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九十二 (6)
卷第九十二 (6)
1. 筋極
論曰筋虛極者,肝虛中風,以春甲乙日得之也,蓋肝合筋,為足厥陰之經,今風邪內舍於肝,則令肝虛,肝虛則筋虛,故曰筋虛極也,其狀善悲,色青蒼白,見於目下,遇寒則筋不能動,指爪皆痛,常苦轉筋,昔人謂之肝虛風者如此,筋實極者,使人善怒嗌乾,感於熱則咳,咳則脅下痛,不能轉側,或足下滿痛是也,蓋肝與筋合,風邪傷於肝,則陽氣內勝,陽勝則肝實,肝實則筋實,故曰筋實極也。
治筋虛極,善悲色青,感於寒濕,則筋不能動,十指爪皆痛,天雄丸方
白話文:
典籍上說筋虛到了極點,是指肝虛中風,多半在春天的甲乙日發病。這是因為肝臟與筋脈相合,是足厥陰經的經絡。如果風邪內侵肝臟,就會導致肝虛,肝虛就會導致筋虛,所以說筋虛到了極點。筋虛極點的人,症狀是經常悲傷,臉色青蒼白,在眼睛下面可以看出來。遇到寒冷的天氣,筋脈就不能動,手指和指甲都會疼痛,經常會抽筋。古人把這種情況稱為肝虛風。筋實到了極點,是指人容易發怒,嗓子乾澀,受到熱邪的侵襲就會咳嗽,咳嗽的時候脅肋下疼痛,不能轉動身體,或者足底疼痛。這是因為肝臟與筋脈相合,風邪損傷肝臟,則陽氣內盛,陽氣盛則肝實,肝實則筋實,所以說筋實到了極點。
天雄(炮裂去皮臍一兩),桂(去粗皮),羌活(去蘆頭),當歸(切焙),五加皮(銼),天麻芎藭(各二兩),酸棗仁(微炒),陳橘皮(酒浸去白焙),續斷,石槲(去根),赤茯苓(去黑皮),鹿角膠(炒令燥),薏苡仁,牛膝(酒浸切焙),木香,檳榔(銼各一兩)
白話文:
天雄(炮裂去皮臍一兩):炮裂後去除表皮和臍部。
桂(去粗皮):桂枝,去除粗糙的樹皮。
羌活(去蘆頭):羌活,去除莖基部的蘆頭。
當歸(切焙):當歸,切片後烘烤。
五加皮(銼):五加皮,磨成碎末。
天麻芎藭(各二兩):天麻和芎藭,各取二兩。
酸棗仁(微炒):酸棗仁,略微炒至熟。
陳橘皮(酒浸去白焙):陳年的橘皮,浸泡在酒中,去除白色部分,然後烘烤。
續斷:續斷。
石槲(去根):石槲,去除根部。
赤茯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除黑皮。
鹿角膠(炒令燥):鹿角膠,炒至乾燥。
薏苡仁:薏苡仁。
牛膝(酒浸切焙):牛膝,浸泡在酒中,切片後烘烤。
木香:木香。
檳榔(銼各一兩):檳榔,磨成碎末,取一兩。
上一十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荊芥溫酒下,空心食前。
治筋虛極善悲,顏色蒼白,手足拘攣,舉動縮急,腹中轉痛,五加皮酒方
白話文:
將前面十七種藥物,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用杵臼搗打三、五百下,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先用荊芥泡過的溫酒吞服,在空腹時吃的前面。
五加皮(五兩),枳刺(二兩),豬椒根皮(去土),丹參(各三兩),桂(去粗皮),當歸(切焙),甘草(炙各一兩),天雄(炮裂去皮臍三分),秦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白蘚皮,木通(各一兩一分),芎藭,乾薑(炮各三分),薏苡仁(半兩),大麻仁(三兩)
白話文:
-
五加皮:五兩
-
枳刺:二兩
-
豬椒根皮:去土
-
丹參:三兩
-
桂枝:去粗皮
-
當歸:切片並焙乾
-
甘草:炙烤過的一兩
-
天雄:炮製裂開,去皮和臍,三分
-
秦椒:去除眼睛和閉口,炒出汗
-
白蘚皮:一兩一分
-
木通:一兩一分
-
芎藭:三分
-
乾薑:炮製過的,三分
-
薏苡仁:半兩
-
大麻仁:三兩
上一十五味細銼,以生絹袋貯之,以酒一斗浸,春夏四宿,秋冬六宿,空腹溫服半盞,漸加至一盞,以瘥為度。
治肝經風虛,筋極急痛,壯筋骨,蓯蓉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的十五種藥材細切,然後放入生絹袋中,用一斗酒浸泡,春夏兩季浸泡四天,秋冬兩季則需六天。空腹時溫熱服用半盞,逐漸增加至一盞,直到病情好轉為止。
此方可用於治療肝經風虛引起的筋脈極度緊繃疼痛,並能強壯筋骨,這是蓯蓉丸的配方。
肉蓯蓉(酒浸切焙),菟絲子(酒浸別搗),牛膝(酒浸切焙),白朮,細辛(去苗葉),何首烏(去黑皮炒),續斷,枸杞子,山芋,菖蒲,車前子,巴戟天(去心),菊花,補骨脂(炒),遠志(去心),地骨皮,覆盆子,熟乾地黃(焙)
白話文:
肉蓯蓉(用酒浸泡,切片後烘烤)、菟絲子(用酒浸泡,另外搗碎)、牛膝(用酒浸泡,切片後烘烤)、白朮、細辛(去除枝葉)、何首烏(去除黑皮後炒)、續斷、枸杞子、山藥、菖蒲、車前子、巴戟天(去除果核)、菊花、補骨脂(炒過)、遠志(去除果核)、地骨皮、覆盆子、熟乾地黃(烘烤)
上一十八味等分,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
治筋虛極,筋縮不能轉,腰背不伸苦痛,或為腳氣者,牛膝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等量混合,搗碎篩末,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溫酒送服,在空腹或飯前食用。
適用於治療筋肉極度虛弱、筋縮無法活動、腰背不能伸直且疼痛,或者患有腳氣的情況,這是牛膝湯的處方。
牛膝(酒浸切焙),防風(去叉),甘李根皮(炙銼),丹參,前胡(去蘆頭),石槲(去根各二兩半),杜仲(去粗皮塗酥炙銼),秦艽(去苗土),續斷,鱉甲(去裙襴醋炙各一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大麻仁(搗研半兩旋入)
白話文:
牛膝(用酒浸泡後曬乾,再切片,並以焙的方式加熱處理)
防風(去除莖上的叉枝)
甘李根皮(用火烤至微焦,再切碎)
丹參
前胡(去除蘆頭)
石槲(去除根部,每種各二兩半)
杜仲(去除粗糙的樹皮,塗上酥油,烤至微焦,再切碎)
秦艽(去除莖的尖端和根部的泥土)
續斷
鱉甲(去除裙襴後,用醋烤至微焦,每種各一兩半)
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果瓤,曬乾後,再烤至微焦,一兩)
大麻仁(搗碎研磨成細粉,再在最後加入)
上一十二味,除麻仁外,粗搗篩,每以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五七沸,去滓下麻仁少許,更煎至一盞,分溫二服,空腹一服,食後再服。
治筋虛極,益筋骨,除四肢疼痛,乾地黃丸方
白話文:
上述的十二味藥材,除了麻仁之外,其他的都搗碎成粗末並篩過,每次取五錢的藥末,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沸騰五至七次,去除藥渣後,加入少許麻仁,再煎煮至剩一杯的藥液,溫熱後分兩次服用,空腹時服用一次,飯後再服用一次。
熟乾地黃(焙二兩),柏子仁(研),山茱萸,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兩),桂(去粗皮二兩),酸棗仁(微炒研一兩)
白話文:
-
熟乾地黃(焙二兩):烘焙過後,乾燥的地黃,用量為二兩。
-
柏子仁(研):研磨成粉的柏子仁。
-
山茱萸(一兩):山茱萸,用量為一兩。
-
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兩):用酒浸泡後切片並焙乾的牛膝,用量為一兩。
-
桂(去粗皮二兩):去除粗皮的桂皮,用量為二兩。
-
酸棗仁(微炒研一兩):微炒後研磨成粉的酸棗仁,用量為一兩。
上六味,搗研為末,煉蜜和杵三二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
治筋虛極骨冷,干冒邪氣,走注疼痛,沒藥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六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均勻,反覆搗拌三五百次,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在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用於治療筋骨虛弱至極、骨骼感到寒冷、受到邪氣侵襲導致的游走性疼痛。這是沒藥散的配方。
沒藥(研),虎骨,躑躅花(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烏頭(炮裂去皮臍),草烏頭(銼炒各半兩)
白話文:
研磨沒藥、虎骨、躑躅花(各一兩),炮裂並去除皮臍的附子、烏頭、草烏頭(銼碎並炒制,各半兩)。
上六味,除沒藥研外,用酒一升,浸一宿焙乾,將虎骨以酥別炙,同搗羅為末,並沒藥和勻,每服一錢匕,溫酒調下。
治筋虛極,胞轉臍下急痛,或因霍亂,或因服藥吐利過度而得者,人參湯方
白話文:
除了沒藥,將剩下的六味藥材研磨成粉,再用一升酒浸泡一夜後焙乾。將虎骨用酥油另外炙烤一下,與其他藥材一起搗碎成粉末,然後將沒藥和勻。每次服用一錢匕,用溫酒調服。
人參,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一兩),白朮(二兩),蓼子(一握莖葉乾者)
白話文:
人參、厚朴(去粗皮、用生薑汁炙烤,各一兩)、白朮(二兩)、蓼子(一把莖葉乾燥的)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蔥白一寸,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一服,日晚再服。
治筋虛極,胞轉急滿,白朮湯方
白話文:
以上四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一寸長的蔥白,煎煮到剩下一杯的水,去除渣滓,分兩次溫服。早上空腹服一次,晚上再服一次。
白朮,木通(細銼炒各二兩),梔子仁,黃芩(去黑心),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榆白皮(炙銼一兩半)
白話文:
白朮、木通(細切,炒至微黃,各二兩),梔子仁、黃芩(去除黑色心狀組織),赤茯苓(去除黑色外皮,各一兩),榆樹白皮(烤至微黃,切碎,一兩半)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一服。食後再服。
治筋實極,頭項強急,多怒嗌乾,爪甲或青,脅肋脹痛,羚羊角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六味藥材粗搗篩過後,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到剩下一盞,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空腹時服用一次,飯後再服用一次。
用於治療筋脈過度緊張導致的頭頸僵硬、易怒、咽喉乾燥、指甲可能呈現青色、肋骨兩側脹痛的情況,這是羚羊角湯的方劑。
羚羊角(鎊屑),五加皮(銼),酸棗仁(微炒各一兩),防風(去叉),赤茯苓(去黑皮),當歸(切焙),芎藭,檳榔(銼),桂(去粗皮),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各三分),枳實(麩炒微黃),甘草(炙銼各半兩)
白話文:
羚羊角(研成細末),五加皮(切碎),酸棗仁(略微炒過,各一兩),防風(去除分叉),赤茯苓(去除黑皮),當歸(切片,焙乾),芎藭,檳榔(切碎),桂枝(去除粗皮),桃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頭,兩仁,麩炒至黃色,各三分),枳實(麩炒至微黃),甘草(炙甘草,切碎,各半兩)。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
治筋實極,多怒口乾煩躁,不定,調筋止怒定氣,黃耆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粗搗篩後,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盞水和三片生薑,煎煮至七分滿,去渣後溫熱飲用,不限時間。
用於治療筋脈過度緊張導致的易怒、口乾、煩躁不安等症狀,調理筋脈、平息怒氣、安定心神,這是黃耆湯的處方。
黃耆(銼),芎藭,白柘皮(無刺者銼各一兩半),白朮,木通(銼炒令黃),芍藥(各二兩)桂(去粗皮),甘草(炙銼各一兩),石膏(碎四兩)
白話文:
黃耆(切碎),川芎,去刺白柘皮(各一兩半,切碎),白朮,木通(切碎,炒至微黃),芍藥(各二兩)桂枝(去粗皮),甘草(炙烤,切碎,各一兩),石膏(搗碎,四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用水一盞,入棗兩枚去核,竹葉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腹一服,日晚再服。
治筋實極,傷熱則咳,咳則兩脅下牽痛,不可動轉,橘皮通氣湯方
白話文:
將九味藥材研磨並過篩,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兩枚去核紅棗,七片竹葉,煎煮至藥水減少到七分之三,過濾渣滓,趁溫熱服用。空腹時服用一次,早晚再各服用一次。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白朮,石膏(碎),當歸(切焙各二兩半),細辛(去苗葉),赤茯苓(去粗皮各一兩半),桂(去粗皮一兩),香豉(一合炒)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腹一服,食後再服。
白話文:
陳 橘皮(水煎去內層白皮烘乾二兩)
白 朮(二兩半)
石 膏(敲碎二兩半)
當 歸(切片烘乾各二兩半)
細 辛(去除根莖葉一兩半)
赤茯苓(去除粗皮一兩半)
桂 皮(去除粗皮一兩)
香 豉(炒過的一合)
治筋實極,兩腳下腫滿而痛,不得遠行,腳心如割筋斷折,痛不可忍者,丹參湯方
白話文:
治療肌肉僵硬緊繃到極點,兩隻腳掌腫脹疼痛,不能行走遠路,腳心就像被刀割斷筋骨一樣疼痛難忍的病症,使用丹參湯方。
丹參,木通(銼炒),當歸(切焙),生乾地黃(焙),麥門冬(去心焙),禹餘糧(燒令赤醋淬七遍),麻黃(去節煮去沫焙各三分),芎藭,杜仲(去粗皮塗酥炙),續斷(銼),地骨皮,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兩),桂(去粗皮),甘草(微炙銼各半兩),牡蠣(燒令通赤一兩一分)
白話文:
丹參、通草(切碎炒)、當歸(切片焙)、生曬乾的地黃(焙)、麥門冬(去心焙)、禹餘糧(燒紅用醋淬七次)、麻黃(去節,煮去浮沫,焙,各三錢)、川芎、杜仲(去粗皮,塗上酥油炙)、續斷(切碎)、地骨皮、牛膝(用酒浸泡切片焙,各一兩)、桂皮(去粗皮)、甘草(微炙切碎,各半兩)、牡蠣(燒到通紅一兩一分)。
上一十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晚各一。
治筋實極,手足爪甲,或青或黑,四肢筋急煩滿,生地黃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五味藥材粗搗後篩選,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取水一盞半,加入半分拍碎的生薑,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早上空腹和傍晚各服一次。
此方用於治療筋實達到極點的情況,症狀包括手腳指甲呈現青色或黑色,四肢筋脈緊繃、煩躁不適。這就是[生地黃湯]的配方。
生地黃(取汁),生葛(取汁),生玄參(取汁),大黃(銼炒),芍藥(各二兩),梔子仁,升麻,麻黃(去節煮去沫焙),犀角屑(各一兩半),石膏(碎二兩半)
白話文:
生地黃(取汁):用生地黃,取其汁液。
生葛(取汁):用生葛,取其汁液。
生玄參(取汁):用生玄參,取其汁液。
大黃(銼炒):將大黃切碎後炒熟。
芍藥(各二兩):用芍藥,各取二兩。
梔子仁:用梔子仁。
升麻:用升麻。
麻黃(去節煮去沫焙):將麻黃去節,煮後撇去浮沫,再焙乾。
犀角屑(各一兩半):用犀角屑,各取一兩半。
石膏(碎二兩半):將石膏搗碎,取二兩半。
上一十味,除地黃生葛玄參外,粗搗篩,每服三錢匕,除地黃生葛玄參外粗搗篩每服三錢匕,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下地黃汁少許,又煎一沸,下玄參汁葛汁各少許。又煎兩沸溫服,每早晚食後良久,各一服,三藥汁、每服共用一合許。
治足厥陰經有餘,筋實極,足下滿痛,四肢筋急,地黃煎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味藥,除生地黃、生葛根、玄參之外,其餘藥材均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加上水一碗,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加入少許生地黃汁,再煎煮一次,加入少許玄參汁和葛根汁。再煎煮兩次,趁溫熱飲用。每天早晚飯後很長時間,各服用一次,三種藥汁一起服用,每次共服用一合左右。
地黃(生取汁六升),天門冬(生取汁三升),醇酒(一升),生薑(取汁),白蜜鹿髓,牛酥,棗(煮去皮研取膏各三合),石槲(去根),黃耆(銼各一兩),茯神(去末一分半),枳殼(去瓤麩炒),芎藭(各三分),甘草(一兩微炙以上六味並搗羅為末)
白話文:
地黃(生取汁六升),天門冬(生取汁三升),醇酒(一升),生薑(取汁),白蜜鹿髓,牛酥,棗(煮去皮研取膏各三合),石槲(去根),黃耆(銼各一兩),茯神(去末一分半),枳殼(去瓤麩炒),芎藭(各三分),甘草(一兩微炙以上六味並搗羅為末)。
地黃(生取汁液六升),天門冬(生取汁液三升),醇酒(一升),生薑(取汁液),白蜜鹿髓,牛酥,棗(煮熟去皮研磨取汁各三合),石槲(去根),黃耆(切碎各一兩),茯神(去末端一分半),枳殼(去瓤炒焦),芎藭(各三分),甘草(一兩微炙,以上六味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
白話文:
將鮮生地黃取汁液六升,鮮天門冬取汁液三升,以醇酒一升,生薑汁,白蜜、鹿髓、牛酥,以及棗(煮熟去皮研磨取汁各三合),石槲(去除根部),黃耆(切碎各一兩),茯神(去除末端一分半),枳殼(去除瓤部炒焦),芎藭(各三分),甘草(一兩微炙,以上六味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
上一十四味,先將地黃門冬酒三物,用慢火煎減半,次下薑汁酥髓,再煎又減半,次下棗膏蜜,煎如稠糖,候小冷,內石槲等六味藥末,於銅器中,重湯上熬,勿住手攪候可丸,即取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三服,煎藥須用銀石器。
白話文:
上述十四味的藥物,首先將生地黃、天門冬、酒(食用酒、非藥用酒),這三種藥物用小火熬煮,煎到剩下一半的量,然後加入薑汁、酥髓,繼續熬煮,又再煎到剩下原先的一半,然後再加入棗膏和蜂蜜,熬煮到像濃糖漿一樣,等候稍稍冷卻後,加入石槲等六味藥的藥末,在銅器中隔水加熱熬煮,必須不停地攪拌,直到可以製成丸藥的狀態才取出,丸藥大小如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熱的酒送服,空腹在吃飯前服用,一天服用三次,煎煮藥物必須使用銀器或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