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 (10)

1. 卒魘不寤

論曰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若形數驚恐,心氣妄亂,精神慴郁,志有搖動,則有鬼邪之氣,乘虛而來,入於寢寐,使人魂魄飛蕩,去離形干,故魘不得寤也,久不寤以致死,必須得人助喚,並以方術治之乃蘇,若在燈光前魘者,是魂魄本由明出,喚之無忌,若在夜暗處魘者,忌火照,火照則神魂不復入,乃至於死,又人魘須遠呼,不得近而急喚,恐神魂或致飛蕩也。

白話文:

古人說,人睡覺的時候,魂魄就會離開身體,醒來的時候,魂魄就會回到身體。如果一個人經常受到驚嚇,或者精神不振,就會產生邪氣,這些邪氣趁虛而入,讓人魂魄飛散,離開身體,所以就會導致魘症,醒不過來。如果長時間醒不過來,可能會導致死亡。必須有人幫忙叫醒,並用藥物治療才能醒過來。如果是在燈光下魘症,魂魄本來就從光明中出來,可以大聲叫醒。如果是在黑暗中魘症,忌諱用火照,因為火光會使魂魄不能回到身體,最終導致死亡。此外,魘症患者需要遠遠地呼喚,不能靠近急促地呼喚,以免魂魄飛散。

治心氣怯弱,常多魘夢,恍惚謬忘,鎮心丸

紫石英(二兩研),丹砂(一兩研),雄黃(研),白茯苓(去黑皮),茯神(去木),銀屑,菖蒲,桔梗(去蘆頭炒),人參乾薑(炮),遠志(去心),甘草(炙銼各二兩),防風(去蘆頭)防己當歸(切焙),桂(去粗皮),鐵精細辛(去苗葉各一兩)

白話文:

  • 紫石英(研磨二兩)

  • 丹砂(研磨一兩)

  • 雄黃(研磨)

  • 白茯苓(去除黑皮)

  • 茯神(去除木栓層)

  • 銀屑

  • 菖蒲

  • 桔梗(去除蘆頭並炒製)

  • 人參

  • 乾薑(炮製)

  • 遠志(去除果核)

  • 甘草(炙烤並切碎,各二兩)

  • 防風(去除蘆頭)

  • 防己

  • 當歸(切片並焙乾)

  • 桂皮(去除粗皮)

  • 鐵精

  • 細辛(去除苗和葉,各一兩)

上一十八味,搗研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後熟水下、日三,稍增之。

白話文:

以上這十八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煉入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十丸,飯後用溫開水送服,每天三次,逐漸增加用量。

治形體虛羸,心氣怯弱,多魘善忘,小定心湯

茯神(去木一兩),甘草(炙銼),芍藥,乾薑(炮),遠志(去心),人參,桂(去粗皮各二兩)

白話文:

茯苓(去皮一兩)、甘草(炙熱並切碎)、芍藥、乾薑(炮製過)、遠志(去除種子)、人參、桂皮(去掉粗皮各二兩)

上七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入棗二枚劈,煎取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治卒魘不寤方

上搗薤汁,吹兩鼻孔,冬月取韭,絞汁灌口中。

又方

以蘆管吹兩耳,並其人頭髮二七莖作繩,內鼻孔中,割雄雞冠取血,以管吹喉咽中、大良。

治卒魘方

以鹽湯灌之,多少任意。

治魘及惡夢方

麝香不以多少,安頭邊佳,又灌少許在口中。

又方

以雄黃如棗核,系在腋下,令人終身不魘。

治卒魘不寤方

伏龍肝末,或末雄黃,或末桂心,以蘆管吹入兩鼻孔中。

又方

凡卒魘之人,多語聲不出,不必高叫,但敲臥床,其人當自寤。

治卒魘寐不寤。魂魄外遊,為邪所執錄,欲還未得,切忌火照治之方。

皂莢(一兩去皮子生用)

上一味,搗羅為散,每用一字許,吹兩鼻竅中,魘至死三四日猶活。

治卒魘死方

上以井底泥埿死人目,令垂頭就井,呼姓名即活,此法靈異莫測。

又方

勿以火照,但痛齧其足後跟,及足大趾爪甲即活,齧其踵不覺者,宜用礜石散,方見鬼擊門。

2. 中惡

論曰志弱心虛,精神失守,忤犯邪惡,令人心腹暴痛,悶亂如死,無所覺知,故曰中惡,又曰卒忤,蓋陰陽痞隔,氣道厥逆,上下不通,陽氣散亂,故令不知人也,氣還則生,不還則死,久不已則變注。

白話文:

醫書上說,志氣薄弱,心力虛弱,精神失守,受到邪氣或惡毒之氣的侵犯,令人心腹突然劇烈疼痛,悶亂得跟死了差不多,沒有知覺,這就是中邪,又叫做卒中,這是因為陰陽氣機阻隔,氣道路徑逆亂,上下不通,陽氣散亂,所以讓人失去知覺,氣機恢復了人才能活,氣機不恢復就會死,時間長了就可能轉變成其他疾病。

治卒中惡客忤,五屍入腹,鬼刺鬼排,及中蠱毒注,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滿寒熱毒病,備急散

白話文:

治療中邪、邪氣入侵、五屍入腹、鬼刺、鬼排,以及中毒、吐血、下血、心腹突然疼痛、腹滿、寒熱毒病。

備急散配方:

  1. 常山半夏:30克

  2. 炙甘草:15克

  3. 桂枝:10克

  4. 細辛:10克

  5. 白附子:10克

  6. 芒硝:15克

  7. 大黃:10克

  8. 茯苓:15克

  9. 人參:10克

  10. 白芍藥:10克

  11. 生薑:10克

  12. 大棗:10枚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

用法:每次服用10克,一日三次,用溫水送服。

功效:祛邪氣、化痰、止痛、通便、解毒。

雄黃(研二兩),丹砂(研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一分),桂(去粗皮),藜蘆(各一分),巴豆仁(三十五個去心熬),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半兩),野葛(三分),芫花(醋炒四錢)

白話文:

雄黃(研磨成粉,二兩),丹砂(研磨成粉,一兩),附子(炮製後去皮、去臍,一兩一分),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藜蘆(各取一分),巴豆仁(三十五個,去心後熬煮),蜀椒(去眼、閉口,炒出汗,半兩),野葛(三分),芫花(用醋炒四錢)

上九味,將巴豆別治如脂,余為細散,以巴豆合搗令勻,瓷器貯之,密封勿泄氣,遇急病,水服一字許,加至半盞匕,老幼減半,病在頭,當鼻衄,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利,在四肢則汗出而愈。

白話文:

取九種藥物,將巴豆特別處理得像油脂,其他藥物磨成細末,將巴豆和藥末一起搗勻,用瓷器盛裝,密封以防洩氣。遇到急病時,以水送服一字大小的劑量,最多可以增加到半盞勺,老人和小孩減半服用。如果疾病在頭部,應該會流鼻血;在膈膜以上,則會嘔吐;在膈膜以下,則會腹瀉;在四肢,則會出汗而痊癒。

治中惡心痛,胸脅㽲刺喘急,桃皮湯

桃東行枝白皮(銼一握),丹砂(研一兩),梔子仁(十四枚),當歸(切焙三兩),桂(去粗皮三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香豉(炒),吳茱萸(湯洗焙乾炒各五兩)

白話文:

  • 桃東行枝白皮(切成一小把)

  • 丹砂(研磨成一兩)

  • 梔子仁(十四枚)

  • 當歸(切片並烘烤成三兩)

  • 桂(去粗皮,三兩)

  • 附子(炮製後去掉皮和臍,一兩)

  • 香豉(炒熟)

  • 吳茱萸(用沸水洗過後烘乾並炒熟,各五兩)

上八味,除丹砂外,銼如麻豆和勻,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切碎,煎取七分,去滓入丹砂末半錢匕、溫服。

白話文:

將除了丹砂之外的八味藥材,切碎至麻豆般大小,以五錢匕的份量,搭配一盞半的水,和切碎的半片生薑一起煎煮。當藥液煮成七分時,過濾藥渣,加入半錢匕的丹砂研末,攪勻後溫服。

治卒中惡心腹刺痛,去惡氣,麝香散

麝香(研一分),犀角屑,木香(各半兩)

白話文:

麝香(研磨成細末,一錢)、犀牛角屑末、木香(各半兩)

上三味,搗研為散拌勻,每服二錢匕,空心熟水調下,日再,未止更服。

又方

韭根(一握切),烏梅(十四枚碎),吳茱萸(湯洗焙乾炒二兩半)

白話文:

韭根(一把切碎),烏梅(十四枚搗碎),吳茱萸(用熱水洗淨,烘乾後炒到二兩半)

上三味,以潦水五升煮之,以病人櫛內其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時飲之。

治中惡心腹痛欲絕方,伏龍肝(五合),鹽(一撮)

上二味和研,每服一錢匕,水一盞調下。

治中惡喘急,桃皮湯方

桃皮,白楊皮(各一握),梔子仁(十四枚),真珠(研),當歸(切焙),桂(去粗皮各三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吳茱萸(湯洗焙炒),香豉(各半兩)

白話文:

桃樹皮、白楊樹皮(各一手的分量)、梔子仁(十四粒)、研磨成粉的珍珠、切片並烘焙過的當歸、去掉粗皮的桂皮(各三兩)、炮裂後去掉皮和肚臍的附子(一兩)、用熱水洗過並焙炒過的吳茱萸、香豉(各半兩)。

上九味,除真珠末外,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切,煎至一盞,去滓內真珠末半錢匕,攪勻溫服。

白話文:

除了真珠粉,其他的藥材磨成像麻豆那麼大,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一棗大切,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後加入半錢的真珠粉,攪拌均勻後溫服。

治中惡遁屍,心腹及身體痛,甚者短氣不語,以手按之,得其痛處,則病人色動。恐人近之,宜艾葉敷方

白話文:

治療中惡遁屍病,患者心腹及身體疼痛,嚴重的會短暫喘不過氣、說不出話,用手指按壓病人的痛處時,病人的表情會有所變化。害怕別人靠近他,應該用艾葉敷在患處。

取生艾小葉挼碎,敷痛上厚寸余,以沸湯和灰作泥令熱,敷艾上,冷則易之,不過再敷愈。

治中惡,氣欲絕不省方

皂莢生為細末,內鼻孔中,一方用細辛等分,取屑如胡豆大,吹兩鼻中。

白話文:

將皁莢磨成細粉,用來吹鼻孔,另一方用細辛磨成等份的細粉,取一小撮像胡豆般大小,吹入兩側鼻孔中。

治中惡氣欲絕方

取新牛糞絞汁服,無新者即以乾者浸汁服。

又方

仰臥以物塞兩耳、以兩竹筒內病人鼻中,使兩人吹之,塞口傍無令氣得出,半日病人即噫噫,則勿復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