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1)

1. 治神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四氣調神,於起居動作之間,每以志意順四時為急務,迨其感疾,亦察精神志意存亡得失,以為治法,蓋謂有生之本,營衛氣血也。

白話文:

《內經》上說:心臟是君主之官,人的神志由心發出。又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精神的變化。四種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會引起人的精神變化,因此在起居作息中要特別注意讓自己的思想情緒順應四時變化以保持健康,一旦生病了,就要仔細觀察精神志意的存亡、得失,作為治療的依據,因為有生的根本是營衛氣血。

諸血皆屬於心,氣之升降舒結,又因乎喜怒悲憂恐之變,病有至於持久不釋,精氣弛壞,營泣衛除者,豈特外邪之傷哉,神不自許也,是以黃帝論氣之行著,必分勇怯,論病之苦樂,必異形志,論芳草石藥,必察緩心和人。至於貴賤貧富異居,男女離合異情,又以不知為粗工之戒,故扁鵲華佗治病,忌神明之失守,叔和論脈,辨性氣之緩急。孫思邈之用藥,則以精神未散為必活。

白話文:

所有的血液都屬於心臟管轄,氣的升降、舒展和凝聚,也會因為喜、怒、悲、憂、恐等情緒的變化而受到影響。疾病有時會持續很長時間而不能消除,精氣因此衰敗,營血、泣血和衛氣也因此消散,這豈止是外邪的傷害造成的呢?這是神志自己不保全自己的緣故。所以黃帝在論述氣的運行時,一定要區分勇氣和怯懦;論述疾病的苦樂時,一定要區分不同的形體和志向;論述芳草和石藥時,一定要考察緩和心神和使人平和。至於貴賤、貧富、居住地不同,男女離合感情不同,又以不知道為粗糙工匠的戒條。因此,扁鵲和華佗在治療疾病時,忌諱神明失守;叔和在論述脈搏時,辨別性格氣質的緩急。孫思邈在用藥時,則以精神沒有消散作為病人一定能活的依據。

褚澄之問證,則以苦樂榮悴為異品,治目多矣。而張湛以減思慮專內視,為治目之神方。至若陳藏器草木之論,又以和養志意,以禳去祟,以言笑暢情懷,以無為驅滯著,豈專於藥石針艾之間哉。蓋上古恬淡,治病之法,祝由而已,迨夫憂患既攻,巧詐復起,邪之感人也深,醫之用功也倍。

白話文:

褚澄之診斷病情,則以苦樂榮悴為不同的病因,用來治療眼睛的疾病有很多。而張湛以減少思慮專注內視,作為治療眼睛的神奇方法。至於陳藏器關於草木的論述,又以和諧培養志意,來消除災祟,用言笑來暢通情懷,用無為來驅除滯著,豈是專靠藥物、針灸和艾灸之間就能做到的呢。古代治病的方法,只有祝由而已,等到憂患來襲,巧詐又起,邪惡對人的侵害加深,醫生的用功也加倍。

專恃毒藥,而不問其情,則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內經所以有閉戶塞牖數問其情,針經所以有臨病人問所便者,不治其形,治使其形者也,且以病之一二言之,隔塞閉絕,氣窒之病也。原其本則得於暴憂,不治其氣,而釋其憂可也。女子不月,血滯之病也。原其本則得於心氣不得下通,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白話文:

如果只憑藉用毒藥,而不詢問病人的具體情況,那麼病人的精神就不會好轉,意志也不會有改善,所以病情不會好轉。因此,《內經》中說:“閉門塞窗,多次詢問病人的病情”;《針經》中說:“在診治病人時,應該詢問病人感到哪裏不舒服”。不是治療病人的身體,而是治療造成病人身體症狀的根本原因。就拿其中的一兩種疾病來說吧,隔塞閉絕,氣窒的病症,追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遭受了巨大的憂愁。治療這種病症,不必治療病人身體上的氣,而是要消除病人的憂愁。女子閉經,血滯的病症,追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心氣不能向下通暢。治療這種病症,不必治療病人的血,而是要疏通病人的心氣。

勞極驚悸者,過傷之病也。每本於心氣之不足,使心氣內和,則精神莫得而動也。頸瘻者風毒之病也。每得於愁憂思慮之不止,使志意和適,則氣血莫得而逆也。然則陽盛夢火,陰盛夢水,五臟虛實。皆形於夢寐之先,而後病從之,凡以形體之乖和,神先受之,則凡治病之術,不先致其所欲,正其所念,去其所惡,損其所恐,未有能愈者也。

白話文:

勞累過度和受到驚嚇的人,是過度傷害身體造成的疾病。每種疾病都源於心氣不足,如果使心氣內心和諧統一,那麼精神就不能受到刺激。頸瘻是風毒引起的疾病。每種疾病都源於憂愁和思慮不止,如果使意志和適應和諧統一,那麼氣血就不能逆行。所以陽氣過盛會做火夢,陰氣過盛會做水夢,五臟虛實都會在夢中先有所反映,然後疾病才隨之而來。凡是形體不協調和諧的,精神先受到影響,所以凡是治療疾病的方法,如果不先使病人得到他所想要的,糾正他的想法,消除他的厭惡,減輕他的恐懼,那麼就沒有能夠治癒的。

2. 治宜

人生天地中,隨氣受病,醫之治病,從氣所宜,統論之,陰陽殊化,有東南西北之異氣,內經所謂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曰:氣寒氣涼,治以寒涼,氣溫氣熱,治以溫熱。又曰:東方之民治宜砭石,西方之民治宜毒藥,北方之民治宜灸焫,南方之民治宜微針,中央之民治宜導引按蹺,然則從氣所宜而治之,固可知也。

白話文:

人類生活在天地之中,人體的健康和疾病都與氣候息息相關。醫治疾病時,必須充分考慮氣候的影響。總的來說,陰陽二氣在不同地區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形成東南西北四種不同的氣候。正如《內經》所說,地勢有高有低,氣候有溫有涼。在高處,氣候寒冷;在低處,氣候炎熱。因此,在寒冷的氣候中,應該採用寒涼的治療方法;在炎熱的氣候中,應該採用溫熱的治療方法。另外,《內經》還說,東方的人們適合用砭石治療疾病,西方的人們適合用毒藥治療疾病,北方的人們適合用灸火治療疾病,南方的人們適合用微針治療疾病,中央的人們適合用導引和按摩治療疾病。由此可見,根據氣候的影響來治療疾病,是有充分的理論依據的。

至如嶺南多瘴,江湖多濕,山陰水野沙石之氣,生病悉異,為治之方,安可一概,又況內經論一州之氣,生化壽夭各不同。則知地有小大。小者小異,大者大異,唯聖人能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白話文:

在嶺南地區,瘴癘之氣盛行,江河湖泊多潮濕;在山陰水野地區,沙石之氣也容易引發疾病。因此,在這些地區治療疾病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論。況且,《內經》中論述不同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導致生物的生長發育、壽命夭亡的情況各不相同。可見,地區的大小不同,導致疾病的差異也有所不同,小的地區差異較小,大的地區差異較大。只有聖人才能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各地的氣候、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制定出適合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得到最合適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