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九十三 (2)
卷第九十三 (2)
1. 骨蒸羸瘦
論曰骨蒸羸瘦,不問男女,皆因血氣不調,五勞七傷,心胸滿悶,背膊煩疼,目睛不明,四肢無力,寢臥不安,脊膂急痛,膝脛痠疼,多臥少起,狀如佯病,每早晨似無病者,午時以後,即四體微熱,面頰赤色,喜見人過,常懷忿怒,少不稱意,即大嗔恚,行即腳弱,夜臥盜汗,夢與鬼交,時或驚悸,有時咳嗽,脅肋虛脹,大腸微利,鼻口乾燥,常多黏唾,漸漸羸削,日減飲食,以至死在須臾,精神亦爽,皆其證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骨蒸羸瘦這種病症,不論男女都會發生,都是因為血氣失調,過度勞累,心胸鬱悶,背部疼痛,視力模糊,四肢無力,睡眠不安,脊背疼痛,膝蓋和腿酸痛,經常躺著少活動,看似裝病,早上起來像是沒病,但過了中午,就會全身發熱,臉頰泛紅,喜歡見人,容易生氣,稍微不順心就暴怒,走路腿軟,晚上睡覺盜汗,夢到鬼魂,偶爾驚悸,有時咳嗽,肋骨空虛脹痛,大便稀薄,鼻口乾燥,經常口中有黏液,逐漸消瘦,食慾減退,最終很快死亡,精神也恍惚,這些都是骨蒸羸瘦的症狀。
治骨蒸熱勞,心煩悶,手足背膊痠疼,四肢沉重,食不作肌膚,日漸黃瘦,柴胡丸方
白話文:
治療骨蒸熱勞,煩躁不安,手腳背部痠痛,四肢沉重,吃不下飯,體型消瘦,臉色蒼白,柴胡丸的配方:
-
柴胡:10克
-
黃芩:6克
-
芍藥:10克
-
當歸:10克
-
生地黃:15克
-
白芍:10克
-
黨參:10克
-
炙甘草:6克
-
茯苓:10克
-
白朮:10克
-
澤瀉:10克
-
牡丹皮:10克
-
連翹:10克
-
荊芥:10克
-
防風:10克
-
蟬蛻:10克
-
僵蠶:10克
-
肉桂:10克
-
炮薑:10克
-
附子:6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或開水調成糊狀,然後分次服用。
柴胡(去苗),胡黃連,龍膽,桃膠(乾者),升麻,茯神(去木),黃芩(去黑心),地骨皮生乾地黃(焙),芍藥,大黃(銼炒),知母(銼焙),麥門冬(去心焙),甘草(炙銼),龍齒,犀角(鎊),玄參,山梔子(去皮),桔梗(炒各一兩半),丹砂(二兩別研入藥)
白話文:
柴胡(去除根部),胡黃連,龍膽,乾桃膠,升麻,茯神(去除木質部分),黃芩(去除黑心),生乾地黃(烘烤),芍藥,大黃(切碎炒熟),知母(切碎烘烤),麥門冬(去除根部烘烤),甘草(烘烤切碎),龍齒,犀角(研磨細),玄參,山梔子(去除外皮),桔梗(各炒一兩半),硃砂(二兩研磨後混合藥材)
上二十味,搗研為末,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熟水下。
治骨蒸羸瘦,青蒿丸方
白話文:
把上面說的二十味藥材,搗碎成粉末,拌勻,加蜂蜜搓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溫水送服。
青蒿(細切二斤),阿魏(別研一兩),天靈蓋(塗酥炙黃為末一兩),桃仁(一升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研),麝香(別研一錢)
白話文:
青蒿(細切一斤),阿魏(研磨一兩),天靈蓋(塗抹豬油後烘烤至黃色,研磨成粉,一兩),桃仁(用一升湯浸泡,去除皮和尖端的仁,炒黃後研磨),麝香(研磨一錢)
上五味,先以小便一斗,煮青蒿至五升,絞去滓,即下余藥,俟成膏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下,日晚再服,漸加至三十丸。
治骨蒸羸瘦少力,或熱或寒,背膊疼痛,口乾、小便赤黃,地骨皮湯方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先用一斗小便,煮青蒿到剩下五升,過濾掉渣滓,然後加入剩下的藥材,等到結成膏狀,就可以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時送服溫酒,早晚各服用一次,逐漸增加服用量,直到每次服用三十丸。
地骨皮(一兩),芍藥(一兩半),桑根白皮(銼一兩半),茅根(一兩半),甘草(炙銼一兩),柴胡(去苗一兩半),石膏(碎三兩半)
白話文:
-
地骨皮(50公克)
-
芍藥(75公克)
-
桑樹白皮(切碎75公克)
-
茅根(75公克)
-
甘草(炙烤切碎50公克)
-
柴胡(去掉莖葉75公克)
-
石膏(碎開175公克)
上七味,粗搗篩,每用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食後各一。
治骨蒸羸瘦,背膊煩疼,頭痛寒熱,不能下食,芍藥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粗搗篩過後,每次使用五錢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濾去藥渣,分成兩份溫熱服用。空腹時和飯後各服一次。
此方用於治療骨蒸、體弱消瘦、背部肩膀疼痛、頭痛伴有寒熱、食慾不振等症狀,即芍藥湯方。
芍藥,地骨皮(各三分),柴胡(去苗一兩),甘草(炙銼半兩),石膏(碎一兩),當歸(切焙三分),鱉甲(醋浸炙黃一兩),白朮(一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食後各一。
白話文:
芍藥、地骨皮(各三錢),柴胡(去掉細根一兩),甘草(烘烤並切碎半兩),石膏(搗碎一兩),當歸(切片並烘烤三錢),鱉甲(用醋浸泡並烘烤至黃色一兩),白朮(一兩)
治骨蒸及腳氣,每至晚間,憎寒壯熱,面頰赤,不下食,日漸羸瘦,生地黃飲方
白話文:
治療骨蒸及腳氣,每到晚上,怕冷又發高燒,臉頰發紅,不想吃飯,日漸消瘦,生地黃飲方如下:
生地黃(細切三兩),甘草(炙銼三兩),蔥白(細切二莖),童子小便(二升)
白話文:
生地黃(切碎三兩),甘草(炙烤後切碎三兩),蔥白(切碎二莖),童子小便(二升)。
上四味,同煎至半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一時許服之。
治骨蒸羸瘦,煩悶短氣,喘息鼻張,日晚即發,龍膽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四味藥材一同煎煮至剩下一半的量,過濾掉殘渣後分成三次溫服,每次服用間隔約一小時。
用來治療骨蒸(潮熱)、體弱消瘦、煩躁不安、呼吸短促、喘息且鼻孔張開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傍晚時分出現。這是龍膽丸的配方。
龍膽,黃連(去須各一兩),梔子(去皮十枚),苦參,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芍藥青葙子,栝蔞根,芒硝(別研各半兩)
白話文:
龍膽草、黃連(分別去除雜質,各一兩),梔子(去除果皮,十枚),苦參、大黃(切碎,炒制),黃岑(去除黑色的芯),芍藥、青葙子、栝瓞根,芒硝(另外研磨成粉末,各半兩)。
上一十味,搗研為末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食前,米飲下二十丸,日二服,微利為度。
治骨蒸勞瘦,飲食不為肌膚,枳殼丸方
白話文:
將這十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然後均勻混合。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每天在空腹時或是飯前,用米湯送服二十丸,一天服用兩次,以稍微有通便作用為宜。
用於治療骨蒸(熱症)、體虛消瘦,以及雖然進食但營養無法轉化為肌肉的情況。這是枳殼丸的配方。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半),白朮,人參,甘草(炙銼),地骨皮(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一兩半)
白話文:
枳殼(去除果瓤,麩皮炒一兩半),白朮,人參,甘草(炙烤切碎),地骨皮(各一兩),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表皮及尖端,雙仁炒一兩半)
上六味,搗羅為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
治骨蒸熱雖稍退,瘦弱無力,飲食不為肌肉,黃耆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六種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細末,混合均勻後,用煉製的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在飯前用米湯送服。
此方適用於治療骨蒸熱雖然有所減輕,但患者仍顯得瘦弱無力,飲食攝取後無法轉化為肌肉的情況,即黃耆丸的處方。
黃耆(銼三兩),白朮,枳殼(去瓤麩炒),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銼各二兩),生乾地黃(洗去土切焙四兩),地骨皮(一兩)
白話文:
-
黃耆(切碎三兩)
-
白朮(二兩)
-
枳殼(去除果肉,炒麩皮,二兩)
-
白茯苓(去除黑皮,二兩)
-
甘草(烘烤切碎,二兩)
-
生乾地黃(洗去泥土,切片,烘烤四兩)
-
地骨皮(一兩)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人參湯下,日二服。
治骨蒸羸瘦,經久不瘥,邪熱留連,地骨皮丸方
白話文:
七味藥材一起搗碎成細末,用蜂蜜和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二十粒,飯前用人參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
地骨皮,龍膽,枳殼(去瓤麩炒),黃芩(去黑心),甘草(炙銼),山梔子(去皮各一兩),鱉甲(醋浸炙黃一兩半),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二兩)
白話文:
地骨皮、龍膽草、枳殼(去果肉炒焦)、黃芩(去掉黑色果核)、甘草(烤熟切碎)、山梔子(去皮各一兩)、鱉甲(醋浸泡後烤黃一兩半)、桃仁(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端,炒至雙仁分離二兩)。
上八味,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後,米飲下二十丸,日二服。
治骨蒸變成黃疸,羸瘦咳嗽,柴胡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應該在飯後,用米湯送服二十丸,一天服用兩次。
用來治療因骨蒸病轉變為黃疸,以及體弱消瘦伴有咳嗽的情況。這是柴胡湯的方劑。
柴胡(去苗一兩),天靈蓋(塗酥炙黃三兩),地骨皮(一兩半),甘草(炙銼一兩),鱉甲(醋炙去裙襴一兩),訶黎勒皮(三分)
白話文:
柴胡(去掉枝葉,一兩),天靈蓋(塗抹酥油,炙烤至焦黃,三兩),地骨皮(一兩半),甘草(炙烤切碎,一兩),鱉甲(用醋炙烤去掉裙襴,一兩),訶黎勒皮(三分)
上六味,粗搗篩,每用五錢匕,用童子小便一盞半相和,入於瓷瓶子內,浸經一宿,來辰又入豉五十粒,蔥白一莖,柳枝頭七枚,各細銼入藥瓶中,慢火燒令十餘沸以來,去滓取一盞,分為二服,空腹一服,相去一時久再服,服訖食蔥豉粥。
治婦人骨蒸,經脈不通,漸增瘦弱,牡丹湯方
白話文:
將六味藥粗略搗碎、篩過。每次用五錢匕🥄,與一盞半的童子小便混合攪勻,放入瓷瓶中浸泡一夜。
第二天早上,再加入五十粒去皮黑豆,一根蔥白和七片柳樹枝頭,將材料都切碎,放入藥瓶中。
用小火慢慢煮到沸騰十幾次,然後把藥渣撈出,取出一盞藥汁,分兩次服用。
第一次空腹服用,第二次在第一次服用後一個時辰服用。
服用後吃蔥豉粥。
牡丹皮(一兩半),桂(去粗皮一兩),木通(銼炒一兩),芍藥(一兩半),鱉甲(醋炙去裙襴二兩),土瓜根(一兩半),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白話文:
-
牡丹皮:一兩半。
-
桂枝:一兩,去除粗皮。
-
木通:一兩,銼碎炒過。
-
芍藥:一兩半。
-
鱉甲:二兩,用醋炙過,去除裙襴。
-
土瓜根:一兩半。
-
桃仁:浸泡在熱水中,去除皮和尖端,雙仁炒過。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食後各一。
治骨蒸勞瘦,益母草煎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選後,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水,濾去藥渣後分成兩次溫服,分別在空腹和飯後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骨蒸勞瘦。
益母草(一斤洗曝乾),青蒿(半斤去根),桃枝(一尺長者一握以上三味細搗以小便一斗於鍋中煎取三升濾去滓),柴胡(去苗五兩),丹砂(三分),天靈蓋(一枚酒煮曝乾別搗為末),鱉甲(酒炙去裙襴二兩),甘草(炙銼一兩),麝香(研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五兩)
白話文:
益母草(一斤,洗淨後曬乾),青蒿(半斤,去除根部),桃枝(長一尺的,一把),以上三味藥材切碎,放入鍋中,加一斗小便,煎煮至三升,濾去渣滓。柴胡(去除根莖,五兩),丹砂(三分),天靈蓋(一枚,用酒煮過,曬乾,另行搗碎成粉末),鱉甲(用酒炙過,去除裙邊,二兩),甘草(炙過,切碎,一兩),麝香(研磨,半兩),桃仁(去除外皮和尖端,雙仁炒過,研磨,五兩)
上除煎外,七味搗研為末,用益母草煎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烏梅湯下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初服若覺心熱,減丸數,如不熱,依法服,服後便以四五匙軟飯壓之。
治骨蒸勞體瘦,咳嗽氣急,日漸枯瘁。青蒿丸方
白話文:
除了煎服之外,將另外七種藥材搗碎研成粉末,用益母草煎劑和藥粉製成丸劑,丸劑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時用烏梅湯送服三十丸,逐漸增加到四十丸。開始服用時,如果感覺心臟發熱,就減少丸劑數量;如果沒有發熱,就按照方法服用。服用後,立即用四五勺軟粥壓服藥丸。
青蒿(四兩童子小便浸七日曝乾),龍膽,秦艽(去苗土),黃芩(去黑心),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木香,麻子仁(研),車前子,菟絲子(酒浸別搗末各五兩),獨活(去蘆頭),柏子仁(研),山茱萸(各三兩)
白話文:
青蒿(四兩,用童子小便浸泡七天,然後曬乾)
龍膽草
秦艽(去除根部和泥土)
黃芩(去除黑色的芯)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然後炒至金黃色)
木香
麻子仁(研磨成粉)
車前子
菟絲子(用酒浸泡,然後搗碎成末,各取五兩)
獨活(去除蘆頭)
柏子仁(研磨成粉)
山茱萸(各取三兩)
上一十二味,搗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湯下。
治骨蒸羸瘦,經久不瘥,邪熱留連,龍膽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搗碎研磨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在飯前用溫水送服。
用於治療長期骨蒸體瘦、邪熱久留不退的情況,這是龍膽丸的配方。
龍膽,枳殼(去瓤麩炒),地骨皮,黃芩(去黑心),甘草(炙銼),山梔子仁(各一兩),鱉甲(去裙襴醋炙各一兩半),桃仁(去皮尖雙仁炒二兩)
白話文:
龍膽、枳殼(去除瓤、麩,炒過)、地骨皮、黃芩(去除黑心)、甘草(炙過,切碎)、山梔子仁(各一兩)、鱉甲(去除裙襴,用醋炙過,各一兩半)、桃仁(去除皮和尖端,雙仁炒過,二兩)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良久米飲下。
治骨蒸羸瘦,日晚即顏色不定,手足痠疼,口乾壯熱,獺肝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調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在飯後較長時間後以米湯送服。
用於治療骨蒸(一種中醫病症,表現為體質虛弱、消瘦)、傍晚時面色不穩定、手腳酸痛、口乾以及高熱症狀,這是獺肝丸的配方。
獺肝(炙一兩半),犀角(鎊),前胡(去蘆頭),升麻,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柏樹上脂(研五分),天靈蓋(酥炙黃一兩三分),甘草(炙銼五分)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空腹以童子小便,下二十丸,日二服。
白話文:
獺肝(烘烤一兩半),犀牛角(研成粉末),前胡(去除蘆頭),升麻,枳殼(去瓤炒各一兩),柏樹脂(研磨五分),天靈蓋骨(酥油烘烤至淡黃色一兩三分),甘草(烘烤研成碎末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