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七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十一 (1)

1. 積聚統論

論曰積者五臟所生,氣之所積名曰積,其始發有根本,其痛不離其部,由陰氣所生也,聚者六腑所成,氣之所聚名曰聚,其始發無根本,其痛無常處,由陽氣所生也,然又有癥瘕癖結者,積聚之異名也。證狀不一,原其病本大略相類,但從其所得,或診其證狀以立名爾,且症者為隱見腹內,按之形證可驗也。瘕者為瘕聚推之流移不定也,癖者僻側在於脅肋。

白話文:

積是五臟所生,氣積聚稱為積,其起始發作有根本原因,疼痛部位不會離開根本原因所在,是由陰氣所生。聚是六腑所成,氣聚積稱為聚,其起始發作沒有根本原因,疼痛部位沒有固定處所,是由陽氣所生。然而還有癥瘕癖結這些病名,是積聚的不同名稱。病症狀狀不一一,追溯其發病原因大致相同,但從其所獲,或是診斷其病症狀狀以確定病名。症是指隱藏在腹內,按壓檢查可以驗證其具體證狀的病症。瘕是指瘕積積聚推動之流動不定。癖是指僻側在於脅肋部位。

結者沉伏結強於內,然有得之於食,有得之於水,有得之於憂思,有得之於風寒,凡使血氣沉滯留結而為病者,治須漸磨潰削,使血氣流通,則病可愈矣。

白話文:

凡是瘀結沉伏,在體內形成堅硬的結塊,都是有原因的。有的來自飲食,有的來自水土,有的來自憂思,有的來自風寒,凡是使血氣沉滯、瘀結而形成疾病的,治療時必須逐漸消磨、衝破瘀結,使血氣流通,才能治癒疾病。

2. 積聚

論曰經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生,積之為病,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之為病。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病無常處,此積聚之別也。

治腹內積聚,心肋急滿,時吐清水,不能食,時惡寒,鱉甲丸方

白話文:

書中說疾病有積證和聚證之分,如何區別呢?積證是陰氣的病變,聚證是陽氣的病變。陰氣沉降而潛伏,陽氣浮越而活動,氣鬱結在體內叫積證,氣積聚在體內叫聚證。所以積證是由五臟的功能失調而產生的,聚證是由六腑的功能失調而產生的。積證的發病,部位固定,病痛侷限在同一個區域,上有侷限,下有終點,左有盡頭,右有邊界。聚證的發病,沒有固定的部位,上無止境,下無邊際,病情變化不定,這就是積證和聚證的差別。

鱉甲(去裙襴醋炙一兩半),防葵(銼),人參,前胡(去蘆頭),桔梗(炒),枳殼(去瓤麩炒),當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乾薑(炮),白朮(各一兩),檳榔(銼),大黃(銼炒各二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食茱萸(各三兩),甘草(炙銼一兩一分)

白話文:

鱉甲(去裙襴,醋炙一兩半)、防葵(銼)、人參、前胡(去蘆頭)、桔梗(炒)、枳殼(去瓤麩炒)、當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乾薑(炮)、白朮(各一兩)、檳榔(銼)、大黃(銼炒各二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食茱萸(各三兩)、甘草(炙銼一兩一分)

上一十五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九,溫酒下,早晚各一服,漸加至三十丸。

治積聚結實,腹滿刺痛,泄利不止,檳榔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五種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九丸,用溫酒送服,早晚各服一次,逐漸增加至三十丸。

檳榔,細辛(去苗葉各一兩),半夏(陳者湯洗七遍焙乾五兩),紫蘇,甘草(炙銼),大黃(銼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二兩),生薑(切焙),紫菀(去苗土),柴胡(去苗各三兩),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赤茯苓(去黑皮四兩)

白話文:

檳榔、細辛(去除莖葉,各一兩)、半夏(用陳年半夏,以湯洗七遍,焙乾,五兩)、紫蘇、甘草(炙熱後切碎)、大黃(切碎炒過)、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皮,焙乾,各二兩)、生薑(切片焙乾)、紫菀(去除莖葉和泥土)、柴胡(去除莖葉,各三兩)、附子(一枚,炮製裂開去除皮和臍)、赤茯苓(去除黑皮,四兩)

上一十二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若有癥瘕癖結。加鱉甲去裙襴醋炙,並防葵各二兩,上氣加桑根白皮銼三兩。枳殼去瓤麩炒,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二兩。

治五臟積聚癖氣。或有墜損腹滿,大黃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至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加一杯水,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果患有癥瘕癖結,可加鱉甲去裙襴醋炙、防葵各二兩,向上氣加桑根白皮銼三兩。枳殼去瓤麩炒,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二兩。

大黃(銼炒),檳榔(煅銼),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各三兩),鱉甲(去裙襴醋炙),京三稜(煨銼),乾薑(炮),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二兩),桂(去粗皮),吳茱萸(陳者湯洗炒乾各一兩)

白話文:

大黃(切碎並炒至金黃色),檳榔(煅燒後切碎),桃仁(去皮和尖端,雙仁炒至如膏狀,各取三兩),鱉甲(去除裙邊,用醋炙烤),京三稜(煨熟切碎),乾薑(炮製),烏頭(炮裂後去除外皮和臍部,各取二兩),桂皮(去除粗皮),吳茱萸(陳久者,用湯洗滌後炒乾,各取一兩)。

上九味,搗羅八味為末。與桃仁膏研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日午夜臥,煎橘皮湯下。

白話文:

取上等的九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桃仁膏調勻,煉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蜜丸,每天服用三十丸,空腹時服用,於中午和晚上睡覺前服用,用橘皮湯送服。

治五臟寒熱積聚,腹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瘧狀已愈,令不復發。三合丸方

白話文:

治療五臟的寒熱積聚,出現腹部脹滿、腸鳴和打嗝,食物不易轉化為肌肉,嚴重的話會嘔吐或噁心,像是傷寒或瘧疾已經好轉,但不希望再次發作。使用三合丸這個方劑。

大黃(銼炒),硝石(研),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葶藶子(隔紙炒),前胡(去蘆頭各二兩),半夏(湯洗七遍焙),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細辛(去苗葉一兩半)

白話文:

大黃(切碎後炒)、硝石(研磨成粉)、杏仁(去皮和尖頭,將兩粒仁炒至如膏狀)、葶藶子(隔著紙炒)、前胡(去掉蘆頭,每兩)、半夏(用湯水洗七次,烘烤乾燥)、附子(炮裂後去掉皮和肚臍,每兩)、赤茯苓(去掉黑皮,半兩)、細辛(去掉苗和葉,一兩半)。

上九味除研外,搗羅為末,與硝石杏仁研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後米飲下,常服令人大便調和,長肌肉。

治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長肌膚,補不足。通神丸方

白話文:

將前面的九種藥材,除了研磨的,其餘的搗成粉末,並與硝石、杏仁研磨均勻。煉製成蜜丸,大小如同梧桐樹的種子,每次服用五粒。在吃飯後,用米湯送服。長期服用,可使大便通暢,並增長肌肉。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附子(炮裂去皮臍),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夏(湯洗七遍焙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葶藶子(紙上炒各三兩),芒硝(研五兩),大黃(銼炒九兩)

白話文:

  • 四川花椒 (除掉花椒蒂,蓋上鍋蓋炒至出汗)

  • 附子 (烘烤至爆裂,去除外皮)

  • 厚朴 (去除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烘烤)

  • 半夏 (用水沖洗七次,烘烤)

  • 杏仁 (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烘烤,研磨成膏狀)

  • 葶藶子 (在紙上烘烤)

  • 芒硝 (研磨)

  • 大黃 (切碎,烘烤)

上八味除研外,搗羅為末。與杏仁芒硝研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治積聚,暖血海,女子諸疾。補益桑黃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八種藥材,除了單獨研磨的之外,其餘都搗碎過篩成為細末。將杏仁和芒硝與藥末混合均勻,用蜂蜜煉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粒,用米湯送服。

用於治療積聚症,溫暖血海,以及婦女的各類疾病。這是補益桑黃丸的配方。

桑黃(半斤),牛膝(酒浸切焙一斤),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麥糵(炒),白朮,陳曲(炒),當歸(切焙),大黃(銼炒各半斤),生地黃(十斤絞自然汁),生薑(十斤絞自然汁)

白話文:

  • 桑黃(半斤):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

  • 牛膝(酒浸切焙一斤):具有活血通絡、利尿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

  •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等功效。

  • 麥糵(炒):具有健脾益氣、止瀉固腸等功效。

  •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消暑化濕等功效。

  • 陳曲(炒):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等功效。

  • 當歸(切焙):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

  • 大黃(銼炒各半斤):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攻下積滯等功效。

  • 生地黃(十斤絞自然汁):具有滋陰補血、清熱涼血、養顏美容等功效。

  • 生薑(十斤絞自然汁):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等功效。

上一十味,搗羅七味為末,與桃仁膏同入二汁內拌勻,瓷器盛,甑內蒸一日,取出焙乾。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溫酒下。漸加至三十丸。

白話文:

把前面的十味藥搗碎,把其中的七味藥研成細末,與桃仁膏和其餘三種藥汁一起攪勻,用瓷器盛裝,放入蒸鍋中蒸一天,取出後烘乾。繼續搗碎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逐漸增加至三十丸。

治心腹積聚脹滿,繞臍疼痛,按之有形,寒中有水。上氣,女人產後余病,大人風癲,小兒驚癇百病,烏頭丸方

白話文:

治療胸腹聚集腫脹、肚臍周圍疼痛、按壓有腫塊,以及產後婦女的身體不適、成年人的癲癇、小兒驚風等各種疾病的烏頭丸藥方:

(組成)

  1. 烏頭(熬去烏頭鹼毒,然後研成細末):二錢

  2. 附子(炮去皮,然後研成細末):三錢

  3. 乾薑(炮過,研成細末):二錢

  4. 人參(蒸熟,研成細末):一錢

  5. 甘草(炙過,研成細末):一錢

  6. 川芎(研成細末):二錢

  7. 芍藥(研成細末):二錢

  8. 枳殼(研成細末):二錢

  9. 大棗(去核,研成細末):十枚

  10. 生薑(連皮切片):三片

(用法)

將以上十種藥材混合均勻,製成藥丸,每丸重三錢,每天服用二次(早上和晚上),每次服用十丸。

(注意事項)

  1. 本藥丸不可與寒涼藥物同服。

  2.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涼拌的食物。

  3. 本藥丸不可長期服用,以免造成毒副作用。

烏頭(炮裂去皮臍),菖蒲(米泔浸一宿切焙),柴胡(去苗),人參,桔梗(炒),黃連(去須),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乾薑(炮),桂(去粗皮),吳茱萸(陳者湯洗焙),皂莢(去皮子酥炙各一兩)

上一十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日午晡時米飲下,漸加至十五丸。

白話文:

烏頭:將烏頭炮裂後去除皮和臍。

菖蒲:將菖蒲浸泡在米泔水中一整晚,切碎後烘焙。

柴胡:去除柴胡的苗。

人參:使用人參。

桔梗:將桔梗炒熟。

黃連:去除黃連的鬚。

厚朴:去除厚朴的粗皮,並用生薑汁炙烤。

赤茯苓:去除赤茯苓的黑皮,每種用量三兩。

蜀椒:去除蜀椒的目,並將其閉口炒到出汗。

乾薑:將乾薑炮製。

桂枝:去除桂枝的粗皮。

吳茱萸:使用陳年的吳茱萸,用湯洗淨後烘焙。

皁莢:去除皁莢的皮,酥炙後每種用量一兩。

治積聚癖氣,不能飲食,心肋下滿,四肢骨節痠疼,盜汗不絕,白朮丸方

白話文:

治療積聚癖氣,導致無法飲食,心腹下脹滿,四肢骨節痠疼,盜汗不止的方劑:

白朮丸:

  • 白朮:100克
  • 茯苓:100克
  • 炙甘草:50克
  • 當歸:50克
  • 川芎:50克
  • 黃連:50克
  • 元參:50克
  • 澤瀉:50克
  • 滑石:50克
  • 天花粉:50克
  • 訶子仁:50克
  • 木香:50克
  • 延胡索:50克
  • 白芍藥:50克
  • 當歸:50克
  • 川芎:50克
  • 黃連:50克
  • 元參:50克
  • 澤瀉:50克
  • 滑石:50克
  • 天花粉:50克
  • 訶子仁:50克
  • 木香:50克
  • 延胡索:50克
  • 白芍藥:50克

製法:將藥物研成細末,用蜜製成丸劑,每丸重約3克。

用法:每日服用3次,每次3-5丸,溫水送服。

功效:健脾益氣、化濕消積、活血化瘀、止汗。

白朮,黃耆(銼),人參,赤茯苓(去黑皮),烏頭(炮裂去皮臍),乾薑(炮),當歸(切焙),甘草(炙銼),檳榔(銼各一兩半),牡蠣(熬),芍藥,麥門冬(去心焙),細辛(去苗葉),前胡(去蘆頭),鱉甲(去裙襴醋炙各一兩),防葵(銼),紫菀(去苗土),桔梗(炒),桂(去粗皮各三分)

上一十九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晚溫酒下,漸加至三十丸。

白話文:

白朮、黃耆(切細)、人參、赤茯苓(去除黑色皮層)、烏頭(炮製、去除皮和臍)、乾薑(炮製)、當歸(切片、炒焙)、甘草(炙烤、切碎)、檳榔(切碎,各一兩半)、牡蠣(熬製)、芍藥、麥門冬(去除心、炒焙)、細辛(去除莖葉)、前胡(去除蘆頭)、鱉甲(去除裙襴,醋炙,各一兩)、防葵(切碎)、紫菀(去除莖葉、泥土)、桔梗(炒制)、桂皮(去除粗皮,各三分)。

治積聚不消,累有傷滯,食已腹痛,飲食不化,嘔噦噁心,胸脅脹悶,大便秘利不定,磨滯丸方

白話文:

治療積聚不消化,積累有傷滯情況,吃東西後腹部疼痛,飲食不消化,嘔吐噁心想吐,胸脅脹悶,大便時而通便時而不通,使用磨滯丸處方。

木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各一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三兩),硇砂(醋熬成霜研末一錢匕),巴豆霜(半錢匕)

白話文:

  1. 木香:適量。

  2. 青橘皮:用湯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然後烘烤至乾,適量。

  3. 桂皮:去除粗糙的樹皮,適量。

  4. 吳茱萸:用湯清洗後烘乾,再炒至乾燥,三倍於木香的量。

  5. 硇砂:用醋熬煮成霜狀後研磨成細末,一錢匕。

  6. 巴豆霜:半錢匕。

上六味,搗羅四味為細末,入硇砂巴豆霜拌勻。醋煮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早晚食後臨寢服,大便溏利,即減丸數。

治積聚不消,心腹脹滿,化氣消積,硇砂丸方

白話文:

將上六味(藥材)搗碎,再將四味(藥材)搗成細末,然後加入硇砂巴豆霜拌勻。用醋煮麵糊,將藥丸搓成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到五丸。早晚飯後睡前服用,如果大便稀鬆,就減少丸數。

硇砂(一分別研),沒藥(別研),桂(去粗皮),當歸(切焙),烏頭(去皮臍),大黃(銼炒各半兩),乾漆(炒煙出),青橘皮(去白焙),芫花(別搗末),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盡),芎藭,京三稜(煨銼),蓬莪朮(煨銼),鱉甲(去裙襴醋炙各一分)

白話文:

硃砂(研磨成末),沒藥(研磨成末),桂皮(去除粗皮),當歸(切片並烘烤),烏頭(去除皮臍),大黃(銼碎並炒製,各半兩),乾漆(炒至冒煙並出油),青橘皮(去除白色內層並烘烤),芫花(搗碎成末),巴豆(去除皮和心膜,榨出油),芎藭,京三稜(烘烤後銼碎),蓬莪朮(烘烤後銼碎),鱉甲(去除裙襴,用醋炙烤,每種各一分)。

上一十四味,搗羅十味為末,用釅醋半升。於銅石器內。下芫花硇砂巴豆三味,慢火熬。漸添醋一升。即入十味,並沒藥末,同熬成膏放冷,別入陳曲末一兩半拌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茶酒生薑湯任下。

治五積氣,心腹脹悶,噫氣吞酸,不思飲食,五積丸方

白話文:

上述十四味中,搗羅十味成粉末狀,加入半升的濃醋,於銅或石製容器內加熱,加入芫花、硇砂、巴豆三味,以慢火熬煮。逐漸加入一升的醋,再加入十味藥材粉末和沒藥粉末,一同熬煮成膏狀,放涼後,加入一兩半的陳曲粉末,攪拌均勻,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到五丸,可用茶、酒或生薑湯送服。

酸石榴(二枚),巴豆(和皮椎碎),甘遂,大戟,芫花(各半兩),京三稜,大黃,杏仁(去皮尖雙仁),五靈脂,豉,甜葶藶(各一兩),烏梅(和核一兩半)

白話文:

  • 酸石榴(2 枚):收斂止瀉,健脾益氣。

  • 巴豆(連皮搗碎):瀉下積滯,逐水消腫。

  • 甘遂:瀉下積滯,消食導滯。

  • 大戟:瀉下積滯,祛風止痛。

  • 芫花(各半兩):瀉下積滯,消食導滯。

  • 京三稜:瀉下積滯,散寒止痛。

  • 大黃:瀉下積滯,清熱解毒。

  • 杏仁(去皮尖雙仁):潤肺止咳,平喘化痰。

  • 五靈脂:活血止痛,散瘀消腫。

  • 豉:消食導滯,健脾益氣。

  • 甜葶藶(各一兩):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 烏梅(連核,1 兩半):斂肺止咳,生津止渴。

上一十二味細銼,用水一升,煮令水盡,炒過勿太焦,搗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食後溫水下。

白話文:

把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加入一升水,煮到水全部乾掉,再炒一下,但不要炒得太焦,然後搗成細末。用醋煮麵粉糊,把藥末混合麵糊,丸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飯後用溫水送服。

治一切積滯,痰逆噁心,霍亂吐瀉,膈氣痞滿,脅肋積塊,胸膈膨悶,嘔噦心疼。泄利不止,積氣丸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各種積滯、痰逆噁心、霍亂嘔吐腹瀉、膈肌氣滯、腹部痞滿、脅肋積塊、胸膈膨脹悶脹、嘔吐、胸口疼痛。腹瀉不止,積氣丸配方。

代赭石(煅醋淬研),礞石(研各一兩),桂(去粗皮),硇砂(研),赤茯苓(去黑皮),青橘皮(去白焙各半兩),胡椒(四十九粒),巴豆(去皮心膜研四錢)

白話文:

代赭石(用醋煅燒後研磨),礞石(研磨,各取一兩),桂皮(去除粗糙的表皮),硃砂(研磨),赤茯苓(去除黑色的表皮),青橘皮(去除白色的內皮,焙乾,各取半兩),胡椒(四十九粒),巴豆(去除外皮和內膜,研磨,取四錢)。

上八味,搗羅四味為末,與四味研者和勻。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三丸,食後木香湯下。

治積聚留結,心腹脹滿,胸膈痞悶。丁香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八種藥材搗碎,其中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再與研磨過的四種藥材混合均勻。用酒煮麵糊,將藥丸製成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至三丸,飯後以木香湯送服。

丁香,木香,沉香(銼),安息香,乳香(淨帛裹用沸湯急漉過研),硇砂,丹砂,肉豆蔻(去殼),桂(去粗皮),京三稜(煨銼),當歸(切焙),陳橘皮(去白焙),檳榔(銼),蓽澄茄(各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分半),巴豆(十粒去皮心膜炒研如膏)

白話文:

丁香、木香、沉香(研磨成粉)、安息香、乳香(用乾淨的布包住,用沸水快速過濾後研磨)、硇砂、丹砂、肉豆蔻(去殼)、桂皮(去粗皮)、京三稜(烘烤研磨)、當歸(切片烘烤)、陳橘皮(去白皮烘烤)、檳榔(研磨)、蓽澄茄(各一份)、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分半)、巴豆(十粒去皮心膜炒研如膏)。

上一十六味,先將安息香硇砂乳香三味細研。用少許酒浸良久,別研巴豆丹砂並十一味。搗羅為末,合研令勻。用前三味酒煮麵糊,丸如麻子大。常服五丸至七丸。熟水下。若氣痛甚,即加至十丸,生薑湯下亦得。

取積聚。透膜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六味藥材中,首先將安息香、硇砂、乳香三味研磨成細末。用少量的酒浸泡一段時間,再研磨巴豆、丹砂和另外十一味藥材。將所有藥材搗碎成粉末,混合均勻。用前面三味藥材的酒煮麵糊,做成麻子大小的丸藥。通常服用五丸到七丸,用溫水送服。如果氣痛嚴重,可以增加到十丸,也可以用生薑湯送服。

硝石,礞石(各一分二味同研勻細熔作汁用皂子三枚旋旋入煙絕為度放冷研每料用末三錢),硇砂,乳香,粉霜,硫黃,膩粉,白丁香,蜜陀僧,京三稜末(各一錢),巴豆(二十一粒去皮心膜醋煮紫色研)

白話文:

硝石,礞石(每種1分,2味研磨均勻,細膩,熔化成汁。加入3枚皁角,順時針旋轉,直到沒有煙霧為止。放涼研磨,每劑用藥末3錢)硇砂、乳香、粉霜、硫磺、膩粉、白丁香、蜜陀僧、京三稜末(每種1錢)巴豆(21粒,去皮和中心膜,用醋煮至紫色,研磨)。

上一十一味為末,研令勻,用棗肉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生薑橘皮湯下。小兒皂子湯下。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一種藥物研磨成細末,攪拌均勻,用棗肉丸成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七到十丸。用生薑橘皮湯送服。小兒用皁子湯送服。

治積聚留滯,胸膈痞悶,嘔噦吐逆,心腹刺痛,脅肋脹滿。噫氣吞酸,宿食不消。痃癖結塊,四肢倦怠,不思飲食,妙香丸方

白話文:

治療積聚留滯,胸膈痞悶,嘔吐酸水,心腹刺痛,脅肋脹滿。打嗝吞酸,宿食不消。痃癖結塊,四肢倦怠,不想吃東西,妙香丸方:

檳榔(一分銼),桂(去粗皮),丹砂(研),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各半兩),麝香(半兩研),巴豆(二十五粒去皮心膜研出油),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

白話文:

  • 檳榔:1 分

  • 桂皮:去粗皮

  • 丹砂:研磨

  • 桃仁:去皮尖,炒後研磨

  • 麝香:研磨

  • 巴豆:去皮去心膜,研磨出油

  • 附子:炮裂後去皮去臍,共 1 兩

上七味搗研為末,湯浸炊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食後溫米湯下,生薑湯亦得,更量虛實加減。

治積聚滯氣,胸膈痞悶,心腹刺痛,萬靈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七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用熱水浸泡過的炊餅混合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枚藥丸,飯後用溫熱的米湯送服,也可以用生薑湯送服,根據個人體質調整藥量。

此方用於治療積聚、滯氣、胸膈痞悶、心腹刺痛,名為「萬靈丸」。

雄黃(研),大黃(銼炒),陳橘皮(去白焙),白牽牛末(各一兩),京三稜(煨銼),肉蓯蓉(酒浸切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乾漆(炒煙出),巴豆(去皮心膜出油各半兩),訶黎勒(炮去核三分),木香,藿香葉,白朮,天南星(炮各一分),胡椒(半分)

白話文:

雄黃(研磨成粉末),大黃(切碎炒過),陳橘皮(去除白色的表皮並烘烤),白牽牛末(各一兩),京三稜(烤熱切碎),肉蓯蓉(浸泡在酒中切碎並烘烤),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的表皮並烘烤),杏仁(去除外皮尖端,雙仁炒過),乾漆(炒過後去除煙霧),巴豆(去除外皮和果核,將油擠出,各取半兩),訶黎勒(炮製後去除果核,取三分之一),木香、藿香葉、白朮、天南星(炮製後,各取一分),胡椒(取半分)。

上一十六味。搗研為末。用薄荷汁煮麵糊。丸如綠豆大,傷飲食生薑湯下三丸至五丸。傷酒嚼燒生薑下十丸。婦人血氣心痛,酒煎當歸調沒藥末一錢匕,下十丸。

白話文:

以上十六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薄荷汁煮成麵糊。丸成綠豆大小,因飲食受傷,用生薑湯送服三到五丸。因飲酒受傷,嚼服燒過的生薑送服十丸。婦女血氣心痛,用酒煎煮當歸,調入沒藥末一錢,送服十丸。

治五積氣,胸膈痞悶,腹脅脹滿,宿飲不消,積氣成塊,心腹㽲痛,不能飲食。大五積丸方

白話文:

治療五種積聚的症狀,包括胸膈痞滿,腹脅脹滿,宿飲不消,積氣成塊,心腹疼痛,不能飲食。方劑:

  • 山楂、神曲、麥芽、砂仁、陳皮、茯苓、木香、枳殼,各15克。
  • 甘草、大棗,各10克。
  • 將以上各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每次服用6-9克,每日兩次。

硇砂,芫花,乾漆(炒出煙各一兩),巴豆(半兩去皮心膜研出油),豬牙皂莢(去皮子炙),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三分以上六味搗羅四味為末入硇砂巴豆拌勻用米醋三升於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大黃(蒸熟焙銼),鱉甲(去裙襴醋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京三稜(煨銼),陳曲(炒),當歸(切焙各一分),桂(去粗皮),木香(各三分)

上一十四味。搗羅八味為末。入前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至三丸。茶酒任下。如要取積,量虛實加減服。

白話文:

硃砂、芫花、乾漆(將三味炒出煙,各一兩),巴豆(取半兩,去除皮和心膜,研磨成油),豬牙皁莢(去除皮,炙烤),烏頭(炮裂後,去除皮和肚臍,將以上六味搗碎,將四味研磨成粉末,加入硃砂和巴豆油,攪拌均勻,再加入三升米醋,在銀石器皿中用慢火熬成膏),大黃(蒸熟後,焙乾,切碎),鱉甲(去除裙襴,用醋炙烤),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的部分,焙乾),京三稜(煨熟後,切碎),陳曲(炒熟),當歸(切片,焙乾,各取一分),桂皮(去除粗糙的皮),木香(各取三分)。

治五積氣結,面色萎黃,心腹疼痛,口吐酸水,發歇有時,積年不已。沉香丸方

白話文:

治療五種積聚的氣結,症狀是面色萎黃、心腹疼痛、口吐酸水,發作時有時無、積年累月沒有好轉。

沉香丸方:

1.沉香:10克,研成粉末

2.木香:10克,研成粉末

3.砂仁:10克,研成粉末

4.白蔻仁:10克,研成粉末

5.枳殼:10克,研成粉末

6.厚朴:10克,研成粉末

7.香附子:10克,研成粉末

8.甘草:10克,研成粉末

9.滑石:10克,研成粉末

10.茯苓:10克,研成粉末

11.蒼術:10克,研成粉末

12.山楂:10克,研成粉末

13.神曲:10克,研成粉末

14.雞內金:10克,研成粉末

15.鬱金:10克,研成粉末

16.乳香:10克,研成粉末

17.沒藥:10克,研成粉末

18.冰片:4克,研成粉末

19.麝香:1克,研成粉末

20.蜜丸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3丸,日服3次,溫黃酒送服。

沉香(銼),丁香,木香(各半兩),硇砂(一分研),巴豆霜(半錢),蓬莪朮(煨銼),桂(去粗皮),乾漆(炒煙出),乾薑(炮),青橘皮(去白焙),京三稜(煨銼),白豆蔻(去皮各一兩),大黃(一兩生為末用醋一升慢火熬成膏)

白話文:

沉香(研磨成碎屑)、丁香、木香(各半兩)、硃砂(一錢研磨成粉)、巴豆霜(半錢)、蓬莪朮(烘烤後研磨成碎屑)、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乾漆(炒至冒煙後熄火)、乾薑(炙烤後)、青橘皮(去除果肉後烘烤)、京三棱(烘烤後研磨成碎屑)、白豆蔻(去除果皮,各一兩)、大黃(一兩,生用,研磨成細末,用一升醋慢火熬煮成膏狀)

上一十三味,搗研十二味為末,入大黃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後臨臥生薑湯下。

治五積氣,嘔吐酸水,心腹脹悶,不思飲食,十味五積丸方

白話文:

將上列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細末,放入大黃膏中混合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丸,飯後睡覺前,用生薑湯送服。

沉香(銼),青橘皮(去白焙),京三稜(煨銼),甘松(各半兩),薑黃,木香,甘遂炒,芫花(醋炒焦)大戟(炒各一分),牽牛子(炒一兩)

白話文:

沉香(銼碎),青橘皮(去白肉,焙乾),京三稜(烘烤後銼碎),甘松(各半兩),薑黃,木香,甘遂炒,芫花(醋炒焦中)大戟(各一分炒),牽牛子(炒一兩)

上一十味,搗羅為末,湯浸炊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食後臨臥橘皮湯下。

治積滯,寬利膈脘,思飲食,消積丸方

白話文:

取上方十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熱水浸泡後與炊餅混合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到十丸,飯後睡前以橘皮湯送服。

此方用於治療積滯,舒緩胸膈,促進食慾。名為消積丸。

牽牛子(一兩取末半兩),青橘皮(去白焙一兩),丁香,木香,硇砂(研),沉香(銼各一兩),檳榔(二枚銼),桂(去粗皮),乾薑(炮各半兩),巴豆(十粒去皮心膜出油研)

白話文:

牽牛子(取一兩,搗碎成粉,取半兩),青橘皮(去白色表皮,乾焙一兩),丁香、木香、硇砂(研成粉)、沉香(銼成一兩),檳榔(二枚,銼碎),桂皮(去粗皮)、乾薑(炮製,各取半兩),巴豆(十粒去皮去心膜,榨出油並研磨成粉)。

上一十味,搗研為末,煉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至二丸。食後臨臥橘皮湯下。

治五積六聚,血瘕氣塊,聚散不定,及一切氣疾,京三稜煎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中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蜂蜜和在一起做成藥丸。每粒藥丸的大小大約和豌豆一樣大,每次服用一到兩粒。在飯後睡覺前用橘皮湯送服。

京三稜(煨銼),蓬莪朮(煨銼),芫花(醋炒焦),半夏(湯洗七遍焙),青橘皮(去白焙各一兩),硇砂(去石研),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延胡索(醋炒),大戟(膩粉調酒炙),乾漆(炒煙出),豬牙皂莢(去皮子炙),五靈脂(醋炒各半兩)

白話文:

1 . 京三稜(烘焙並研磨成細粉)

2 . 蓬莪朮(烘焙並研磨成細粉)

3 . 芫花(用醋炒至焦黑)

4 . 半夏(用湯清洗七遍,然後烘焙)

5 . 青橘皮(去除白色部分,烘焙,各一兩)

6 . 硇砂(去除石頭,研磨)

7 . 附子(炮製至裂開,去除皮和肚臍)

8 . 桂皮(去除粗糙的樹皮)

9 . 延胡索(用醋炒)

10 . 大戟(用膩粉和酒炙烤)

11 . 乾漆(炒至冒煙)

12 . 豬牙皁莢(去除外殼,炙烤)

13 . 五靈脂(用醋炒,各半兩)

上一十三味,搗研為末。用好醋三升,入藥二停,熬成膏。再入一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食後生薑湯下。

治冷積滯氣,心胸痞悶,冷氣上攻,臟腑疼痛,木香丸方

白話文:

將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三升優質醋,將藥材和醋煮成膏狀。再加入一停的藥材,混合成像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寒氣積聚造成的氣滯,心胸悶痛,以及寒氣上升引起的臟腑疼痛。

木香,桂(去粗皮),京三稜(煨銼),蓬莪朮(煨銼),胡椒(炒),青橘皮(去白焙各一兩),檳榔(銼),訶黎勒(炮去核),大黃(銼炒各半兩),白牽牛(炒一兩取末半兩)

白話文:

木香、桂枝(去除粗糙的外皮)、京三稜(烘烤後切碎)、蓬莪朮(烘烤後切碎)、胡椒(炒熟)、青橘皮(去除白色部分,烘烤,各一兩)、檳榔(切碎)、訶黎勒(炮製後去除核)、大黃(切碎,炒熟,各半兩)、白牽牛(炒熟後取一兩,研磨成粉,取半兩)

上一十味。搗羅為末,醋煮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治一切積滯,痰逆噁心,吐瀉霍亂,膈氣痞滿,脅肋積塊,胸膈膨悶,嘔噦心疼,泄瀉下痢。積氣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煮面糊,將藥粉與面糊混合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狀藥物,每次服用七到十粒,飯後以生薑湯送服。

此藥可治療各種積滯、痰逆、惡心、嘔吐、腹瀉、霍亂、胸悶、脅肋有硬塊、胸部脹痛、嘔吐心痛、洩瀉下痢等症狀。此為積氣丸的處方。

大戟,龍膽,木香(各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代赭(煅醋淬),赤石脂(水飛研各一兩),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一錢一字)

白話文:

大戟,龍膽,木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熟研碎),代赭(煅燒後用醋淬),赤石脂(用研磨研碎各二錢),巴豆(去皮心膜研碎提取油一分一釐)

上七味,搗研為末,合研極細,以麵糊丸。如梧桐子大,陰乾經十日方可服,每服三丸至五丸,木香湯下,溫湯熟水亦得。

治食積隱見時作,攻心脅㽲刺疼痛,乙丑丸方

白話文:

把上列七味藥搗碎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研磨成極細粉末,加入麵粉糊製成丸劑。每個丸劑的大小如梧桐子般大小,陰乾十天後纔可服用。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木香湯送服,溫開水或煮沸的涼水送服也可以。

硇砂細研湯內飛過去沙石熬取霜,烏頭生去皮臍為末各一兩,沉香末,五靈脂末,桂去粗皮為末,胡椒末,乾薑末,巴豆去皮心膜研各半兩,乾漆末三分

白話文:

將硇砂研細後放入湯內熬煮,去除浮在上面的沙石,取出凝結的霜。烏頭生去皮臍,研成細末,各取一兩。將沉香、五靈脂、桂枝去除粗皮,研成細末。再將胡椒、乾薑研成末,巴豆去皮去除心膜,研成未,各取半兩。最後將乾漆研成細末,取三分。

上九味。除巴豆外,同研勻,次入巴豆,再研極細,取熟棗肉和作一塊,用濕紙裹三五重,用紙筋黃土泥固濟,約厚半指許熁干,用熟炭火十斤,於乙丑日早。漸進火燒令香為度,以新盆器合,候冷取出,去泥及焦紙灰不用,搗爛看硬軟,再入熟棗肉和搗千餘杵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

白話文:

取上九味藥,除了巴豆之外,其餘的藥材一起研磨均勻,然後加入巴豆,再次研磨至極細,用熟棗肉和勻捏成一個塊狀,用濕紙包三到五層,再用紙筋黃土泥固濟,厚度約半指厚,放在爐中烤乾,使用十斤熟炭火,在乙丑日早上,逐漸增加火力,燒至藥材發出香味即可,將藥材放入新的盆器中,待藥材冷卻後取出,去掉泥土和焦紙灰,將藥材搗碎,觀察藥材的硬度,如果太硬,就再加入熟棗肉,搗一千多次至藥材達到適當的硬度,再將藥材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丸。

溫木瓜酒下,木瓜湯下亦得,不計時候服,如大段癖積塊及諸冷氣㽲刺疼痛,或泄痢膿血,食前服五丸至七丸,看虛實加減。

白話文:

溫熱的木瓜酒沖服,木瓜湯沖服也可以,不拘泥於服用時間。如果患有大塊的積塊和各種寒氣侵襲導致的疼痛,或腹瀉膿血,飯前服用5到7顆藥丸,看體質虛實加減服用量。

治腑臟積聚,症癖氣塊,腹多㽲痛,按或有形,肢節煩熱,腰腳痠疼,及婦人血癖,經候不調,赤白帶下等疾,溫白丸方

白話文:

治療臟腑裡面積聚的宿食、症癖發作、腹中疼痛、按壓時可察覺有形塊、四肢關節感到燥熱、腰腳痠痛,以及女性血證、經期不規律、赤帶下、白帶下等疾病,可用溫白丸。

柴胡(去苗),紫菀(去苗土),吳茱萸(湯浸焙乾炒),菖蒲,桔梗(銼炒),京三稜(煨銼),赤茯苓(去黑皮),人參,黃連(去須炒),乾薑(炮),桂(去粗皮),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盡),皂莢(去皮炙黃),鱉甲去(裙襴醋炙各一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當歸(切焙),烏頭(炮裂去皮臍),黃耆(銼各二兩)

白話文:

柴胡(去除根鬚),紫菀(去除根鬚及泥土),吳茱萸(用湯水浸泡後烘乾,再炒至乾燥),菖蒲,桔梗(切碎並炒至乾燥),京三稜(烘烤後切碎),赤茯苓(去除黑皮),人參,黃連(去除須根並炒至乾燥),乾薑(炮製後使用),桂皮(去除粗糙外皮),蜀椒(去除果柄,並將果實炒至出汗),巴豆(去除外皮及心膜,研磨至出油),皁莢(去除外皮,烘烤至金黃色),鱉甲(去除裙邊,分別用醋和烘烤的方式處理,各取一兩),厚朴(去除粗糙外皮,用生薑汁烘烤),當歸(切片並烘烤),烏頭(炮製後裂開,去除外皮和肚臍),黃耆(切碎,各取二兩)。

上一十九味,搗研為末,煉蜜和搗一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丸,加至三四丸,溫酒下,利下惡物為度。

治五種積聚成塊,木香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九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用煉蜜混合再搗一千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到兩丸,可增至三到四丸,用溫酒送服,以排出體內有害物質為準。

此方用於治療五種積聚成塊的情況,名為木香丸。

木香,訶黎勒(炮用皮),人參,檳榔(銼),大黃(銼炒),郁李仁(生研仁各三兩),赤茯苓(去黑皮),枳殼(去瓤麩炒),芍藥,硝石(碎),紫蘇子(微炒),乾薑炮(各二兩)

白話文:

木香、訶黎勒(將皮炮製後才用)、人參、檳榔(切碎)、大黃(切碎並炒過)、郁李仁(生研後取仁各三兩)、赤茯苓(去除黑皮)、枳殼(去除瓤和麩,並炒過)、芍藥、硝石(磨碎)、紫蘇子(微微炒過)、乾薑炮(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末,煉密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下三十丸,至四十丸,通利則減丸數。

治症癖積聚。牛膝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十二種藥材,搗碎後篩成細粉,用煉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三十到四十粒,若腸胃通利則減少藥丸數量。

此方用於治療癥瘕積聚。牛膝丸方。

牛膝(酒浸切焙),芍藥,桔梗(炒),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香熟),赤茯苓(去黑皮),大黃(銼炒),柴胡(去苗),訶黎勒皮(各三兩),枳殼*去瓤麩炒一兩一分),陳橘皮(去白焙),檳榔(銼各一兩)

白話文:

  • 牛膝(用酒浸泡,然後切片並焙乾)

  • 芍藥

  • 桔梗(炒過)

  • 厚朴(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炙香至熟)

  • 赤茯苓(去除黑皮)

  • 大黃(銼碎並炒過)

  • 柴胡(去除末梢)

  • 訶黎勒皮(各三兩)

  • 枳殼(去除瓤衣,麩炒一兩一分)

  • 陳橘皮(去除白色果皮,焙乾)

  • 檳榔(銼碎,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棗湯下,加至三十丸,通利為度。

治一切積聚,心腹疼痛,年月深久者,皆治,老少並可服,百當膏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一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蜂蜜和成丸子,每個丸子的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用棗湯送服。逐漸增加服用的丸子數量,直到大便通暢為止,每次服用量最多可增加至三十丸。

丹砂(研),膩粉(研各半兩),水銀,鉛各(一分二味結成沙子),牛黃,龍腦(研),鉛霜(研各二錢),粉霜(研),陽起石(研各一分),黃蠟(半兩),巴豆(肥者一百二十粒去皮心膜研出油取霜用),蠍梢(炒一分),半夏(一錢湯洗七遍杵羅為末)

白話文:

丹砂(研磨)、膩粉(研磨各半兩)、水銀、鉛(各取一分,共二味結合成沙子)、牛黃、龍腦(研磨)、鉛霜(研磨各二錢)、粉霜(研磨)、陽起石(研磨各一分)、黃蠟(半兩)、巴豆(肥者一百二十粒去皮心膜研磨出油,取霜使用)、蠍梢(炒一分)、半夏(一錢,用湯洗七遍,搗碎過羅篩成末)

上一十三味,合研極勻,熔蠟並熟蜜少許,同和成膏,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量大小虛實加減服,吐逆藿香湯下,取熱積生薑蜜水下,取冷積乳香湯下,風涎薄荷湯下,便痢米飲下。

白話文:

將上面十三味藥材研磨均勻,與少量的融化蠟和蜂蜜混合,做成膏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至五丸。根據個人體質、虛實情況增減服用量。若有嘔吐、反胃,以藿香湯送服;若有發熱積滯,以生薑蜜水送服;若有寒積,以乳香湯送服;若有風涎,以薄荷湯送服;若有便溏、痢疾,以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