文:

上一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用一大盞酸醋,調和熬煮成膏狀,然後加入半兩地龍粉末攪拌均勻。每天睡覺前,先用蔥椒湯洗腳擦乾,再將藥膏均勻塗抹於雙腳底心,或用布條纏繞固定。第二天一定會消腫,如果沒有消腫,可以再塗抹一次。

治口內生瘡,齒齦肉爛,升麻飲

升麻,黃連(去須),羚羊角(鎊),玄參,黃芩(去黑心),麥門冬(去心焙),葛根(銼),大黃(銼),羌活(去蘆頭),防風(去叉),甘菊花(各半兩),人參(三分),甘草(炙銼),知母(各一分)

白話文:

升麻、黃連(去除須根)、羚羊角(磨成粉末)、玄參、黃芩(去除黑色心臟)、麥門冬(去除中心並烘烤)、葛根(切碎)、大黃(切碎)、羌活(去除蘆葦頭)、防風(去除分叉)、甘菊花(各半兩)、人參(三分)、甘草(烤製並切碎)、知母(各一分)。

上一十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

治口瘡,眾藥不瘥者,密陀僧散

密陀僧,黃柏(去粗皮),甘草(各一兩並以蜜塗炙香),蒲黃,黃藥子(各半兩)

白話文:

密陀僧、黃柏(去粗皮)、甘草(各一兩,並以蜂蜜塗抹,烤至香氣撲鼻)、蒲黃、黃藥子(各半兩)。

上五味,搗研為散,時時敷之。

治久患口瘡。黃連膏方

黃連(去須),升麻,槐白皮大青苦竹葉(各一兩)

白話文:

  • 黃連(去除根須):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作用。

  • 升麻:具有升舉陽氣、發散風寒、清熱解毒的作用。

  • 槐白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收斂止汗的作用。

  • 大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 苦竹葉:具有清熱利濕、止血涼血、明目退翳的作用。

上五味細銼,以水二升,煎至半升,去滓取汁。入龍腦蜜,攪令勻,煎成膏,塗瘡上。日三度。

治舌上生瘡,鉛丹膏

地黃汁(三合),蜜(三合),鉛丹(一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別研如面七十枚)

上四味,合和一處調勻,銀器內煮,用槐枝攪,不得住手,看色紫即成,取少許口內含化,吐津。

治口瘡久不瘥,蟾酥線方

真蟾酥(五皂子大),硼砂,龍腦,麝香(各一皂子大)

上四味,同研極細,以溫湯半盞,化令勻,入緋線秤半錢,蘸藥汁曬乾,再蘸再曬,候藥汁盡,將線寸截,每用一條,貼於患瘡處,有涎即吐,一日三五次易之,取瘥為度。

白話文: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半杯溫水調和均勻,然後將緋線秤量半錢,蘸取藥汁曬乾,重複浸蘸藥汁和曬乾的動作,直到藥汁全部用完。將線剪成一寸長,每次取一條,貼在患處瘡口上,如果有涎液流出就吐掉,每天更換三至五次,直到痊癒為止。

治大人小兒,卒患口瘡,鉛霜散

鉛白霜(研細不拘多少)

上取少許,塗敷痛處,一兩度瘥。

治卒患口瘡,升麻湯

升麻(銼),黃柏(去粗皮銼),大青(各一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取一盞,熱漱冷吐。

治口舌生瘡,久不瘥,白芷散

白芷末(一錢),銅綠(一錢),白殭蠶(四枚),干胭脂(半錢)

上四味,搗研為末,每用少許,以雞翎子掃瘡,有涎吐之,不得咽津。

治虛勞口瘡,久不瘥,秦艽散

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各一兩)

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割豬肝三兩片,用酒煮之,去肝取酒,調藥溫服,十服當愈。

白話文:

以上兩味藥,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另外割下三兩豬肝,用酒煮熟,取出豬肝留酒,把藥粉加入酒中攪拌均勻,溫熱服用,服用十次即可痊癒。

治心肺壅熱,口內生瘡,胸膈痰逆,玄參湯

玄參,茅根(銼),羌活(去蘆頭),竹茹木通(銼),羚羊角(鎊),升麻(各半兩),黃連(去須),人參,苦竹葉半夏(湯洗去滑各三分),甘草(銼一分)

白話文:

玄參、茅根(切片)、羌活(去掉蘆頭)、竹茹、木通(切片)、羚羊角(磨成碎末)、升麻(各二錢)、黃連(去掉須子)、人參、苦竹葉、半夏(用湯洗去滑,各三錢)、甘草(切片一錢)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後。

治口瘡,久患不瘥,銅綠散

銅綠(研一錢),鉛丹(炒研半兩),白芷(焙一分為末)

上三味,合研令勻,取少許滲舌上,即瘥。

治口瘡痛,茯苓湯

赤茯苓(去黑皮),人參(各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不過二劑。

治口瘡,玄參丸

玄參,天門冬(去心焙),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綿裹含化咽津。

治口常有瘡,蒺藜子散

蒺藜子(炒去角),扁豆(炒各三兩)

上二味,搗羅為散,如茶點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