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七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十四 (5)

1. 鶩溏

論曰脾氣衰則鶩溏。蓋陰中之至陰脾也。為倉廩之官。若脾胃氣虛弱。為風冷所乘。則陰氣盛。陰氣盛則藏寒。糟粕不化。故大便色黑。狀如鶩溏也。又大腸有寒。亦曰鶩溏。

治脾氣不足。鶩溏青黑。茱萸丸方

白話文:

論說脾氣衰弱就會導致大便溏稀。脾是陰中之至陰,是貯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如果脾胃氣虛弱,被風寒侵襲,那麼陰氣就會盛,陰氣盛就會積蓄寒冷之氣,糟粕也就無法消化,所以大便顏色發黑,形狀像野鴨的糞便一樣。另外,大腸有寒氣,也會導致大便溏稀。

吳茱萸(湯浸焙炒),乾薑(炮),赤石脂,陳曲(炒),當歸(切焙各三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一兩)

白話文:

吳茱萸(用熱水浸泡,烤乾研磨或炒過的),乾薑(炮製過的),赤石脂,陳曲(炒過的),當歸(切片並烘烤,各三分),厚朴(去掉粗皮,用生薑汁炙烤,切成細末,一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日三。

治大便青黑。狀如鶩溏。龍骨散方

白話文:

配製六味藥材。將藥材搗碎研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服用米湯送服,每天三次。

龍骨,黃連(去須炒各一兩),白礬(熬令汁枯),阿膠(炙燥),乾薑(炮),白石脂(研),當歸(切焙),胡粉(炒),赤石脂(研),牡蠣煅(各三分研),甘草(炙銼),附子炮裂去皮臍各半兩)

白話文:

龍骨、黃連(去須炒各一兩)、白礬(熬令汁枯)、阿膠(炙燥)、乾薑(炮)、白石脂(研)、當歸(切焙)、胡粉(炒)、赤石脂(研)、牡蠣煅(各三分研)、甘草(炙銼)、附子炮裂去皮臍各半兩。

上一十二味。搗研為散,每服三錢匕,食前米飲調下、日再。

治大便滑泄,色如鶩溏。龍骨黃連湯方

龍骨(碎一兩,黃連(去須炒三分),當歸(切焙),乾薑(炮),甘草(炙銼各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日再。

治鶩溏所下瘀黑。木香丸方

白話文:

取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飯前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兩次。此方可治療大便稀溏,顏色像鴨蛋清一樣。

另取龍骨一兩碎成小塊,黃連去除鬚根並炒至三分熟,當歸切片焙乾,乾薑炮製,甘草炙烤後切成小塊,各取半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去渣後溫服,飯前服用,一天服用兩次。此方可治療大便稀溏伴隨黑色瘀血的症狀。

木香,烏頭(生去皮臍),當歸(切焙各三分),烏梅肉(炒乾半兩)

白話文:

木香、烏頭(生用,去皮臍)、當歸(切片,焙炒各三分)、烏梅肉(炒乾,半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用粟米一合。醋一升半,慢火煎調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前米飲下、日三。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一合粟米和一升半的醋,用慢火煎煮調和成藥丸。藥丸的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10到15丸。在飯前用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治大便鶩溏,滑利不止。附子散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乾薑(炮),龍骨(各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食前煎烏梅湯調下。日再。

治腸胃久寒,大便鶩溏。蓽茇丸方

白話文:

治療大便稀薄、滑利不止,可以使用附子散。藥方為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乾薑(炮)、龍骨(各一兩),將三味藥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飯前用烏梅湯調服,一天服用兩次。

治療腸胃久寒,導致大便稀薄,可以使用蓽茇丸。

蓽茇,附子(炮裂去皮臍),乾薑(炮),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肉豆蔻仁(各一兩),龍骨,訶黎勒皮,縮砂仁(各半兩)

上八味。搗羅為末。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日再。

白話文:

  • 蓽茇:一種中藥材,有溫中散寒、祛痰止咳的功效。

  • 附子(炮裂去皮臍):附子經過炮製後,具有回陽救逆、溫經通脈的功效。

  • 乾薑(炮):乾薑經過炮製後,具有溫中散寒、健胃止嘔的功效。

  •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厚朴經過去除粗皮後,用生薑汁炙製,具有理氣化痰、溫中止嘔的功效。

  • 肉豆蔻仁:肉豆蔻的種子,具有溫中止瀉、殺蟲消積的功效。

  • 龍骨:龍骨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安神定驚、補益氣血的功效。

  • 訶黎勒皮:訶黎勒的果皮,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 縮砂仁:縮砂仁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溫中健胃、化痰止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