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八十三 (6)
卷第八十三 (6)
1. 腳氣變成水腫
論曰昔人論腳氣,謂脾受陽毒即熱𤸷,腎受陰濕即寒痹,是知腳氣之病,脾腎得之為多也,今變成水腫者,亦緣脾腎俱虛之故,蓋腎虛則不能行水,脾虛則不能制水,故水氣散溢,滲於皮膚,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腫也。
治腳氣衝心,變成水氣,身體遍腫,悶絕欲死者。犀角湯方
白話文:
古人論述腳氣病,認為是脾臟受到陽毒就會熱痹,腎臟受到陰濕就會寒痹,由此可知腳氣病多由脾腎引起。如今演變成為水腫,也是由於脾腎俱虛的緣故。腎臟虛弱,不能運行水分,脾臟虛弱,不能制約水分,因此水氣散溢,滲透到皮膚,遍佈四肢,所以全身腫脹。
犀角(鎊),旋覆花(去枚),白朮,桂(去粗皮),防己(各一兩),桑根白皮(銼炒),前胡(去蘆頭各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黃芩(去黑心),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半),豉(半升),紫蘇莖葉(半握銼)
白話文:
犀牛角(磨成粉末),旋覆花(除去嫩芯),白朮,桂皮(去掉粗糙的外皮),防己(各一兩),桑樹根部白色外皮(切碎炒熟),前胡(除去蘆頭各二兩),陳橘皮(用湯浸泡後,除去白色部分,炒透),黃芩(除去黑色核心),赤茯苓(除去黑色外皮各一兩半),豆豉(半升),紫蘇莖葉(切碎,半握)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三錢劈破,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得大小便通利為度。
治腳氣變成水腫,小便不通,喘息。海蛤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材,粗略搗碎和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加水一盞半,生薑一棗那麼大拍碎,棗三錢劈開,煎至八分熟,去掉渣滓溫服,每天三次,大便小便通暢為度。
海蛤,澤漆葉(新者),防己,木通,百合(各一兩),桑根白皮(銼炒一兩半),郁李仁(湯退白皮尖雙仁炒),牽牛子(炒),檳榔(銼各半兩)
白話文:
海蛤殼、澤漆葉(新鮮的)、防己、木通、百合(各一兩)、桑樹根的白樹皮(切碎炒過一兩半)、郁李仁(用熱水燙去外皮,再炒成雙仁的藥材)、牽牛子(炒過)、檳榔(切碎各半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治腳氣腫滿,變為風水。防風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九味藥材粗搗後篩選。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盞水煎煮至剩六分量,去渣後在空腹時或中午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腳部腫脹,轉變為風水病的防風湯方。
防風(去叉),防葵(生用),澤瀉,白朮,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耆,麻黃(去根節),獨活(去蘆頭),赤茯苓(去黑皮各半兩),大豆(炒熟三合),赤小豆(炒熟半升),桑根白皮(銼炒四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澤漆,麥門冬(去心焙),豬苓(去黑皮各三分),大戟(銼炒一兩)
白話文:
防風(去掉叉形),防葵(生用),澤瀉,白朮,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雙仁炒熟),黃耆,麻黃(去掉根節),獨活(去掉蘆頭),赤茯苓(去掉黑皮,各半兩),大豆(炒熟,三合),赤小豆(炒熟,半升),桑根白皮(切碎炒熟,四兩),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炒熟),澤漆,麥門冬(去除中心,烘烤),豬苓(去除黑皮,各三分),大戟(切碎炒熟,一兩)
上一十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半分拍破,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治腳氣,兼成水脹。茯苓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選。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加入半分拍破的生薑,煎煮到剩下七分,去渣後,在空腹時或日中溫熱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腳氣病,同時也能處理因水腫引起的脹滿症狀。[茯苓丸]
赤茯苓(去黑皮),白朮,椒目(各一兩),葶藶子(隔紙炒一兩半),澤瀉,防己,芒硝(各一兩一分),赤小豆(兩合),前胡(去蘆頭),芫花(醋炒焦),桂(去粗皮各二分),甘遂(炒三兩)
白話文:
赤茯苓(去黑皮)、白朮、椒目(各一兩)、葶藶子(隔紙炒一兩半)、澤瀉、防己、芒硝(各一兩一分)、赤小豆(兩合)、前胡(去蘆頭)、芫花(醋炒焦)、桂(去粗皮各二分)、甘遂(炒三兩)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勻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米飲下,日二,漸加至十丸,以小便利腫消為度。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材,搗成細末,加入蜂蜜和勻,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粒,空腹時用米湯服用,每天兩次,逐漸增加到十粒,以小便通暢、腫消為度。
治腳氣成水,兼上氣,氣急咳嗽,大小便苦澀,所服利水藥,反利大便,唯小便轉澀者。葶藶子丸方
白話文:
治療腳氣病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咳嗽、大小便澀苦,服用利尿藥物後,大便變得更稀,但小便卻更加澀痛。
葶藶子丸配方:
- 葶藶子:9克
- 杏仁:9克
- 茯苓:9克
- 澤瀉:9克
- 滑石:9克
- 豬苓:9克
- 土茯苓:9克
- 白朮:9克
- 蒼朮:9克
- 薏苡仁:9克
- 車前子:9克
- 萹蓄:9克
- 桑白皮:9克
- 赤芍:9克
- 生地:9克
- 當歸:9克
- 防風:4.5克
- 柴胡:4.5克
- 升麻:4.5克
- 黃芩:4.5克
- 甘草:3克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加入適量蜂蜜,製成丸劑。
用法:每日服用2次,每次服用3克,溫水送服。
葶藶子(隔紙炒三兩),防己,甘草(炙銼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脂),貝母(去心各二兩半)
白話文:
-
葶藶子(隔紙炒三兩):將葶藶子放在紙上,用火炒至三兩。
-
防己(一兩):將防己切成一兩的份量。
-
甘草(炙銼各一兩):將甘草切片,炙烤後切碎,取一兩的份量。
-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脂):將杏仁浸泡在熱水中,去除果皮和果尖,取雙仁炒至微黃,研磨成脂狀。
-
貝母(去心各二兩半):將貝母切片,去除中間的芯,取二兩半的份量。
上五味,搗羅三味為末。與葶藶杏仁拌勻,以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大棗桑白皮粳米飲下,如小便未快,即加至四十丸。
治腳氣水氣,並虛腫。葶藶牽牛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五味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葶藶和杏仁先搗碎混合,再與其他藥材的粉末拌勻。用棗肉和水將混合好的藥材揉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大棗、桑白皮和粳米熬成的藥湯服用。若小便仍不通暢,可增加到四十丸。
葶藶子(紙上炒五兩),牽牛子(洗去黑汁炒乾),澤膝葉,海藻(洗去咸曝乾),昆布(洗去咸曝乾),桑根白皮(銼炒),甘遂(炒),椒目,郁李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半兩),桂(去粗皮一分)
白話文:
葶藶子(在紙上炒五兩),牽牛子(洗去黑汁炒乾),澤膝葉,海藻(洗去鹹味晾乾),昆布(洗去鹹味晾乾),桑根白皮(切碎炒),甘遂(炒),椒目,郁李仁(用熱水浸泡,去掉外皮和尖端,雙仁分別炒製,各半兩),桂皮(去掉粗糙的外皮,一份)
上一十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勻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別用桑白皮切,赤小豆炒,木通銼,各一合,以水二盞半,煎取一盞,去滓吞下。
白話文:
以上十味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和均勻,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 15 到 20 顆丸藥。另外準備桑白皮切片、赤小豆炒熟、木通切碎,各一合。放入二杯半的水煎煮,取一碗藥液,去除藥渣後服用。
治腳氣不瘥,變成肺氣,或上氣喘急,夜臥不得,奔豚氣頻發急喘,漸成水氣。防己丸方
白話文:
治療腳氣老是不痊癒,轉變成為肺氣,或者上氣急促喘不過氣來,晚上躺在牀上無法入睡,奔豚氣(指氣喘病)頻繁發作喘不過氣來,漸漸地演變成水腫。防己丸的藥方:
防己,赤茯苓(去黑皮),牽牛子(洗去黑汁焙乾),白朮(各一兩),玄參,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海蛤(各一兩半),澤瀉(一兩一分),郁李仁(湯浸去皮尖二兩半)
上九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飲下。
治腳氣水氣。朴硝丸方
白話文:
防己、赤茯苓(去掉黑皮)、牽牛子(洗掉黑汁焙乾)、白朮(各一兩)、玄參、杏仁(用熱水浸泡去掉皮尖,雙仁炒熟)、海蛤(各一兩半)、澤瀉(一兩一分)、郁李仁(用熱水浸泡去掉皮尖,二兩半)
朴硝(二兩青白色者爛過細研),芒硝(一兩青白色者細研),馬牙硝(半兩細研),烏頭(生去皮臍),椒目(炒各一兩二味搗為散與三硝末同羅),葶藶子(紙上炒),莨菪子(炒各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二兩)
白話文:
朴硝(兩斤青白色的,研碎過篩細研),芒硝(一斤青白色的,研碎過篩),馬牙硝(半斤研碎過篩),烏頭(生的,去皮去臍),椒目(各一斤,炒熟後研碎成粉,再與三種硝的粉末混合),葶藶子(在紙上炒),莨菪子(各炒一斤),杏仁(去皮和尖端,雙仁炒熟研碎,二斤)
上八味,搗研為末。取大棗七枚,煮熟取肉,銚子內爆令水盡,研爛與藥和勻,更入熟蜜少許,同搗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九至二十丸,空心桑白皮湯下。
白話文:
以上八種藥材,搗成細粉。取七顆大棗,煮熟後取出果肉,放入銚子內爆炒至水份完全蒸發,然後搗爛與藥粉混合均勻,再加入少許熟蜂蜜,一起搗一千下,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九至二十丸,空腹時以桑白皮湯送服。
治風毒腳氣,攻入五臟,心腹氣脹喘急,大小便不通,漸成水腫。大腹湯方
白話文:
治療風毒腳氣,攻入五臟,心腹氣脹喘急,大小便不通,逐漸成為水腫。大腹湯配方:
- 細辛10克
- 荊芥10克
- 防風10克
- 獨活10克
- 羌活10克
- 甘草10克
- 當歸15克
- 川芎10克
- 白茯苓30克
- 半夏15克
- 吳茱萸10克
- 附子10克
- 生薑10克
- 大棗10枚
用法:將所有藥材研成細粉,用米湯調成糊狀,分兩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大腹(十枚和皮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炒一兩),吳茱萸(三分炒),木香,郁李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各一兩半)
白話文:
-
大腹(十枚和皮銼):使用十個大腹子,與皮一起切碎。
-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一兩):使用一兩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然後炒乾。
-
吳茱萸(三分炒):使用三分吳茱萸,炒熟。
-
木香:使用適量木香。
-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各一兩半):使用一兩半郁李仁,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只剩下兩半的仁。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二。
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浮腫,漸成水候。麻仁湯方
麻子仁(五合炒熟研如膏),大豆(一升炒熟),桑根白皮(細銼炒三兩)
白話文:
麻仁湯 方
藥方:
- 上述五味藥材,粗略搗碎後過篩。
- 每次服用三錢匕(約為 10 克),用水一盞(約為 200 毫升)煎煮,直至藥汁剩餘六分(約為 120 毫升),去渣,溫熱後於飯前服用。
- 一日服用兩次。
主治:
- 腳氣(即下肢水腫,現代醫學稱之為水腫)伴隨呼吸急促,大小便困難,全身浮腫,逐漸發展至水腫嚴重程度。
藥材組成:
- 麻子仁(五合,炒熟後研磨成膏狀)
- 大豆(一升,炒熟)
- 桑根白皮(細碎後炒三兩)
上三味,將麻仁與桑白皮拌勻。每服以水一盞半,先煎大豆三合熟,去豆下二味五錢匕,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腹日午臨臥各一。
白話文:
上三味藥,將麻仁與桑白皮混在一起。每次服用時,用一杯半的水,先將三百公克的大豆煮熟,把大豆撈掉,再加入這兩種藥,煮到剩七分之一的量,將渣滓去除後溫服,空腹時服用,一天分別在中午和睡覺前各一次。
治腳氣浮腫,漸變成水,心腹脹滿,大小便不通,氣急喘息。檳榔散方
白檳榔(五枚銼),大腹皮(七枚),木香(一兩三分)
白話文:
治療腳部水腫,慢慢變為全身浮腫,伴有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以及呼吸急促喘息的症狀。使用檳榔散方:
白檳榔(五枚,切碎),大腹皮(七枚),木香(一兩三分)。
上三味,大腹皮細銼,木香檳榔各搗為末。每服以童子小便一盞,先煎大腹皮一枚,木香末二錢匕,至八分。去滓次下檳榔末三錢匕,更煎一兩沸,和滓空心溫服,日再。
治腳氣兼水氣膈氣,通身腫滿氣急,小便不通,坐臥不得。豬苓湯方
白話文:
將上方三種藥材,把大腹皮切成細碎末,木香和檳榔分別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用童子小便一碗,先煎煮大腹皮一枚,木香末二錢匕,直到還剩八分滿。去渣之後,再加入檳榔末三錢匕,繼續煎煮一到兩次沸騰,連渣一起在空腹時溫熱服用,每天服用兩次.
豬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防己(各三分),桑根白皮(五兩炙),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澤瀉(銼),木香(各二兩),大腹(七枚和皮子銼)
白話文:
豬苓(去除黑色的外皮),赤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防己(各三分),桑樹根的白樹皮(五兩,烤焦),郁李的果仁(在湯裡浸泡,去除外皮,炒熟),澤瀉(切碎),木香(各二兩),大腹子(七枚,連皮一起切碎)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當下小便立效,日三。
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赤小豆湯方
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二兩),紫蘇莖葉(一握銼焙)
白話文:
將上八味藥材粗略搗碎後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煮至八分滿時,去渣趁溫服用,效果立竿見影,每天服用三次。
此方適用於治療腳氣導致氣喘、大小便不順暢、全身浮腫、雙腳氣脹積水的情況。
配方如下:
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烤後銼成碎末,二兩),紫蘇莖葉(一握,銼碎後焙乾)。
上三味,除小豆外,搗羅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盞煮熟,去豆取汁二盞半,入藥末四錢匕,生薑一分拍碎,煎至一盞半,空心溫服,然後擇取豆任意食,日再。
白話文:
除了小豆之外,另外三味藥搗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先取一合量的豆子,用五盞水煮熟,把豆子撈出,取兩盞半的豆汁,加入四錢匙的藥末,再加入一分拍碎的生薑,煎到剩下一盞半的藥汁,空腹時溫熱服用,然後可以任意食用煮過的豆子,每天服用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