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七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十五 (3)

1. 熱痢

論曰凡痢色黃色赤,並熱也。甚則下血汁,此由腸胃虛弱,邪熱之氣,乘虛入客於腸間,故其證下痢黃赤,或血雜下。腹間熱痛,小便赤澀。身熱煩渴。故謂之熱痢。

白話文:

古文:「論曰凡痢色黃色赤,並熱也。甚則下血汁,此由腸胃虛弱,邪熱之氣,乘虛入客於腸間,故其證下痢黃赤,或血雜下。腹間熱痛,小便赤澀。身熱煩渴。故謂之熱痢。」

「凡是痢疾患者的便色為黃或赤,皆因熱氣所致。嚴重者甚至會下血,這是因為腸胃虛弱,邪熱之氣乘虛侵犯腸道,所以才會出現下痢黃赤或血雜下的情況。患者還會感到腹間熱痛、小便赤澀、身熱煩渴等症狀。因此,此種痢疾稱為熱痢。」

治熱痢不止。生地黃湯

生地黃(半兩),甘草(炙一分),地榆(三分)

白話文:

生地黃(四十五克),甘草(炮製過的,五克),地榆(十五克)

上三味。㕮咀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治熱毒痢。注下赤黃,苦參丸

苦參,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獨活(去蘆頭),阿膠(生用),藍青,黃連去須,鬼臼黃柏(去粗皮),甘草(炙)

白話文:

苦參: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去除白瓤,經過湯浸後烘乾的橘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獨活(去蘆頭):去除蘆頭的獨活。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

阿膠(生用):未經加工的阿膠。具有止血、補血的功效。

藍青:又稱大青葉、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黃連去須:去除鬚根的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鬼臼:又稱雷丸、土茯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的功效。

黃柏(去粗皮):去除粗皮的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止血的功效。

甘草(炙):經過炙烤的甘草。具有補益氣血、調和諸藥的功效。

上九味等分。除阿膠外為末,以水煮阿膠和,並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三服,治卒下痢大良。

白話文:

將上九種藥材等分。除了阿膠外,將其餘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煮阿膠後調和,用手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可以有效治療大便突然腹瀉。

治諸熱痢不差。烏梅丸

烏梅肉(炒),黃連(去須各四兩)

上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日二夜一服。

治熱痢無度。黃連散

黃連(去須一兩),雞子(二枚),

上二味。搗羅黃連為散,取雞子白和藥為餅子。燒令黑。再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空心粥飲調下,日晚再服。

白話文:

上兩種藥。把黃連搗碎成粉末,再取雞蛋清和藥粉混合成藥餅。把藥餅燒黑。再次把藥餅搗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時用粥送服,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

治一切熱痢,黃連丸

黃連(去須二兩半),羚羊角(鎊),黃柏(去粗皮各一兩半),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白話文:

黃連(去掉根須二兩半),羚羊角(研成粉末),黃柏(去掉粗皮的各一兩半),赤茯苓(去掉黑皮半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

治挾熱痢,多下赤膿,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灶突中黑塵(各一兩)

上二味。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匕,溫酒調空心服日再。

治夏月暴下熱痢。甘草湯

甘草(炙銼半兩),生薑(切一分),生蜜(一合)

上三味,用漿水五合同煎至四合,去滓空心溫分二服。

治熱痢腹內㽲痛,日夜百行。氣欲絕黃連湯

黃連(去須一升),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龍骨白朮(各二兩),阿膠(炙燥),乾薑(炮),當歸(焙)赤石脂(各三兩)

白話文:

黃連(去掉須根一升),附子(炮製並破裂後去皮和肚臍一兩),龍骨、白術(各二兩),阿膠(炙烤乾燥),乾薑(炮製),當歸(炒焙),赤石脂(各三兩)

上八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治熱痢、蒲根湯

蒲根(銼二兩),粟米(淘二合)

上二味。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午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