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七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十四 (1)

1. 泄痢統論

論曰脾與胃合俱象土。外榮肌肉,腐熟水穀。風寒暑濕襲於外,則留連肌腠。傳於脾胃。食飲不節害於內。則腸胃乃傷,不化糟粕。皆能為病,所得之源不一。故立名多端。且久風入中則為飧泄。濕勝則為濡寫。寒中則為洞泄,暑勝則為毒痢。而又或冷、或熱、或赤、或白、或色雜、或腸垢、或滯下、或休息、或疳、或蠱之類。

白話文:

中醫認為脾臟和胃臟都屬於土行元素,與肌肉相應。食物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轉化後,滋養肌肉,幫助人體生長發育,脾胃的功能正常則肌肉也會健康。

外界的風寒暑濕之邪侵入人體,會首先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然後傳導到脾胃。飲食不節制或飲食不當,也會損傷腸胃,導致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形成積滯。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疾病的種類繁多,名稱也不盡相同,但根源都是脾胃功能失調。

長期受風寒之邪侵襲,會導致飧泄(即稀薄的排泄物);濕邪過盛,會導致濡泄(即水分多的排泄物);寒邪侵襲中焦,會導致洞泄(即不消化食物排泄物);暑邪過盛,會導致毒痢(即帶有毒性的痢疾)。

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脾胃病,如冷痢、熱痢、赤痢、白痢、色雜痢、腸垢、滯下、休息、疳、蠱等,這些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種種不同。悉由將攝失宜。飲食不慎,致腸胃不調。邪氣交攻。施治之方。則有宜調補。宜攻化。宜收斂。宜滲泄。各隨所宜以用之。

白話文:

之所以有各種不同的病情,都是因為治療不當。飲食不注意,導致腸胃不調。邪氣交互侵襲。治療方法,有需要調補的,有需要攻克消化的,有需要收斂的,有需要滲泄的。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合適的方法。

2. 水瀉

論曰內經謂諸厥固泄,皆屬於下,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蓋為冷熱不調,氣不相濟也,脾胃怯弱,水穀不分,濕飲留滯,水走腸間,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脹下利,有如注水之狀,謂之注泄,世名水瀉。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各樣的洩瀉,都屬於下焦的疾病,暴發性地向下注泄,都屬於熱證。這是由於冷熱不調,氣機不相協調。脾胃虛弱,消化吸收功能不好,水穀不分,濕飲積滯,水液流入腸間,腸道固攝失職,所以使人出現腹脹瀉利,大便像水一樣直瀉的症狀,這種病叫做注泄,俗稱水瀉。

治水瀉不止。木香散

木香黃連(去須炒各一兩),訶黎勒皮(微炒三分),龍骨(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紫銼三分)

白話文:

  1. 青木香:一兩

  2. 黃連:一兩,將須子去除後過油炒過

  3. 訶黎勒皮:三分,稍微過油炒過

  4. 龍骨:半兩

  5. 厚朴:三分,將粗皮去除後,以生薑汁拌炒至呈現紫色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空心以粥飲調下,日午再服,以瘥為度,小兒以意加減服之。

治一切水瀉。及冷痢。厚朴散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紫銼一兩),乾薑(半生半炮裂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白朮(一兩),甘草(半生半炙半兩)

白話文:

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烤至顏色呈現紫色,並切碎,用量為一兩),乾薑(一半生薑,一半炮薑,切碎,用量為一兩),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再用炭火烘烤,用量為三分),白朮(用量為一兩),甘草(一半生甘草,一半炙甘草,切碎,用量為半兩)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空心米飲調下,如霍亂吐瀉,新汲水調下,日晚再服。

治水瀉腸鳴。臍腹撮痛。代赭丸

代赭(煅赤),乾薑(炮),龍骨(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

上四味,搗羅為末,研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日午再服。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搗成粉末,研磨軟飯和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著肚子以米湯送服,中午再服用一次。

治水瀉無度,腸鳴腹痛,肉豆蔻散

肉豆蔻(去殼為末一兩),生薑(汁二合),白麵(二兩)

上三味。將薑汁和麵作餅子。裹豆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空心米飲調下,日午再服。

治水瀉不止。硇砂丸

硇砂(研),石硫黃(研各一分),鉛丹(研半兩),巴豆(去皮心出油盡一十四枚)

白話文:

  • 雄黃(研磨成粉末),硫磺(研磨成粉末),各一分。

  • 鉛丹(研磨成粉末),半兩。

  • 巴豆(去皮、去心、榨出油),十四枚。

上四味,先將巴豆霜研細,入諸藥同研細,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粒大。水瀉、新汲水下一丸。赤白痢、煎乾姜甘草湯放冷下一丸。吐瀉、煎生薑木瓜湯放冷下一丸。白痢煎乾薑湯放冷下一丸。不拘時候。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先將巴豆霜研磨成細末,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用糯米飯做成丸劑,大小如小豆粒。

  1. 水瀉:用新汲的水送服一丸。

  2. 赤白痢:用煎煮過的乾薑、甘草湯放冷後,送服一丸。

  3. 吐瀉:用煎煮過的生薑、木瓜湯放冷後,送服一丸。

  4. 白痢:用煎煮過的乾薑湯放冷後,送服一丸。

服用這些藥丸不限時間。

治暴注水瀉。日夜無度。斗門散方

橡斗子(去刺),訶黎勒(煨去核),黃連(去須)

上三味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米飲調下,食前。

治水瀉不止。木香丸

木香(一錢),草烏頭(生去皮臍半兩),肉豆蔻(一枚大者去殼),胡粉(半兩研),巴豆(大者七枚去皮心膜出油盡研)

白話文:

木香(一錢),草烏頭(生的去皮臍半兩),肉豆蔻(一個大的去殼),胡粉(半兩研磨),巴豆(七個大的去皮去心膜,搗出油並研磨)

上五味,搗羅為細末,合研勻,糯米軟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小兒一丸,並用冷萊菔湯下。

白話文:

把五種藥材都搗成粉末,均勻混合。用糯米飯和藥粉做成丸子,如同黍米一般大小。每次服用三丸,小孩服用一丸。用冷蘿蔔湯送服。

治水瀉不止。黑神丸

巴豆(一枚去皮心膜不出油),杏仁(七枚去雙仁皮尖炒),鐺墨(一錢)

上三味,同研極細,以糯米粥和丸,如秫米大,每服一丸,冷水下立止,甚者再服一丸。

白話文:

將這三種藥材一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然後用糯米粥和成丸藥,大小和高粱米一樣。每次服一丸,用冷水送服,腹瀉立止。如果是嚴重的腹瀉,可以再服一丸。

治水瀉不止。立效丸

鉛丹(炒半錢),草烏頭(一枚炮裂去臍皮),巴豆(三粒去皮心膜出油盡研)

上三味,先搗烏頭為末,與二味同研極勻,以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煎陳粟米甘草烏梅湯放溫冷下。

白話文:

上面三味藥,先把烏頭搗碎成粉末,與另外兩種藥一起研磨均勻,用麵粉糊和成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一粒,用陳粟米、甘草、烏梅煎煮的湯藥送服,待藥湯溫涼後服用。

治水瀉、杏仁丸

杏仁(湯浸去雙仁皮尖七粒),砒霜末,鐺墨,巴豆霜(各一錢)

上四味,同研,棗肉和丸,如粟米大,臨臥新汲水下一丸。

治水瀉白痢,小腹疼痛,玉霜丸

砒霜(研細如粉二兩),黃蠟(一兩)

上二味,以瓷碗盛,重湯煮熔開,以東南柳枝二七莖,各長七寸,粗細如箸,每用兩莖攪藥,又轉一頭攪,候兩頭並黑黃色乃已。又取兩莖,依前攪七次了,將出藥趁軟,作條子收。遇病旋於火上烘軟,丸如梧桐子大,小兒綠豆大,空心新汲水下一丸。

白話文:

先將上兩種藥材,放在瓷碗裡,倒入滾燙的湯水煮至融化。然後再拿出東南柳樹的樹枝,取七支,每支長約七寸,粗細如同一雙筷子,用兩支樹枝交替攪拌藥物,每攪拌完一邊,再換另一邊攪拌。攪拌至樹枝兩端都變成黑黃色的時候就可以停止。接著再取兩支樹枝,按照剛剛的方式攪拌七次,趁藥物還軟的時候,將其做成條狀。當需要使用時,將藥物放在火上烘軟,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小兒則做成綠豆大小,然後將藥丸浸泡在空心新汲取的井水中,並服用一丸。

治水瀉腸鳴。針頭丸

巴豆(一枚去皮膜),杏仁(一枚去皮尖二味皆針扎火上燎令存性)

上二味,同細研,約三百轉。入大豆末一字,再研一百轉,麵糊和丸,如針頭大,每服一丸,新汲水下。

治水瀉。並赤白痢。如聖丸

烏頭(端正大者炮裂去皮臍),綠豆

上二味等分,搗羅為末,新水和丸,如綠豆大,以丹砂為衣,每服五丸,白痢煎乾薑湯下。赤痢煎甘草湯下,赤白痢煎乾姜甘草湯下,水瀉用新汲水下,小兒一兩丸,不計時候。

白話文:

以上兩味藥材等分,搗碎成粉末,用新水和成藥丸,大小如綠豆,外面裹上一層丹砂。每次服用五丸,白痢用乾薑湯送服,赤痢用甘草湯送服,赤白痢用乾薑甘草湯送服。如果得了水瀉,用新汲取的水送服。兒童服用一到二丸,不受時間限制。

治水瀉方

上用青州干棗十枚,去核入莨菪子填滿,以麻纏卻,用炭火燒令煙盡,研令細,每服一錢半匕,煎陳粟米稀粥飲調下。

白話文:

取青州產的乾棗十顆,去除棗核,將莨菪子塞滿棗核位置,用麻線纏繞棗子,用炭火燒烤至冒煙停止,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半匙,用煮稀了的陳年粟米粥送服。

治水瀉腸滑,氣虛久冷。如聖丸方

乾薑(炮),高良薑胡椒,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

白話文:

乾薑(炮製過),良薑,胡椒,花椒(去掉花椒蒂並密封炒出汗)

上四味等分,搗羅為末,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晨空心食前粥飲下。

治水瀉不止,傷冷虛極。黃蠟丸

硫黃(一兩)

上一味,研細,先熔黃蠟,入硫黃末打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新汲水下。

治水瀉訶黎勒丸

上取訶黎勒,不拘多少,以麵裹,灰火內炮令赤黃,剝去面,取訶黎勒皮,搗羅為末,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空腹食前。

白話文:

取適量的訶黎勒果,用麵粉包裹,放入灰燼內烘烤至果皮呈紅黃色,剝去麵粉,將訶黎勒果皮搗碎成粉末,與煮熟的米飯混合,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 20 粒,用米湯送服。在空腹時,餐前服用。

治暴水瀉不止。厚朴散方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訶黎勒皮(各一兩),甘草(炙銼),黃連(去須微炒),肉豆蔻(去殼),白朮(銼炒),乾薑(炮),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

白話文:

厚朴(去粗皮,用生薑汁浸泡,烤乾後切碎),訶黎勒皮(各一兩),甘草(烤乾後切碎),黃連(去掉根鬚,稍微炒一下),肉豆蔻(去殼),白朮(切碎後炒過),乾薑(炒熟),赤茯苓(去掉黑皮,各三分)

上八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米飲調下。

治脾胃虛冷,腸滑水瀉,如休息痢不止。木香丸方

木香,白堊(火煅),肉豆蔻仁,丁香(各半兩),乾薑(炮),訶黎勒(煨取皮),龍骨(各一兩),黃連(去須三兩)

白話文:

木香、白堊(火煅)、肉豆蔻仁、丁香(各半兩),乾薑(炮)、訶黎勒(煨取皮)、龍骨(各一兩),黃連(去須三兩)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米飲下三十丸,日晚再服。

治水瀉。蕪荑丸方

蕪荑(炒),黃連(去須炒),吳茱荑(湯洗焙乾炒各三兩),乾薑(炮一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縮砂蜜(二兩)

白話文:

吳茱萸(請用熱水清洗,晾乾後放入鍋子中炒),黃連(去除須,炒好),蕪荑(炒好),乾薑(用火烘烤),枳殼(去除殼和毛,炒好),縮砂蜜(兩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煮漿水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下。

治水瀉腸滑不禁。訶黎勒丸方

訶黎勒(二兩以麵裹煨去核取皮並面為末),乾薑(炮),龍骨,赤石脂(各一兩)

白話文:

  • 訶黎勒(兩兩用麵粉包裹後烘烤,去除種仁,連同麵粉一起搗成粉末)

  • 乾薑(經過炮製)

  • 龍骨(一兩)

  • 赤石脂(一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以稀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米飲下二十丸。

治水瀉吐噦,遍身疼痛。訶黎勒丸方

訶稱勒(煨去核),鹿茸(酥炙去毛),桑根白皮(銼),地榆,赤石脂,天雄(炮裂去皮臍),龍骨各(一兩半),白芷,黃連(去須),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白茅根當歸(切焙各一兩),黃芩(去黑心),乾薑(炮裂各半兩),肉豆蔻(去殼四枚)

白話文:

訶子(用火煨去核),鹿茸(用酥炙去毛),桑白皮(銼碎),地榆,赤石脂,天雄(炮裂去皮臍),龍骨各(一兩半),白芷,黃連(去鬚),桂皮(去粗皮),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白茅根,當歸(切焙各一兩),黃芩(去黑心),乾薑(炮裂各半兩),肉豆蔻(去殼四枚)

上一十六味,搗羅為末,爛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治水瀉腹痛。日夜不止。正氣散

縮砂蜜(去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赤石脂,肉豆蔻(去殼),龍骨,石榴皮(焙),甘草(炙銼),人參,地榆,白朮,吳茱萸(湯浸焙乾炒),乾薑(炮各一兩)

白話文:

  • 縮砂蜜(去皮炒):將砂仁去除外皮後炒至略焦。

  • 附子(炮裂去皮臍):將附子炮製至裂開後,去除外皮和臍部。

  • 赤石脂:一種天然礦物,經過加工後製成的藥材。

  • 肉豆蔻(去殼):將肉豆蔻去除外殼後使用。

  • 龍骨:一種化石,經加工後製成的藥材。

  • 石榴皮(焙):將石榴皮焙製至乾燥後使用。

  • 甘草(炙銼):將甘草經過炙製後,切碎使用。

  • 人參:一種名貴中藥材,具有補氣養血的作用。

  • 地榆:一種中藥材,具有滋陰涼血的作用。

  • 白朮:一種中藥材,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

  •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將吳茱萸浸泡在水中後,焙乾後炒至略焦。

  • 乾薑(炮):將生薑經過炮製後,切碎使用。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煮粳米飲調下,不拘時。以止為度。

白話文:

將前面所列的十二種藥材,搗碎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煮好的粳米湯送服,一天服用次數不限。服用至症狀停止為止。

治水瀉、米穀不化,晝夜不止。白堊丸

白堊(一兩火煅過),乾薑(炮一兩),楮葉(二兩生細研)

上三味,搗研為末,麵糊和丸,如綠豆大、空心米飲下二十丸。

又方

黃荊葉,不限多少,陰乾搗羅為散,每服以米飲調下三錢匕。

又方

羊蹄根曬乾,刮去皮,搗羅為散,每服以米飲調下三錢匕。

又方

取熟艾半斤,慢火炒令熱。布裹坐之。冷再炒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