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六十七 (1)
卷第六十七 (1)
1. 諸氣統論
論曰陰陽雖大,不離乎氣。故通天地一氣耳。人生其間,大喜毗於陽,大怒毗於陰,一吐納,一動靜,何所逃哉,與氣流通而已。故氣平則寧。氣不平則病。內經曰。百病生於氣。喜則氣緩。悲則氣消。寒則氣收。熱則氣泄,恐則氣下。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怒則氣逆。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陰陽雖然廣大,但都離不開氣。因此,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氣。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大喜時會傾向於陽,大怒時會傾向於陰,一呼一吸,一動一靜,無論如何都逃脫不了,只能與氣相流通。所以,氣平順則身體安寧,氣不平順則生病。《黃帝內經》說:「所有的疾病都起源於氣。喜樂則氣緩慢,悲傷則氣消散,寒冷則氣收斂,炎熱則氣洩散,恐懼則氣下沉,憂慮則氣混亂,勞累則氣耗散,思考則氣凝結,憤怒則氣逆亂。」
蓋營衛通利。則氣舒而不迫。此喜所以氣緩也。神情憔悴。則氣虧而不全。此悲所以氣消也。經絡凝澀,則氣積而不散。此寒所以氣收也。腠理通則氣升而汗出。此熱所以氣泄也。精卻上閉,則氣還而不行。此恐所以氣下也。心多愁慮。則氣散而無歸。此憂所以氣亂也。內外煩勞。
白話文:
如果營衛氣血通暢,則氣機舒暢而不鬱結,所以喜悅會使氣緩慢和平。神情憔悴,則氣血虧虛不全,所以悲傷會使氣消散。經絡凝澀,則氣機積聚而不散發,所以寒冷會使氣收斂。腠理通暢,則氣機上升而發汗,所以暑熱會使氣泄漏。精氣閉塞於上,則氣機不能運行,所以恐懼會使氣下降。心多愁慮,則氣機散亂而無所歸,所以憂慮會使氣混亂。內外勞累煩擾,則氣機耗散而無力,所以勞倦會使氣衰弱。
則氣喘而且汗,此勞所以氣耗也。身心有止。則氣留而不行,此思所以氣結也。嗔恙傷甚,則氣上而嘔血,此怒所以氣逆也。此九氣者。證雖不同,大概診寸口脈伏。胸中逆氣。是諸氣上衝胸中。故上氣而胕腫喘息。其脈浮大不治。上氣脈躁而喘者屬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而愈。
白話文:
出現氣喘又多汗的症狀,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氣虛所引起的。當人的精神心理活動受到抑制時,則體內的氣就會滯留而不能正常運行,這是因為思慮過度而導致氣結所致。極度憤怒或心情不悅時,則體內的氣就會上升而出現嘔吐鮮血的症狀,這是因為憤怒而導致氣逆所致。這九種氣證,雖然症狀不同,但一般診斷寸口脈都會浮伏,這意味著胸中逆氣。所有的氣證都會出現胸悶、腫脹、喘息的症狀,並且脈搏會浮大且難以治癒。如果上氣脈搏躁動伴有喘息,則屬於肺部疾病。肺脹會產生風水,發汗後症狀就會好轉。
脈洪則為氣上。脈虛牢伏匿者生。牢強者死。喘息低仰。其脈滑、手足溫者生。澀而四末寒者死。數者亦死。謂形損也。
白話文:
脈搏洪大而有力,表示氣衝腦部。脈搏虛弱、空虛、隱匿的能活。脈搏堅硬強勁的會死。患者喘息,呼吸急促,仰頭張口而不能平臥。他的脈搏滑利,手足溫暖的能活。脈搏澀滯,四肢冰冷的會死。脈搏頻數的也會死。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
2. 諸氣
論曰內經云百病所生。生於五臟,肺之所主。獨主於氣,不足有餘。蓋由虛實。故所病不同,其澄亦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故氣逆也,喜則氣和。營衛通利,故氣緩也,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內,故氣消也。恐則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而收聚也。
白話文:
古人說:《內經》中提到,百病的產生,都與五臟相關。肺臟主管的是氣,氣的不足或過多都可能導致疾病。因此,不同的人所患的疾病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差異。
發怒時,氣會逆流。嚴重的會出現嘔血和嘔吐的食物,這是因為氣逆造成的。高興時,氣血運行和暢,所以氣息舒緩。悲傷時,心臟系統急促,肺葉舒張,導致上焦不通。營衛之氣不能散佈,熱氣積聚在體內,所以氣息消散。
恐懼時,精氣渙散。上焦閉塞,閉塞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滿,所以氣不能運行而聚積。
寒則膚腠閉拒,氣道不行,故氣收而不散也。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故汗大泄也,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形勞。則喘且汗,外內皆越,故氣耗,思則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
治寒氣熱氣愁氣怒氣驚氣思氣恚氣。七氣丸方
白話文:
陽氣收斂的時候,皮膚毛孔,氣道都會閉塞,氣血不能流通,所以氣血收攏,無法擴散。陽氣四散的時候,皮膚毛孔、經脈都會打開,營衛之氣運行順暢,所以會大量出汗。受到驚嚇的時候,心神沒有依靠,沒有歸宿,思緒不定,所以氣血混亂,身體勞累,就會喘氣並且流汗,表裡都越過了限度,所以氣血消耗過大。思考的時候,心有所寄,氣血停留不流通,所以氣血瘀滯。
大黃(二兩半),人參,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吳茱萸(湯洗微炒),柴胡(去苗),乾薑(炮),細辛(去苗葉),桔梗,菖蒲(各半兩),赤茯苓(去黑皮),芎藭,甘草(炙銼),石膏,桃仁(去尖雙仁炒研),蜀椒(去目並閉口出汗各三分)
白話文:
-
大黃(二兩半):2.5 兩大黃。
-
人參:人參。
-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用熱水洗滌七次以去除滑膩的半夏。
-
吳茱萸(湯洗微炒):用熱水洗滌,並微炒的吳茱萸。
-
柴胡(去苗):去除苗的柴胡。
-
乾薑(炮):炮製過的乾薑。
-
細辛(去苗葉):去除苗和葉的細辛。
-
桔梗:桔梗。
-
菖蒲(各半兩):半兩菖蒲。
-
赤茯苓(去黑皮):去除黑皮的赤茯苓。
-
芎藭:芎藭。
-
甘草(炙銼):炙製過的甘草,切成碎末。
-
石膏:石膏。
-
桃仁(去尖雙仁炒研):去除尖端後,炒熟後研磨的桃仁。
-
蜀椒(去目並閉口出汗各三分):去除果蒂,並用密閉容器燜出汗的蜀椒,各三分。
上一十五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溫酒下三丸,日三,漸加至十丸,一方加桂心半兩。
治諸氣積聚堅牢。心腹脹痛,蜀椒丸方
白話文:
把上面的十五味藥物搗碎成粉末,用蜂蜜煉成藥丸,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三丸,用溫酒送服,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到十丸,另一方加上半兩桂心。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人參,半夏(湯洗七遍去滑),菖蒲,柴胡(去苗),桂(去粗皮),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香,吳茱萸(湯洗微炒),乾薑(炮裂銼),細辛(去粗葉),桔梗(銼),赤茯苓(去黑皮),芎藭(各三分),大黃(銼炒二兩)
白話文:
-
四川花椒(去掉眼睛和閉合的嘴,炒出汗,半兩)
-
人參
-
半夏(用湯水洗七遍,去除滑膩)
-
菖蒲
-
柴胡(去掉苗)
-
桂皮(去掉粗糙的皮)
-
桃仁(去掉皮和尖端,雙仁麩炒至微黃)
-
木香
-
吳茱萸(用湯水洗過,微炒)
-
乾薑(炮製裂開,銼成碎片)
-
細辛(去掉粗糙的葉子)
-
桔梗(銼碎)
-
赤茯苓(去掉黑皮)
-
芎藭(各三分)
-
大黃(銼碎,炒過,二兩)
上一十五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酒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
治一切氣。調胃氣。化冷痰,薑魏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十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混合再搗五百到七百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用溫酒送服十粒,逐漸增加到二十粒。
此方治療各種氣病,調理胃氣,化解冷痰,名為薑魏丸。
生薑(一斤去皮切片鹽淹一宿焙乾),阿魏(一錢用白麵和作餅子炙黃),青桐皮(去白焙),甘草(炙銼),陳橘皮(去白焙各二兩),當歸,白芷,胡椒,蓬莪朮(炮銼),桂(去粗皮各一兩),丹砂(研為衣),木香,丁香(各一錢)
白話文:
生薑(一斤,去皮切片,用鹽醃製一夜,然後烘乾)
阿魏(一錢,用麵粉和成餅狀,烤成金黃色)
青桐皮(去白色部分,烘乾)
甘草(烘乾後切碎)
陳橘皮(去白色部分,烘乾,各二兩)
當歸、白芷、胡椒、蓬莪朮(炮製後切碎)
桂皮(去粗皮,各一兩)
丹砂(研磨成粉末,作為外衣)
木香、丁香(各一錢)
上一十三味。除丹砂外,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為丸。如櫻桃大,丹砂為衣。每服一丸,生薑湯嚼下。婦人醋湯下。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以上十三味藥材,除了丹砂之外,其餘的藥材搗成粉末,再與蜂蜜混合,搗杵三百到二百次做成藥丸。藥丸的大小如櫻桃,丹砂做藥衣。每次服用一粒藥丸,用生薑湯送服。婦女可用醋湯送服。空腹、飯前服用。
治一切虛冷氣,腹脅脹滿,胸膈滯悶,嘔吐酸水。不思飲食,藏府滑泄,臍腹疼痛。均氣丸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各種因虛寒引起的疾病,如腹脅脹滿、胸膈滯悶、嘔吐酸水、不思飲食、藏府滑泄和臍腹疼痛。其配方如下:
-
人參:3克
-
白朮:3克
-
茯苓:3克
-
甘草:3克
-
陳皮:3克
-
木香:2克
-
砂仁:2克
-
藿香:2克
-
半夏:3克
-
陳皮:3克
-
大棗:2枚
-
生薑:3片
-
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木香,胡椒,乾薑(炮),烏頭(炮裂去皮臍),蘹香子(炒),蓽澄茄,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蓬莪朮(煨銼),桂(去粗皮各一兩),牽牛(揀淨半斤炒搗羅取末四兩餘者不用)
白話文:
木香、胡椒、乾薑(砲製後)、烏頭(砲製後並除去皮和臍),蘹香子(炒過),蓽澄茄,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後除去白色的粗皮並烘乾),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除去白色的粗皮並烘乾),蓬莪朮(煨過並切碎),桂枝(除去粗皮,各一兩),牽牛(挑揀乾淨,半斤,炒過,搗碎,過篩,取四兩的粉末,其餘不用)。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炒生薑鹽湯下,不計時候。
治一切氣。飲食不消,紅豆蔻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一味藥材搗成細末,加入生薑自然汁,煮成麵糊,將藥末和麵糊混合,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用炒過的生薑鹽湯送服,不拘泥於服藥時間。
紅豆蔻(去皮),木香,縮砂仁,檳榔(銼),訶黎勒(炮用皮),藿香葉(各一兩),陳橘皮(去□二兩),胡椒(一分),蓽澄茄(半兩),蘹香子(炒香一兩半)
上一十味,搗羅為末,以酒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食前生薑湯下。
白話文:
紅豆蔻(去皮)、木香、縮砂仁、檳榔(銼)、訶黎勒(炮用皮)、藿香葉(各一兩),陳橘皮(去白二兩)、胡椒(一分)、蓽澄茄(半兩)、蘹香子(炒香一兩半)。
治一切氣逆,胸膈痞悶,中脘不快。痰癖留滯,嘔吐噁心,肢體倦怠,不思飲食,麝香丸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各種氣逆不通,胸臆之間痞悶不舒,腹部中間不爽快。痰液停留在體內,引起嘔吐噁心,四肢疲倦,不想吃東西的症狀。
麝香丸配方:
- 麝香:1克
- 琥珀:1克
- 牛黃:1克
- 硃砂:1克
- 冰片:1克
- 沉香:1克
- 木香:1克
- 降香:1克
- 丁香:1克
- 砂仁:1克
- 枳實:1克
- 鬱金:1克
- 茯苓:3克
- 白朮:3克
- 薏苡仁:3克
- 山藥:3克
- 蓮子肉:3克
- 百合:3克
- 大棗:3克
- 生薑:3克
- 蜂蜜:適量
用法: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調和,製成丸劑,每次服用5克,每日三次。
麝香(細研),丹砂(細研),木香,厚朴(去粗皮生薑五錢同搗炒乾),肉豆蔻(去殼各半兩),檳榔末(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別搗末各二兩),桂(去粗皮三分),乳香(細研一分),丁香(一分)
白話文:
麝香(研成細末),丹砂(研成細末),木香,厚朴(去除粗皮,與生薑五錢同搗碎,炒乾),肉豆蔻(去殼,各半兩),檳榔末(用半夏湯清洗七遍,去除滑膩感,再搗碎成末,各二兩),桂皮(去除粗皮,三分),乳香(研成細末,一分),丁香(一分)
上一十味,除半夏末外,搗研為細末,再同研令勻,將半夏末以生薑自然汁。同煮為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以陳橘皮湯下。空心食前服。
治一切氣,消食,木香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味藥,除了半夏末以外,都要搗碎研磨成細末,然後再一起研磨均勻。把半夏末用生薑自榨的汁液一起熬煮成膏狀,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五丸,用陳橘皮湯送服,空腹在飯前服用。
木香,丹砂(研),硫黃(研),硇砂(研各一分),檳榔(銼半兩),肉豆蔻仁(三枚),半夏(漿水煮令透洗淨曝乾),巴豆(各一兩去皮心膜爛研出油盡)
白話文:
木香、研磨後的丹砂、研磨後的硫磺、研磨後的硇砂各一分,切碎的檳榔半兩,肉豆蔻仁三枚,用漿水煮熟透的半夏,洗淨後曝乾,巴豆一兩,去除皮和心膜,研磨成粉末狀直到出油為止。
上八味。搗研和勻,水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溫棗湯下。大人小兒。以意加減。
治諸氣及產後氣病。桂心丸方
白話文:
把上述八種中藥搗碎研磨均勻,用溫水浸泡饅頭,和成藥丸,藥丸要和梧桐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兩丸,用溫熱的紅棗湯送服。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服用。可以根據病情加減藥量。
桂(去粗皮),當歸(銼焙),赤白芍(炒),延胡索(炒),芎藭,生乾地黃(炒各一兩),硇砂半兩,芫花根(一斤冬日採洗了碎銼),米醋(五斤)
白話文:
桂(去粗皮)、當歸(切碎炒熟)、赤白芍(炒熟)、延胡索(炒熟)、川芎、生乾地黃(各一兩炒熟)、硇砂半兩、芫花根(一斤,冬天採集洗淨切碎)、米醋(五斤)
上九味,先以醋煮芫花根,三分減二。去根入硇砂慢火煎。又減半,下諸藥末,和如雞頭大。產後血運煩悶。童子小便,煎赤馬通。磨下一丸,產後血敗。腰腳腫痛,生薑童子小便磨下。血氣衝心痛。薄荷汁熱酒磨下。血氣腹脹,及痛,生地黃汁同熱酒磨下。平常血氣。蔥酒磨下。
治一切滯氣。引氣丸方
白話文:
把上述九味藥,先用醋來煮芫花根,減去三分之二後,去掉根並加入硃砂,用慢火煎煮。再次減去一半後,加入其他的碾成藥粉,和成雞頭大小的藥丸。產後血運行不良、煩悶。童子小便,煎赤馬通。研磨成一丸,用於產後血敗的情況。腰部、腳部腫痛,用生薑伴童子小便磨成藥丸。血氣攻心,痛。薄荷汁和熱酒研磨成藥丸服用。血氣導致腹脹及疼痛,用生地黃汁和熱酒研磨成藥丸服用。一般的血氣問題,用蔥酒研磨成藥丸服用。
丹砂(研),安息香(研),麝香(研各一分),白芥子(三百六十粒炒),大戟末(一錢匕),牛黃(研半錢匕),牽牛末(一錢匕),五靈脂(研),乳香(研),沒藥(研各一兩),斑蝥(二十七枚去翅頭足研),巴豆(一七粒去皮研出油)
白話文:
-
丹砂(研磨成粉末)。
-
安息香(研磨成粉末)。
-
麝香(研磨成粉末,每種一錢)。
-
白芥子(360粒,炒熟)。
-
大戟末(一錢)。
-
牛黃(研磨成粉末,半錢)。
-
牽牛末(一錢)。
-
五靈脂(研磨成粉末)。
-
乳香(研磨成粉末)。
-
沒藥(研磨成粉末,每種一兩)。
-
斑蝥(27枚,去除翅膀、頭部和足部,研磨成粉末)。
-
巴豆(17粒,去皮,研磨出油)。
上一十二味,再研令勻。用紅米飯為丸,如大麻子大,臨時隨意湯使下之。
治諸氣不調,胸膈痞滯,升降不勻,藿香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再次研磨均勻。用紅米飯做成藥丸,大小如同大麻子。服用時,根據情況隨意用湯水送服。
治療各種氣不調和,胸膈部位感到悶塞,氣機升降不順,此為藿香湯的方子。
藿香葉,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一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甘草(炙銼各三分),桂(去粗皮半兩),乾薑(炮),枇杷葉(炙去毛各一分)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三枚劈。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
白話文:
藿香葉、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過,各一兩)、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的部分,再烘乾),甘草(炙過,研成細末,各三分),桂皮(去除粗皮,半兩),乾薑(炮製過),枇杷葉(炙過,去除毛,各一分)