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九十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二 (8)

1. 脈極

論曰脈極之病,本於心包絡中風,心主身之血脈,風邪中其經,則令脈極而生病,所謂脈極者,令人無顏色,眉發墮落,忽忽喜忘是也,然脈有虛極,有實極,有極虛寒,有極實熱,皆由包絡感風,邪氣盛則血脈實,實則熱,熱則血傷心,使人好怒面赤,言語不快,血脫色乾燥不澤,食飲不為肌膚,若精氣奪,則血脈虛,虛則寒,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則咽腫喉痹,治法陽經脈病療陰絡,陰絡脈病療陽經,脈實宜瀉,氣虛宜補,當治其微,若甚則脈氣空虛,顏焦發落,手心主氣絕,則脈不通,不通則血不流,故色不澤而面黑如漆,是為血脈先死,則不可救矣。

治脈極虛寒,咳嗽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則咽腫喉痹,止痛益氣,半夏湯方

白話文:

中醫論述,脈極的疾病,源於心包絡中風。心主導身體的血脈,風邪侵襲心包絡,就會導致脈極失衡而生病。所謂脈極,是指患者面色晦暗,眉毛和頭髮脫落,恍惚健忘等症狀。脈極分為虛極、實極、極虛寒、極實熱,皆由包絡感風所致。邪氣盛則血脈實,實則熱,熱則血傷心,使人容易發怒、臉色發紅,言語不暢,血氣枯脫、面色乾燥晦暗,飲食不能化生肌膚。若精氣被奪,則血脈虛,虛則寒,寒則咳嗽,咳嗽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有梗阻,嚴重者甚至咽腫喉痹。治療方法為陽經脈病療陰絡,陰絡脈病療陽經,脈實宜瀉,氣虛宜補,應及早治療。若病情嚴重,脈氣空虛,面色焦黑,頭髮脫落,手心主氣絕,則脈不通,不通則血不流,故面色晦暗,面黑如漆,這是血脈先死,不可救治。

半夏(湯洗去滑焙乾三兩),芎藭,細辛(去苗葉),附子(炮裂去皮臍),乾薑(炮),人參,當歸(切焙各一兩半),桂(去粗皮),甘草(炙銼),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杏仁(三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研)

白話文:

半夏(用湯洗後去除滑溜質,烘乾共三兩),川芎、細辛(去除根鬚和葉子),附子(用火炮裂後去除皮和肚臍),乾薑(炮製過),人參、當歸(切片、炮製過的,各一兩半),肉桂(去除粗糙的樹皮),甘草(經過炙烤、切碎),白茯苓(去除黑皮的,各一兩),杏仁(三十枚,用湯浸泡後去除皮和尖端,然後研磨成生杏仁泥)

上一十一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早晚食後各一。

白話文:

上述十一味藥材,研磨成芝麻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搭配一杯半的水,加入一顆棗子大小的生薑,拍碎後一起煎煮,直到剩下一杯的量,將藥渣過濾後,分兩次溫熱服用,早上和晚上飯後各一次。

治脈極實熱,血氣傷心,好生嗔怒,口唇色變,言語不快,消熱氣調血脈理中,茯苓湯方

白話文:

治療脈搏極其實熱,血氣損傷了心臟,容易生氣發怒,嘴脣顏色改變,講話不流暢,可以消除熱氣、調節血脈、理順中氣,用茯苓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黃芩(去黑心),梔子仁(各一兩半),赤石脂,升麻,紫菀(去苗土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豉(炒一合),石膏(一兩)

白話文:

赤茯苓(要去掉黑色表皮),黃芩(要去掉黑色核心),梔子仁(各取一兩半),赤石脂,升麻,紫菀(去除苗、土,各取一兩),麥門冬(去除中心並烘烤,取一兩半),炒過的豆豉(一合),石膏(一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竹葉五片,煎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一錢匕,分溫二服,早食後日午各一。

治脈極實熱,傷風損脈,為心風狀,多汗面無滋潤,消虛熱極,止汗,麻黃方

白話文:

將上列九味藥材搗碎成粗末,過篩。每次取五錢的藥末,加入一盞半的水,再放入五片竹葉,一起煎煮至一盞的量。去渣後,加入一錢的芒硝,分兩次溫服。早上空腹吃一次,午餐後再吃一次。

麻黃(去根節),杏仁(湯去皮尖及雙仁各二兩),梔子仁,黃芩(去黑心),防風(去叉),紫菀(去苗土各一兩半),升麻,桂(去粗皮),茯神(去木),人參(各一兩),石膏(三兩),桑根白皮(銼二兩)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棗三枚劈,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早晚食後各一。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和節),杏仁(用湯水去掉皮和尖,每種兩兩),梔子仁,黃芩(去掉黑色的心),防風(去掉叉),紫菀(去掉幼苗和泥土,每種一兩半),升麻,桂皮(去掉粗皮),茯神(去掉木頭),人蔘(每種一兩),石膏(三兩),桑樹根的白色樹皮(切成碎末,二兩)

治脈極實,遇風為痹,面色白不潤澤,脈空虛,口唇色干,服此潤色消痹止熱,升麻湯方

白話文:

治療脈搏非常緊實,遇到風寒就容易麻痺、肌肉痠痛,面色發白不潤澤,脈搏空虛,嘴巴和嘴脣乾燥的人,服用此方可以滋潤膚色、消解麻痺、止熱。

升麻湯配方:

  1. 升麻六錢

  2. 柴胡六錢

  3. 黃耆四錢

  4. 黨參四錢

  5. 白芍四錢

  6. 甘草二錢

  7. 生薑、大棗各三片

升麻,射干,芎藭,人參(各一兩半),赤小豆(一合搗),麥門冬(去心焙),葳蕤(各二兩),生乾地黃(焙三兩),甘草(一兩炙銼)

白話文:

升麻、射干、芎藭、人參(各60公克),赤小豆(200公克搗碎),麥門冬(去除中心烘烤),葳蕤(各80公克),生地黃(烘烤120公克),甘草(40公克烘烤切碎)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竹葉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早晚食後各一。

治脈極驚悸,補虛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九味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五錢,加水一杯半,放入一顆棗子大小的生薑切片和五片竹葉,煎煮至一杯,濾渣,溫熱服用,早晚飯後各一劑。

人參,麥門冬(去心焙),黃耆(銼炒),甘草(切焙),石菖蒲,防風(去叉),遠志(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白茯苓(去黑皮),五味子(炒),桂(去粗皮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麥門冬(去除芯,焙乾後使用)、黃耆(切碎炒製)、甘草(切斷焙製)、石菖蒲、防風(去除分叉)、遠志(去除芯)、附子(炮裂去皮去除腹臍)、白茯苓(去除黑皮)、五味子(炒製)、桂(去除粗皮各取一兩)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

治脈極驚悸,安五臟,鎮心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細末,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以米湯送服。

此方可用來治療心悸、安撫五臟,名為鎮心丸。

丹砂(研),鐵粉(研),遠志(去心),人參(各半兩),茯神(去本一兩),牛黃(研),龍腦(研各一分),虎睛(研一隻),琥珀(研一分),金薄(研五片),銀薄(研五片)

白話文:

丹砂(研磨成粉末),鐵粉(研磨成粉末),遠志(去除中心),人參(各半兩),茯神(去除木本部分,一兩),牛黃(研磨成粉末),龍腦(研磨成粉末,各一分),虎睛(研磨成粉末,一隻),琥珀(研磨成粉末,一分),金箔(研磨成粉末,五片),銀箔(研磨成粉末,五片)。

上一十一味,搗研極細,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煎金銀湯下。

治脈極好忘,言語錯亂,精神不守,肩臂痛,虛驚不定,人參散方

白話文:

把上述十一種藥材搗研成極細的粉末,加入棗肉做成藥丸,藥丸的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十顆,空腹時以煎好的金銀湯送服。

人參,赤茯苓(去黑皮),牛黃(研),鐵粉(研),麝香(研),遠志(去心),蛇黃(燒醋淬),羚羊角(鎊),酸棗仁(等分)

白話文:

  • 人參

  • 赤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

  • 牛黃(研磨成粉末)

  • 鐵粉(研磨成粉末)

  • 麝香(研磨成粉末)

  • 遠志(去除果核)

  • 蛇黃(用醋炙烤後淬火)

  • 羚羊角(研磨成粉末)

  • 酸棗仁(用量與其他藥材相同)

上九味,搗研為散,每服二錢匕,煎淡竹茹湯放冷調下。

治脈極虛寒,鬢髮墮落,柏葉沐頭丸方

生柏葉(一兩),附子(生去皮臍半兩),豬膏(五兩)

白話文:

將上述九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匕,用淡竹茹湯煎煮後放涼,再將藥粉調入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脈象極虛寒、鬢髮脫落的情況,與柏葉沐頭丸的功效相似。

方劑內容:

  • 生柏葉:一兩
  • 附子(生去皮臍):半兩
  • 豬膏:五兩

上三味,將柏葉附子為末,煉豬膏和為二十丸,每用布裹一丸,內沐頭湯中,洗頭令髮長不落。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材,將柏葉、附子研磨成粉末,加入豬油煉製成二十丸。每次使用時,用布包一丸,放入洗髮水內,洗頭,可使頭髮生長不脫落。

治脈極虛寒,鬢髮墮落,桑白皮沐頭方

桑根白皮(銼二斤)

上一味,以水淹漬一宿,煮五六沸,去滓沐發,數數為之,佳。

治脈極虛寒,鬢髮墮落方

麻子(研二升),白桐葉(一把切)

上二味,以米泔一斗,煮五六沸,去滓沐頭,則鬢髮不落而長。

白話文:

治療脈象非常虛寒、鬢髮脫落,可以用桑白皮煮水洗頭,或者用麻子和桐葉煮米泔水洗頭,可以幫助頭髮生長,不再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