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八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十六 (3)

1. 脾勞

論曰飲食勞倦則傷脾,脾傷則善噫欲臥,面黃舌本苦直,不得嚥唾,皆脾勞證也,法宜補益肺氣,肺王則感於脾矣。

白話文:

《素問·靈蘭祕典論》中說: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會損傷脾臟,脾臟受傷則容易發生噯氣、想睡覺,臉色發黃、舌根苦澀發直,吞嚥唾液時感到哽噎,這些都是脾胃虛勞的證狀,治療方法應該以補益肺氣為主,肺氣旺盛則能幫助脾臟恢復正常功能。

治脾勞時寒時熱,唇口乾焦,四肢浮腫,麥門冬湯

麥門冬(去心焙三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芎藭(一分半),郁李仁(去皮炒令黃別研一兩半),甘草(炙令赤色半兩)

白話文:

麥門冬(去心烘焙三分)

赤茯苓(去除黑皮半兩)

芎藭(一分半)

郁李仁(去皮炒至黃色,另研磨成粉一兩半)

甘草(烤至赤色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以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食前。

治脾勞泄瀉日久,後成毒痢,或下黃膿,或赤白相雜,腹內㽲痛,裡急後重,所往頻數,厚朴散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日久,後來發展成膿血便,或拉出黃色的膿液,或赤色和白色混雜,腹部劇烈疼痛,裡急後重,頻繁如廁,排泄物黏稠。

方劑:厚朴散

組成:厚朴、白朮、茯苓、甘草、黨參、黃連、訶子、神曲、砂仁、山藥、蓮子、薏苡仁。

用法: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 10-15 克,每日 2-3 次,溫水送服。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止瀉,清熱解毒,止痢。

適應症:脾胃虛弱導致的泄瀉日久,後成膿血便。

禁忌: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禁用。

厚朴(去粗皮以生薑汁浸一日炙令乾一兩半),訶黎勒(麩裹煨黃去核三分),黃連(去須炒令紫色一兩),木香(三分),地榆乾薑(炮裂),甘草(炙令赤色),肉豆蔻(去殼各半兩)

白話文:

  • 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浸泡一天,曬乾,取一兩半)

*訶黎勒(用麩皮包裹,煨熟至黃色,去核,取三分) *黃連(去除須毛,炒至紫黑色,取一兩) *木香(取三分) *地榆(適量) *乾薑(炮製後裂開,取適量) *甘草(炙烤至赤紅色,取適量) *肉豆蔻(去殼,各取半兩)

上八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空心陳粟米煎飲調服,日午夜臥再服之。

治脾勞虛冷,腹脹腸鳴,泄瀉黃水,五香丸

木香,丁香,雞舌香,乳香(研),沉香(銼),肉豆蔻(去殼),甘草(炙令赤色),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訶黎勒(煨令黃去核各半兩),芎藭(一分),乾薑(炮裂三分)

白話文:

木香、丁香、雞舌香、乳香(研磨成粉末)、沉香(銼成細末)、肉豆蔻(去殼)、甘草(烤至赤紅色的),厚朴(去掉粗糙的皮,塗上生薑汁烤)、訶黎勒(烘烤至黃色,去掉核,各半兩)、芎藭(一分)、乾薑(炮裂成三小片)

上一十一味,除乳香外,搗羅為末,與乳香相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食後,用陳米飲下二十丸。

白話文:

以上十一味藥材,除了乳香以外,都要搗碎成粉末,與乳香混合均勻,加入煉製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天空腹和飯後,用陳年米湯送服二十丸。

治脾勞腹脹寒熱,四肢無力,肌肉消瘦,不入飲食,烏梅丸

烏梅肉(炒三分),常山(銼),桃仁(湯去皮尖炒黃別研),丁香(各半兩),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令乾),人參,甘草(炙各三分),知母(焙半兩),桂(去粗皮三分),木香(半兩),蕪荑仁(一兩炒令香),桔梗(炒三分)

白話文:

烏梅肉(炒三分鐘),常山(切碎),桃仁(用熱水除去皮尖,炒黃後研磨),丁香(各半兩),肉蓯蓉(用酒浸泡後去除皺皮,切片焙乾),人參,甘草(炙烤各三分),知母(焙乾半兩),桂皮(除去粗皮三分),木香(半兩),蕪荑仁(炒至有香味,一兩),桔梗(炒三分)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陳粟米飲下,食後再服。

治脾勞四肢無力,不能飲食,心腹滿脹,或時下痢,虛驚盜汗,及冷勞痃癖,補真丸

白話文:

用於治療脾虛導致的四肢無力、不能飲食、心腹飽脹、有時腹瀉、虛驚盜汗,以及虛寒體質導致的痃癖(關節疼痛)。

方劑:

  1. 人參:10克

  2. 茯苓:15克

  3. 白朮:15克

  4. 甘草:10克

  5. 當歸:10克

  6. 川芎:10克

  7. 熟地黃:15克

  8. 山藥:15克

  9. 芡實:15克

  10. 蓮子肉:15克

  11. 龍眼肉:15克

  12. 麥門冬:10克

  13. 五味子:10克

  14. 炙黃芪:10克

  15. 黨參:10克

  16. 遠志:10克

  17. 合歡皮:10克

  18. 鬱金:10克

  19. 牛膝:10克

  20. 枸杞子:10克

  21. 巴戟天:10克

  22. 菟絲子:10克

  23. 龜板:10克

  24. 鱉甲:10克

  25. 牡蠣:10克

  26. 阿膠:10克

  27. 鹿茸:10克

  28. 肉桂:5克

  29. 乾薑:5克

  30. 紫蘇葉:10克

  31. 薄荷葉:10克

  32. 生薑:10克

  33. 大棗:10枚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勻,加入適量的蜂蜜或米糊,製成丸劑。

用法:每天服用兩次,每次服用10-15克,連續服用1-2個月。

厚朴(去粗皮),蒼朮(淨刮去黑皮二味各四兩用大棗一斤半生薑二斤細切同入大鍋以漿水煮一日耗更添之慢火泣盡水脈焙乾用),陳橘皮(湯去白二兩),鱉甲(一兩小便酒醋各一升同煮一日了更將汁塗炙了焙乾),石槲(去根二兩),丁香,肉蓯蓉(酒浸切焙),木香,巴戟天(去心),當歸(切焙),草豆蔻(去皮),訶黎勒皮,桂(去粗皮),五味子檳榔(銼),山茱萸杜仲(去粗皮炙銼),補骨脂(炒),人參,附子(炮裂去皮臍),柴胡(去苗頭),白茯苓(去黑皮),沉香(銼各一兩),黃耆(銼三兩)

白話文:

厚朴(去掉粗糙的外皮)、蒼朮(徹底刮掉黑色的外皮),這兩種藥材各四兩,用一斤半的大棗和兩斤切碎的生薑,一起放入大鍋中,用漿水煮一天,煮乾了之後再加水,用小火慢慢煮,直到水份完全蒸發,將藥材烘乾備用。陳橘皮(用沸水去掉橘子皮上的白色絨毛,兩兩),鱉甲(一兩,用小便、酒、醋各一升一起煮一天,煮好後將藥汁塗抹在鱉甲上,然後烘乾)。石槲(去掉根部,二兩),丁香,肉蓯蓉(用酒浸泡後切碎,然後烘乾),木香,巴戟天(去掉種子),當歸(切碎後烘乾),草豆蔻(去掉外皮),訶黎勒皮,桂皮(去掉粗糙的外皮),五味子,檳榔(切碎),山茱萸,杜仲(去掉粗糙的外皮,烘乾後切碎),補骨脂(炒熟),人參、附子(用火炮裂後去掉外皮和臍),柴胡(去掉苗頭),白茯苓(去掉黑皮),沉香(切碎),這幾種藥材各一兩,黃耆(切碎,三兩)。

上二十四味,搗羅為細末,將一半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二十丸,一半作散,米飲調,或煮羊肝,每具用藥十錢匕,鹽花蔥白漿水煮熟,空心服之。

白話文:

將以上二十四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分成兩部分。一半用棗肉做成丸劑,每顆丸劑的大小如梧桐子一般,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二十丸。另一半做成散劑,用米湯調服,或者煮羊肝,每份用藥十錢匕,加入鹽花、蔥白和漿水煮熟,空腹時服用。

治脾勞腹脹,憂恚不樂,大便滑泄,不思飲食,肌肉羸瘦,七傷散

蘹香子(炒),白朮,人參,白茯苓(去黑皮),陳橘皮(湯浸去白),芍藥,桔梗(炒),紫菀(去苗土),白芷(各一兩),蒼朮(去黑皮米泔浸切焙五兩),柴胡(去苗一兩半),乾薑(炮二兩)

白話文:

  • 蘹香子(炒):炒過的蘹香子。

  • 白朮:白朮。

  • 人參:人參。

  • 白茯苓(去黑皮):去除黑皮的白茯苓。

  • 陳橘皮(湯浸去白):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的陳橘皮。

  • 芍藥:芍藥。

  • 桔梗(炒):炒過的桔梗。

  • 紫菀(去苗土):去除根莖泥土的紫菀。

  • 白芷:白芷。

  • 蒼朮(去黑皮米泔浸切焙五兩):去除黑皮,用米泔浸泡後切片焙乾的蒼朮,總重量為五兩。

  • 柴胡(去苗一兩半):去除根莖,重量為一兩半的柴胡。

  • 乾薑(炮二兩):炮製過的乾薑,總重量為二兩。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用獖豬腎一對,去皮膜,批作片子,入鹽一錢,與藥拌勻,摻在豬腎內,濕紙裹,灰火內煨令香熟為度。細嚼米飲下。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物,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另取一對鹿豬腎臟,去皮膜,切成薄片,加入一錢鹽,與藥物攪拌均勻,將藥物混合物填入豬腎內,用濕紙包好,埋入灰燼中烘烤至熟透,即可食用。細嚼慢嚥,搭配米湯飲用。

治脾勞虛冷,不思飲食,四肢無力,嘔逆腹痛,厚朴丸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黃二兩),訶黎勒皮(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吳茱萸(湯浸洗七遍焙乾半兩),鱉甲(塗醋炙黃去裙襴一兩),京三稜(炮銼半兩)

白話文:

  • 厚朴(去掉粗皮,用生薑汁炙烤至黃色,二兩)

*訶黎勒皮(一兩) *附子(炮製裂開,去除皮和臍,半兩) *吳茱萸(用湯浸泡清洗七遍,焙乾至半兩) *鱉甲(塗上醋,炙烤至黃色,去除裙襴,一兩) *京三稜(炮製後銼成半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粥飲下,食前服。

治脾勞腹痛滑泄,肌肉瘦瘁,困乏減食,煮黃丸

硫黃(二兩),牛膝(一兩),訶黎勒皮(一兩),附子(生去皮臍一分),甘草(一兩),乾薑(二兩),椒紅(二兩)

白話文:

硫磺(兩百公克),牛膝(一百公克),訶黎勒皮(一百公克),附子(生去皮臍二十公克),甘草(一百公克),乾薑(兩百公克),花椒(兩百公克)

上七味,除硫黃外,各銼碎入在一生絹袋子盛,硫黃別用小袋子盛,安在大藥袋中心,用水一斗煎至一升,分為三服,每日早晨服,其藥滓除甘草不用外,將余藥焙乾,搗羅為末,硫黃別研如粉,後合和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陳米飲下。

白話文:

以上七味中藥材,除了硫黃之外,全部切碎,裝入一個一生絹袋子中。硫黃另外用一個小袋子裝好,放在大藥袋的中央。用一斗水煎至一升,分為三劑,每天早晨服用一劑。藥渣除甘草外,將其餘藥物焙乾,搗碎成粉。硫黃另外研成粉末。最後將所有藥粉混合均勻,加入蜂蜜煉製成丸,每個藥丸的大小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用陳米湯送服。

治脾勞臟腑滑泄,夜多盜汗,腹中虛鳴,困倦少力,不美飲食,羊腎丸

白話文:

治療脾勞引起的臟腑虛弱、泄瀉,夜間盜汗,腹中鳴叫,疲倦無力,吃不下東西的疾病。

方劑名稱:羊腎丸

方劑組成:

  • 羊腎1對
  • 茯苓9克
  • 山藥9克
  • 芡實9克
  • 蓮子肉9克
  • 薏苡仁9克
  • 山茱萸9克
  • 吳茱萸3克
  • 桂皮3克
  • 乾薑3克
  • 肉桂3克
  • 丁香3克
  • 砂仁3克
  • 黨參9克
  • 白朮9克
  • 炙甘草6克

製法:

  1. 將羊腎洗淨,切碎。

  2. 將茯苓、山藥、芡實、蓮子肉、薏苡仁、山茱萸、吳茱萸、桂皮、乾薑、肉桂、丁香、砂仁、黨參、白朮、炙甘草等藥材研磨成細粉。

  3. 將羊腎碎末與藥粉混合均勻,製成丸劑。

用法:

每日服用2次,每次服用9克,用溫水送服。

功用:

補益脾腎,健運脾胃,止瀉固精。

羊腎(一對切作片子放新瓦上焙乾),艾葉糯米粥拌勻焙乾為細末五兩),肉蓯蓉(酒浸一宿焙乾一兩),木香,肉豆蔻(去殼各一兩),丁香(半兩)

白話文:

  • 羊腎(一對切成片狀,放在新瓦上焙乾)

  • 艾葉(與糯米粥拌勻,焙乾後研成細末,共五兩)

  • 肉蓯蓉(用酒浸泡一夜,之後焙乾,共一兩)

  • 木香(一兩)

  • 肉豆蔻(去殼後共一兩)

  • 丁香(半兩)

上六味,除艾葉外,搗羅為細末,入艾葉末拌勻,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上六味中,除了艾葉外,將其搗碎成細末,加入艾葉末拌勻,煮沸棗肉,然後丸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溫酒送服,空腹時在飯前服用。

治脾勞大便不調,嘔逆腹脹,羸瘦少力,飲食無味,面色萎黃,葫蘆巴丸

白話文:

用於治療脾臟虛勞導致的大便失調、嘔吐、腹脹、身體虛弱無力、食慾不振、面色萎黃的症狀。

葫蘆巴丸

組成:

  • 葫蘆巴:9克
  • 黨參:6克
  • 白朮:6克
  • 茯苓:6克
  • 山藥:6克
  • 蓮子:6克
  • 薏苡仁:6克
  • 芡實:6克
  • 砂仁:3克
  • 麥芽糖:適量

製法:

  1. 將葫蘆巴、黨參、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薏苡仁、芡實、砂仁研成細粉。

  2. 加入麥芽糖,攪拌均勻,製成丸劑。

  3. 每丸重3克。

用法:

  • 口服,每次3-5丸,每日2次。
  • 用溫水送服。

療效:

  • 補益脾氣,健運脾胃。
  • 改善消化功能,增進食慾。
  • 緩解嘔吐、腹脹等症狀。
  • 提高身體虛弱力氣。
  • 改善面色萎黃。

葫蘆巴,補骨脂(炒),肉蓯蓉(酒浸微炒),巴戟天(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白豆蔻(去皮),蓽茇,蘹香子(炒),丁香,木香,硫黃(別研),沉香(銼),蓬莪朮(煨),桂(去粗皮),當歸(切炒),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別研),阿魏(面和作餅子炙黃各一兩),肉豆蔻(去殼),檳榔(銼各六枚)

白話文:

  1. 葫蘆巴:そのまま用いる。

  2. 補骨脂:炒めて用いる。

  3. 肉蓯蓉:酒に浸して、軽く炒めて用いる。

  4. 巴戟天:芯を取り除いて用いる。

  5. 附子:火であぶって割って、皮とへそを取り除いて用いる。

  6. 白豆蔻:皮を取り除いて用いる。

  7. 蓽茇:そのまま用いる。

  8. 蘹香子:炒めて用いる。

  9. 丁香:そのまま用いる。

  10. 木香:そのまま用いる。

  11. 硫黃:別々に研磨して用いる。

  12. 沉香:粉砕して用いる。

  13. 蓬莪朮:火であぶって用いる。

  14. 桂皮:粗い皮を取り除いて用いる。

  15. 當帰:切って炒めて用いる。

  16. 桃仁:皮と尖った先を取り除き、二つの種に割って、麩と一緒に炒めて、別々に研磨して用いる。

  17. 阿魏:粉にして、丸薬にして、あぶって黃色くなるまで炒めて、それぞれ一両ずつ用いる。

  18. 肉豆蔻:殻を取り除いて用いる。

  19. 檳榔:粉砕して、それぞれ六枚ずつ用いる。

上一十九味,搗研為末,用清米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食前,鹽湯下十五丸,漸加至二十丸,小腸氣,炒生薑酒下,婦人心痛醋湯下。

白話文:

將上述十九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用清米醋煮成麵糊做成藥丸,藥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時,在空腹飯前用鹽湯送服十五丸,逐漸增加至二十丸。如果患有小腸氣,可以用炒過的生薑加酒服用,如果婦女有心痛的症狀,可以用醋湯送服。

治脾勞肌膚瘦瘁,面色黃黑,四肢無力,腳膝疼痛,大便不調,或風虛上攻,頭眩目暗,肢體沉重,昏憒嗜臥,宜服蘹香子丸方

白話文:

治療脾臟虛勞導致的皮膚瘦削、面色黃黑、四肢無力、腳膝疼痛、大便不調等症狀,或者因為風虛上攻而引起的頭暈眼花、肢體沉重、昏沉嗜睡等症狀,可以服用蘹香子丸方。

蘹香子(舶上者妙),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天(去心),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牛膝(酒浸一宿焙),肉蓯蓉(酒浸令軟細切焙),青鹽(研各二兩)

白話文:

  • 蘹香子(以舶上者為佳),藥房炮製後才用。

  • 附子(經過炮裂去皮臍的)。

  • 巴戟天(去心)。

  • 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的)。

  • 牛膝(酒浸一宿焙)。

  • 肉蓯蓉(酒浸令軟細切焙)。

  • 青鹽(研各二兩)。

上七味,除青鹽外,搗羅為末,研拌令勻,爛煮羊腎或豬腎三兩對,去筋膜細切,爛研和藥,入杵臼搗令勻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鹽湯或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

白話文:

將上面的七味藥,除了青鹽以外,搗碎成粉末,研磨混合均勻,然後將羊腎或豬腎三兩對煮熟,去除筋膜,切碎,研磨成泥,與藥物混合,放入臼中搗勻,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空腹用鹽湯或酒送服二十到三十丸。

治脾勞羸瘦,臍腹㽲痛,二聖丸

乾蠍(炒一兩半),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一兩)

上二味,研令勻,以清酒童子小便各一盞,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溫酒下,日三服。

白話文:

把上面兩種藥研磨均勻,加入一杯清酒和一杯童子小便,熬成膏狀,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飯前用溫酒送服,每天三次。

治脾勞咳嘔,前胡湯

前胡(去蘆頭),白朮(銼炒),赤茯苓(去黑皮),枳殼(去瓤麩炒),細辛(去苗葉),旋覆花,常山,松蘿(各三兩),龍膽(去土二兩),竹葉(三合),杏仁(去雙仁皮尖炒二兩)

白話文:

前胡(去除蘆頭),白朮(切碎並炒熟),赤茯苓(去除黑色外皮),枳殼(去除瓤麩並炒熟),細辛(去除苗和葉),旋覆花,常山,松蘿(各三兩),龍膽(去除泥土並酌量加入,約二兩),竹葉(三份),杏仁(去除雙層果皮和尖端,炒熟,約二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脾氣勞傷,黃耆湯

黃耆(銼炒二兩),大棗肉(一兩),白石英(碎),石膏(碎),木通(銼),白石脂(各半兩),甘草(炙銼),藁本(去苗土各一分)

白話文:

  • 黃耆(切成小塊並炒熟,二兩)

  • 大棗肉(一兩)

  • 白石英(研碎)

  • 石膏(研碎)

  • 木通(切成小塊)

  • 白石脂(各半兩)

  • 甘草(烘培並切成小塊)

  • 藁本(去除根鬚和泥土,各一份)

上八味,㕮咀拌勻,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取六分,去滓溫服。

治脾勞虛寒,腹痛脹滿,氣急善噫欲臥,舌本苦直,飲食多倦,乾噦噁心,附子湯

白話文:

治療脾臟功能虛弱、寒氣入侵,導致的腹痛、腹脹、氣短、經常打嗝、想躺下休息,舌根發苦且直,吃東西容易疲勞、口乾舌燥、噁心

附子湯配方

  • 附子:10克
  • 人參:10克
  • 白朮:10克
  • 茯苓:10克
  • 甘草:6克
  • 生薑:3片
  • 大棗:3枚
  • 水:500毫升

製法

  1. 將附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洗淨,放入鍋中。

  2. 加入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30分鐘。

  3. 加入生薑、大棗,煮10分鐘。

  4. 即可飲用。

用法

  • 早晚各服1劑。
  • 連服7天。

附子(炮裂去皮臍),白檳榔(煨各二兩),白茯苓(去黑皮),桔梗(銼炒),陳橘皮(去白焙炒),桂(去粗皮各三兩),白朮(四兩),吳茱萸(湯浸焙炒一兩),甘草(炙銼),半夏(湯洗去滑生薑汁製各二兩)

白話文:

  1. 附子(炮裂去皮臍):將附子用炮製的方法處理,去除外皮和臍部。

  2. 白檳榔(煨各二兩):將白檳榔用煨製的方法處理,每種用量為二兩。

  3. 白茯苓(去黑皮):將白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

  4. 桔梗(銼炒):將桔梗切碎後炒製。

  5. 陳橘皮(去白焙炒):將陳年的橘皮去除白色的內皮後炒製。

  6. 桂(去粗皮各三兩):將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每種用量為三兩。

  7. 白朮(四兩):白朮的用量為四兩。

  8. 吳茱萸(湯浸焙炒一兩):將吳茱萸用湯浸泡後,再焙炒,用量為一兩。

  9. 甘草(炙銼):將甘草用炙烤的方法處理,然後切碎。

  10. 半夏(湯洗去滑生薑汁製各二兩):將半夏用湯水洗淨,去除滑膩感,然後用生薑汁製成,每種用量為二兩。

上一十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脾勞蟲動好嘔,咳嘔不出,茱萸根湯方

茱萸根(東引者一尺銼),麻子(三合),陳橘皮(去白焙二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合藥時,切忌語言,恐蟲聞無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