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七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十七 (3)

1. 蠱痢

論曰凡下痢膿血間雜瘀黑有片,如雞鴨肝,與血皆下者,蠱痢也。此由歲時寒暑不調,濕毒之氣,襲人經脈,漸至臟腑,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客於腸間,如病蠱注之狀。故名蠱痢也。

白話文:

原文:論曰凡下痢膿血交雜,瘀血呈黑色碎塊狀,如同雞鴨肝臟,又同時伴有血便,即為蠱痢。此病因是由於一年中寒暑變化失常,導致濕邪和毒氣侵入人的經脈,漸漸侵犯到內臟,帶有熱性的毒氣與血液相搏,滯留在腸道中,好比蠱蟲附體所致的疾病。因此得名蠱痢。

治蠱痢下血,如雞鴨肝片,腹痛煩悶,地榆湯

地榆(銼),犀角(鎊),黃連(去須微炒),柏葉(微炒),黃柏(去粗皮炙銼),當歸(銼微炒),黃芩(去黑心),生乾地黃(焙),赤地痢(各半兩)

白話文:

地榆(切細),犀牛角(研磨),黃連(去除須根,微微炒一下),柏葉(微微炒一下),黃柏(去除粗皮,烤一下,切細),當歸(切細,微微炒一下),黃芩(去除黑色的芯),生乾地黃(焙乾),赤地痢(各半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蠱痢下血如雞肝,疼痛,桔梗散

桔梗(去蘆頭銼炒),犀角(鎊等分)

上二味,搗羅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不能自服者,即灌之,藥下心中當煩,須臾自靜。七日乃止,可食豬脾以補養之。

白話文:

將上述的兩種材料搗碎成細末,用酒調服一錢匕,每天三次。如果患者無法自行服用,可灌服。服藥後會感到心中煩躁,一會兒就會自行平靜下來。七天後,煩躁感即可停止,可以吃豬脾來補養。

治腸蠱先下赤,後下黃白沫,連年不瘥方。

牛膝(一兩)

上一味切椎碎,以醇酒一升,漬一宿,平旦空心服之,再服愈。

治時歲蠱毒下痢,黃連散

黃連(去須一兩),白礬(燒令汁盡),乾薑(炮),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三分)

白話文:

黃連(去掉根須,一兩),白礬(燒至汁液完全消失),乾薑(炮製),附子(炮製裂開,去皮臍,各三分)。

上四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半匕,溫酒調下,空心日午服。

治蠱痢下血如雞肝,腹中㽲痛難忍,茜根飲方

茜根,升麻,犀角(鎊),桔梗(去蘆頭銼炒),黃芩(去黑心),黃柏(去粗皮各三分),地榆,白蘘荷(各一兩)

白話文:

茜根、升麻、犀角(研末)、桔梗(去蘆頭、切片、炒過)、黃芩(去黑心)、黃柏(去粗皮,各三錢)、地榆、白蘘荷(各一兩)。

上八味,搗為粗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午服。

治臟腑傷動,腸胃虛弱,血滲腸間,風冷相乘,大便下血,瘀黑有片,或五痔腫痛,久下膿血者,蝟皮丸方

蝟皮(一具切炙令黑),當歸(銼焙),續斷黃耆連翹,槐實炒,乾薑(炮),附子(炮裂去皮臍),白礬飛(各二兩),生乾地黃(五兩)

白話文:

  • 蝟皮(燒焦後切碎)

  • 當歸(切片,烘焙)

  • 續斷

  • 黃耆

  • 連翹

  • 槐實(炒熟)

  • 乾薑(炮製)

  • 附子(炮製,去除根部和外皮)

  • 白礬(煅燒後研細)各二兩

  • 生乾地黃(五兩)

上一十味。同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白話文:

上面這十種藥材。研製成粉末,用蜜和成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在飯前用米湯送服。

治歲時蠱痢,黃柏丸

黃柏(去粗皮),黃連(去須各一兩)

上二味搗羅為末,飯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日午再服。

治蠱毒痢,如鵝鴨肝,腹痛不可忍,黃芩湯

黃芩(去黑心),黃連(去須炒各半兩)

上二味細銼,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空心日晚乘熱服,冷即凝。

治蠱毒痢下血片,臍下㽲刺痛,升麻湯

升麻,地榆,茜根,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犀角(鎊一兩),山梔子(二七枚去殼)

白話文:

升麻、地榆、茜根、黃芩(各去黑心,各一兩半),犀角(鎊成粉,一兩),山梔子(二七枚,去殼)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地黃一分切,薤白三莖切,豉三七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搗碎篩選,每次服用五錢匙,加入一杯半的水,切碎生地黃一分,切碎薤白三莖,豉三七粒,一起煎煮至八分水量,去渣,空腹時溫熱服用。早晚各服一次。

治中蠱下痢、日數十行方。

巴豆(十四枚去皮心膜出油),藜蘆(去蘆頭),芫青(去翅足炒),附子(炮裂去皮臍),白礬(熬令枯各半兩)

白話文:

巴豆(十四枚去除表皮和內膜,並且已榨出油來),藜蘆(去除蘆頭),芫青(去除翅和足後炒過),附子(炮過並使開口裂開後去除表皮和臍),白礬(熬到乾燥顆粒化後,各取半兩)

上五味,搗羅為末,和勻,以綿裹藥一大豆許,內下部中、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