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一十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一十六 (8)

1. 鼻中生瘡

論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蓋心肺在膈上,肺開竅於鼻,心肺壅熱,氣熏於鼻間,蘊積不散,其證乾燥而痛,甚則成瘡也,惟能平調心火,以利肺經,則瘡可已。

治鼻中生瘡,烏犀丸方

白話文:

古人說,當心臟和肺臟生病時,鼻子就會不舒服。心肺位在橫膈膜之上,肺的竅口通向鼻子,當心肺鬱熱時,熱氣會上升薰到鼻子,如果熱氣無法消散,就容易形成乾澀疼痛的症狀,嚴重時就會變成瘡。只有調理心火,疏通肺經,才能治癒瘡。

烏犀(細鎊一兩),羚羊角(細鎊一兩),胡黃連(半兩),貝母(微炒去心半兩),知母(焙三分),麥門冬(去心焙三分),天門冬(去心焙半兩),甘草(炙一分),黃芩(去黑心一分),人參(半兩),牛黃(一兩別研),丹砂(半兩別研),柴胡(去苗一兩)

白話文:

烏犀(研磨成細末,一兩)、羚羊角(研磨成細末,一兩)、胡黃連(半兩)、貝母(微炒,去除核,半兩)、知母(烘乾,三分)、麥門冬(去除核,烘乾,三分)、天門冬(去除核,烘乾,半兩)、甘草(炙烤,一分)、黃芩(去除黑核,一分)、人參(半兩)、牛黃(研磨成細末,一兩,另外研磨)、丹砂(研磨成細末,半兩,另外研磨)、柴胡(去除莖葉,一兩)

上一十三味,除別研外,搗羅為末,入別研藥,更同細羅,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治鼻中生瘡,咽喉閉塞,及乾嘔頭痛,食飲不下,前胡湯方

白話文:

將上面十三味藥材,除了別研的以外,搗碎成粉末,放入別研的藥。再一起細細研磨,加入蜂蜜和丸,丸藥的大小約為梧桐籽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前胡(去蘆頭三分),升麻(一兩),木通(銼一兩),黃柏(微炙一兩),玄參(一兩),大青(三分),麥門冬(去心焙三分),芒硝(一兩),青竹茹(三分)

白話文:

前胡(去除蘆頭三分),升麻(一兩),木通(切碎一兩),黃柏(稍微烤一下,一兩),玄參(一兩),大青(三分),麥門冬(去除中間,烘烤三分),芒硝(一兩),青竹茹(三分)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再。

治肺風虛熱氣脹,鼻中生瘡,喘息促急,時復寒熱,白蘚皮湯方

白話文:

取上述九種藥材,稍微搗碎篩過,每次使用三錢的份量,加入一碗水煎煮到剩下七分滿,濾掉藥渣,在飯後趁溫暖的時候服用,一天服用兩次。

用於治療肺風引起的虛熱氣脹、鼻中長瘡、呼吸急促、時常反覆發燒,此為白蘚皮湯的方子。

白蘚皮,玄參,葛根(銼),白前,大黃(銼碎微炒各二兩),知母(焙),鱉甲(醋浸炙去裙襴),秦艽(去苗土各一兩半)

白話文:

白蘚皮、玄參、葛根(用刀銼碎)、白前、大黃(用刀銼碎,微火炒至微黃,各二兩)、知母(用火焙乾)、鱉甲(用醋浸泡,火烤焦,去掉裙帶及肋骨)、秦艽(去掉根鬚和泥土,各一兩半)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入童子小便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治鼻乾癢生瘡,乾嘔不下飲食,升麻湯方

白話文:

取上方八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少量童子小便,一同煎煮至剩七分,濾去藥渣,趁溫熱時服用。行走四五里路後,可再次服用。

用於治療鼻腔乾燥癢痛生瘡,乾嘔不能進食。此為升麻湯的配方。

升麻,桔梗(炒),黃芩(去黑心),犀角(細鎊),貝母(微炮去心),龍膽(各半兩),甘草(炙一分)

白話文:

升麻、桔梗(炒)、黃芩(去除黑心)、犀角(細研)、貝母(微火烤過並去除種子)、龍膽(各半兩)、甘草(炙熱過的,一份量)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日三。

治鼻中生瘡,辛夷膏方

白話文:

取上述七種藥材,稍微搗碎過篩,每次使用三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剩七分滿,去渣後溫熱服用,一天三次,不分時間。

用於治療鼻中長瘡,辛夷膏的方子。

辛夷(一分),白芷(半兩),藁本(去苗土),甘草,當歸(去蘆頭各三分)

白話文:

辛夷(1錢),白芷(4錢),藁本(去掉根鬚和泥土),甘草與當歸(去除蘆頭,各3錢)

上五味細銼,以清酒六合,羊髓十二兩,銀石器盛,火上煎三五沸,去滓傾入閤中,澄凝,以大豆許,內鼻中,日夜各一。

治鼻生瘡,癢痛不止,地黃煎方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研成細末,加入六杯清酒,十二兩的羊髓,放入銀器皿中,在火上煮沸三到五次,去渣後倒入容器中,待其凝結成固體,取大豆大小的一塊,放入鼻中,每天早晚各一次。

生地黃汁(一合),苦參(銼一兩),酥(三合),鹽花(二錢後入),生薑汁(一合)

白話文:

生地黃汁(120毫升),苦參(切碎15克),酥油(45毫升),鹽花(3克,在最後加入),生薑汁(120毫升)

上五味,先以地黃生薑汁,浸苦參一宿,以酥和於銅石器中煎,九上九下,候汁入酥盡,去滓傾入閤中,每以少許,滴於瘡上,諸風熱瘡亦佳,其鹽花至半即下。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由生地黃、薄荷、苦參、食鹽、生薑等五味藥物調成藥膏,先用生地黃和薑汁混合,浸泡苦參一個晚上,之後用酥油混合銅器或石器一起煎煮,煎九次後再倒九次,直到藥汁完全融入酥油後,將藥渣去掉,把藥液傾入藥盒中,每次取少量藥液滴在傷口上,對治療各種風熱瘡效果很好,藥液中的鹽花產生一半時即可停用。

治肺氣風熱,鼻內生瘡,梔子煎方

山梔子(去皮殼),苦參,木通(各三兩)

上三味細銼,以四兩酥同煎令香,濾去滓,傾入閤中,每以少許滴入鼻中。

治鼻中熱氣生瘡,有膿臭,兼有蟲,滴鼻,礬石煎方

礬石(一兩熬枯),苦參,生地黃(洗令淨研絞取汁三合)

上三味,粗搗二味為末,以地黃汁並水二盞,煎至三合,綿濾去滓,少少滴鼻中,三五度瘥。

治鼻中生瘡,敷鼻,祀灶飯散方

祀灶飯(不限多少燒為灰)

上一味細羅為散,以生油調,塗敷之。

治鼻中生瘡,敷鼻,馬絆繩散方

馬絆繩(一條)

上一味燒為灰,研細羅,以少許糝敷瘡上。

治鼻中熱氣生瘡,有膿臭兼有蟲,黃柏飲方

黃柏(二兩去粗皮)

上一味,以冷水浸一兩日,絞取濃汁一盞服之。

白話文:

治療肺部受到風熱影響,以及鼻子內部生疮的情况,可以使用「梔子煎」方劑:

取山梔子(去皮壳)、苦参、木通各三两,将这三种药材细细切碎。然后加入四两酥油一同煎煮至香气散发,之后滤去药渣,将滤出的药液倒入容器中。每次使用少量滴入鼻腔内。

针对鼻中热气导致的生疮,伴有脓液和臭味,且可能有虫患的情况,可采用「礬石煎」方:

取一两礬石并将其熬至干燥,再与苦参、洗净并捣研后绞取三合汁的生地黄一起准备。将礬石与苦参粗略捣碎为末,然后加入地黄汁和两盏水煎煮,直至剩余三合液体。通过细绵布过滤去掉药渣,少量多次滴入鼻中,一般重复三到五次即可痊愈。

对于鼻中生疮,还可以使用外敷的方式治疗,比如「祀灶饭散」方:

不限量的祀灶饭(即祭祀用过的饭)烧成灰,然后细筛成为粉末,用生油调和后涂抹在患处。

另一种外敷的「马绊绳散」方:

取一条马绊绳,烧成灰并研磨至极细,撒少量粉末于疮口上。

此外,还有一种内服方剂「黃柏飲」用于治疗鼻中因热气引起的生疮,伴有脓臭和虫患:

取黄柏二两去除粗皮,用冷水浸泡一至两天后,绞取出浓郁的药汁一盏直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