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六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八 (1)

1. 吐血統論

論曰:古人論吐血有三;一曰內衄,二曰肺癉,三曰傷胃。內衄者,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色如豆汁,凝留胃中,滿悶即吐,如衄血狀是也;肺癉者,飲酒滿悶即吐,血從吐出,少或一合,多至一升是也;傷胃者,食飲過度,胃冷不化,煩悶強嘔,食物與氣,俱上衝蹙胃脘,因致傷損,吐血鮮赤是也。三者證雖不同,要之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傷所致。

白話文:

中醫古書上說,吐血有三種:一是內衄,二是肺癉,三是傷胃。內衄是指心肺之間的津液流出來,又流回胃裡,顏色像豆汁,凝結在胃裡,感到悶脹就會吐出來,就像鼻血一樣;肺癉是指喝酒後感到悶脹就會吐出來,吐出來的血液量少則一杯,多則一升;傷胃是指飲食過度,胃裡寒冷不能消化,就會煩悶想吐,食物和氣一起上衝擠壓胃脘,因此造成損傷,吐出來的血液鮮紅。這三種吐血的證狀雖然不同,但都是由於身體虛弱、飲酒過度或勞累過度引起的。

巢元方曰:肺者,五臟之蓋也,心肝又俱主血,上焦有邪,則傷諸臟,臟傷血下入於胃,胃得血則悶滿氣逆,氣逆故吐血也。孫思邈又曰:吐血之後,體中但自讝讝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凡是之類,學者宜審。

白話文:

巢元方說:肺是五臟的保護罩,心肝又都主血,上焦有邪氣,就會損傷諸臟,臟器受傷,血液就會流入胃中,胃中得到血液就會脹滿不適,氣機逆亂,所以吐血。孫思邈又說:吐血之後,身中感覺空虛,而心中不悶的,往往能自愈。凡是諸如此類的,學者應該仔細考覈。

2. 吐血

論曰:吐血病有三種:一則緣心肺蘊熱,血得熱則妄行,下流入胃,胃受之則滿悶,氣道賁衡,故令吐血;二則虛勞之人,心肺內傷,恚怒氣逆,肝不能藏,血乘虛而出,因怒氣逆,甚則嘔血;三者緣酒食飽甚,胃間不安,或強吐之,氣脈賁亂,損傷心胃,血隨食出,此名傷胃。各隨證以治之。

白話文:

論述說:吐血的病症有三個:第一,是由於心肺蘊藏熱氣,血液因受熱而妄行,向下流入胃中,胃受到熱氣的影響而感到滿悶,氣道賁衡,因此導致吐血;第二,是虛弱勞累之人,心肺受到內傷,因憤怒或鬱悶而導致氣息逆亂,肝臟不能正常藏血,血液乘虛而出,因為憤怒之氣逆亂,嚴重時會嘔吐出血;第三,是因酒食過飽,胃中不適,或強行嘔吐,氣脈賁亂,損傷了心胃,血液隨同食物一起吐出,這種情況叫做傷胃。要根據不同的證狀分別進行治療。

治吐血。羚羊角湯方。

羚羊角(鎊三兩),伏龍肝(五兩),熟艾(炒一兩),地榆(去土),牛膝(去苗,酒浸,焙)牡丹(去心各二兩),芍藥(銼四兩),阿膠(炒令燥一兩),柏葉(炙),大薊根(各三兩),雞蘇葉(一握),蠐螬(慢火炙黃五枚)

白話文:

  • 羚羊角(磨碎三兩)

  • 伏龍肝(五兩)

  • 熟艾(炒過一兩)

  • 地榆(去土)

  • 牛膝(去苗,用酒浸泡,焙乾)

  • 牡丹(去心各二兩)

  • 芍藥(切成小塊四兩)

  • 阿膠(炒到乾燥一兩)

  • 柏葉(烤過)

  • 大薊根(各三兩)

  • 雞蘇葉(一把)

  • 蠐螬(慢火烤至金黃五枚)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以上十二味藥,均粗略搗碎後過篩。每次取三錢藥粉,加入一杯水,以及半片拍碎的生薑,共同煎煮至藥液剩下七分之一時,濾去渣滓,溫熱後服用。

治吐血。乾地黃湯方。

乾地黃(焙八兩),伏龍肝六兩,芎藭(一兩),當歸(酒浸,切,焙三兩),桂(去粗皮),赤芍藥,白芷乾薑(炮裂各二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甘草(炙,銼一兩),吳茱萸(湯浸去涎,大豆同炒,去豆用二兩)

白話文:

  • 生乾地黃(炒過,八兩)

  • 伏龍肝(六兩)

  • 芎藭(一兩)

  • 當歸(用酒浸泡,切片,炒過,三兩)

  • 桂皮(去掉粗皮)

  • 赤芍藥

  • 白芷

  • 乾薑(炮裂,各二兩)

  • 細辛(去掉苗葉,半兩)

  • 甘草(炙烤,切碎,一兩)

  • 吳茱萸(用湯浸泡去除唾液,與大豆一起炒,去掉大豆,用二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酒各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食前服。

治肺損,吐血嗽血。通聖散方。

金星石,銀星石,太陰玄精石雲母陽起石不灰木

白話文:

  • 金星石:一種閃亮的礦石,據說具有藥用價值。

  • 銀星石:一種銀色的礦石,據說具有藥用價值。

  • 太陰玄精石:一種黑色的礦石,據說具有藥用價值。

  • 雲母:一種透明的礦石,據說具有藥用價值。

  • 陽起石:一種黑色的礦石,據說具有壯陽的作用。

  • 不灰木:一種樹木,據說具有藥用價值。

上六味,等分,以砂鍋子一枚,先入羅過紫冬灰(水牛糞是也),可厚一二寸,鋪藥一重,以灰一二寸築令實;又鋪藥一重,准前以灰蓋後鋪藥為度,上下以灰封蓋,以鹽泥固濟,不限藥多少,皆用炭一秤,於靜室中周密不通風處,火煅一日一夜,候冷取出。於淨地掘一坑子,深一尺許,埋鍋子一宿,取出先揀出藥塊子,余以粗羅羅去灰,取藥碾為末,更入乳缽研令極細,即入罐子內收之。每藥末一兩,入龍腦、麝香各半錢,阿膠一分(炒)同研,入前件藥末一兩內,合和令勻。

白話文:

取上六種藥物,等比例配好,用一個砂鍋,先放進過濾好的紫冬灰(水牛糞),厚度約一兩寸,鋪一層藥材,再放一兩寸紫冬灰壓實;再鋪一層藥材,照前一層的做法,以灰蓋住鋪藥,直到把所有藥材用完,最後用紫冬灰封蓋,並用鹽泥塗抹固定,藥材的量不限。無論多少,都用一秤炭火,在安靜的室內,不通風的地方,煅燒一天一夜,然後等鍋冷卻後取出。在地面上挖一個一尺深的坑,把砂鍋埋在裡面一晚。取出來後,先挑出藥塊,剩下的藥材用粗羅清除紫冬灰,取出藥材研磨成粉末,再放入乳缽中研磨至極細,然後放入罐子中收好。每兩藥粉加入半錢龍腦、麝香,一分阿膠(炒過)一起研磨,混合到之前的一兩藥粉中,攪拌均勻。

每服一錢或半錢匕,以糯米少許研細,入薄荷汁蜜各少許,同煎為飲,候溫調下,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

白話文:

每一劑藥一錢或半錢,用少許糯米研磨細膩,加入少許薄荷汁和蜂蜜,一起煮沸飲用,待藥物溫熱後服用,空腹、中午、睡前各服用一次。

治吐血。五通散方。

巴豆(五十枚去皮),白麵(一兩),郁李仁(三百五十枚),鹽豉(三百五十粒,伏龍肝(二兩)

白話文:

  • 巴豆(50顆去皮)

  • 麵粉(50公克)

  • 郁李仁(350顆)

  • 鹽豉(350粒)

  • 豬肝(100公克)

上五味,鍋子內炒熟,不住手攪,以煙青為度,傾出放濕地出火毒,搗羅為散。每服半錢匕,溫蜜水調下。如患咯血,用前件藥末一兩,鄆州蛤粉二兩,同研羅細,每服一錢匕,薤汁半盞,生油兩點,食後調服。

白話文:

將五味藥放入鍋中炒熟,並不斷攪拌,直到藥材顏色變成青煙色為止,然後將藥材倒出放在潮濕的地面上,以去除其火毒,最後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溫熱的蜂蜜水調服。如果患有咯血,則可以使用前述藥末一兩,加上鄆州蛤粉二兩,一起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並加入半杯薤汁和兩滴生油,在飯後服用。

治吐血及一切血病,諸藥不效者。烏金散方。

鯪鯉甲,犀角(鎊),黃明膠,赤鯉魚皮(各一兩),胎髮(一兩半),獨角仙(一枚去翅、頭、足)

白話文:

  1. 鯪鯉魚的盔甲:一種硬皮魚,常用於中醫藥。

  2. 犀牛角(研磨成粉末):犀牛角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3. 黃明膠:一種動物膠,常用於中醫藥。

  4. 赤鯉魚皮:一種鯉魚的皮,常用於中醫藥。

  5. 胎髮(一兩半):嬰兒出生時的第一批頭髮,常用於中醫藥。

  6. 獨角仙(一枚去翅、頭、足):一種昆蟲,常用於中醫藥。

上六味,用瓦瓶一枚,底下開竅,納藥以紙筋泥固濟,曝乾,用炭五斤簇燒,候煙絕,撥去火,放冷取出,細研為散。每服一錢匕,旋入膩粉少許。吐血鼻衄不止,新汲水調下;產後血運,昏迷悶亂,不知人,冷醋湯下;血氣,溫酒調下;咯血及血積、藏毒、下血、赤痢、血痢、蠱毒痢、腸風及五痔下血,並米飲調下;臨臥空腹服,更相度虛實,可加至二錢匕。服藥後,取下積聚物為效。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放入瓦瓶中,在瓶底開一個小孔,用紙筋泥將藥材固封起來,曬乾後,用五斤炭火焚燒,等到煙霧消失後,撥開火堆,待冷卻後取出,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匕,拌入少許膩粉。吐血、鼻血不止時,用剛汲取的冷水送服;產後血崩,昏迷、神志模糊,失去知覺時,用冷醋湯送服;血氣時,用溫酒送服;咯血以及血積、藏毒、便血、赤痢、血痢、蠱毒痢疾、腸風以及痔瘡出血時,皆用米湯送服;睡前空腹服用,視個人體質虛實,可增加至二錢匕。服用藥物後,排出積聚物即可見效。

治男子婦人咯血吐血。阿膠散方。

阿膠(炒令燥),白芨,白芷,白蘞黃柏(去粗皮,蜜水浸,炙赤色各一兩)

白話文:

阿膠(炒至乾燥),白芨,白芷,白蘞,黃柏(去除粗皮,用蜂蜜水浸泡,烤至赤色,各一兩)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糯米粥飲調下,空心食前,日三,小兒量減。

白話文:

將五味中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糯米粥送服,空腹飯前服用,一天三次,小兒酌情減少服用量。

治飲食傷肺,吐血並嗽血。五勝湯方。

木香,蜜陀僧,蟬殼(去足),甘草(炙,銼各半兩),黃明牛膠(兩片將一片酥炙,一片生銼)

白話文:

  • 木香:具有止瀉、溫中止痛的作用,可治療因寒涼或飲食不潔導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

  • 蜜陀僧: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治療瘡癤、潰瘍、腫痛、燙傷等。

  • 蟬殼:具有息風止痙、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治療驚風、癲癇、抽搐、小兒急驚風等。

  •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作用,可治療脾虛、食少、腹瀉、痢疾、咳嗽、咽喉疼痛等。

  • 黃明牛膠: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作用,可治療產後虛弱、月經過多、崩漏、痔瘡、脫肛等。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後良久溫服。

治吐血。黃耆散方。

黃耆(銼),白芨,白蘞,黃明膠(炒令燥各二兩)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糯米飲調下。

治吐血。綠雲散方。

柏葉,百合人參,阿膠(炙令燥各二兩)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用糯米粥飲調下。

治吐血。神效金朱丸方。

丹砂(半兩),金箔(四片),蚯蚓(三條)

上三味,先將丹砂、金箔研細,後將蚯蚓同研,和前二味為丸,如小皂子大。每服一丸,冷酒下,不嚼。

治吐血、咯血。神效散方。

鹿角膠(炙令燥),黃柏(去粗皮各半兩),杏仁(四十九枚湯去皮尖,麩炒黃)

白話文:

鹿角膠(烤到乾燥),黃柏(去除粗皮,各半兩),杏仁(四十九顆,泡水去皮尖,麩炒至黃色)

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用白麩一錢,溫水同調下,食後再服。

治吐血。金粉湯方。

熟乾地黃(焙),蒲黃(各一兩),芎藭(半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入糯米十四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吐血、咯血。綿灰散方。

新綿(一兩燒灰),黃明膠(炙令燥),黃柏(去粗皮,蜜炙,為末各一兩)

上三味,細研。每服一錢匕,地黃汁、糯米飲相和調下,食後臨臥服。

治吐血、咯血。金沙湯方。

紫金沙(野蜂窠帶是半兩),貝母(去心二錢生用),蘆薈(一錢)

白話文:

  • 紫金沙(半兩,以野生蜂巢帶蜂蠟者為佳)

  • 貝母(二錢,去心,生用)

  • 蘆薈(一錢)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半盞,入蜜少許,煎一兩沸,去滓細呷,空心食後臨臥服。

治熱極吐血。紫參散方。

紫參,阿膠(炒燥各二兩),甘草(炙,銼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糯米飲調下,不計時候。

治吐血。杏蜜膏方。

豬𦚟(一具用瓷器煮爛,冷水浸去膜),杏仁(去皮尖、雙仁,炒),蜜(熬熟各二兩)

上三味,同研,飯上蒸,入木香、附子末各二錢,和勻成膏。每服半匙,酒一盞調下,日三。

白話文:

將上三味藥(桂皮、茯苓、白芍)研成細末,放在飯上蒸熟,加入木香和附子末(各二錢),將它們均勻混合成糊狀。每次服用半匙,用一杯酒調和,每天服用三次。

治吐血。藕汁散方。

茯苓(去黑皮),生乾地黃(焙),蒲黃

上三味,等分,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生藕汁半盞,調勻頓服,立止。

治吐血。獨聖散方。

桑葉(微焙不計多少)

上十一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冷臘茶調如膏,入麝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後用補肺藥。

治吐血。補肺煮肺散方。

杏仁(一百二十粒去皮尖,新瓦上焙,研),百合(四兩),糯米一合,蔥白(三莖並同杏仁法)

白話文:

杏仁(一百二十粒,去皮和尖端,放在新的瓦片上烘焙,研磨成粉)

百合(四兩)

糯米一合

蔥白(三莖,與杏仁一起用相同的方法處理)

上四味,和勻,豬肺一具,入藥在內,麻線系,沙鍋內煮水去一半,翻轉令熟,竹片切。連藥細嚼,蜜湯下,服至五具為度。

白話文:

將上述四味藥材混合均勻,放入一個豬肺中,用麻線將豬肺綁緊,放入沙鍋中煮沸,水量減少一半時,翻轉豬肺使之均勻受熱煮熟,取出後用竹片將豬肺切成小塊。將藥物連同豬肺一起細嚼,用蜂蜜水送服,服用五次即可。

治暴吐血嗽血。貫眾散方。

貫眾一兩,黃連(去須年老者半兩,年少者三分)

白話文:

貫眾一兩,黃連(除去須根,年份長的用半兩,年份短的用三分)

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濃煎糯米飲調下,立止。

治吐血。云雪散方。

云雪(寒食麵是),蒲黃(各一兩)

上二味,並生用,研勻。每服二錢匕,冷水調下。

治吐血。香草湯方。

莎草根(去毛五兩),甘草(一兩銼,炙)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

治吐血。鹿角膠丸方。

鹿角膠(炙令燥),黃柏(去粗皮各一兩)

上二味,搗羅為末,入杏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研細拌勻,煉蜜和丸櫻桃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

白話文:

將上述兩種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四十九顆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皮和尖端、分出雙仁,再炒黃),研磨至細膩,均勻混合,並用蜂蜜和均勻,製成櫻桃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含在嘴裡慢慢溶化,讓藥液順著唾液吞嚥入喉嚨。

治諸般吐血。朱粉散方。

丹砂(研,飛),蛤粉

上二味,等分,研細合和令勻。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

治吐血。黃藥散方。

黃藥子防己

上二味,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煎小麥湯調下。吐甚者一服減,二服止。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材,等分量,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匕,用煮好的小麥湯調和服用。症狀嚴重的,服用一劑後就可減輕,服用兩劑即可痊癒。

治吐血。異功散方。

人參(一兩)

上一味,搗羅為散,以密絹再羅,令極細。五更雞鳴時,打雞子清調和稀糊,匙抄服。若服一兩人參盡甚好,不盡,半兩亦可,服訖卻臥。

白話文:

最後一種藥材,搗碎成散劑,用細密的絹布再過濾一次,使藥粉極細。在五更雞鳴的時候,打入雞蛋清調和成稀糊狀,用匙子舀起來服用。如果服下一兩參最好,如果沒有,半兩也可以,服用後躺下休息。

治吐血。槲葉散方。

槲葉(不拘多少)

上一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五七沸,和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肺損吐血。糯米飲方。

薜荔

上一味,每一二十葉,用紙貼放著陰處,切不可曬至干,收貼起,如有患,旋碾羅作細末。每服先研糯米煎濃飲,若煎餅面,稀稠可八分、一盞,抄藥末一匙頭,同攪調勻,臨臥溫服。

白話文:

上一個藥品,每二十張葉子用紙粘合起來放在陰涼處,絕對不要曬到乾燥,收好貼好,如果有病人,旋轉碾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前先將糯米磨成濃稠的濃湯,和煎餅面的稠度差不多,濃稠比例為八分,一杯,舀一勺藥粉末,混合攪拌均勻,睡覺前溫服。

治吐血、咯血。青金散方。

荷葉(不拘多少)

上一味,焙乾,搗羅為散。米飲調下二錢匕。

治吐血。黑神散方。

栝蔞(取端正者,紙筋和泥包裹,於頂間留一眼子,煅存性,地坑內放一宿)

上一味,去泥,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糯米飲調下,再服止。

治吐血。艾灰散方。

艾(不拘多少)

上一味,燒灰細研。每服二錢匕,新汲水調下。

治忽吐血一兩口。地黃飲方。

生乾地黃(焙五兩),王不留行牡丹皮各二兩,赤芍藥,萆薢(各四兩),麥門冬(去心,焙),續斷,牛膝(切,焙),阿膠(炙燥各三兩),蠐螬(研五枚)

白話文:

  • 生乾地黃(烘焙5兩)

  • 王不留行、牡丹皮,各2兩

  • 赤芍藥、萆薢,各4兩

  • 麥門冬(去除中心,烘焙),續斷,牛膝(切片,烘焙),阿膠(烤乾),各3兩

  • 蠐螬(研磨成粉),5枚

上一十味,除蠐螬外,粗搗篩,以生地黃汁三升,赤馬通汁三升,並蠐螬,同煎至三升半,去滓,分溫六服,空心食前。

白話文:

以上十味藥,除了蠐螬之外,將其他藥物搗碎並篩過,然後加入生地黃汁三升、赤馬通汁三升,以及蠐螬一起煎煮,直到藥液只剩三升半,去除藥渣,分成六次服用,空腹時服用,在進餐前。

治吐血衄血,大小便出血。竹葉芍藥湯方。

竹葉(六合),赤芍藥,甘草(炙,銼各一兩),阿膠(炙燥三兩),當歸(切,焙一兩半)

白話文:

竹葉(六片)、赤芍藥、甘草(炙烤,切碎,各一兩)、阿膠(炙烤乾燥,三兩)、當歸(切片,焙烤,一兩半)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後,日二服。

治心肺熱極,喘滿吐血。地黃飲方。

地黃汁,生藕汁,小薊根汁,牛蒡汁(各二合),生蜜,生薑汁(各一兩)

白話文:

  • 地黃汁、生藕汁、小薊根汁、牛蒡汁(各二兩)

  • 生蜜、生薑汁(各一兩)

上六味,和勻。徐徐呷之,以瘥為度。

治吐血、唾血。赤芍藥散方。

赤芍藥,當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黃芩(去黑心),白朮,甘草(炙,銼各一兩),阿膠(炙燥二兩),生乾地黃(焙乾四兩)

白話文:

赤芍藥、當歸(切片並烘焙)、附子(炒裂、去皮臍)、黃芩(去黑心)、白朮、甘草(烤焦、切段,各一兩)、阿膠(烤至乾燥的二兩)、生乾地黃(烘焙乾的四兩)。

上八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空腹溫酒調下,日三服。

治肺損吐血。綿膠散方。

新綿(燒灰,研),黃明膠(炙燥,搗末)

上二味,等分,研勻。每服一錢匕,臨臥糯米飲調下。

治吐血、溺血、衄血。竹茹湯方。

竹茹(銼一升),芍藥(二兩),芎藭,當歸(切,焙),桂(去粗皮),甘草(炙,銼)各三兩黃芩(去黑心三分)

白話文:

青竹茹(切成小段,一升)、芍藥(淨重二兩)、川芎、當歸(切片,焙乾)、桂枝(去粗皮)、甘草(炙乾,切碎)各三兩、黃芩(去黑心,淨重三分)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吐血及大小便血。三物湯方。

生地黃(七兩半),阿膠(炙令燥三分),白蘞(八兩)

上三味,㕮咀如麻豆。每服七錢匕,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空腹溫服。

治吐血方。

蛇蛻(燒灰)

上一味,研細。每服一錢匕,冷熱水調下,不拘時候。

治吐血。天南星散方。

天南星(一兩銼如骰子大)

上以炭汁浸一宿,漉出,湯洗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酒磨自然銅調下。

治肺損,吐血不止。地黃飲方。

生地黃(八兩研取汁),鹿角膠(一兩炙燥,碾為末)

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於銅器中煎,次下地黃汁,及膠末打令勻,煎令熔,十沸後。分作三服,當止。

又方:

地黃汁(六合),牛皮膠(一兩細研),生薑(一塊如大拇指,椎碎)

上三味,先以二味於銅器中煎十數沸,次下牛皮膠,煎令消,濾去生薑。分作兩服吃便止,或微轉一行,不妨。

又方:

訶黎勒(生為末),白麵(炒)

上二味,等分。每服二錢匕,糯米粥調下。

又方:

白芍藥四兩(燒存性)

以盞蓋地上,出火毒,為末。每服三錢匕,糯米飲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